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论语子罕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3:41

手把手教你写《论语子罕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论语·子罕》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论语·子罕》内容:首先,要充分理解《论语·子罕》中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子罕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涉及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反映了孔子的仁爱、礼、智、信等思想。
2. 突出个人感悟:在作文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谈谈阅读《论语·子罕》后的感悟和体会。避免只是简单复述原文内容,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 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作文要有明确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文章结构要完整,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论语·子罕》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正文部分重点阐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论语·子罕》对自己的影响。
4. 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同时,注意句子结构,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5. 引用原文,佐证观点: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论语·子罕》中的原文,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方式,避免过多引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黄朴民| 自勉的镜子: 读《论语·子罕篇》有感

自勉的镜子:

读《论语·子罕篇》有感

黄朴民

《 中华读书报 》

(2016年02月24日 15 版)

本篇为《论语》第九篇,主要记载有关孔子本人的性情、好恶、爱憎、襟怀、信念、理想。三十一章中,有少数内容是孔门弟子心目中对孔子的印象,其他大部分文字当属于孔子剖白心迹或对其子弟行止的评说。相较于《述而》篇侧重于教育宗旨与方法,本篇的重点,乃是孔子的自我勉励与警示。

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这种意志与信念,不会因威胁而动摇,不会因利诱而放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他经得起考验,扛得住打击,道路越是坎坷崎岖,步伐越是稳健从容,打击越是频繁沉重,斗志越是高昂激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面对挑战,能坦然接受,面对挫折,能矢志不移。孔子是这样自我期许的,更是如此自我实现的。正是因为秉持了这种信念,孔子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做到了坚持一贯的立场,投入不懈的努力。正气磅礴,大义凛然,为儒之大者提供了现身的说法,为生之意义做出了生动的诠释。应该说,孔子“不可夺志”的精神,对后世志士仁人的人格塑造与铸就,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于谦《石灰吟》所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就是对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信念的异代同调,一脉相承。

之所以能有坚定的信念,能有坚强的意志,是因为孔子对自己所从事的大业拥有充分的信心,认为自己身上担负着传承文化,接续文脉的光荣责任,天命所归,义不容辞,“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也就是孟子所宣称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伟大使命感。在这样的使命感召唤下,个人际遇的坎坷自然是无足轻重,坦然接受;成就得失的理解自然是卓尔不群,别出机杼。换言之,意志的背后,是以信心为支撑;信念的底蕴,是以理想为引导。

当然,意志的坚强,信念的坚定,并不是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如果是这样,那就意味着自我膨胀,自我封闭,就不免犯偏激、走极端的错误。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既坚持原则,明确立场,又杜绝固执,反对僵化,所谓“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从不凭空揣测,决不绝对肯定,从不拘泥固执,决不自以为是。能够欣赏他人身上的优点,“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能够寄希望于未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见,在孔子那里,坚定立场与博采兼容并不矛盾,坚持信念与择善而从并不对立。因此,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善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这种从不自满,摒弃骄傲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它是孔子追求完美的动力,也是孔子超越他人的缘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对自己实现精神超越,完成文化使命始终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时不我待,机不再来,犹如无声的召呼,催促着孔子始终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于是他反对坐而论道,而主张及时付诸行动,所谓“与其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孔子强调:在践行大道的过程中,最可忧虑的是浅尝辄止,画地为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孔子强调实现使命的强烈紧迫感,倡导忧患意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人生觉悟。这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没有紧迫感,那就必然导致做事拖拉疲沓,一日打鱼,三日晒网,消磨掉自己进取的锐气,错失掉最佳的战略机遇,最后与胜利失之交臂;而缺乏忧患意识,则十分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沾沾自喜,踌躇满志,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最后在阴沟里翻船,在顺境中毁灭。由此可见,人们在逆境中奋斗不易,但在顺境中奋斗更难。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真正的危险,往往不是发生在逆境之中,而更多的是出现在顺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勤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孔子在信念确立上,眼睛是向上看的,以完美的君子人格养成为最高目标;但是,在行动实施上,眼光则是朝下看的。因此,他决不排斥普通的社会实践活动,恰恰相反,他是以从事最基本、最烦琐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树立信念、坚定意志、磨砺情操的基础。为此,他坦率承认曾做“鄙事”的人生经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也欣然表示以拥有“形而下”的技艺为光荣,“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不试,故艺”。他更特别强调传承与弘扬文化的重要,“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总之,套用一句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话来说,这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总而言之,在孔子身上,“内圣”与“外王”是达到和谐的统一的,所体现的是完美君子人格的典范。这种君子人格,就是知、行、勇的浑然一体、焕然天成。有睿智,即可明辨是非、深谙取舍;有仁德,则能心底无私,宽厚海涵;有勇气,乃可担当责任,一往无前。用孔子自己的话说,这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这种伟大人格魅力,具有最大的感染力,拥有最大的号召力。在它面前,权势的威胁,无所施展;金钱的诱惑,黯然失色。这样的精神力量是永恒的,也是无敌的。相形之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是那么的渺小卑微,那么的后知后觉。颜渊的感慨,可谓道出了千百载来所有为孔子伟大君子人格所鼓舞、所感动的人的共同心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尽管如此,我们仍没有任何理由松懈自己的信念,放弃自己的追求,丧失自己的理想。大道不远,它本身就存在于我们的不懈追求过程之中,“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的崇高境界,固然无法企及,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更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信念,成为我们永恒的愿景!

文 | 黄朴民(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馆长)

编辑 | 守候斯人

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

论语《子罕篇》之悟


导游小林带着游客们来到孔庙的一处长廊,长廊两侧的石碑上刻着《论语・子罕篇》的内容。小林笑着对大家说:“各位朋友,今天咱们要聊的《子罕篇》,里面有很多孔子关于自身、学习和人生的感悟,读起来就像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特别有共鸣。”

一位戴眼镜的男士指着一块石碑问:“小林导游,‘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什么意思呀?难道孔子不看重这些吗?”

小林摇摇头:“不是不看重,而是不轻易谈论。这就像咱们现在,不会动不动就把利益、命运、仁爱挂在嘴边,但这些其实是咱们内心深处很重视的东西。比如咱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生活,但不会天天把‘钱’挂在嘴边;咱们相信善良的力量,但不会逢人就说自己多有爱心。孔子也是这样,他把这些重要的理念融入到言行中,而不是空谈。”

这时,一个年轻女孩指着另一块石碑好奇地问:“达巷党人说孔子博学却没有成名的专长,孔子说自己选驾车,这是谦虚吗?”

“算是一种谦虚,也体现了孔子的务实。” 小林解释道,“就像现在有人说‘你太厉害了,啥都会’,咱们可能会说‘哪有,我就会点普通技能’。孔子说自己选驾车,是因为驾车在当时是比较基础的技能,他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这告诉咱们,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很谦逊,不会炫耀自己的才能。”

走到一块刻有孔子对待礼仪态度的石碑前,小林说:“孔子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意思是戴麻做的礼帽是礼仪,但现在用丝做更节俭,他就跟着大家做;在堂下拜是礼仪,现在在堂上拜显得傲慢,他即使违背大家,也在堂下拜。这就像咱们现在,有些传统习俗如果太繁琐,适当简化是可以的,但涉及到原则和态度的问题,就得坚守底线。比如过年给长辈拜年,形式可以简单,但恭敬的态度不能少。”

一位大妈点点头:“是这个理,规矩可以改,但礼数不能丢。”

小林指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对大家说:“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臆测、不绝对、不固执、不自我。这放到现在太实用了。咱们生活中,有的人总爱瞎猜别人的心思,这就是‘意’;有的人觉得事情必须怎样,这就是‘必’;有的人听不进别人意见,这就是‘固’;有的人太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我’。要是能像孔子这样杜绝这四种毛病,咱们的人际关系会好很多。”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深有感触:“可不是嘛,我有时候就太固执,听不进同事的建议,难怪工作上会碰壁。”

当讲到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说的话,小林语气变得严肃:“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上天如果不想让文化消失,匡人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这体现了孔子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就像咱们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哪怕遇到再多困难,也会坚持保护文物,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文化遗产不能丢。”

游客们听了,都露出敬佩的神情。

走到一处刻有颜渊赞叹孔子的石碑前,小林笑着说:“颜渊说孔子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越钻研越觉得深,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让他欲罢不能。这就像咱们现在遇到好老师,会觉得知识的海洋太广阔,越学越想学。咱们上学时肯定都有过这种感觉吧?”

大家纷纷点头,回忆起自己的求学时光。

“孔子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太有名了。” 小林指着一块石碑说,“就像咱们现在看着流水,会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咱们总说‘时间不等人’,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呀,咱们要珍惜时间,好好生活,别等老了才后悔。”

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感慨道:“可不是嘛,一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真得珍惜当下。”

最后,小林指着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块石碑说:“这句话太有力量了!再强大的军队,主帅也可能被夺走,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谁也夺不走。这就像咱们现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里有目标、有信念,就不会被打垮。比如那些创业失败的人,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志向,总有成功的一天。”

阳光透过长廊的窗户照在石碑上,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游客们看着这些文字,心里都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原来两千多年前的智慧,依然能照亮咱们现在的生活。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