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舞蹈 长恨 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8 23:2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舞蹈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舞蹈《长恨》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确保你的观后感围绕舞蹈《长恨》的主题展开,如爱情、悲剧、艺术表现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舞蹈《长恨》的背景;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思考。
3. "细节描写":在描述舞蹈时,注重细节描写,如舞蹈动作、服饰、音乐、舞台布景等,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4. "情感表达":真实地表达你在观看舞蹈时的情感体验,如震撼、感动、悲伤等,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5. "观点独到":在描述舞蹈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对舞蹈主题的理解、艺术表现的评价等。
6. "引用恰当":在适当的情况下,引用舞蹈创作背景、舞蹈家的观点等,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7. "避免主观臆断":在评价舞蹈时,尽量客观公正,避免过于主观的臆断。
8. "注意文风":根据舞蹈《长恨》的风格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文风。如《长恨》是一部悲剧舞蹈,可以采用较为哀伤的文

「风雅颂讲堂」一篇长恨有风情

第三十九讲

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居易《长恨歌》品读

主讲嘉宾:商隶君

(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白居易其人

要了解《长恨歌》要先了解诗人,了解他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思潮,以及他的生活经历,这些都会左右诗人,使他有自己的创作倾向。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白居易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天下,后期意在独善其身。他认为人生有“三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白居易认为“中隐”最好,既可进又可退,不忙又不闲。他的晚年居于香山,这和他的想法也是吻合的。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 《卖炭翁》);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钱塘湖春行》);杂律诗(《暮江吟》)。

他的讽喻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目的就是要把社会弊端、老百姓的苦难反映给朝廷和皇帝。这一类诗反映了白居易积极入世的一面。

他的感伤诗是抒发内心情怀的,他把《长恨歌

白居易的作品在唐朝广为传颂,有“老妪可歌”之说。据说,有一次白居易到酒馆喝酒,他想听个小曲,一个艺妓自称自己的表演很贵,白居易就问她贵在何处,这个艺妓,她能唱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长恨歌》的各种解读

《长恨歌》作于唐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这首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关于《长恨歌》主题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有人说这是一首“讽喻诗”,有人认为这首诗具有双重主题。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辞,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历史上的唐玄宗和杨贵妃

唐玄宗李隆基曾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天宝盛世。当时的唐朝非常强盛,杜甫在他的《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我们说杜甫的诗具有史料价值,这首诗就是如此,它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面貌。盛唐时期的一大批诗人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晚年的唐玄宗,逐渐昏庸。他穷兵黩武,“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任用非人,“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他挥霍无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宠爱杨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杨氏兄妹在当时权倾朝野,杨氏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国夫人,八姐被封为秦国夫人,堂兄杨铣官鸿胪卿,杨锜官侍御史,堂兄杨钊赐名国忠,官右丞相。

杨玉环出生地为四川成都,祖籍山西永济。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四川崇州)司户。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家。后来又迁往洛阳。

她17岁时,武惠妃洛阳选寿王妃,挑中了她。她有倾城倾国之美,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

唐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一个偶然的机会,唐玄宗见到了与武惠妃相似的儿媳杨玉环。

唐开元二十八年十月,在寿王府五载的杨玉环来到骊山,此时她才22岁,玄宗则56岁。玄宗先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唐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长恨歌》以喜剧开头,而后转成悲剧,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物”,最后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

这首叙事诗最成功之处就是抒情,细致地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以及贵妃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之情。

诗中戏剧化和神话化的描写,以及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来源:沧州晚报

艺术节|曲终情未了——评京剧《大唐贵妃》

说起盛世,不得不提到大唐;说起美人,不得不提到杨玉环;说起爱情,不得不提到《长恨歌》。上海京剧院推出新版京剧《大唐贵妃》,把三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成就一部好戏。

《大唐贵妃》取材于梅兰芳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出演的名剧《太真外传》,同时参考白居易《长恨歌》、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名篇名作,由著名剧作家翁思再编剧。《大唐贵妃》最早公演在2001年的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由梅葆玖、张学津领衔主演,引起轰动,海内外戏迷纷至沓来。

如今,18年后,《大唐贵妃》再次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与观众相见。

《大唐贵妃》的艺术特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旧中出新,新而有根。

旧中出新,指的是《大唐贵妃》在继承传统京剧的基础上,融合现代舞台艺术理念,将皮黄唱腔结合当代青年的审美情趣作了创造性转化,主题曲《梨花颂》广为传颂;新而有根,指的是舞台表演保持写意性、虚拟性、程式化的艺术原则,对梅兰芳当年的经典原作抱有敬畏之心,护之、翼之,十分小心,不做伤筋动骨的改动,保护其古典美的内核。

《大唐贵妃》是京剧梅派艺术当代的一台新标识作品。它是梅葆玖先生一生艺术追求的缩影。《大唐贵妃》从将近一百年前的《太真外传》脱胎而来,拉开了时空差距,但其唱做念舞,仍然没有离开梅派艺术的本质。梅葆玖先生研究音乐与京剧艺术的关系,花了20多年的功夫,致力于梅派唱腔的革新。梅葆玖和《大唐贵妃》主创者翁思再、郭小男、杨乃林等人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为《太真外传》穿上了一套度身定制的华美而合身的旧款新装,提升其人文内涵,用了许多舞台艺术的创新手法,将古典作品用现代艺术包装起来,使梅兰芳先生呕心沥血所创造出来的经典之作,过了一百年之后,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移步而不换形”,根据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吴小如先生的解释:“‘移步’,是指我国一切戏曲艺术形式的进步和发展;所谓‘形’,则是指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特色以及它的传统表现手段。”“移步而不换形”的“形”字,实际上指的我国民族戏曲艺术的“神”和“宗”,亦即是戏曲艺术的内在的规律性。“移步”是革新;“移步而不换形”,就是形变神不变,万变不离其宗。

总体来说,新版《大唐贵妃》的“移步而不换形”,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坚持改革,二是强调渐进,三是保持传统。

新版《大唐贵妃》,取消了第一版在舞台上庞大的合唱队,这不是保守和倒退,而是创新和发展;不是泥古,而是尊古。这是为了更加突出京剧艺术的表演特征,便于上海京剧院到各地去演出,便于其他剧团搬演。伴唱依然存在,只是置于乐池。伴舞的阵容虽然有缩减,但不减其艺术风格和神韵。《贵妃醉酒》的音乐旋律依旧保留,但原唱段则被新的内容置换,听起来更为顺畅。

京剧,离不开器乐的伴奏。传统京剧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有京胡和月琴。梅兰芳先生加了一件:京二胡。这是京剧伴奏的革新,音色听起来变得柔和。现在,《大唐贵妃》的伴奏又加进了交响乐,与京胡、京二胡和月琴水乳交融,使单纯的京剧旋律增加了宽度和厚度,有立体感,更有利于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抑扬顿挫。在杨玉环被逐出皇宫那一场戏,古琴铮铮,悲凉凄惨,贴切地渲染了杨玉环当时的心情和难以言状的痛苦。新版《大唐贵妃》,以经典艺术臻品不可移易之“旧”,融当代艺术创造性发展之“新”。

京剧是一门唯美的艺术。梅葆玖先生曾这样诠释他父亲的演唱:“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其深邃的表现力总是和唱腔艺术中高度的音乐性分不开的。他的唱始终不脱离艺术所应该给予人们的美的享受。唯其美,就能更深地打动观众的心弦,使观众产生共鸣。”梅兰芳说过:“在舞台上,处处要顾到美的条件。”“要在吻合剧情的主要原则,紧紧地掌握‘美’的条件”。梅派艺术更注重讲究戏曲的程式美。

史依弘演杨贵妃,行腔做念,便是处处地掌握了“美”的条件,同时亦凸显了史依弘个人的艺术风格,展现其多才多艺。她的扮相雍容华贵,她的音色优美醇厚,行腔典雅大气。她的身材好,体态美,腰腿功夫扎实,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全才艺术家。她的演唱中既有古典审美情趣,兼有现代声乐概念,既有戏曲演员的千回百转,兼有西方歌剧中优秀女高音的特色。她表现芙蓉出浴的娇羞,婀娜曼妙的身姿,她的多情、细腻、悔恨、痛苦、凄美,感情充沛而丰富,眼神经常是清亮而有力,无一不深深地打动观众。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作曲家杨乃林那段脍炙人口的主题歌:“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如泣如诉的旋律,悠扬动人的唱腔,令人听后难以忘怀。一曲《梨花颂》,背后是一片开花的梨树,梨花盛开的画面,开阖出具有史诗般意蕴的心灵互动。这一曲纯洁深情的颂歌,是那样的动听,那样地传情,于是不约而同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春天来了,梨花开了。千树万树,梨苑飘香,如云似雪。一片洁白,见证了李、杨这段无比动人的爱情。作曲家杨乃林先生有感于此,创作了清幽缠绵的“梨花颂”,由翁思再作词。杨乃林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作曲法并借鉴了“样板戏”作曲的宝贵经验,在主题歌“梨花颂”的唱腔设计中,以京剧四平调为主调,加入了交响乐伴奏,个人主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委婉与大气相结合。京剧声乐和西洋美声声乐理论结合后产生的音乐美学效果,是无与伦比的。其旋律之优美,唱词之动人,令观众听后余味无穷。

“梨花颂”是《大唐贵妃》的点睛之笔。“梨花颂”帮助《大唐贵妃》上了一个新台阶。这首主题曲,贯穿于全剧的始终,它的旋律在剧中反复出现。如果说,小提琴《梁祝》协奏曲第一次用西洋音乐描述了梁山伯、祝英台二人的爱情故事,迈出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开创性第一步,成为“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开山之作,那么,我以为,“梨花颂”则是紧随其后,将李、杨的爱情变成又一曲“民族音乐现代化”的颂歌。它是继交响乐伴奏《智取威虎山》后又一界碑式的作品。“梨花颂”的音乐经典性和经典的现代性,将以非物质遗产的形式,永远载入梅派艺术和京剧艺术的史册。

“梨花颂”是《长恨歌》的浓缩,是可以吟唱的《长恨歌》。梨花淡白,象征着爱情的纯洁;梨花飘飞,象征着分离的寂寞;梨花飘落,又象征着凄凉的结局。一剧终了,舞台上又响起哀怨深沉的“梨花颂”:“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大唐贵妃》在“梨花颂”的旋律中徐徐落幕。曲已终,情不了。

作者:评论家吴兴人

图片来源:上海京剧院提供

编辑:吴钰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