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20: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八月桂花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八月桂花展开,可以是从桂花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2. 梳理思路:在动笔之前,梳理好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一般可以按照引言、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来组织。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八月桂花的特点,如香气、外观、生长环境等。同时,结合读书笔记,分析桂花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更具文采,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5. 引用名言警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一些与桂花相关的名言警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内涵。
6. 结合自身感受:在描述桂花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
7. 注意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自然,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同时,注意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
8.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要严谨,各部分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顺畅。
9. 遵循作文要求:根据作文题目和指导老师的要求,确保作文
聂萍
每逢八月,桂枝上缀满淡黄的米粒般大小的桂花,朴素而淡雅。秋风拂过,漾起缕缕清香,撩拨起记忆深处最美的情丝。这时,仿佛有一个身影从桂树丛中向我缓缓行来,她就是我读初中时的语文老师-——陈桂英,一位影响我一生的好老师。
那时的我由于个子小,坐在第二排,所以能仔细端详陈老师的面容。年近五十的她总喜欢一件焦糖色的西装上衣,微卷的头发扎着一条蓬松的马尾。脸总是浮肿的泛着光,捧着教科书的双手更是浮肿的厉害,深陷着八个小窝窝,活像两个肉包子,让人忍不住想凑近去摸一摸。成年后的我才知道陈老师的这种体貌是肾病的表现,心底自责之余更是对老师多了一份深深的敬意。
陈老师堪称因材施教的典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平常人家的孩子想买一本课外阅读的新书几乎是不可能的,想看书就在书摊上租,或在新华书店里蹭。陈老师和爱人都是老师,家里的书相对多一些,她就把自家的书借给学生看。我那时最喜欢看《儿童文学》,一本书翻来覆去地看,书皮都被翻得磨出了毛边边。陈老师索性就把印有哈尼族小姑娘的那期送给了我,一颗喜爱文学的种子就这样在花季里悄然种下。我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一篇篇佳作登上了校刊,其中《霹雳》一文获得了师生们的高度赞赏。
知道我喜欢朗诵和唱歌,陈老师就让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推荐我担任运动会的播音员。最令人感动的是,陈老师总把学校发给她的电影票、戏票送给我去看,让生在闭塞小城的我开阔眼界,汲取艺术的涵养。就这样,我逐渐成长为笔架中学的文艺骨干,同学们难忘的“笔架好声音”。
若说因材施教是老师奉行的教育准则,而师德高尚就是一个好老师必备的道德素养,陈老师的仁爱之心深深地感染着我。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放学回家的我一进家门,爸爸神情严肃地对我说:“今天你的语文陈老师来找过我了。”我大吃一惊,我没犯错陈老师找家长干嘛?原来是陈老师在批阅我的一则日记时,了解到我的妈妈生病住院了,我每天放学回家被几个社会小青年骚扰,但是怕原本心情沉重的爸妈担心就默默忍受着恐惧的煎熬。想到陈老师提着水果罐头,是在住院部一间间病房询问才找到我的爸妈的,我的眼泪不禁滑落下来。以后放晚学时爸爸尽可能地接我回家,那几个小混混再也不敢靠近我了。可陈老师做了这件好事却只字不提,只是用那双浮肿的充满慈爱的眼睛更加关注我。
陈老师对身为班长的我如此,对其他同学皆是如此。针对偏科的女生她说两条腿同时前进才稳健有力,针对调皮的男生她总是循循善诱从不伤害其自尊,对于贪玩的学生总是一遍一遍语重心长地嘱咐:“伢们,你们要好好读书呀!”几乎每个受过陈老师教诲的学生,都会用“苦口婆心”这个词来回忆这位老师,一位像妈妈一样可亲可敬可信的人。就是这位老师妈妈,把我引向了当一名教师的人生之路。
当我如愿踏进师范的大门,迎接我的是鲜红的横幅“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一刻,我多想振臂高呼:“陈老师,我来了!我终于站到您的队伍里来了!”从此,我像陈老师一样在教坛上默默耕耘,书写着与学生的春秋故事,也成了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的好老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我遭遇职业倦怠期时,总会想起陈老师那双不放弃的眼睛,想起她清泉般的话语,想起她的满腔仁爱,就有了不忘初心再出发的勇气。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陈桂英——一位像桂花一样朴实无华的老师,却在我的心底香了一辈子。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牟洪营)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牟洪营,性别:男,民族:汉,1967年9月9日出生。笔名毋治、晓睦、不挡,微信名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德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作家协会会员,2002年3月12日被聘为:《德州日报》编辑和记者,2010年11月28日齐鲁晚报优秀最佳通迅员,2012年9月6日被聘为:《领导科学报》记者,2013年4月19日被聘为:《齐鲁晚报》记者。自1999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山东广播电视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德州日报》、《德州日报周末版》、《德州日报德城版》、《德州晚报》、《华夏牟氏》、《华夏牟氏望族报》、《商务时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中国交通报》、《读者文摘》、《菊城晚刊》、《长河晨刊》、《德州广播电视报》、《德州公安报》、《民俗与方志》、《平原古今》、《诗刊》、《散文诗》、《鲁北文学》、《山东工人报》、《山东青年》、《山东文学》、《齐河文学诗刊》、《小母指诗刊》、《知音》等报刊开始发表新闻、散文、诗歌等作品20000多篇作品,2005年在《现代交通报》上“我与交通同行征文”之中荣获优秀奖。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