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输油技师工作总结》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9 02:27

如何写《输油技师工作总结》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输油技师工作总结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工作总结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工作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工作内容、成果和经验;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改进建议。
2. 内容全面:工作总结应涵盖输油技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工作职责、工作成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个人成长等。
3. 语言简练:在保证内容全面的基础上,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重复。
4. 重点突出:在总结中,要突出工作中的亮点和重点,如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团队协作等。
5. 数据支撑:尽量使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撑总结内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6. 客观公正:在评价自己的工作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肯定自己的成绩,也要勇于承认不足。
7. 情感真挚:在总结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工作的热爱、对团队的感激、对未来的期许等。
8.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项:
a. 工作职责:明确输油技师的工作职责,如设备维护、操作、故障排除等。
b. 工作成果:列举在输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如提高输油效率、降低故障率等。
c.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采油二厂高级技师陈其亮——为“省钱增油”出实招

“要干就干好,要做就到位,要争就争第一。”这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班长、高级技师陈其亮对爱岗敬业的理解。

从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陈其亮扎根戈壁碱滩,奋战在油田生产一线,先后担任过采油站站长、抽油班班长、化清监督员、工程地质组副组长,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孜孜以求。

凭着勇争一流的劲头,陈其亮在平凡岗位上成长成才,35岁便成为中石油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从业29年来,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自治区劳动模范、开发建设新疆奖章、中石油集团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练就过硬本领

驱车前往新疆油田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道路两边一排排采油机正在作业。在醒目的“陈其亮班组欢迎您”指示牌下,记者见到了穿着“石油红”工作服的陈其亮。

“别看地上作业就‘磕头机’那么大一块地,地下作业的地方可是深达两三千米,好的石油工人就像好的医生,在地上‘望闻问切’,就能准确判断出地下出了什么问题。”陈其亮边走边向记者介绍。

1994年,陈其亮从技校毕业后,来到新疆油田采油二厂530井区工作,成为一名采油工人。

“刚来的时候周围还很荒凉,巡井条件非常艰苦。”陈其亮告诉记者,那时他所在的站只有五六个人,要管理20多口油井。每天巡井要走很远,来回翻越山丘和沙包,穿梭在各井场之间,换油嘴、换盘根、看油水分布……夏天高温酷暑,冬天风雪刺骨。野外艰苦和单调的工作,让陈其亮经常情绪低落。

一次巡井中,师傅高贵前的专业操作让他重燃钻研专业的热情。“当时,我们发现一根管线刺漏,师傅立刻关掉套管闸门。过一会儿打开闸门,听到‘呲’的一声后,师傅顺着声音的方向,带着我选地点挖坑,几铁锨之后,漏点就出现在眼前。”陈其亮回忆说,“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师傅仅凭声音就能如此精确地找到漏点,凭借的是多年的经验与专业积累。自那时起,我有了目标和方向,立志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在班车上、巡井路上、吃饭间隙,陈其亮一有空就抱着采油专业书籍认真学习,总结生产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不到4年,他就把采油队所有岗位干了一遍,练就了过硬本领。

陈其亮先后收集整理了上百组油井对比参数,绘制了近千张井站工艺流程图和井身结构图,根据理论和应用心得撰写了上万字工作笔记。如今,采油站上的每一个设备、每一个阀门、每一截管线,都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脑子里。只要油井出现问题,他通过“望、闻、听、摸”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并迅速解决,成为一专多能的行家。

随着专业技能不断提升,陈其亮先后通过中级工、高级工、采油技师、高级技师、油田公司技能专家的资格鉴定,连续两次获得采油二厂技能大赛大奖,并获得油田公司技能大赛二等奖。

创新带来效益

“少花钱、多采油”是多年来陈其亮在一线工作的关注点。

陈其亮班组所管辖的299口油水井,很多都运行了二三十年,抽油机井口的盘根盒压帽经常需要更换。陈其亮算了一笔账:盘根盒压帽这个小配件一旦损坏,就要请专业队伍和特种车辆配合才能更换,更换一次需花费5000多元,整个更换过程约60分钟。“更换盘根盒压帽耗时长、费用高,影响油井生产效率和产量。”陈其亮开始琢磨能不能研制出一个新的盘根盒压帽。

通过跑现场、查资料,反复琢磨和试验,陈其亮研制出分体式盘根盒压帽,单个加工费用降至100元,更换时间缩短至10分钟,并且班组员工可自行更换。2011年,分体式盘根盒压帽成为陈其亮获得的第一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此后,陈其亮又创新研制设计出光杆断落防喷器、套管放气装置、井下一体式冲洗工具、采油密封装置等几十套装置、小零部件和辅助工具。“这些发明都是用在采油作业和修井上的,主要目的是让油田省钱增油。”陈其亮说。

立足岗位、攻坚克难,陈其亮深入钻研提下管柱工序“少花钱”的妙招。提下管柱工序是修井作业中的重要工序,也是造成修井作业“工作任务重、操作时间长、油井占产时率久”的一个石油行业难题。经过研究比对,陈其亮发明了“井下作业一体式冲洗工具”,由原来作业的“两提两下”变为现在作业的“一提一下”,使整个作业工序时长缩短14小时以上,单井节约费用约1.5万元,年累计增油上千吨,创造效益300多万元,在油田得到广泛应用。

截至目前,陈其亮已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3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QC(质量控制)成果获奖,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几十篇,100多项成果在自治区、集团公司、油田公司、采油二厂获奖。

注重传授技术

一星独亮不如群星璀璨。作为油井管理能手和技术专家,陈其亮注重技术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在培养技能人才上下功夫,通过授课、带领团队打比赛等形式,将钻研、积累多年的采油手艺和技能传授给更多人。

2012年,陈其亮担任采油二厂代表队总教练,带队参加新疆油田公司第七届职业技能比赛,为集训队队员量身定制适合的操作方式,并手把手地进行指导,让队员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在比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2017年,陈其亮作为新疆油田分公司代表队总教练,带领8名员工参加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竞赛。在他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选手们在比赛中发挥出色,为新疆油田公司夺得金牌,这也是新疆油田公司参赛20年来取得的第一枚金牌。以陈其亮为代表的教练团队也荣获“金牌教练团队”荣誉称号。2022年,陈其亮作为新疆油田公司主教练,带领选手参加全国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包揽金银铜牌,再次荣获“金牌教练团队”称号。

20多年来,陈其亮先后培养出多位技术能手,以及50多名技师、高级技师。除了培养技能人才,他还编写了5套《油水井动态分析》等行业培训教材,助力推动行业培训工作。

让陈其亮引以为傲的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陈其亮班”。该班组成立于2008年,现有员工24人,管理着24座注采计量站、299口油水井。这个班组实行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实现连续14年无大小安全事故,先后获得油田公司示范班组、油田公司班组建设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陈其亮说:“这份荣誉属于我们整个班组和采油二厂,我只是做了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油田一线有很多和我一样的石油人,为油田建设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默默奉献。我会继续牢记责任和使命,努力培养更多专业技能人才。” (经济日报记者 耿丹丹)

弘扬“工匠精神” 中国石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果

中新网11月27日电 11月26日至29日,在新疆克拉玛依举办了“技能西部行”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总结表彰活动。期间,中国石油发布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基础工作成果,表彰了“技能西部行”活动先进个人和单位、集团公司技能领军人才、2018年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和优秀一线创新成果,还开展了石油精神现场教育、能力提升专题讲座及中国石油弘扬“工匠精神”展演。

今年4月,中国石油启动“技能西部行”活动,旨在通过搭建技能开发工作交流平台、操作员工能力提升平台和一线生产技术支持平台,加强东西部企业技术技能交流合作,加快推进西部企业核心技能人才培育,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中国石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引擎,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发展。在历时七个月的活动过程中,中国石油坚持统筹规划到位、示范引领到位,保障支持到位,督导运行到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谭文波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工具专业的技能专家,就是此次受到表彰的其中之一。几年来,他立足一线生产、攻坚克难,解决生产疑难问题30多项,技术转化革新成果4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五年来,这些点点滴滴的改进累计创收超过6000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谭文波技能专家工作室”培养出一大批青年骨干,其中已有3人能够独立承担集团公司级研究项目,4人能够独立承担局级研究项目,并向海外培养和输送了3名技术专家。2017年,工作室获全国总工会100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荣获中国石油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美企业员工”、克拉玛依市“最美克拉玛依人”等称号。

中国石油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徐文荣表示,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石油人才队伍中规模最大、实践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宝贵财富,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公司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石油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为广大技能人才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拓宽通道、营造氛围。“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大力实施操作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工程,深入推进“石油名匠”培育计划、创新创效能力提升计划和操作员工技能晋级计划,不断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技能人才选拔、培养、评价和使用机制,技能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截至到目前,中国石油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3.3万人,其中,企业技能专家1404人,集团公司技能专家33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0人,169人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7人获“中华技能大奖”,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此基础上,中国石油创建形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工作室54个,企业技能专家工作室94个。以两级技能专家为引领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利用专家工作室等平台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几年来申请专利1000余项,赴生产现场服务10000多次,解决生产难题6000多项,培养技能骨干7000多人,有力推动了企业生产提质增效。

由于所属企业的地域分布差异,中国石油在我国西部共有操作技能员工近10万人,是推动公司总体发展和区域油气业务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西部各地区公司以“技能西部行”活动为契机,借势、借力、借智,围绕“强化素质提升、注重人才选拔,突出作用发挥、营造良好氛围”,突出重点,创新方式,精准着力,持续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疆油田公司举办3期复合工种培训,推动和实现一线大工种兼岗作业;在采油采气、集输和热注等主体生产工种,优选100名年轻后备人才,通过技能专家工作室加大后备技能骨干力量培养。青海油田出台职业技能鉴定、高技能人才管理、技能专家工作室管理等3项配套制度,结合集团公司技能专家推选,完善高技能人才选聘和技能提升“积分制”办法,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吐哈油田推动一线创新闭环管理,研究建立一线创新项目立项、督导、验收、评比表彰和推广使用等管理办法,激发一线操作员工创新热情。

中国石油各东部企业也根据“技能西部行”活动安排,与对口的西部企业通过建立人才共享、成果共享、管理共享和资源共享长效机制,全面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一线生产服务活动。大港油田先后组建7个技能专家攻关小组,深入玉门油田老君庙等现场,开展《关于老君庙采油厂集输管网除砂、垢的问题》等21项重大生产技术难题攻关,现场解决生产疑难问题9个,实施技术改进应用5项。渤海钻探与西部钻探的6个技能专家工作室签订了《技能专家工作室共建协议》,华北油田和新疆油田互派技能专家到技能专家工作室挂职,加强一线创新成果跨企业推广应用。西南油气田与塔里木油田举办了技能人才业务对接合作研讨会,在技能人才评价、管理等方面全面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自活动开展以来,中国石油及相关西部企业已组织专题报告会(交流会)82场;组织联合技能攻关97批次,解决一线生产难题242个,申报专利80个;组织东西部企业技能专家工作室技术交流8次,推广一线创新成果289个;举办职业技能竞赛114场次,举办各类技能提升培训班157个,培训高技能人才2314人。

中国石油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徐文荣强调,今后中国石油还将持续改革创新,坚持高端引领,推动创新创效,着力优化技能人才体制机制,切实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地位,进一步打造核心骨干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