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9 06: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先知》读书笔记的1000字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理解主题": - 确保你对《先知》这本书有深入的理解,包括作者、背景、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 "明确目的": - 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和反思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所以要明确你的写作目的。
3. "结构布局": - "开头":简要介绍《先知》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以及你选择这篇读书笔记的主题。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阐述你的思考,每个部分可以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你的主要观点,并可能提出一些进一步的思考或行动建议。
4. "内容要点": - "分析人物":描述先知这一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成长变化。 - "探讨主题":围绕先知提出的智慧,如爱与知识、生死、美与丑等,展开深入讨论。 - "比较与联系":将《先知》中的观点与其他文学作品、哲学思想或现实生活进行比较,以增强说服力。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段落之间过渡自然。
6.
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 冯象
《先知书》,冯象译注,牛津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672页,180.00港元
这几年,常有读者来信询问《先知书》何时出版。《先知书》的译注,二零一二年春就开始了,但暑假完成《以赛亚书》初稿后,搁了一阵子,转向了理论研究。其间还有别的兴趣和任务,如人工智能与人机伦理——物联网智能社会带来的挑战,颇像希伯来先知所翘盼的“终了之日”(赛2:2,耶23:20,何3:5,弥4:1),既是对人的咎责的总追究,也是人人成圣,一场“催来”世界大同的“最后的斗争”(参《我是阿尔法》,177页以下)。
《我是阿尔法》,冯象著,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272页,100.00港元
众先知聆受而传世的启示,多数为诗体;义理深奥,富于哲思,风格极“朴素、圣洁、雄健而热烈”(《政法笔记》,230页)。可是《约拿书》除外,圣者施教故事性不强,其“灵中所见”异象纷呈,讽喻连着诅咒、牵着哀歌。若想弄明白预言的历史背景同寓意象征,往往须查阅对照《摩西五经》《历史书》等经书的相关内容。故而《先知书》的文字,若无注释,对于普通读者或初学者,确实不太好懂。我零九年回国服务,讲课论说古以色列的先知传统及其对西方宗教、文艺和思想史的巨大影响,立刻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以赛亚书》译出初稿,是探索性质,即拿《先知书》里篇幅最长、思想最崇高的一部做试点,开展课堂讨论。接着,基于教学反馈,又写了一组解经文章,并研读《以赛亚书》的札记,供学生参考,效果不错。遂添上三五篇评论跟故事,收在《以赛亚之歌》(北京三联,2017年)。同年,与之配合,还出了一本《圣诗撷英》(北京三联,2017年),是圣诗的选本,取希伯来《圣经》四十一篇,《新约》十二篇,各具导读和尾注。其中《历史书》与《先知书》部分是新译。这样,对众先知的宗教思想、语汇特征及文本的历史脉络有了探索得来的真切体会,才继续《先知书》的译注。经两年奋斗,心无旁骛,至去年十二月终于竣工。
《以赛亚之歌》,冯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4月出版,355页,48.00元
《圣诗撷英》,冯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7月出版,313页,48.00元
《先知书》按希伯来传统,共计十五篇(详见本书导读)。作者之间,思想观念、用语和修辞均有明显的差异;加之诸多文本片断属于后人托名的续作或补缀,所载神谕来自不同历史时期,情况就更复杂了。例如《以赛亚书》中篇和下篇的各个片断,据考证,要比以赛亚本人(活跃于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晚了一到两个世纪。故此卷译成,便没有像前三卷(《摩西五经》《智慧书》《新约》)那样冠以译序,而是作了一篇导读,依十五位大小先知的经书顺序,逐一解说。不过限于页数,无法面面俱到地介绍,深入分析教义学说;那得写一厚本专著才行。我的办法,是借鉴《圣诗撷英》的导读,就若干有代表性的章节串讲,拈出问题,略作申论。各篇的角度与侧重点不一,恰好相互发明,也许对读者阅读和理解经文较有裨益。
《摩西五经》,冯象译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7月出版,431页,69.00元
《智慧书》,冯象译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2月出版,512页,72.00元
《新约》,冯象译注,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599页,168.00港元
译经于我,原本只是学术兴趣,教书育人,则可归于韦伯所谓“志业”(Beruf)。但在今天的高度官僚化管理、急功近利、形式主义泛滥的大学,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这是因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属,照我们“国际一流”的评价标准,是不算科研成果,不记“工分”的(套用一个从前人民公社分配制度的术语)。即便可以记作成果,工分值也不高,得不着那只唯有一帮经济学家跟“市场教”信徒才“看不见的手”的青睐。因而少有人愿意去做,或者有爱好也做不起,没法子养家糊口。结果在这“满血复活”的雇佣制下,基础性研究,长期的投入,凡需要坐冷板凳、宁静以致远的一切,都已“被荆棘包围”“爬满蒺藜”(赛34:13,结2:6)——译经反倒成了上年纪的人的一种豁免,特许不受记工分之累;如一些老教师说的,幸亏早生了三十年,还能安心做点学问!
于是,从我放牧的羊群后面,我被忽然举起(摩7:15),竟去到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先知身畔,走在“灵中破碎”的卑微者中间,沐浴着圣者的荣耀:看哪(赛57:15, 60:8)——
这些飞云一般,像白鸽
旋绕鸽棚的,是谁?……
直至全书脱稿之日,正逢春节,一早起来,满屏溢出学子贺年的微信。
然而“新冠”肆虐,各地疫情一级响应,航路阻绝,一时不能返校授课了。改完导读,首先想到,要谢谢三年来选修“法律与宗教”“法律与伦理”的同学们,尤其是先后担任助教的五位:海敏、信宁、凯业、吴琦和玉璇。他们热情高效、脚踏实地的工作,一如他们不囿于法律而丰富多彩的事业追求,是教书育人最大的回报。
同往常一样,内子通读了书稿,画杠杠打钩钩提修改意见,又做了一回圣书的“守望者”——这一次,是为了众先知而“警醒着,守望他们的兴建与种植”(耶31:28)。
这本书献给我的导师班生(Larry Benson)先生。先生是二零一五年二月辞世的,享年八十六岁。当时收集了一些资料,包括我的副导师皮尔索(Derek Pearsall)等十来位教授和同学的回忆文字,准备作一篇纪念文章。可是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又转了念头。在哈佛从先生受教六年,考订抄本,辩驳成说,“从《贝奥武甫》到乔叟”(先生一部论文集的副标题),从亚瑟王传奇到北欧萨迦,从普罗旺斯歌谣到中古拉丁语戏剧,学海泛舟悉凭先生指引——我得多做些成绩出来,才不负他的殷殷期望。
先生是南方人,亚利桑那州的儿子,海军陆战队的老兵,一颗幽默、洒脱又不失虔敬的灵魂:星期天常上教堂做义工,帮助拉美难民。我大考过后,学习希伯来先知的智慧,也是得了他的推荐和赞赏的。于是决定,还是埋头苦干,待把圣书五卷全部译出,再写先生的故事。
二零二零年春节过后于铁盆斋
责任编辑:丁雄飞
校对:张艳
在图书馆里,翻开《百年孤独》,当马孔多的第一场雨落下时,我的咖啡正在保温杯里渐渐冷却。奥雷里亚诺上校在小作坊里铸造小金鱼的叮当声,与走廊尽头打印机吞吐纸张的节奏奇妙地重叠。在那些被魔幻现实主义浸透的纸页间,我望见了实验室玻璃器皿折射出的虹光,它们正如此刻窗外梧桐叶隙漏下的夕阳,把现实的纹路与虚构的迷雾编织成同一匹绸缎。
布恩迪亚家族用七代人走不出的迷宫,在某个深度思考的夜里突然变得具体可触。当我第一百零三次修改数据时,忽然理解了阿玛兰妲反复编织寿衣的焦灼——我们都困在某种西西弗斯式的轮回里,只不过现代人的石头变成了绩点、竞赛与实习证明。丽贝卡吞咽墙土的癫狂,何尝不是当代青年报复性熬夜的镜像?当手机屏幕蓝光映亮凌晨三点的天花板,我们都在用某种自毁的方式对抗着虚无的啃噬。
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在阁楼积灰时,我的读书笔记正沉睡在云端文档里。马孔多居民患上失眠症后给物品贴标签的荒诞,在如今这个需要手机提醒喝水、软件记录呼吸的时代,竟透出某种先知般的悲悯。我们比布恩迪亚们更早参透了记忆的脆弱,却也在算法的温柔豢养中,放任灵魂长出透明的翅膀。
合上书时,最后一行字在台灯下泛着湿润的光,仿佛刚经历过那场席卷马孔多的暴雨。我摸着咖啡杯沿凝结的水珠,突然意识到这百年孤独从未真正消散,它只是化作了我们这代人特有的生存姿态:在社交软件里沉默地围观热闹,在自习室角落筑起透明的茧,在深夜朋友圈打下又删去的句子。可当布恩迪亚家族的末代子孙被蚂蚁拖入深渊时,马尔克斯偏偏让预言的风暴抹去所有伤痕——这或许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温柔的慈悲:承认永恒的孤独,才能孕育出超越孤独的可能。
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时,我把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又往里推了推。这枚在食堂路上拾起的落叶,此刻成了连接马孔多雨季与北京秋夜的渡船。走向宿舍的路上,我刻意踩碎了几片梧桐叶,听着那清脆的碎裂声,忽然觉得我们这代人的孤独远比布恩迪亚家族轻盈。至少当百年后的飓风来临,我们留在云端的记忆不会彻底消散,那些深夜的迷惘与顿悟,终将在某颗卫星的注视下,化作银河里细碎的星光。
文/李根 首都体育学院学生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