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看见柴静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3: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看见柴静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悦读之星|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青春则为力量之源——读《看见》有感

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校园

“悦读之星”演讲大赛获奖作品展播

三等奖作品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青春则为力量之源

——读《看见》一书有所得

作者:亚非语学院 杨帆

不负春光,不负韶华,

砥砺前行,一无所惧。

塞缪尔.乌尔曼在《青春》一文中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我也一直在思考青春是什么,我们总说自己正值青春年华,可是我们又该做些什么,直到我读过《看见》一书,我才渐渐地在重重迷雾中看见了些什么。

《看见》一书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的代表作,讲述了央视十年历程已经自己的心灵成长历程,该书以柴静及其代表的央视记者团队所做的大大小小的采访为基础,向我们展示了记者柴静通过采访的经历所看到的生活,在这些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她的内心也渐渐地由幼稚走向成熟,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当我捧起这本书,随着一次次采访深入展开,一次次叩响人性的大门,我的内心也泛起了一阵阵涟漪,柴静在书中说,记者就是要采访真实,她说事实自有万钧之力,在我看来,青春则是力量之源。

虽然《看见》一书出版早在2013年,但柴静走进我的视线却是在2015年初推出的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时。《穹顶之下》使得空气问题引起了公众极大的注意,在社会舆论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人们对柴静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我却从此看到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新视角,我们总是把批判性思维挂在嘴上,我们总以为年轻就是敢于否定,敢于拒绝,然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我一直愿意相信,真正的青春是勇气,是对生命的感悟,是用心感受当下的社会,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敢于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大学的校园里,捧起《看见》一书,一个青春的世界就在眼前展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事,都等着我们年轻人去探索、去感知、去思考。

《看见》一书所选取的都是平常柴静参与的新闻采访,在书中她这样写道:“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读过这一本书,非典的恐怖仿佛重现于眼前,汶川地震后那种丧失亲人的痛苦有如万钧之重,华南虎事件显露出的作风问题,征地拆迁、家庭暴力、小学生的集体自杀……在这一次次的采访里,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在各自的生命轨迹上演绎着各自的生活,似乎毫不相干,但是,当我们的内心一次次的被各种人性的思考所触动,我们会忽然在这些人的身上找到他们的共性,我们能感知能理解甚至能接受本来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其实正是因为柴静所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青年人要做什么,柴静的书中并没有给我清楚地的答案,但我却在她和队友一次次采访碰壁后的苦苦坚持中,在事件的时效性已经丧失仍然坚持找寻事实真相的执着中,在她执拗地与既是恩师又是领导的陈虻的辩驳中,在各种事件中对人性的解剖中,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人,进而更好地认识人们生活所在的这个社会,也隐隐约约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青春就是学习,是提升,是对自己越来越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下一步该向那个方向迈进。陈虻说:“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要出发。”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放得始终。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至灵魂”。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青春则为力量之源。不负春光,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一无所惧。

「原创」读《看见》有感

牡丹区检察院 刘双

知道柴静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最近一次关注她是因为2015年由她制作的关于雾霾纪录片《穹底之下》在网络上的热播。除此之外并没看过她之前的节目,但偶然一次在书店里翻了几页《看见》,然后念念不忘,终于在今年世界读书日那天将此书收入囊中。

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和琐事缠身,《看见》仍然没有看完,但仅仅读到一半就已经让我对她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因为她才真正活成了我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爱思考

有思想的人总是爱思考。柴静到了央视之后,工作总会不时地带来挑战。最早的时候柴静主持《时空连线》,由于跟之前的节目差别太大,和自己的文艺气息不符,她遭受到了很强的质疑和批评,一度让她很是沮丧,但这没有使她一蹶不振,她通过与同事、领导间沟通,不断地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总结,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得到了观众和同事的认可。到后来,做两会的新闻节目,她对节目的形式、节目的意义都有着深入的思考,她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现两会,她思考怎样真实地向观众呈现两会。每一个章节里,文字间都能感受到她不断地思考,不断以一个新闻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地过程。

勇 敢

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勇敢。2003年非典,可能因为不在北京,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好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所以无法了解那种紧张和恐惧的氛围。后来在北京上学,听老师讲北京当时的情况,学生都放假回家了,连大街上都看不见几个人,体温高一点就会被隔离起来,可见当时北京对于非典的恐惧。所以我特别敬佩柴静这个主动要求去一线非典病房采访,冒着生命危险去“探寻事实真相”的女记者。两会观察,她改变了传统的节目形式,以直播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两会,有老百姓的期望,有人大代表间的争论,还有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批评。这种直播形式含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电视节目中其实是很忌惮这种情况的,但柴静却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还是在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平台。

柴静,让我敬佩的不只这两点,还有她的认真,她的坚持和她的善良,等等等等。正是她的这些优秀品质,让我们跟着她一起看见了很多以前不曾看到的事情,也改变了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态度。

我要继续完成我的《看见》之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