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7:50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传统思想文化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撰写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丰富、观点明确、论述有力:
一、明确主题,突出重点
1. 确定作文主题:在动笔之前,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例如,可以围绕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展开。
2. 突出重点:在众多传统思想文化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避免面面俱到,使文章失去重点。
二、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1. 阅读经典著作:深入研读儒家、道家、佛家等经典著作,了解其核心思想和历史背景。
2. 收集相关资料:查阅相关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积累关于传统思想文化的丰富素材。
三、准确理解,正确表述
1. 理解核心观点:在论述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观点,避免曲解或误解。
2. 正确表述:在表达观点时,要遵循学术规范,避免使用模糊不清、主观臆断的词语。
四、结合实际,举例论证
1. 结合现实:在论述传统思想文化时,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2. 举例论证: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使读者更容易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曾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提出这18个字、6个方面的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讲仁爱。“知者知人,仁者爱人。”“讲仁爱”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古人最基本的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孔子之前已有了“仁”的概念与“仁爱”的思想,孔子第一次明确地把“仁爱”作为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把“仁”界定为“爱人”。《论语》有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提出了“泛(即泛)爱众而亲仁”的思想。唐代韩愈的“博爱之谓仁”即来自孔子的“泛爱众”、爱人民、保护老百姓的思想。“仁”是以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首先是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以这种爱为基点,然后把它扩充出去。由爱亲人推到爱陌生人,由爱百姓推到爱万物,爱草木鸟兽、瓦石山水,表达了一种普遍的同情心、爱心与正义感。历史上,在中华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仁爱”逐渐成为传统价值体系的内核,成为各民族老百姓的基本诉求。各种蒙学、家训及口耳相传的人文教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这种大爱精神普及到千家万户,传承于世世代代。“仁爱”也是历朝历代官德的中心内容,为官之道首先要讲爱心,关心百姓疾苦,仁民爱物。今天 ,“仁爱”在道德建设中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中外各文明对话、交融的过程中,“仁爱”思想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
重民本。民本,就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尚书·五子之歌》记述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都认为统治者只有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提出了一系列命题,如“安民利民”“民贵君轻”“平政爱民”“顺从民意”。西汉时期,贾谊则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进一步阐述了民本思想。唐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主张,认为当官者是人民的仆役,是要为人民办事的,使古代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重民本是中国优良政治传统,也是政治活动最终追求的目标。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首先要求官吏关注民生。“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凡属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吏都受民拥戴,也为朝廷赞赏。民本思想要求官僚顺应民心、惩恶扬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众的意志彰显社会的善恶,是行政的主要依据。今天,我们应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深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守诚信。诚信是为人之本、立国之本。《管子·枢言》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早在五帝、三代时期,诚信已是为政者治国理政之本。春秋时期,王命不振,诸侯纷争,诚信成为一个国家能否生存的根基。“信,战之器也”“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等话语,屡出君臣文人之口。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将“信”作为教育学生的四大科目之一。子思在《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提升到“天人之道”来认识。孟子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的“五伦”之中,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道德基准。汉代“独尊儒术”,诚信被列为“三纲五常”之一,成为国家社会道德伦理的纲常规范。守诚信,对个人来说,要“言而有信”,“守之以信,守之以礼”;对为政者来说,要明白“民无信不立”,“信,国之宝,民之所庇也”。讲诚信,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显得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有见于诚信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做出的正确决策。
崇正义。“义者,宜也。”“义者,正也。”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公道、正派、直率、公平。正义包涵人之行为的正当与公正,也包涵社会制度评判上的合宜与公平。早在尧舜时代,“义”就已经是人们谈到的重要命题。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值判断。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并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向。崇正义在治国理政上强调“以正治国”,即“政者,正也。”《墨子·天志中》说:“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荀子·赋篇》说:“行义以正,事业以成。”贾谊《新书·威不信》也说:“古之正义,东西南北,苟舟车之所达,人迹之所至,莫不率服。” 此外,它还细化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方面,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等。正义是古今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今天,我们要结合时代特征和需要吸收传统正义观中的积极因素,树立公平正义精神,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尚和合。“和”“合”二字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曾出现过,“和”的本义是吹奏类的乐器,引申为声音和谐;而“合”的原意是器皿闭合,引申为两物相合、彼此融洽。春秋战国时期,“和”“合”二字开始联用,构成“和合”一词。和合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即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伦常道德,百姓得到保养。和合蕴含了儒、道、墨、法各家的价值追求,在传统经典《周易》《尚书》《国语》《管子》《墨子》等经典中均有所见。《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言论,体现了儒家对“和合”的重视程度。孔子的后人子思在《礼记·中庸》中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和合”思想蕴含的和顺、和畅、和美等意义由人类推及整个宇宙自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包含了相辅相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内涵,浸润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当今社会仍需“尚和合”,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求大同。自古至今,大同一直是中国人关于理想社会的梦想。《尚书·洪范》最早提到了“大同”一词,用来描述王、卿士、庶民和天地鬼神同心同德的状态。《礼记·礼运》描述了“大同”社会的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继“大同”之后,《礼运》紧接着描述了“小康”。近代以来,大同开始得到现实思想家的重视。康有为着《大同书》激活传统的思想资源。孙中山也是大同思想的阐发者,曾经手抄《礼记》大同章。大同也成为三民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毛泽东曾用“大同”来表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他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邓小平提出了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构想和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并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创稿
编者按:“第一步要迈准迈稳,迈出新气象,迈出新成效。”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开局。围绕今年以来总书记治国理政生动实践,人民网推出“开局!习近平落子布局这些事儿”系列报道。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仲春时节,在福建武夷山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时表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立足“十四五”,我们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稳步迈进。
孕育沃土培根铸魂,传统文化根脉开出时代之花——
时光回溯到千年之前,泉州人遣舶祈风向海而生,成为“梯航万国”的先行者;
千年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再度登上世界舞台成为焦点。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贺信字字千钧。
今年,习近平察看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点赞非遗项目苗绣、加牙藏毯、沙县小吃……循着习近平的“文化足迹”,积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以优秀传统文化之魂,涵养新时代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还看今朝,凝聚在亿万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正升腾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9个“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名字熠熠生辉,如一盏盏灯汇聚成具有时代特质的光芒,为新时代奋斗者立起标杆;
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社会规范建立完善,各地积极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再谱新篇;
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在全国铺展开来,理想信念教育正在常态化制度化推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们共同探讨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传统文化润养民族精神根脉,榜样力量引领国家事业发展,文明工程建设推动人民素养提升……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孕育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营造公共文化空间 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
“像一根火柴在摩擦中燃烧,黑暗的夜空出现了光明。”
今年,《觉醒年代》《1921》等一系列主题鲜明、艺术精湛的作品横空出世,掀起观影热潮。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习近平指出。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如今,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持续完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扩大。不少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作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古老民族的独特魅力与勃勃生机。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
有了文化幸福感,才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四川旺苍县挂起图书漂流柜,让书香“走”在乡间小路上;湖北宜昌古夫镇挖掘整理民间文化,组织文艺演出队伍,涵养乡村文化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让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够更好适应人民改善生活品质新期待。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4月,在广西考察时,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
如今,当人们流连于碧水青山,徜徉在古老坊巷,汲取这一片热土璀璨文明的丰厚滋养,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正在迎来新机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载体。浙江城杨村改造提升公共空间,以艺术赋能村庄;江苏宜兴开发文化旅游康养项目,打造太湖生态保护“新引擎”和文化旅游“升级版”。
“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3月,习近平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
“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促进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技术、模式、业态、场景等融合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业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骥这样谈到。
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体制改革释放活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提升文化治理效能,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
“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问题,为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所说——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实习生刘佳莹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