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喀纳斯湖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4-30 18:27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喀纳斯湖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喀纳斯湖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主题明确": - 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喀纳斯湖的观后感,突出你对喀纳斯湖的印象和感受。
2. "结构清晰": - 确保文章有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喀纳斯湖的背景,如地理位置、历史传说等。 - 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你的观后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受。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可以表达对喀纳斯湖的喜爱、向往之情。
3. "内容丰富": - 描述喀纳斯湖的自然景观,如湖水、山峦、花草等。 -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在喀纳斯湖的所见所闻,如日出日落、民族风情等。 - 表达自己对喀纳斯湖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 "语言生动":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 运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喀纳斯湖的美丽景色,让读者身临其境。
5. "情感真挚": - 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如震撼、喜悦、感动等。 - 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以增强文章的内涵

有感美丽的喀纳斯湖

美丽的喀纳斯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新疆阿尔泰深山里,云雾缭绕中,花草若隐若现,无限生趣盎然中,将喀纳斯的美丽风光尽显。

美丽的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不仅美丽,还很神奇。清晨时云雾重重,到了中午就晴空万里。时而碧波荡漾,时而烟波浩渺。风平浪静时,湖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雪山、森林和草原,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这时你走到湖边,看到眼前的景色,会有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

圣洁宁静的喀纳斯湖

我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定很幸福,生活一定充满了欢乐。因为他们生活在人间仙境中。

有人说,只有和谐与宁静才是最佳的居住地点,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体现出生活的最高境界。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许多需要面对的事物,需要去处理,有时感到很疲惫,但当我们来到喀纳斯湖后才发现,美好的景色和安静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找到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达到心态平和。

喀纳斯湖美景

如果你厌倦了喧嚣的生活,或者感到有些疲惫,那就去一趟喀纳斯吧!去看看那片纯净的湖泊,看看那漫山遍野的花海,感受大自然赋予的一切美好。这时你就会发现,在这纷扰的世界里,唯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让生活更加充实。

北疆之旅让人感慨万分


文 / 林艾

新疆旅游是国内乘坐飞机最远的行程,也是乘坐中巴或者大巴最长的距离,还是住宿最晚的时间。为啥这样说呢?一般城市飞往乌鲁木齐用时三四个小时,由于新疆地域辽阔,每天坐车六七个小时以上,新疆与内地两个多小时的时差,下榻酒店一般都在晚上11点以后。所以,你要提前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准备。旅游游得是心情,如果总觉得身心疲惫,最好别去。

那天我们乘坐的客机从呼和浩特机场起飞太阳已经落山,整个大地灰蒙蒙一片,机翼下方偶尔有些稀疏的灯光,不久漆黑一片。我国西部地区人烟稀少,不像从海南返回呼和浩特,机舱外边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灯光,让人有些目不暇接。由于地下没有自然和人文景观,让人寂寞难耐。经过四个小时的飞行,深夜时分终于达到了乌鲁木齐市机场。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踏上了北疆的行程。由于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身心疲惫,上下眼皮只打架。好在旅游中巴上可以闭目养神,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周围的环境,旅游不是坐车睡觉来的。

新疆的南疆与北疆以天山为界,乌鲁木齐北方几百公里都是平坦的土地,与我们内蒙古高原同样都是干旱地区,但不同的是天山冰川融水使这里的土地碧绿芬芳,而我们内蒙古西部严重缺水,几乎没有耕种的土地。横跨东西二千五百多公里的天山冰川,以母亲的胸怀养育了天山南北的各民族儿女。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先后结束,王震将军带领大队人马来到新疆,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部队平时种地,战时拿枪,肩负起保卫边疆和开发大西北重任。战士们住“地窝子”,夏天高温酷暑,冬天地冻三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千万亩沙碱滩变成了农田。如今,准噶尔盆地一眼望不到边的棉田盛开着洁白的花朵,成为了北疆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新疆建设兵团的干部战士就这样常年坚守在祖国的大西北,许多人三十出头还没成家。国家一声号令,全国各地大力支援,当时就有八千湘女娉新疆的说法。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党叫干啥就干啥,他们先结婚后恋爱,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开发大西北的重任。

目前新疆建设兵团有二百六十万人口,他们沿用师、团、连,部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军队职务。实行党政军企一体制,受中央政府和新疆自治区的双重领导。现在生产建设兵团共有九个城市,师长就是市长。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上的棉花涨价也按种植的定价销售给国家。新疆建设兵团的几代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亲眼见到了这些穿军装不戴军衔的军人,他们浑身上下都焕发着军人的气质。兵团的各支民兵反应分队也是维护治安秩序、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守,才保障了祖国大西北的安全。

导游万松指着前方一处刀斧神功的地域说,那里就是“魔鬼城”,这些由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远远望去就像人工建造的一样,让人惊叹不已。每当大风天气,黄沙遮日,狂风在“魔鬼城”凄厉呼啸,如同狼嚎鬼哭一般。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的行程没有安排参观这个景区,只有凭想象来描述。

沿途不时看到"磕头机",中巴车已进入了克拉玛依地区。克拉玛依于1958年建市,市名源于市区东北角一群天然沥青山,简称黑油山。克拉玛依境内石油资源发现早,开采历史长。早在二十世纪初关于独子山的原油、黑油山的青丘、乌尔禾的沥青便记载于中外地质学者编撰的著作中。

1909年新疆商务局在独子山钻凿了第一口油井,开启了新疆近代石油工业的先河。1936年至1943年新疆地方政府与前苏联合作,在独子山进行了石油开采和炼制,成为了当时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齐名的中国三大油矿之一。

导游万松的讲述更为神奇,说是解放前这里戈壁沙滩,荒芜人烟,交通极为不便,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运输全靠牛马和骆驼。一个偶然机会,一位地质学者路过此地,当他看见当牧民用黑色的油块烧水做饭,恍然大悟,这不是石油吗?牧民告诉学者,我们这里的土地上经常流出这样“宝贝”,用这个替代牛羊粪烧水做饭省事多了。地质学者回去迅速向有关部门汇报了此事。当地政府立即派出一支地质勘查队奔赴克拉玛依地区,没想到这里真是富的“流油”,随便钻个孔石油就像泉水般地涌了上来。石油浑身上下全是宝,汽油、柴油用于发电和交通运输,附加品能够生产化工产品,就是沥青也是修建公路必不可缺少的物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克拉玛依的“磕头机”还在不停地"点头",滚滚石油源源不断地涌出。2002年原油产量突破了一千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2016年生产值达14.42000000元,成为大陆人均生产值最高的地级市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加,严重缺水问题特别突出。当地政府规划将白杨河水注入艾里克湖,艾里克湖和百口源的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引水工程流入市区的克拉玛依河,不但保证了城市的工农业用水,还成为了市内最著名的景观。沿河两岸绿树成荫,花团锦簇,不逊色于内地的其它城市。

导游万松谈起克拉玛依的引水工程颇具风趣,他说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的阿尔泰山,途经哈萨克斯坦流向了北冰洋。为了不引起其它国家的争端,我们白天休息晚上干活,前苏联的卫星没有监控到,等他们发现一个碧波荡漾的湖面突然出现在北疆的隔壁沙滩上,为时已晚。不过我们只是将部分河水存入水库,额尔齐斯河还在日夜不息地流淌。雪山溶水夏季由于气温的原因水势较大,到了冬天反而减少。这也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起码庄稼生长期需要更多的水。

旅游中巴进入了克拉玛依沙漠戈壁大约行驶了两个半小时,突然出现的绿洲让人眼前一亮。导游万松说我们来到了发源于我国境内阿尔泰山的额尔齐斯河流域,沙漠荒原只要有水就是宝地。附近的玉米、华莱士、打瓜长势茂盛,像足球大小的华莱士遍地都是。是北疆的土地肥沃,还是建设兵团的战士辛勤,这里到处硕果累累,喜煞人也。

旅行中巴又行驶半个多小时,前方突然出现的山丘让人惊叹不已。大自然巧夺天工隆起紫色、黄色、白色的小山包。这些犹如金山、银山,聚宝盆的山包,就是北疆著名的五彩滩。也是新疆雅丹地貌形成的风蚀地,由于这里地貌特殊,常年干燥,盛行大风,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变异出许多陡壁隆岗(土墩台),逐渐形成了雅丹地貌。这些五彩斑斓的沙土墩台与额尔齐斯河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水墨画。

站在高处俯瞰远方,河流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两岸的绿色长廊一直延伸到远方。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只要有水就有绿洲,有了绿洲就显得生机勃勃。

夜间我们下榻在哈巴河县城,这里异国情调浓郁,坡度较大的屋顶有些欧洲教堂的样子。街道上没几个行人,汽车也很少,整个小城就像熟睡了的婴儿一样安静。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向中哈边境建设兵团一八五团一连的驻地进发。旅游中巴大约行驶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一个袖珍小湖边。导游万松说这个沙湖极为神奇,周围全是沙漠,这片湖水却一年四季不增不减。我望着这个距离额尔齐斯河不太远沙湖冥想,可能沙湖有一条地下河连接着额尔齐斯河。大河有水小河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沙湖四周除了大漠无垠,再也形容不出过美的词句。倒是新疆建设兵团一八五团一连守卫边境的事迹,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依照中国地图测算,一连的驻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最远的国土。一九六二年第一批拓荒者来到了这个荒芜人烟的大漠戈壁,三代军人凭着满腔热血和赤子之心,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阿拉克别克河畔。正是由于他们执着的坚守,才使阿拉克别克以东的55.5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一九九七年中哈两国确权勘界时,永远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

这还要从一九六二年的边民逃离事件说起,当时哈萨克六万多少数民族受外部反华势力的蛊惑,赶着牛羊前往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边防军迅速将这一事件上报了各级政府。当汇报到毛泽东主席那里,他沉思了片刻,表情凝重地说:让他们去吧。随后,有关部门立即命令新疆建设兵团一八五团的干部战士火速赶往西北边境哈巴河地区。当时乌鲁木齐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通往边境,干部、战士们骑马、步行,风餐露宿终于来到了这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大家住地窝,吃了上顿没下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戈壁沙滩中开垦田地,修筑沟渠,把河水引来浇灌庄稼。当时的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特别差,五年换一身军装,许多人夏天赤身裸体的劳动,干完活儿钻进了地窝,蓝天做被大地当床。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坚守在祖国的大西北,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

在一八五团一连驻地的街道上,身着军装不带军衔的战士出售自产的农副产品。一位游客指着连绵不断的铁丝网问出售农副产品的兵团战士这是干啥用的?这位战士立刻整理军装,精神抖擞地敬了一个军礼,然后铿锵有力地说道: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国只有一河之隔,我们已经是第三代的兵团战士,常年坚守在祖国的大西北……由于这位战士的动作和话语太突然,我没有把瞬间镜头拍照下来,成为了最大的遗憾。

岁月的长河已静静地流淌了半个多世纪,一八五团人依然不屈不挠,顽强坚守着这片比西北更北的土地。尽管最初的屯垦戍边者已经老去,接替他们的是第二代、第三代兵团人。然而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依然流淌在继承者的血脉中。就像一八五团一连博物馆里的文字所讲述的一样,这里是新中国三代垦荒者生息了半个多世纪的家园,这里每一捧沙土都有故事,每一个生命都懂得坚守。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团战士说,他一生最大的后悔就是孩子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其实他们失去的太多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贫乏,一切现代生活物品没有,报纸送到这里新闻早成了历史。他们在寂寞的环境中一待就是一辈子啊!

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保证了我国大西北的安全。有了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内地才能建设和发展。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永远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肩负的重任。

从祖国的最西北,旅游中巴往东北方向大约行驶多半天,便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喀纳斯景区。喀纳斯游客中心离喀纳斯湖大约二十多公里,景区的摆渡车满载着游客前往目的地。公路两侧的山岚巍峨旖旎,高大的天然松与挺拔的白桦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中显得极为尊贵。沿途沟壑翻滚的河水不时溅起珍珠般的浪花,流动的水与九寨沟五颜六色的海子迥异不同,九寨沟大部分都是平静的海子,而这里的水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无所畏惧,让人觉得豪情万丈。

昨晚一场秋雨把喀纳斯的山脉冲洗得清新湿润,高山上的积雪更加晶莹剔透,远处由下到上呈现出深蓝、绿黄、银白等不同的色彩,使这个驰名中外的景区更加分外妖娆。我在电影中见过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绿草如茵的大地,高大的原始森林,白雪皑皑的高山。当这些景观出现在我们身旁,恍惚梦幻一般,大自然如此巧夺天工把人间最美的景色收敛在一块儿,真让人有些妒忌。为什么不能分给我们家乡一羹呢?同样的高原纬度,同样的干旱地区,苍天竟然如此不公,把山的伟岸俊秀,水的丰润涟漪全部聚集到了这里。

喀纳斯湖座落在阿尔泰山深处的高山湖泊,也是中国最深的堰塞湖。这里还有水怪的传说,湖中的巨型水怪经常将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湖中,给喀纳斯湖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有人认为这是湖中生长的一种大红鱼(哲罗蛙)所为;也有人认为此地的图瓦人为了成吉思汗的安宁,故意营造气氛恐吓图谋不轨者。当年成吉思汗在这里驾崩,兵将们把遗体沉入了喀纳斯湖。图瓦人世代守卫王陵,“湖怪”也成了保卫成吉思汗亡灵不受侵犯的圣湖。

依我看密集的游人似乎早已捅破了神秘的面纱,众多的游船,喧嚣的人群使这里再也不是什么世外桃源。大山深处流淌着蓝色、白色、温柔的海水与喀纳斯水怪没有任何关系,倒是与九寨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包括高山雪峰、西伯利亚雪松和满坡的白桦。九寨沟有藏族村寨,喀纳斯有蒙古族图瓦人。凡是壮美景观的地方,地貌和人文总是相得益彰。

导游万松安排我们走进一户图瓦人家做客,木制的墙壁挂了几张狐灌、野狼的兽皮。一个中年男子为游人表演用牙齿吹奏的笛声,说是爷爷辈份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种芦苇制作的笛子不多见了。这个图瓦中年汉子的喉咙中发出一种呼麦的低音,犹如天籁之音。

喀纳斯景区蒙古族图瓦人的房舍都是尖顶木屋,导游万松说这里冬天的雪有一米多厚,尖顶房屋积雪容易滑落。这些木屋异国情调浓郁,有一种俄罗斯乡村的风格。

从喀纳斯返回乌鲁木齐的途中,一座座白色的帐篷不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导游万松说这是哈萨克少数民族的游动住所,他们夏天随草而居,牛羊膘肥,马儿肥壮。冬天回到政府所建的砖瓦房内,再不受冷冻之苦。他们转场的帐篷与蒙古包有些大同小异,只是蒙古包的窗户侧面开,哈萨克帐篷开天窗。蒙古包有祥云图案,哈萨克的帐篷纯白色。

哈萨克族特别崇拜白色,认为自己是天鹅的后代。传说远古时期,一个哈萨克男青年来到喀纳斯湖边,突然飞来的一只白天鹅,眨眼之间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小伙子与姑娘一见钟情,结为伴侣,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一直到今天。哈萨克姑娘们头上爱插一支白色的天鹅羽毛,象征着翩翩起舞的白天鹅。多么富有诗意妆扮,就像云南白族妇女的头饰风花雪月一样,各民族都有自己美好的传说。

由北疆返回乌鲁木齐,又参观新疆民营企业家陈志峰创办的中国汗血马中心。这个集收藏、汗血马产业、文化产业,除了满足客户“食、住、行、游、购、娱”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其中土库曼斯坦等国家赠送我国领导人的宝马最为神奇,汗血宝马个头高大,皮毛犹如绸缎一般,实属罕见。这里还建有中国最大的繁育、展示、训练、比赛及马术健身,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标准型、国际化综合性场地,以及室内外跑马场及马匹调教圏。几年来,先后从西亚等国家引进了一百多匹汗血马,这也充分说明了陈志峰爱马如金的嗜好。

侏罗纪时期,西域大地银杏类、蕨类植物茂盛,独特的气候让恐龙在这里繁衍生息,经历了亿万年翻天覆地的地质变迁,恐龙消失,森林陷落,树木埋藏于地下。处于缺水干旱环境或与空气隔绝,树木在地层中被含硅钙物质交换替代,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硅化木。收藏基地摆放着双人难以合抱,长达几十米的硅化木。这里到处林立着大小长短不一的硅化木,还有世界最长的硅化木,实在神奇。

园区中部还傲然屹立着三千八百多颗历经沧桑的古胡杨枯木。胡杨被新疆各族人民称为“沙漠守卫神”,这是新疆荒漠地带唯一耐寒大乔木,这种树木根据沙漠流动迁移,被称为“会走的巨人”。胡杨能在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也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享有“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美誉。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汗血马集团把如此众多的古胡杨枯木运回园区展览,不但普及了科普知识还抢救了濒危灭失物种。

2005年在新疆的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发现了堆砌于平缓丘陵地带的黑陨石群,石块呈黑灰色,质地坚硬,敲打发出铿锵有力的金属声。经过专家鉴定,这些陨石是冰河时期闯入地球的“天外来客”,后来随着冰川漂流到了此地。野马集团特意将三千吨陨石运到园内集中保护,以供各界人士参观。

草原石人是中亚草原游牧民族最早关于文化与生命意识的记录之一。它们或葬于墓中,或守护在墓前,面向东方,迎着太阳。也有人认为这是西域关于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很多人认为这是图腾柱,始祖祭祀柱或者神人的栓马桩。陈列在这里的部分石人记录了新疆厚重的历史。

野马美术馆汇集了中亚以及国内知名油画家的六百余幅作品,生动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风格细腻写实,画面丰富内涵。这里还有各类文化精品和收藏品,如马塑像、马俗工艺品、马生活用品等等。这些展品既体现了马文化的深厚历史,又散发着浓浓人文情怀。

随后,我们又前往了乌鲁木齐东部地区的天山天池和吐鲁番盆地。天山天池也是个堰塞湖,由天山融雪补给水源。这个袖珍的湖面周雪山、松树环境特别秀丽。就像喀纳斯一样,沿途沙漠戈壁,渺无人烟。深山里却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这也是人们蜂拥而至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走进吐鲁番人家和火焰山就有些挂着羊头卖狗肉啦!吐鲁番人家就是个购物场所,经销一些葡萄干等物品。火焰山光秃秃的山头寸草不生,这里完全是沾了电视剧《西游记》的光,除了高温暴晒没有任何回味头。

不管怎么说,一趟北疆之行,见证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和山川雄浑。南方的自然山水让人流连忘返,而北疆的大漠无垠,还点缀着如此众多的美景,更让人回味无穷。

部分照片网上下载,如有不当及时删除。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