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你的读后感要围绕留守儿童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2. 确定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同情、关心,还是希望社会给予更多关注等。
3.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抓住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点,如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一些具体事例或新闻报道,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段落之间要有逻辑关系,确保读者能够顺畅地阅读。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7. 避免主观臆断:在论述问题时,要基于事实和资料,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8. 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深度。
9. 关注社会现象:在作文中,可以适当关注留守儿童背后的社会现象,如城乡差距、教育资源分配等。
10. 呼吁行动:在文章结尾,可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共同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以下是一个关于留守儿童读后感的写作提纲
作者:张自清、薛晋文
近日,由白志强编剧执导,素人演员惠王军、白泽泽主演的农村公路轻喜剧电影《拨浪鼓咚咚响》登陆院线。这部原生态风味的陕北农村电影在寻找与遇见、追逐与融合、粗砺与细腻、笑点与泪点中,为观众讲述了一对“半路父子”爱与被爱的治愈故事,同时对农村公路电影的发展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效尝试。
电影《拨浪鼓咚咚响》海报
寻找和遇见:一段人在囧途的温暖之旅
一辆白色货车行驶在黄土高原的隧道公路,不修边幅的司机熟练地挂挡前行,车挂上的拨浪鼓在颠簸中左右摇摆。穿过隧道,阳光照射在司机脸上,他看起来疲惫又沧桑,故事便从这个中年丧子的男人苟仁开始讲起。苟仁生活的原动力来自一个信念——寻找凶手,为儿子赖赖报仇。他经营一个小本买卖,开着货车辗转各个乡村,也因此遇见了毛豆。毛豆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乡下,母亲嫌弃家贫出走多年,父亲外出务工养家糊口,家庭的温暖对他而言属于奢侈品。当他得知苟仁可以捎信到神木县时,脑海中便涌现出一个念头——寻找爸爸。
趁苟仁不备,毛豆偷偷钻进货车车厢,却意外用鞭炮引燃货厢。愤怒的苟仁带着毛豆回村,欲让其家人赔偿物品。然而,毛豆奶奶已经离世,又找不到监护人还款,苟仁只好带着毛豆一起踏上寻父之旅。两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陌生人阴差阳错地上演了一出“人在囧途”。由此开始,《拨浪鼓咚咚响》作为公路电影的特质展现出来了。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时空体验里,轻松幽默、尴尬离奇的喜剧特点,与早期公路电影《人在囧途》《后会无期》一脉相承。两位主人公在旅途中背运连连:车窗被砸、轮胎被陷,路人讨要高额费用还恶语相向,深夜在山间如厕竟被稻草人吓丢了魂,庙会发生冲突却迎来小商品的火爆售卖……在过山车般的心情起伏中,他们不断遭遇窘境,又一次次克服艰难险阻。作为一部公路电影,《拨浪鼓咚咚响》将旅行和见闻贯穿全片,以路途反映人生,两位主人公坚定寻找目标辗转来回,经历了人情冷暖,品尝了人生况味,交织起愤怒、嫌弃、欢乐、无奈多种情绪,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追逐和融合:一场爱与被爱的情感认同
电影采用了传统的单线叙事,在开篇便设定了“寻找”的主题,讲述了一个充满悬念、冒险和黑色幽默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矛盾冲突在旅行中推进,人物关系在交往中厘清,思想性格在行动中立体。两位主人公也在寻找仇人与寻找父亲的情节中,逐渐完成各自的生命体验。片中,道路是一个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元素,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随着旅程进展变得深入和清晰。尽管观众在观影时会预判两位主人公最终相互救赎的大团圆结局,但电影巧妙地设计了六场追逐和被追逐的戏码,随着追逐动作中主从关系的交替互换,苟仁和毛豆的命运也渐渐水乳交融起来。
毛豆的第一场追逐,发生在得知苟仁可以捎货去神木后。他紧攥着自己的“双百”试卷,奔跑在雄浑蜿蜒的黄土高原。此时,他追逐的是作为信使的苟仁。毛豆的第二场追逐,是两人逐渐熟络后。苟仁故意在毛豆小便时驱车离开,只为看到毛豆边提裤子边追赶的囧样。此时,他追逐的是作为伙伴的苟叔。毛豆的第三场追逐,是在旅程中已经惺惺相惜、彼此支撑的两人即将告别的时刻,毛豆撕心裂肺地呼喊。此时,他追逐的是作为“父亲”的苟爸。在毛豆的追逐轨迹中,苟仁的身份实现了信使-伙伴-父亲的蝶变。
由“被追逐者”转为“追逐者”,苟仁的追逐心态同样发生了变化。苟仁的第一场追逐,发生在毛豆烧毁了他的货品后。由于执意要去神木的毛豆不肯回村,两人在雪地里一追一赶。苟仁愤怒地叫嚣,作为追债人,毛豆是他讨回赔款的筹码。苟仁的第二场追逐,是神木寻人失败欲将毛豆送回清涧时。毛豆哭喊着“他们不亲我了”并埋头向芦苇荡深处跑去,苟仁拼命追赶,开始关注毛豆的情绪状态。苟仁的第三场追逐,是毛豆被热闹红火的庙会吸引,逐渐隐入人流,慌忙的苟仁焦急寻找。这次,他像一位父亲一样担心毛豆的安危。纵观苟仁的追逐轨迹,其心理也完成了“追债-追友-追子”的深刻转变。
由此可见,双方交替扮演“追逐者”和“被追逐者”的角色,主从关系反复切换,观众内心的情感天平也随之不断倾斜回旋。旅途中,毛豆实现了“逃离-追随-亲近”的动作转变,苟仁经历了“厌烦-接纳-爱护”的态度反转。芦苇荡里,毛豆一遍遍发出的呐喊,现实里的毛豆和梦境中的赖赖交融重叠,自此,“失亲-寻父”的毛豆和“丧子-寻仇”的苟仁建立起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连通。
粗砺和细腻:一次充满温情的双向治愈
《拨浪鼓咚咚响》用一种近乎白描的影像语言,向观众呈现了一片原汁原味的黄土高坡人民的生活图景。干净整齐的砖窑洞、红红绿绿的大棉袄、朴实无华的白手巾、褪皮磕角的搪瓷杯、平整利索的黄土炕、斑驳泛黄的老照片……这些老百姓常用的物件,营造出浓郁的陕北风味。与此同时,在拍摄场景的选择上,无滤镜不粉饰的乡镇街景、不干扰无介入的群众场景,都流露出客观真实的生活烟火气和乡土中国味。再加上演员们地道陕北方言的真情演绎,粗犷的嗓门儿、暴躁的脾气、豪爽的性格,被西北风吹过的粗砺感呼之欲出。
但藏在这片粗砺之下的,还有细腻绵长、隐忍含蓄的底层情感。经历丧子之痛的苟仁常常黯然伤神,他不修边幅,却细心地呵护儿子生前最爱的拨浪鼓,也会在梦中温柔地呼唤赖赖的名字;他暴躁易怒,一想到害死儿子的白明明,总是叫嚣“我要是弄不死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但当两人见面之后,他又不会真的伤害这位曾经的挚友;当得知毛豆的父亲毛厚早已去世多年的消息,他选择用善意的谎言来消弭这个孩子悲惨的命运。亲密相处中,那个曾经爱抠门、好计较的苟仁悄然改变。他真心实意地带毛豆体验高级酒店、置办漂亮衣服、精心梳洗理发,并为他绽放了一次专属的烟火表演,像父亲一样把他扛在肩上。这一刻,苟仁笑得纯粹,而毛豆这个从小缺失亲情、缺失教育、缺失物质的留守儿童,也第一次触摸到了爱的温暖。这个外表看起来邋遢随意的西北糙汉,用一颗善良的心温暖了毛豆,给予毛豆深沉的父爱;而调皮执拗的毛豆,也用纯真无邪的童心抚平了苟仁丧子的心理创伤,给予他儿子一般的慰藉。影片结尾,毛豆对苟仁说,“我以前也受过伤,但是伤慢慢慢慢就好了”,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两颗孤独的心灵慢慢靠近,实现超出血缘的双向治愈。告别时,苟仁把他最珍视的拨浪鼓留给了毛豆,拨浪鼓上承载的那份父爱也随之完成了转移。其实,苟仁和毛豆早已如父如子。
与其说《拨浪鼓咚咚响》讲述的是两个陌生人寻仇与寻父的故事,不如说影片真正聚焦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需要爱、给予爱和拥抱爱”的时代情绪和社会主题。
(作者张自清为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讲师;薛晋文为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二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委会副主任)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严鑫超
从“苦甲天下”的中国西海固地区到被视作棒球殿堂的美国纽约洋基球场,一群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少年棒球队,通过体育实现了人生境遇的改变,这就是日前在国内院线上映的纪录片《棒!少年》讲述的故事。
作为近年来国内院线少有的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棒!少年》获得了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长片奖,又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摘走“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奖项。该片凭借过硬口碑引起众多影迷的关注,目前豆瓣评分8.7。
棒球与人生
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直观呈现人类的力量和精神,展现对自我极限的挑战和突破。这也是很多体育纪录片着重表现的。《棒!少年》这部体育纪录片故事性强、人物立体、剪辑流畅。该片时而令人流泪,时而令人捧腹,时而又令人深思,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佳片。
影片导演许慧晶的镜头聚焦了一支由留守儿童组建的强棒天使棒球队。这支队的队员大都来自山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自小就是孤儿。
该片题材独辟蹊径,令观众感到好奇。棒球运动在中国非常小众,许多人很难接触得到。但是,在《棒!少年》中,棒球与公益结合在一起。退役后全力推广棒球运动的前国家棒球队队长孙岭峰,创办了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棒球培训基地,招收来自贫困地区的少年。基地向他们敞开大门,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以及棒球训练、文化教育课程等。这和很多观众熟知的日韩校园棒球电影完全不同,这不是青春偶像剧,没有英俊的球手以及浪漫的爱情,只有镜头下的真实人生。对于拍摄者与被拍摄者,本片都有特殊的意义。孙岭峰是一个棒球痴,因为棒球改变了他的一生。如今,他又用棒球,把团结、包容、坚韧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这些孩子们,使之成为他们受益终生的财富。
生存的能力与尊严
《棒!少年》整部影片情节的推动,主要围绕两位主人公马虎和小双展开。马虎脾气火爆、年纪小,初到队里就成了问题少年。小双心思细腻内向,心理压力大,没有安全感。他们两人性格迥异,但缺乏亲情关怀和贫困生活带给他们的阴影却是相同的。他们从家乡来到大都市,棒球队成了他们的新家。但与其说他们选择了棒球,不如说是棒球选择了他们。来到棒球队之前,他们对棒球一无所知,不知道棒球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
棒球基地的创始人孙岭峰、孩子们的“师爷爷”张锦新,不仅将棒球基地当成孩子们的家,还把这里当成一个培育、塑造、成就他们的大熔炉。体育关乎人的身体,更能塑造人的灵魂。体育是有教育价值的,《棒!少年》让观众对竞技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在镜头中能够清晰感受到两个孩子的成长。棒球是一项团队运动。马虎桀骜不驯、浑身是刺,他如何融入团队,与大家形成合力?竞技体育胜败无常,而小双敏感脆弱,容易因为成绩产生心理压力。他如何解开心结,从容应对?这些难题都需要孙岭峰和他的教练团队像父母一样,一点点耐心地指导孩子们。这些耐心和付出能够温暖孩子们,真正打动银幕前的观众们。孙岭峰和教练团队的付出没有白费。两个孩子后来逐渐明白了棒球运动的意义和团队的重要性。
有意思的是,从教育理念上讲,该片虽然是一部体育题材纪录片,却和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异曲同工之妙。片中的棒球运动,少了竞技体育的激烈,更多的是运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去抚慰孩子们的内心,给他们力量,让他们变得强大。这些留守儿童通过棒球运动能够为自己赢得体面和尊严。
许慧晶认为,在体育电影中,体育只是一种承载体,精髓还是在于对人的刻画。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要呈现希望,展示棒球给小队员带来的快乐,让他们获得生存的能力与尊严。
体育场外更大的世界
近年来上映的体育题材纪录片并不罕见,但题材大多是明星运动员的生平传记,比如关于李娜退役生活的《娜就是我》、今年大热的乔丹运动生涯纪录片《最后之舞》等。在这些影片中,镜头聚焦在著名运动员本身或赛场之上,即使有生活细节的展示,也都服务于角色的设定。这样的纪录片深受体育迷的喜爱,却很难“出圈”并在普通观众之中产生共鸣。与这些纯粹的体育题材纪录片相比,《棒!少年》则显得与众不同,它富含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对现实的观照使其拥有了超越体育本身的价值。
《棒!少年》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纪录片,观众能够在片中感受到体育场之外更大的世界。摄影机忠实的记录以及导演精心的反差设计,能带领观众思考更深层次的现实人性和社会百态。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主人公小双孤独地坐在河北荒村乱石岗上,周围贫瘠荒凉,这与后面影像中飞速发展的大都市以及异域国度形成鲜明对比。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是这部纪录片特别引人关注的地方。马虎的父亲、小双的二伯希望孩子能一直留在棒球队,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棒球,而是因为这是他们能看到的孩子的唯一出路。
从《棒!少年》中,所有观众都能感受到孙岭峰以及背后团队的真诚与坚持。强棒天使棒球基地一直都在风雨飘摇中小心翼翼地运转,有好几次都面临着居无定所的危险。但是,他把公益扶持与自己擅长的运动结合起来,为这些身处逆境的孩子们找到了一条出路。
该片结尾没有落入很多体育片的俗套中,而是以一场惊险曲折又痛快淋漓的大胜结束了所有的矛盾冲突,迎来最后的高潮。
一场国际比赛的失利,让小双陷入低谷,他离队重新回到家乡。但是,笔者深信小双会重新归队。因为《棒!少年》这部纪录片,这些孩子会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其它来自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从中看到人生的光亮,在任何一个人生赛场中都能打出漂亮的“本垒打”。(严鑫超)
来源: 海南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