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0: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真好吃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方面展开,是讲述食物的美味,还是探讨食物背后的文化、情感或故事。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通常包含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或文章的背景,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感悟。
3. 语言表达:读后感要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描述食物时,可以使用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4. 观点明确:在主体部分,要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情感体验或对食物的感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结合实际: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例子或故事,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食物在你生活中的意义。
6. 情感真挚:读后感要求情感真挚,要表达出自己对食物的喜爱、感激或思考。避免空洞的赞美或批评,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实情感。
7. 视角独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食物,如美食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现象等。这样的读后感更具深度和广度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后悔药。”这句话被无数事实和名言所证实,今天,我读了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这篇文章,感慨颇多。
《永久的悔》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回忆了记忆中,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以及内心因不能尽孝而感到愧疚和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伟大的,是无法补偿的。作者幼年时期,因家庭贫困,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尽管如此,母亲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尽可能得到满足,缩小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给心理以安慰,而母亲自己却很少吃这些来之不易的美食,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母爱又是无私的。由此,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我的家境与作者的家庭经济条件极为相似。我的家乡居住在偏远的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缺吃少穿,别人家改善生活,我家只能吃黑馒头,别人家吃肉,我们兄弟几个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母亲为了让我们身体健康,总是变着法子改善伙食,即使是野菜,她也能做得津津有味,增加我们的食欲,而母亲却很少吃自己做的美味。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道出了:爱不能等,孝不能迟。尽管现在的生活条件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母亲在生活的某些方面还在受苦。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安装了热水器和太阳能,而我家由于经济原因,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每当夏季来临,烈日炎炎,汗流浃背,母亲却不能洗一洗澡,只能用大盆在院子里晒一点儿热水洗澡。冬天,为了省钱,母亲洗澡也不去澡堂,只好在家里用柴火锅烧上一锅水洗澡,很不方便。所以,我决定今年给母亲安装上一台热水器,在院里的压井上安上一个潜水泵,还能方便浇菜。
我现在每逢周末。都要回去看一次母亲,给母亲买一点儿好吃的,而母亲尽管年龄大了,还在牵挂着小的,把好吃的平时都给我留着,等我回去时给我拿出来,让我品尝,母亲看着我吃得很香的样子,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甭提多高兴了。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回家看望母亲,一进屋,她便从里屋里拿出几个个大而又鲜红的桃子,母亲说:“这是村里邻居家种的,口感好,虽然贵了一点儿,但是比在街上和超市里买的好吃,你快点儿尝尝。”我不能辜负母亲的良苦用心,只好填进嘴里,忍不住地赞叹道:好吃、好吃、真好吃!母亲脸上洋溢着笑容,看着母亲那么高兴,我也笑了。
相聚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由于忙于工作,总是在一起说不了多久的话,就不得不匆匆离别,母亲总是站在院外给我挥手,看着我远去的身影,久久伫立在那里,不肯离开,直到我的车子消失在她的视线中。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母爱是永恒而无私的,当母亲老了,步履蹒跚,孤独无助的时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多回家看看母亲,多一些陪伴,少一些遗憾,毕竟人生有限,要学会珍惜!
作者简介:李士晓,笔名,艺术人生,一名70后教育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好文学和书法、擅长写作。所以,我经常以笔为载体,在岁月的长河里,拾取生活中散落的贝壳,通过网络平台, 和大家分享一些教学故事,生活随笔,成长经历,人生感悟,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谢谢您的支持!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婉兮来源:《品读》2020年第3期
很小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一起去买菜。这个做了一辈子饭的老太太,总会有意识地教我分辨猪肉的新鲜程度、茄子的老或嫩、青菜是否打了农药……回到家,奶奶便给我一把小椅子,让我坐下,帮着她剥豆子拣菜,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那个时候的我,懵懵懂懂地重复着这些简单劳动,并不懂得奶奶是在教我做饭,教会我一生里最平凡但也最不凡的事情。
现在我长大了,独自穿行在超市生鲜区,总觉得脚步轻盈欢喜四溢。
看到了精致漂亮的杯盘碗盏,就不由自主想要全部带回家。
不开心时做一顿好的吃下去,就不再惧怕风风雨雨。
原来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与修行。
因为,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所以一定要学会做饭呀,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还为了在这个温柔与残酷并存的世界里,用美食与能量治愈自己。
做饭是一项生存技能
日本有位癌症妈妈千惠,冒着生命危险生下女儿阿花后,不幸癌细胞扩散,生命进入倒计时。
这位坚强勇敢的母亲,想要在离世前,给女儿留下受用终生的遗产。
思来想去,千惠决定教会女儿做饭,因为学会了做饭,便意味着生存能力的形成。
阿花4岁生日那天,妈妈送了一条围裙作为生日礼物,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她切菜、煮汤。于是,还没有灶台高的小女孩踩着小凳子,颤巍巍拿起菜刀锅铲,用稚嫩的小手去摆弄锅碗瓢盆,调和油盐酱醋。别的孩子还腻在父母怀里撒娇,阿花已经系着围裙,掌管起一家人的肠胃和心情。
妈妈自然是心疼的,但也只能狠下心,将女儿一把推进生活的磨砺和考验里。
她说:“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活息息相关,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
自食其力,被现在的许多父母简化为高分与高薪,一句“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什么也不用管”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长大后独自生活的孩子们,常常将外卖吃成了家常便饭,肠胃问题层出不穷。可照顾不好身体的人,拿什么去与生活握手言欢?
从这个角度来讲,小女孩阿花的母亲可谓用心良苦。
女儿还不到5岁,千惠便与世长辞。阿花的父亲郁郁寡欢消沉度日,却被女儿踮着脚尖做出的糙米饭和味噌汤拯救。父女俩相依为命,在丧妻丧母的疼痛中继续着悲喜交加的人生。
阿花的一生不至于过得太糟糕,因为她不会委屈自己的心和胃,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放任自己的怯懦和痛苦。
教会一个孩子做饭,便是教会他谋生和谋爱。
做饭是一种生活艺术
遇到过一些姑娘,总是谈做饭而色变。
说起这个话题时,她们便摆弄起新做的美甲,骄傲地表示自己十指不沾阳春水,是个养尊处优被富养长大的女孩。
做饭,似乎总带着一丝烟熏火燎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想到围着灶台转的黄脸婆,做好了汤汤水水,守在饭桌前望穿秋水。因此女孩们下意识地抗拒着,抗拒的或许也不是做饭,而是沦为家庭主妇丧失自我的可悲人生。
我也有过这样的偏见,毕竟亲眼目睹过将青春熬进一粥一饭的奶奶和妈妈,于是迫不及待想要逃离那样的命运。
少年时只希望将来的自己穿着高跟鞋驰骋职场,而始终不愿俯首敛眉洗手作羹汤。
直到大学时去到一位教授家里做客,他的妻子穿着家常的麻质长裙,笑盈盈地切了水果摆盘端上。
有橙子、猕猴桃和草莓,说不上多么复杂,但用心一放,整个果盘就生气盎然地美了起来。我悄悄往厨房瞥了一眼,只见那位师母盘起了长发,正安静切着牛肉,他们的厨房里干净整洁,灶台上还摆了一瓶淡淡紫色的干花。
那天的晚饭很丰盛,红烧牛肉装在青花大碗里、凉拌皮蛋摆成了花朵盛放的模样、翠绿的青菜衬着白瓷盘,一桌子的活色生香。
师母热情地给我们介绍每一道菜的做法,笑着告诉我们:“我很喜欢做饭,看着它们在我的手里变得秀色可餐,心里的满足和快乐简直无以言表。”教授用欣赏和宠爱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妻子,连声说着,夫人辛苦了。
原来真的有一种女人,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琴棋书画诗酒花。我们心生崇拜,再往下问,才知道师母主攻美学研究,对美食亦颇有心得。她当时对我们说了一句话,至今难忘。
她说:“女人做饭,不是为了讨好丈夫和家庭,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丽。因为做饭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能用一餐饭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玲珑心思的人,自然也懂得从生活重压里抽出身来,过得有滋有味风生水起。
做饭是一份爱的给予
嫁给高先生不到一年,我胖了好几斤,原本孱弱的身体也在逐步好转。
因为他费尽心思开发出了许多营养又美味的菜肴,大大刺激了我的胃口,也健壮了我的躯体。
补肾的山药、滋补的排骨、美容的番茄,他研究各种菜谱,结合我的身体状况改进加工。因为那些淀粉、脂肪与维生素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让我健康起来、美丽起来。
我觉得幸福,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嫁一个能为你做饭的男人。因为饮食男女的血肉之躯,需要五谷杂粮和肉类蔬果的供养。
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便会自然而然想要给她最好的,把深情厚爱都藏进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你会怕她吃不好,迫不及待要亲自操刀开火,把全天下的丰盛美好都端到她面前来。
厨房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
那方寸之间调和着人间况味,热闹而温馨的扑鼻香气里,有人倾注了许许多多爱。
我们在案板上细细切碎酸甜苦辣,在油锅里慢慢煎炒悲欢离合。一生一世的细水长流,其实就在这些小小的幸福和欢喜里。
会做饭的你,待到为人父母,便知道怎样将那小小身躯养成强健筋骨;待到父母老去,也懂得怎样用饮食来抚慰他们的老弱伤病。
其实,爱到深处最自然的表达,不过是轻声问一句:“你饿不饿?要不我给你煮碗面?”
做饭是一场人生修行
最会作文章写诗词的吃货,当属宋代才子苏东坡。但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发明了以“东坡”命名的系列美食,吃得不亦乐乎,活得也始终酣畅淋漓。
苏轼的一生,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肉身被放逐的,大概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
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
这应该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
黄州僻远,生活艰苦,苏轼却鼓捣出了一道“东坡肉”,味香而色美,与诗作一起传为美谈。晚年谪居儋州,又发明一道东坡羹,被后世奉为经典。更不要说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等等了。
我猜想,亲手烹制这些诱人美味时,苏子的一颗心该是静的,像水滴涌入大海,平静却宽厚无边。因为,他已看到平淡生活中的温柔。
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啊,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写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路走、一路吃,不惧山高水远,也不怕人心险恶。反正还有一双手一颗心,还有大江南北的各式美味,世间处处皆风景,人生处处逢知音。如此,方能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
用善于发现美和制造美的心与手,将别人眼里的苟且,都活成诗和远方。
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时,你就做饭。喂饱自己的胃,心也就不空了。
哭着吃过饭的人可以走下去,哭着做过饭的人则可以走更远。因为不灭的信念与不死的梦想,依旧在内心闪闪发光。
作者:婉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