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8 19: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抬驴》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确定作文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作品的整体评价、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对情节的分析、对主题的解读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和自己的观后感;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分点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结合作品内容,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以及这些人物形象对作品主题的体现。
b. 情节分析:对作品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解读,分析其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推动故事发展。
c. 主题解读:结合作品内容,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
d. 艺术手法: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讽刺等,以及这些手法对作品主题的体现。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确保文章的可读
很久以前,有一家父子俩要出远门,但是父子二人家徒四壁,没有其他代步工具,只有一头小毛驴,他们只能骑驴上路。当他们路过一个村庄时,父亲骑在驴上,儿子牵着驴走。
村子里的人议论纷纷:“看这爷俩,老子骑着驴,让儿子在地上走,这爹真狠心,一点都不懂得心疼孩子!”驴背上的父亲听见人们的议论低下了头,感觉有点羞愧 。
出村后,他下来牵着驴,就让儿子骑在驴上,继续赶路。
当他们走到张庄时,这个村子里的人看见了,有几个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你看这孩子不懂得孝顺自己的父亲,他骑在驴上到好,他爹的一把老骨头怎么受的住……”
这话刚好让儿子听见,儿子心里有点难为情,心想:是呀,我还年轻走点路算什么?父亲岁数大了,容易劳累,既然我骑着他们说我不孝顺老人,爹骑着别人又说爹不心疼我,那就干脆我们都别骑了,这样也好,让驴子歇一下!
于是出村后儿子赶快从驴背上下来,和父亲一起牵着毛驴继续赶路。
不多久,他们到了刘村。村里的人都笑话他们:“这爷俩笨死了,牵毛驴而不骑,脑子不好使。”
儿子转念一想:是呀,驴子本来就是给我们骑的,怎么牵着不骑呢?出村后,父子俩商量了一下:无论谁骑都会被议论,干脆咱们爷儿俩都骑上吧。
于是,父子俩兴高采烈的骑上驴,谁知没走多远就把小毛驴累得气喘嘘嘘满身大汗。
爷俩都骑着毛驴到第四个村庄时,村里的一个老人说:“你们两个人都骑上了毛驴,累的他气喘吁吁,你们真不懂得爱惜牲畜,?以后还想再叫它帮你们拉磨驼东西耕地可就难了。”
父子俩赶忙从驴背上跳下来一看,驴子果然气喘吁吁。他们心疼坏了。可这怎么办呢?他们二人思考着:一个人骑不行,两个人都骑也不行,两个人都不骑也不行,怎么办呢?
想了许久,最后儿子开口了:“爹,把驴子的四个蹄子捆上,我们还是抬着它吧!这样也好让他好好歇一下!”
父亲想想也是,就去找了根小树干当棍子,把毛驴放到捆上,一前一后地抬了起来。
当他们路过山前的一个小村庄时,村里的人都跑出来看他们,甚至有的笑得前仰后合。一个小孩子跑上前来问他们:“你们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有毛驴不骑,把它当祖宗供着,哈哈哈哈......”
父子俩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匆忙穿过村子,他们走出村子后不远已经累得不行了,再也走不动了。“咚”的一声,把驴子扔在地上。这父子俩真的没有办法了。
一头驴子骑着不行,牵着不行,抬着更不行,放了它吧,怎么舍得,毕竟养了那么些年。宰了它吧,又下不了手!可怎么办呢?
前边还有好几个村庄,这一头毛驴到底该怎么过去才不受别人笑话或议论呢?这爷俩实在是不知道该咋办了……
故事寓意
《父子抬驴》告诉我们做人要有主见,做事要有担当,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父子二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总是人云亦云,到最后无论怎么做都是错的,最后还闹了许多笑话出来。所以做人应该要有主见,不能一味听信他人的论断,要做一个“场独立性”的人,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要坚持做下去,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一件事情是正确的时候,就要勇敢地做下去,有时候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你不用在意别人的流言蜚语,毕竟“我们每一个的都不是人民币,不能做到人人都满意。”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就是对自己的担当。
古时有句话就是这样说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能对于一件事情做出独立的判断。但是我们也要听听别人的意见。看看别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样的,他又有什么高见。如果你对一件事情还不是很了解的话,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就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错路。
在古老的寓言故事《父子抬驴》中,一对父子牵着驴出行,却因路人的不同意见而陷入困境:先是被嘲笑“放着驴子不骑太傻”,骑上驴又被指责“虐待动物”,改为一人骑驴后被批评“不懂尊老爱幼”,最后父子无奈选择抬着驴走,却引得众人哄笑,驴子也在折腾中受伤。这个荒诞的故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盲目听从他人意见的危害,更教会孩子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唯有坚守主见,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故事中的父子之所以陷入困局,根源在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像无根的浮萍,被他人的议论轻易左右,完全忘记了最初出行的目的。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比如,孩子在选择兴趣班时,可能因旁人一句“学这个没用”而放弃热爱的绘画;填报志愿时,或许会因父母的“为你好”而放弃理想的专业。如果一味迎合外界的声音,最终只会迷失自我,陷入“做什么都不对”的迷茫。
有主见,首先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故事里的父子若能明确“顺利赶路”才是核心目标,便不会被无关的指责扰乱节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需要找到自己的“目标罗盘”:是追求学业上的突破,还是培养独特的兴趣?是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还是专注自我提升?只有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在面对选择时不随波逐流。比如,当同学都热衷于某款游戏时,能坚持自己阅读的习惯;当大家都选择热门专业时,依然忠于内心对冷门领域的热爱。
当然,有主见并非盲目排斥他人意见。路人对父子的批评虽有些苛刻,但其中“爱护动物”“尊重长辈”的观念确有可取之处。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分辨哪些建议值得采纳,哪些只是无端干扰。这需要孩子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有益的建议能帮助完善计划,而无意义的杂音则应果断过滤。比如,面对老师指出学习方法的不足时虚心接受,而对同伴“抄作业更轻松”的怂恿坚决拒绝。
培养主见,需要从生活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主安排周末活动、规划零花钱使用,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即使孩子的选择不够完美,也不必急于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分析结果、总结教训。久而久之,孩子便能逐渐摆脱依赖,成长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正如故事中的父子,如果他们能勇敢地对路人说“我们有自己的安排”,或许结局就会大不相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的声音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嘈杂。但越是如此,坚守主见的能力就越珍贵。《父子抬驴》的故事,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没有标准答案,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在倾听世界的同时,不丢失内心的声音。愿每个孩子都能从中汲取智慧,成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在成长的航程中乘风破浪,驶向属于自己的远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