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0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艺术专题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后感主题,即这篇作文要围绕哪个艺术专题展开。可以是某个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家或艺术现象等。
2. 突出个人感受:观后感是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因此在写作时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千篇一律的评论。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艺术专题的背景和内容;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举例说明;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或建议。
4. 论证充分: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要运用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实际例子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a. 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分析艺术作品在色彩、构图、线条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如何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
b. 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创作经历和艺术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c. 艺术作品的社会意义:探讨艺术作品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价值,以及它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避免使用
2025年7月5日,宁夏银川,这个平凡又特别的夜晚,时针悄然指向9点29分。过去的15天,我的思想像是脱缰的野马,不知去向,而我只能带着这具凡夫肉体,在生活的浪潮里奋力扑腾。吃饭、睡觉,周而复始,从6月匆匆闯进7月。今晚,终于能寻得一方宁静,坐下来,试图召回那离家已久的思想。毕竟,这看似平凡的肉体,也是思想修炼的基石,我们不该相互嫌弃。
思绪飘飞间,我想起了傍晚去吴忠市利通区渔光湖湿地的所见。8点40分,一群候鸟准时回巢。看着它们,我不禁思索,对于这些候鸟而言,生活除了觅食和睡觉,是否也有艺术和哲学的一席之地?这个问题,我一时无法作答。回想起过去的一周,忙碌的生活让我无暇顾及艺术和哲学,可仔细想想,似乎哪里不太对。换个角度看,夜深人静之时,不正是艺术和哲学蓬勃生长的好时机吗?夜幕笼罩下,君子和而不同,候鸟们或大或小,相互依偎,哪怕偶尔会有袭扰、偷食的行为,但此刻,它们不再有尊卑之分,在水中共同守夜,彼此守望,一同成长。而艺术,就像为它们披上的一层绚丽外衣,让它们在这片天地中相互映照,熠熠生辉。
翻开丹纳的《艺术哲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丹纳说:“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无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一个雕像,显而易见,属于一个总体,总有总体特征。” 初读这句话,我有些懵懂,可结合生活中的种种,渐渐有了感悟。在我看来,如果这是一件艺术品,它必然是一群人、一群鸟、一处山水,以及它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当时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人们或是迷茫挣扎,或是无助前行,无论是一只鸟、一群人,若正处于焦虑时刻,缩羽而立,来回游走,不停张望、呼唤,当你注视它或他时,就会发现,它或他已然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因为它或他是这个时代的真实映照,是一群人、一群鸟、一处山水的整体写照。就像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陶器上的彩绘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和文化 ,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象征。
丹纳还提到:“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就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因为有群众和声,艺术家才成为其为伟大。” 以维米尔为例,他历来被视作一位孤立的艺术家,一生局限于家乡代尔夫特,鲜少与外界接触。但卢浮宫“维米尔与黄金年代”展览却显示,他其实深受同时期荷兰画派画家的影响 。这表明,艺术家的创作离不开时代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正是有了群众的呼应和时代精神的滋养,艺术家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件艺术品,即便独一无二。在这个时代,奋进或许是思想上长出的羽毛,而反思则是最好的传承习俗。艺术从未真正远离,思想更是无处不在。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阐述的,艺术与哲学紧密相连,它们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反映着种族、环境和时代的特征。
合上书本,思绪仍在夜空中飘荡。在这思想的夜栖处,我与丹纳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艺术与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的日子里,我愿带着这份感悟,继续探寻生活中的艺术与哲学之光。
潮新闻客户端 廖少华
《艺术问题》苏珊·朗格/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世界艺术史阐明人类在艺术的起源上,东西方都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文明的不断扩大,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特征也不断扩展。然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彼此相通的认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哲学家苏珊·朗格就为我们寻找这种认识提供了具体线索。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艺术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尽管岁月逝去四十多年,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艺术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李政道先生早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对学生们说过:“从事科学研究要重视大路货”,就是强调重视基础知识。朗格这本书仅13万多字,外观极为平常。但是,所讲问题都与艺术直接相关,很大程度上我们中国的读者似乎早已熟知。但是,细心琢磨之下会有截然不同的收获。略举数例简述于后。
艺术问题不是纯粹的技术、技巧,而属于哲学问题。“虽然艺术哲学还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然而它确实是一门极富有生命力和希望的学科”。在这个新兴的哲学中,“最为关键和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时常为人们所争论的有‘创造’的含义的问题”。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了什么?他创造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这些东西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要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必然会涉及到艺术哲学中所有重要的概念”(参见此书第4页)。这是朗格书中多次谈到的问题。
何为艺术的基本问题?朗格认为应该明了“艺术创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从艺术中体验到什么?这些都是它的基本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明白了,“其它枝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基本问题从各个方面射向艺术的中心问题(亦即艺术的本质问题)。
艺术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西方艺术史有多种阐述。比如模仿、再现、巫术、游戏、移情、抽象等等,各有说辞并且都有相应的理论。朗格的看法与中国古代美学观颇为相似,他认为“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中国艺术史表明: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便已经显露艺术创造必须重视情感的问题。东晋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南朝时宗炳提出“澄怀味象”,此后文学艺术理论所说——言为心声、画品即人品、画是心画等等,都与作者的感情密不可分。顾、宗二人的论说,比朗格此说至少早出1700多年。
广义而论艺术有共性吗?朗格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表现性是所有种类的艺术的共同特征。……作为创造物这一点,它们都是相同的。……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这里,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朗格所指的形式,不仅仅是艺术创造的表现形式,它还有更高层次的意义。他把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看成另外“一种生命的形式”,也是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他说:“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指作品本质的性质。……作为一个画家,他的首要任务便是赋予他的绘画以生命”。反过来讲,活力与生机是人类生命的基本特征,也是艺术品的基本特征,它的另一种生命的形式。
英国著名学者伯特兰·罗素在《哲学大纲》中定义“哲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指出……问题和疑问,这也是当前哲学研究的第一步……各门学科在各自的发展中都会使用源于常识的观念”。(参见罗素《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第1页)。朗格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就是引导我们将艺术归属在哲学中进行综合思考,从所谓的常识、常理中归纳推论出它们的关系和发展方向。这些恰恰是我们中国艺术家平时所忽略或者意识模糊的。读旧作有新得,是我们向中外优秀文化学习的一种姿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