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二十四史 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5 23:14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二十四史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二十四史》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确定作文的主题,即你对《二十四史》的阅读感受、收获或某一方面的研究。主题应具有深度和广度,以便在作文中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二十四史》的背景和特点;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分几个小节;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内容丰富:在作文中,要充分展示你对《二十四史》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介绍《二十四史》的编纂背景、编纂者、编纂目的等; b. 总结《二十四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 c. 分析《二十四史》中的某一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结合现实进行探讨; d. 对《二十四史》的研究价值、学术地位等进行评价。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同时,注意句子的结构,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 引用文献:在作文中,如需引用《二十四史》中的内容,应注明出处

收藏学习!一文讲清楚“二十四史”(超详细)

一、什么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二、发展历程

最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名称是“三史”,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魏晋至唐朝,三史往往与六经并列,称“六经三史”。后来加上《三国志》,称为四史,也叫“前四史”。

唐朝还有“十三史”的说法,出现了像吴武陵《十三代史驳议》之类的书。

宋朝有“十七史”之名,南宋史学家吕祖谦编写的《十七史详解》。

明朝在十七史以外,加上《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称为二十一史。

乾隆朝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并“钦定”合称“二十四史”。

三、涵盖内容

“二十四史”共计3213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记述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四、图表概览

编号

书名

作者

今本卷数

成书时间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前93年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83年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445年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289年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48年

6

宋书

南梁·沈约

100

488年

7

南齐书

南梁·萧子显

59

514年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636年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636年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554年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636年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636年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

636年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659年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659年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赵莹等

200

945年

17

新唐书

北宋·欧阳修、宋祁

225

1060年

18

旧五代史

北宋·薛居正等

150

974年

19

新五代史

北宋·欧阳修

74

1072年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1345年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1344年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1344年

23

元史

明·宋濂、王袆等

210

1370年

24

明史

清·张廷玉、万斯同等

332

1739年


五、每部史书分别记载了哪些内容?

1.《史记》—西汉·司马迁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期间,武帝要求司马迁对汉朝的历史按自己的意愿做修改,司马迁不从,武帝大怒,投其下狱,司马迁始终不改初心,不负先父和作为史官的操守,宁受宫刑也要保历史真实。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上古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司马迁概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东汉·班固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后汉书》—南朝·范晔

《后汉书》记载了上起王莽新朝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废汉建魏,记东汉一百九十七年的历史,内容为本纪和列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祖舟辨的才女蔡琰。

4.《三国志》—西晋·陈寿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5.《晋书》—唐·房玄龄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在史学界有“词藻华丽,内容不实”的评价。

6.《宋书》—南朝·沈约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7.《南齐书》—南朝·萧子显

《南齐书》现存五十九卷,其中帝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所缺一卷为《自序》。记录了南朝齐朝的二十三年短暂历史。梁朝国姓为萧,开国者是萧道成,亡国者是萧宝融,而本书作者萧子显就是萧道成的皇孙。

8.《梁书》—唐代·姚思廉

《梁书》共56卷,记载了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9.《陈书》—唐代·姚思廉、姚察

《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内容从开国皇帝陈霸先到亡国皇帝陈叔宝,前后共三十三年。

10.《魏书》—北齐·魏收

《魏书》共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魏书》并非曹丕建立的魏,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后改为元氏)建立的朝代,史学界称为“北魏”。内容从鲜卑族的起源开始,截止到公元550年。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该书共五十卷,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12.《周书》—唐·令狐德棻(fēn)

《周书》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岑文本和崔仁师。《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13.《隋书》—唐·魏征

《隋书》内容涉及隋朝的三十一年历史。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后周,建立隋朝,但隋朝很快就消亡了。

14.《南史》—唐·李延寿

《南史》记录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小朝代的历史。

15.《北史》—唐·李延寿

《北史》的内容涉及北朝魏、齐、周、隋四个朝代的历史。

16.《旧唐书》—后晋·刘昫

《旧唐书》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典籍,为后晋皇帝石敬瑭下令编修。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

《新唐书》和《旧唐书》相比,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典籍律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

《旧五代史》记录了唐朝之后的五个小朝代的历史,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唐宋之间的五十三年中,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上述五个朝代;这五个朝代之后,我国内地还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十个小国,它们的历史也是《旧五代史》的主要内容。而这段历史被称为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割据自治。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打破了一国一记、一朝一史的格局,改为采用南北两条线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过程。

20.《宋史》—元朝·脱脱

《宋史》记录了整个宋朝的发展历史,该书是在宋朝《国史》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21.《辽史》—元朝·脱脱

《辽史》的内容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辽国兴衰过程,其中包括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辽国前后有二百年的国运。

22.《金史》—元朝·脱脱

《金史》记载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的兴衰过程。金国前后有一百一十九年国运。

23.《元史》—明朝·宋濂

《元史》的内容为元朝的兴衰灭亡史,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系统的记录元朝历史的典籍。

24.《明史》—清朝·张廷玉

《明史》记录了朱元璋到朱由检的二百七十六年明朝历史。该书编纂从顺治年间一直延续到乾隆年间,前后超过九十年,其工程之浩瀚、内容之繁杂,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由于清朝实行极端的专制统治,编纂者无法完全按照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编写《明史》,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政治的影响。《明史》虽然有很多不足,仍不失为史学巨著。

六、“二十四史”中的

经典名言有哪些?

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解析】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空想无益,不如实际行动。

2.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解析】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解析】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要时刻把握先机。

4.智者行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不能小看任何人。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解析】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

【解析】应该作出决断而犹豫不决,就要产生祸乱。

7.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解析】开始相差虽只有毫厘之微,最终却会导致千里的谬误。强调细节的严谨性和初始错误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8.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解析】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9.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史记·李斯列传》

【解析】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解析】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解析】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3.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解析】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14.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传》

【解析】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15.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解析】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解析】在军帐内制定战略策略,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的胜利。凸显战略谋划的重要性与领导者的决策智慧。

1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解析】平时沉默低调,一旦有所作为便成就非凡。比喻厚积薄发或隐忍待机后的惊人表现。

1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

【解析】人终究会死,但为崇高理想牺牲则价值如山岳之重,为私利苟活则轻如鸿毛。阐述生命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意义追求。

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解析】早晨失去的,傍晚又得到补偿。比喻此时虽有损失,彼时却能弥补;亦指事物具有两面性。

2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解析】极致真诚的心意连金属石头都能穿透。说明至诚之心可化解万难,强调坚持与信念的力量。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解析】不进入老虎巢穴,怎能得到幼虎?比喻不冒险涉难,便无法取得重大成就,体现风险与收获的辩证关系。

22.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解析】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23.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解析】背着柴木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启示的呢?

24.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解析】用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这还不是罪大恶极吗?

2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解析】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解析】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27.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解析】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朋友。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解析】身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要防止它溢出来。

29.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解析】与人一起享受自己的快乐的,人一定会为他的忧愁而忧愁;与人一起享受自己的安逸的,人一定会在他困于危难的时候全力拯救。

30.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解析】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很多时候问问自己的心。

来源:砚耕

令狐德棻:不吹不黑不胡说,《二十四史》中,有8本都是我写的

《周书》这部史书安安静静地躺在《二十四史》的队列里,排第十二,太容易被人忽视,它的作者令狐德棻,名字也不算响亮。可如果细究起来,偏偏这本书,这个人,一点都不寻常。令狐德棻生在乱世,敢说他当年有多光芒四射吧,他自己不怎么承认。名气这东西,拍马屁的人说你风光,可背地里其实心累。有名气,就容易被盯上;没名气又完全没机会,只能咬牙活着。真怪。


时间往回倒,是隋朝末年,天下早没个安稳样子。炀帝一声令下,派人召令狐德棻进京作官。可那时候外边起义军正在打,死人太多,他自己也明白这人头没多值钱了,架不住朝廷乱得一塌糊涂。于是他没上任,哪怕别人觉得是傻,却活下来了?别说,在乱世,苟着有时是聪明。


后来李渊举旗起兵。令狐德棻没等,自己跑去投靠。能判断形势,有眼力,没错。不过也不是那种见风使舵的性格,他更在乎命运,不全是为了仕途。成为李渊的幕僚,倒像把一腔学问全压在写字上。想起来,以前的人当官就图个当面圣上,指不定能活多久,怪不得拼了老命往前钻。


做起居舍人,按说小职小权,没啥本事的官位。可妙处就在这,全天候跟在天子后头,能听见、看见,机会多过登天。但这些机会也没化为升官发财,常人难懂。天天在皇帝眼皮底下晃,你说李渊会生厌?非但没厌,反而喜欢多了。就好像电视天天放的片段,看多了,总让人觉得亲切。真要说有担当,令狐德棻从来不跟着皇帝哭穷,也不求人帮忙升官,他只求两件事:藏书,和保存文化成果。


这有意思。看起来世事无常,谁还在意存书?可实际大乱之中,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图书就和破旧衣裳一样,一丢再丢。史实能查,南北朝时,梁元帝江陵一把火,十几万卷珍贵书册烧了个一干二净。单说这一桩,够让读书人血压飙升。到令狐德棻那一代,宫里能拿得出手的图书也不过三两本,想哭都没人看见。


**活在那种环境下,权力和财富通通不重要,只剩下文化传承,才算有点依靠。**


翻陈年旧帐好,谁不想保存点记忆?文化在,那些沉痛的教训才不会忘,曾经的辉煌才有人提。假如全散了,留给后人的,岂不只是废墟?可惜,大多数人都不关心。因此,令狐德棻向皇帝请命:要让天下百姓送书进宫,不能白干事,给赏钱鼓励。说是收书,其实用财帛攀交感情,倒不算虚伪。有人肯把珍本捐出,怎么都比后代找不到史料要强吧。


**收进来的书籍,不是往书库一扔,而是理出来、分门别类,然后用最规整的楷书再誊写一遍。**想想工作量,一个人能忙得过来?隋末唐初,整体气氛偏僵,许多文人还在想着能否捐遗,没一个像令狐德棻这么上心保文化的。但李渊这个人,有个优点——爱听劝,不迷恋权术。不懂就交给专业的,自己在旁边兜底,倒也管用。


到李世民接位时,宫中典藏已经有近二十多万卷。新唐书有载,这一半多是令狐德棻一手促成。不要小看这些数字,史学界公认,后唐修史正是基于这些藏书骨骼,要不然哪能拼凑起如此巨细的记载?虽然有数据偏差,我也说不准实际多少,毕竟战乱中心藏污纳垢,难免有水分。


其实修史才是他的主业,但这活又苦又累,功劳极其不显。那时候的文人姚思廉、许敬宗、李百药、李淳风,各自盯一个项目,修梁、修陈、修北齐、修五代。令狐德棻则主打《周书》编写。别觉得这容易,上级任务重,下级心事多,协调起来等于十三道半弯。结果一场比拼下来,他反倒是最早交差。《周书》收尾后,还帮同事忙活,比如审稿、改错,得亏他脾气还算好,否则早崩溃了。历史上,兼修八部史书,几乎全靠他一人撑着,更别提个别书卷还有他的手迹。说夸张么,其实事实如此。


不过《周书》属于个人高度风格化的产物。五十卷八本纪,四十二列传,文字简洁得很。铺陈写法上接近当前流行叙事,白话和干净的文笔,乍一看还真不像古代史籍。打个比方,余华小说里那种沉静旁观感,在《周书》里也能摸到轮廓。不过与他同期的许敬宗,写《隋书》更爱黑别人,看谁不顺就骂两句。姚思廉喜欢探人性变迁,李百药专心命运安排。唯独令狐德棻,信命但又不全信,把天意和个人努力写进史书,对与错交待很平。


可我有时候也质疑,简洁风格是不是流于表面?某些段落看上去干净流畅,细究起来反倒有点薄?爽快是爽快,就是缺了点历史铺垫。不过换个角度,令狐德棻敢于打破繁琐,快速总结,是不是也是种才干?他本质上不属于碎碎念的大师,更像急性子的新派人。所以呢,有没有可能,这种清爽刚好适合多变的战乱时代?说不定那会儿的人,就需要这种史书来收拾残局。


关于细节,他笔下活灵活现。有一段写王罴守荆州、豁出去和士兵同生共死,不就是连肝胆都写明了?再说玉壁之战,韦孝宽被塑造得既奇怪又可亲,智谋与古怪交杂,很难再找到第二本史书把人物写得这么生动。这也是《周书》不随大流的地方,它不光讲大局,还能俯下身去体察“人”,不是冰冷史料。


可惜,《周书》的声望始终无法与《史记》《汉书》相提并论。主观说,艺术高度稍逊,文字虽好,但缺点灵气。这点值得争议。有人说,史书就该求真,艺术性算什么?可不加艺术,看的时候能有什么兴趣?再换种说法,历史本身就带文学属性,只是令狐德棻没全用出来。到底哪个更好,只能见仁见智。他们说“修史求信”,我倒觉得褒贬也免不了掺沙子,到底怎么平衡,没人说得清。


说起来,令狐德棻的后半生略有些落寞。唐高宗乾封年,他已病重,很快去世。别人看来,他这辈子波澜不惊,没什么传奇起伏。说生活无聊也不算错,他自己曾在闲谈中叹道:一生不过做点杂活,留个名字,没啥意思。但我看,能把喜欢的事情做到头,还真就值了。


现在回头再看史书中的他,不温不火、不争不抢,比那些惊天动地的将相名臣安稳多了。可说矛盾的是,他的作品偏偏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若没他的辛苦写书,唐初那点文化基业不知要缺了多少拼图。要说传奇性,其实他也有奇迹,只不过我们没察觉。谁能想到,平平凡凡混一辈子,最后却成了历史上不可缺的那根线?又有多少轰动一时的人,最后成了无名氏?


很多人喜欢抓大人物轶事,皇帝昏君,权臣逆天,美女乱世。愿意站在主角台上的永远只有几个,千千万万小角色成全了历史的底色,凡人似乎从没存在过。但没有这些人,主角戏根本唱不起来。


我想,令狐德棻其实也是这样的小人物。他的选择,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很快被人遗忘,可史书和藏书都在,历史变得完整且有温度。大事小事全都拼成了一幅拼图,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丰富故事和细腻线头。


说来说去,《周书》不单是一本古籍。从文字到人物,从冷漠到热情,全都是令狐德棻自己的努力和执拗。这种执拗,使得琐碎也能成为奇迹。记住这些看似普通的不完美,才有后面我们可以凭借的真实。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