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法律门前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法律门前的》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这有助于你在作文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 明确读后感结构: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写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清晰。
3. 引用原文:在作文中,要适当引用原文中的经典语句、事例或观点,以增强说服力。同时,注意引用规范,注明出处。
4. 结合自身实际: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感悟或看法,使文章更具个性化和真实感。
5. 深入分析:对作品中的法律、道德、人性等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
6. 评价作品:在作文中,要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评价要具体、有理有据。
7. 表达观点: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要明确、简洁,避免使用模糊、含糊的语言。同时,注意观点的合理性,避免偏激。
8. 注意语言表达:作文的语言要流畅、准确、生动,避免出现语法
平时总是听身边的同事们给小朋友普法,今天听到一个小朋友给他的朋友们普法,甚是有趣。
应该有很多小朋友都听说过法律,但估计和我一样不喜欢枯燥的法条,而喜欢听离奇的案件。今天我向你们推荐的这套书,就有中国由上古到明清的各种案件。从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变化,可以学到法律的知识,让小朋友们爱上法、喜欢上法。
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记得我有一次经过北大法学院门前,看到台阶上伫立着一只好像独角兽一样的石像,非常威武,便问妈妈,“那是什么?”
妈妈说,“那是獬豸,是中国古代代表公正的神兽,也是法律的象征”。
恰好这套书的第一册就讲了獬豸的来历。
獬豸。图源:北京大学法学院官网
传说在春秋时期,齐国的王里国和中里徼打官司,案件层层上报,到了齐庄公那里,但两人各执己见,一时无法分出谁说的是真的。大臣就提议说,“不如请出庙里的神兽来裁决吧!”。
于是走出一只神兽,听了两人的诉状后,就凶狠地用角将说谎的中里徼顶翻。大臣们惊叹不已,都认为獬豸是拥有极高智慧的动物,也从那时候开始,它被当成了法律的象征。据说今天还会有法官戴獬豸帽,代表了公平和公正。
书里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案子。
在古代汉朝前,法律还是十分野蛮和严厉的。在街道上扔了垃圾就要在脸上刺字,还有割鼻子、砍双脚这些肉刑,真是非常野蛮和粗鲁的。一个叫缇萦的小姑娘却改变了这一事实。相传西汉时期,缇萦的父亲淳于意是管理粮仓的官员,也是个神医,业余时间就给病人看病。
有一次,一个富人生了病,找淳于意来治病,可淳于意正好出门给别人看病去了。富人因为病情太重就一命呜呼了。富人的家人就把淳于意告到了官府,说他擅自离开岗位。这样淳于意按照当时的法律就得被判肉刑。
缇萦是淳于意最小的女儿,只有十五岁。她给当时的皇帝汉文帝写了一封信,好好解释了一番,说明自己的父亲是个好官,而且如果被砍去双脚就再也不能恢复正常了,就是有罪也不能改过自新了,所以她愿意替父亲接受刑罚。汉文帝被缇萦的信感动了,废除了肉刑,改成了打板子。缇萦不仅救了自己的父亲,也为天下人做了一件好事。
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我还记得我读过的《秦朝寻宝记》上也讲过这些残忍的刑罚。我当时问妈妈,法律是不是越严厉越好,她说,如果法律太严厉,一个人犯罪了也不可能改过自新了,这样的法律就不会获得大家的信任,反而会让大家恐惧和害怕,这种法律也不是文明的法律。
还有一个更复杂的案子。
唐朝时有个人叫徐元庆,他的父亲被当地的县尉赵师韫杀害了。徐元庆非常悲痛,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来到赵师韫住的旅馆,杀死了自己的杀父仇人,之后去投案自首。
处理这个案件的官员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就把这个案件一直报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觉得为父报仇不应该判处死刑,就赦免了徐元庆。
但大诗人陈子昂说,杀人偿命是法律的规定,如果就这样放了徐元庆,以后就没有人遵守法律了,大家都自己去报仇了。所以,还是要以杀人罪判处徐元庆死刑,但是,因为他是为父报仇,可以给他立一块墓碑表扬他的孝心。
我读完了也觉得陈子昂的处理方法很好。
我问妈妈,“如果现在还有人为父母报仇杀了仇人,会不会被判处死刑?”
妈妈说,“法律很复杂。如果父母正在被别人伤害,你出手制止,杀了这个人,可能会被认为是正当防卫,如果父母已经被杀害了,就应该向公安机关报警,如果自己去复仇,就要被判处刑罚”。
听她这么一说,我更觉得法律还真的很有趣。
人脸信息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等与生俱来,具有唯一性。这些关键信息一旦被泄露或被不法利用,容易造成较大风险和危害。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综合性规章。那么,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边界在哪里?什么地方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什么地方不能用?管理办法实施后,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刷脸解锁、刷脸支付、刷脸进小区……当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场景。然而,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一些“强制刷脸”“无感抓拍”等技术的滥用也日益凸显,人脸识别的适用边界、采集范围、数据保护等,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记者:进出门要采集人脸,最担心的点在哪儿?
市民 江昊峰:担心隐私、安全、信息泄露,办人脸识别涉及个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人脸,其他的一些资料很容易推出来。
市民 徐爱娜:担心个人信息被不良使用,包括手机刷脸支付也是存在风险的。
其实,大众的担忧并不无道理,人脸信息的泄露容易引发问题。
专家介绍,有些验证场景下,一张照片就可以实现人脸识别应用中的人脸验证。常规的眨眼、张嘴、点头、摇头等动作都可以通过AI算法驱动完成。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安全部高级业务主管 陈文弢:我们上传一张照片,可以用背后的算法来驱动照片做一些点头、摇头、眨眼的指令,从而绕过人脸识别的应用系统。
可见,哪怕一张含有人脸信息的照片,隐私的保护也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今年6月1日,国家网信办、公安部联合公布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综合性规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形成配套,进一步厘清了人脸识别的适用边界,规范了操作流程,强化了信息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法研究室副主任 周辉:针对人脸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已经被广泛应用的纠偏,这样一个规定的出台就告诉大家,对人脸信息的收集还是要注意相应风险的,需要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脸信息在内的权益。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须,依法合理确定人脸信息采集区域,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 何波:首先,需要具备安装的必要性,而且这个必要性必须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的,比较典型的场景是火车站的安检;第二个要求是必须依法划定采集范围,不能超范围去采集;第三,要设置明显的标识,比如在人脸识别的采集区域里面,需要有标语、标牌等,这样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让大家知道我是处在被采集人脸信息的状态下的。
像酒店大堂正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中所涉及的一类公共场所,也曾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比较普遍的地方。此前一段时间,入住酒店除了出示证件,还需要采集人脸信息,这一问题一直饱受公众诟病。《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施行一个月来,有什么变化呢?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记者走访北京、浙江等地,发现自6月1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办理入住已经不再需要采集人脸信息。而多数酒店也已弃用人脸识别采集设备。
出入小区是否还需要人脸识别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记者走访杭州多个居民区发现,虽然很多小区配备了人脸识别设备,但物业并没有把人脸识别作为唯一的进门方式,还可以采用刷卡、核对信息等多种方式进门。
除了对公共场所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约束,《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对特殊场景设定了严格的管理要求。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宾馆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中的私密空间内部安装人脸识别设备。
一个位于上海的健身房,门口就有人脸识别设备,会员识别到信息后便能入场。在办法实施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入口还是更衣室,健身房都只有人脸识别这一种验证身份的方式,这曾让消费者周女士感到不便。
当事人 周女士:2024年4月,当时也觉得健身房的人脸识别挺方便的,后来我想想不对啊,更衣室有一个摄像头,那个摄像头我不知道它到底拍到我哪个地方,相当于在洗澡换衣服这种非常隐秘的地方放了一个摄像头,我觉得很不合理。
然而,周女士的诉求并没有得到健身房的回应和整改,于是她起诉健身房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随即,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建议与整改,健身房在被起诉后,便减少了摄像头的数量。
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公益检察室检察官 黎洪友:经过调查以后发现,这个健身房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在入口处,强制要求顾客必须使用人脸识别的方式来进入健身房;第二个方面,在地下一层的男女更衣室里面,分别设置了人脸识别设备,我们认为在这种私密的空间里设置人脸识别设备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时,除了要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也要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并且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验证方式,像周女士这样的公众诉求,有了更清晰的规章依据。
而在6月1日《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记者发现,这家健身房已进行了进一步整改,更衣室取消了人脸识别;而健身房入口的闸机也可以使用手环通过。
专家还表示,要实现个人权益的最小影响,就要做到最小化的数据采集,而分类采集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庭:在不同应用场景当中,应该采用不同的采集等级。像最基础的可能只采集5个点,深度一点到68个点,高阶一点到106个点。从使用场景上,比如只是一个门禁的识别,不应该采集过深的数据;但是像银行转账的人脸识别,需要更加精准识别是你本人,可能采集的点会多一些。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人会关注人脸信息的采集是否合法,但并未关注到采集的信息数据去哪了。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对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比如:“人脸信息应当存储于人脸识别设备内,不得通过互联网对外传输”,体现了对网络攻击风险的高度警惕。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庭:本地化存储天然给网络攻击设了很大的一个屏障,因为数据不用直接存储在云端,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接触到这台设备,才有可能拿取到中间的信息,能做到物理隔离,极大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和数据泄露的范围。
记者注意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系统应当采取数据加密、安全审计、访问控制、授权管理、入侵检测和防御等措施保护人脸信息安全。
办法实施后,记者跟随网信、公安等部门对浙江台州椒江区的小区、写字楼、酒店等场所的人脸识别系统开展巡查,发现有些单位人脸数据入侵防御不到位,有不少小区和写字楼的人脸数据存储密码过于简单,甚至存在自动登录的情况。
浙江台州市公安局椒江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民警 周海龙:我们要求设置包含字母、数字、符号的8位以上复杂密码,禁止弱口令;关闭自动登录系统;同时每3个月更换一次密码;安全管理者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非工作人员禁止接触存储设备。
专家指出,一旦批量数据泄露,会引发巨大风险。如果信息持有者将人脸识别数据与个人身份等敏感个人信息关联存储,还可能关联个人行为和交往规律,重构特定目标的“关系网”,进而带来更大的安全隐患。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庭:因为数据在这条商业的产业链里面能够变现,这是整个过程中最核心的点。在变现途径方面,这个数据A公司买了,A公司可能卖给B公司、C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一些数据,再把这些数据合并之后,做商业的推广也好,都能够产生比较大的经济收益。
记者了解到,《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延续了数据分类分级管理的思路,针对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的个人信息处理者,设置了网信部门备案的要求。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庭:因为整体数据量比较大,责任和义务就更大,所以量越大管理可能越严,这也是对于数据做分级分类要求的一个体现。中国的算法技术和人脸识别应用场景是全球领先的,这次办法的出台,我们进入了一个技术和治理并行的新阶段,推动人脸识别技术更好造福社会大众。
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和终身性,一旦泄露,无法像密码那样更改。对此,我们应强化人脸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对一些公共场所、手机应用提出的人脸信息采集保持谨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人脸识别的授权,也有了更加人性化的保护原则。比如,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人脸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相信随着法制的进步和完善,人脸识别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的治理和纠偏,真正让科技进步造福大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