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7 12: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常德会战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背景知识":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对常德会战的历史背景、时间、地点、参战双方、主要战役过程等有充分的了解。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你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对英雄的缅怀,还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常德会战的历史背景,引出你的观后感。 - "主体":详细描述你对常德会战的感受,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对参战双方的英勇表现的评价。 - 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 对和平的渴望和对英雄的敬仰。 - 结合个人经历或感悟,谈谈你对历史的看法。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观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注意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
5. "观点鲜明": - 在文章中明确表达你的观点,如对战争的看法、对英雄的敬仰等。 -
1943年初冬,湘北大地寒风凛冽,战云密布。日军集结十万大军,直扑常德,企图一举打通西南门户,威逼重庆。中国第六战区紧急布防,而守卫常德城的重任,落在了第57师师长余程万和他的八千"虎贲"将士肩上。
11月18日,日军炮火撕裂了常德城外的防线,硝烟蔽日,大地震颤。第57师官兵死战不退,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拳头、用牙齿。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城东的文昌庙阵地,一个排的战士全部阵亡,仅剩一名重伤的士兵。他挣扎着爬进战壕,将手榴弹捆在身上,待日军冲上来时,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
巷战爆发后,常德城已成焦土。57师官兵逐屋抵抗,炊事员、卫生员、文书全部拿起武器参战。师长余程万下令:"常德就是我们的坟墓,宁可战死,绝不后退!"
12月2日,日军攻入师部,余程万亲自率残部冲锋,子弹打穿了他的手臂,他撕下布条勒紧伤口,继续指挥战斗。当夜,全师仅剩三百余人,弹尽粮绝,援军仍被阻于城外。
12月3日,余程万含泪下令突围。83名伤痕累累的战士,在夜色中杀出重围。而城内,仍有数百伤兵自愿留下阻击,他们高喊:"师长快走!我们来断后!"
当援军终于抵达时,常德已成废墟。战壕里、废墟下,到处都是阵亡将士的遗体,有的至死仍紧握步枪,有的与敌人同归于尽。
战后,人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一名士兵的日记,上面写着,我们不怕死,只怕后人忘记我们为何而死。
常德会战,第57师八千将士,仅存83人。但他们用血肉之躯,迟滞日军半月之久,歼敌上万,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
今日,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耳边仿佛仍能听到那震天的喊杀声
他们的牺牲,不仅守住了常德,更守住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只要精神不垮,中国就永远不会亡!
文 | 临川
编辑 | t
常德城,湖南湘北。看地图挺不起眼,偏偏是个要命的咽喉。1943年那会儿,日军突然南下,常德就被推上了生死主战场。当时,一个关键点卡在这儿——挡不住,重庆就没了安全感,抗战算是没了底。
日军搞的常德作战,他们算盘其实挺简单,占常德,辽阔华中都能打开个口子,甚至可以筹谋着往重庆摸过去。重庆是什么地方?抗战时期中国政府的避风港,距离常德也就短短四百多公里,真被打通,这仗还怎么打?日军三面合围,号称十几万,动静大得惊人,但中国守军只有八千来号人,硬生生要扛下全线压力。你说这种对垒讲什么道理?看似输定了,可历史有时候偏偏不讲道理。
第六战区的人,选了第74军57师死守常德。外号“虎贲”,听着硬气,实打实的精锐。可再精锐,兵力这差距也忒狠。一边十万大军临城压境,一边就八千来人,武器和补给,那是能省则省。还记得日军攻得最猛那几天,几个据点一天换几次手。日军见功不成索性拼了命,炮火、炸弹、毒气都上了,石门和慈利地区那血腥劲儿没处下脚。不过,守将们挺能豁出去,愣是没选择跑路。
石门的情况更不乐观。73军的防线撑不住了,这边的人掉头猛攻仿佛就不怕死。不是影视剧桥段,是实打实的,反击反击再反击。城市边上的山地、田野都成了肉搏场。日军有空中掩护压着,可奇怪在这儿,被打退的竟然不止一次,两边损失一样惨。
岩包这地方,说是个小山包,实际是条命脉。4000日军侦察兵铺开阵线撞上169团的一个营,三百多中国士兵,能做的选择只有硬怼——不是死磕就是等死。敌军炸药丢完一波又一波,守军没退,补给也断,街坊老百姓乱成一团,指挥部也没法下达清晰命令。最后,岩包守军全员牺牲,那几天结束后小山坡上尸骨成堆,没人敢凑近数。
再说河洑山,正中央的位置,打得尤为惨烈。171团2营拼了命地守着,能上手的重武器没几门。日军攻得疯魔,守军有点撑不住。外援一直没到,城里消息乱成麻,一天消息传两次都不定,还能坚持就觉得不可思议。粮弹耗到见底,人数从一个营变成几个人零敲碎打,最后不得不撤走。可是,正因为这次死守,才让常德城里的人多熬了几天。
城里,大家想象一下画面吧:天上炸弹,一波接一波落,地上是日军成片推进。守卫常德的士兵,往往是原地待命等到最后时刻才动作。没人退缩,哪怕隔壁队伍都嗝儿屁了还死扛。城内外巷战打到什么程度?到12月初,常德城能守的地方只剩弹丸之地,400米见方,守军仅剩321人。其中一半多带着伤,弹药耗尽,甚至用起缴获来的武器。那些街头巷尾的较量,成了最残酷的杀戮空间。
师长余程万决定带队突围。这事在当时显得异想天开,可他拍了板,没人质疑。从包围圈冲出去的那几十人里,多数被包围在半路,有的后来爬回城里,更多没能回来。守军剩下不到百人还在市区零星顽抗,基本上弹尽粮绝。市民有的加入巷战,有的藏在地道和废墟里。乱局之下,任何调度都成了奢望。日军步步紧逼,尸体堆成墙。一天有两次,有人喊“增援来了!”结果外援始终没及时赶到,只有支前的杂牌部队边打边撤,心理上难说不是失败。
最讽刺是,常德守军几乎全部阵亡后,常德城反倒没有守下来。但事情又有了变化,常德外围中国军队开始反扑,援军的主力才陆续赶来。日军一看形势不对,12月下旬北撤,留下大量伤亡和物资。史料显示,守军开打前有8529人,战后不到百人生还,守军伤亡超九成几成定论。日军这场仗也没讨到便宜、日本陆军第11军失去重创部队,武器装备大多遗弃城外。
一场会战下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其实代价都很离谱,中方伤亡大,日方更不是全身而退。据2021年湖南常德地方志显示,城里累计伤亡上万人,民间死难者占极大比例。不少普通知青、农夫卷入巷战,很多尸骨随乱葬岗草草掩埋。怎么说呢?你说敌人火力压制厉害,守军有武器反守为攻,但也可能全是巧合。
正因为这一仗,常德“保卫战”的说法才广为流传。硬撑能撑出胜利?还是撑出毁灭?说不清。实在算失败,留守常德士兵牺牲殆尽。可硬说赢了,常德最后还是光复了。历史文件里留下一摞摞战损报表,学者还专门统计,每次都几乎重头再来。现在还有不少抗战遗址,街头巷尾有碑文,有些幸存老兵回忆时会说,那年冬天特别冷,尸体冻成冰。
有意思的是,不同文献版本差距很大,日本自卫队承认常德之役前后防线被中国游击队“反咬一口”,损失惨重;中方报道更勇武,但普通市民的眼泪和死亡数字,谁也没法统计明白。地方档案馆还有战后照片,街头满目疮痍。有人说死守不可取,也有人觉得,这种硬气保住了一城风骨。如果按现在的信息来看,说不定倘若当年换一支军队,结果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不过,不得不提一点,常德会战打响时,当地很多老百姓根本没准备好撤离,城外村庄一夜之间烧个精光,有的小孩跟着部队跑散,再没找回来。守城其实也并非只有军事意义,你看后面,日军撤退,老百姓回城,残墙断壁里抢物资。这些夹杂着现实和苦难的琐碎细节,其实远比战报数字让人心惊。顺便提一句,常德会战后,中方获得战略喘息,日军在整个中南再无大规模推进——可是,抗战其实远未结束,很多问题还是悬着。
5秒广告解锁,写文不容易啦,点下方小广告,5秒钟支持一下作者,免费阅读全文哈!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说到底,常德会战是一场极其惨烈又极富矛盾的战争,没有标准答案,胜负成败见仁见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或者换个角度,得到的答案可能都不是一个。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