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06:14

推荐《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文学理论入门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读书笔记的主题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读书笔记的主题,即你对文学理论入门的理解和感悟。主题应具有明确性、概括性和针对性,以便于后续的写作。
2. 梳理读书笔记的结构 一个良好的读书笔记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文学理论入门的背景、意义以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b. 主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阐述你对文学理论入门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 对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理解; - 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 - 对文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 对文学理论入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方法;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自己对文学理论入门的认识和感悟,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 注意语言表达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b. 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啰嗦; c. 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d. 注意引用原文,以增强说服力。
4. 引用文献资料 在读书笔记中,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文学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引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 引用规范,注明出处;

文学概论第二、三章笔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论

1、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0)

《判断力批判》(1790)

审美判断(趣味判断):无利害感;没有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没有概念的必然性

2、黑格尔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

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费尔巴哈

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

主要著作:《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

人本主义人类学原则,坚持反映论和审美意识的观点。但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在人类活动中的

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学是”人学”

2、文学反映论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艺术生产论

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只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

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

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

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达、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3、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

列等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洗者反感批評

20世纪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

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

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

一种当代的存在。

伊瑟尔;

提出“隐含的读者”,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

五、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

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

一种对话关系”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1、生命活动:动物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指出具有动物性

的”本我”(id)对理性的”自我”(ego)有着强大的内驱作用

2、生活活动:自觉意识的一面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从发生学层面看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发展、延续的基础

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

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

1、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生命本能的

人的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是多样化的: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

意的

人的活动的多种意义:经济技术、革命实践、审美创造

2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创造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的能动的创造,达到了全

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3、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体悟自身的价值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人类活动系统: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精神活动的分类:

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来分:

1、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2、宗教性或幻想性的精神活动

3、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道德意识,伦理观念

4、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艺术,文学

精神活动与经济基础关系来分:

1、非意识形态的精神活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领域,如逻辑学和语言学

2、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观念性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

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文学活动的发生

大巫术仪式发生说

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巫术仪式。

英国人类学家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

巫术有两条原理“相似律”: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接触律”: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

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

☆宗教发生说

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赫尔德:诗歌情感同宗教神秘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实践活动追寻外在目的,审美

活动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介于二者之间。格罗塞把艺术也当成一种宗教。

大游戏发生说

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

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

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

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斯宾塞、席勒:“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

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

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德国学者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份的心理活动,它在

本质上与游戏相通;

☆劳动说(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

该派认为劳动是文学产生的原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

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中考证了舞蹈动作来自采集种子的劳动活动。

二、文学的发展

1、文学活动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的探讨

☆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大黑格尔的理念:文艺发展不过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idea)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用而已,

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有由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生长的要求,理念

运动的不同阶段就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它。

女弗莱:循环动因

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

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大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从一百多个俄罗斯神话与民间故事分析出三十一种功能,

各个不同的民间故事无非是这三十一个功能不同组合下呈现的不同样式。

女列维一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俄狄浦斯神话流传中形成了不同变种,不同”版本”,它

们都体现出大体相似的“主题”,即”过分强调人的血缘关系与过低估价人的血缘关系”的矛盾。

该神话的不同变种无非是由同一些纸屑组合成了不同图像。

2、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并不是文学发展的惟一的因素,上层建筑一些观念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等往往

有更直接影响;

经济因素只是在最终的意义上作为文学发展的根源性的、最基本的因素;

3、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

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平衡关系: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汉语言专业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提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3、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文学作为- -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理念的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5、文学活动是人的- -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6、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产品为中心而兼及-切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他是文艺学诸分支学科中最为敏锐和活跃的- -种。


7、文学史作为文艺学的一-们分支学科,他按照文学本身的发展顺序理出历史线索展示历史过程,对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实践的状况加以总结,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马克思将人的生活活动概括为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


2、物质实践活动,是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3、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可以把精神活动做这样的区分:用理论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如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用宗教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等;用实践-精神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伦理性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如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等;而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可称为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门]类的艺术,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4、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还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5、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

6、文学起源于劳动。关于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主.要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一)巫术发生说:所谓巫术,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二) 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系统地继承并加以发挥。德国学者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


(三)劳动说: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的主要原因: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8、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是指作者的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体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潜在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9、劳动说是关于文学起源问题的诸种学说的种。这种学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支点,文学活动在发生学的根本原因在于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生活活动的劳动。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学诸说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的说明其他诸说。这一-学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性成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坚持并发展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10、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是反方向的发展。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2、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鲁迅先生说曹丕的时代(魏晋时期)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3、无论是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它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4、在现代,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诚然是一种审美一表现活动,但实际上无法与社会的文化过程分离开来。


5、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文学的普通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6、社会结构由两个基本层面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


7、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一) 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二) 形象与理性:形象,这里是指艺术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成的思维过程,它通常被认为与形象方式相对。

(三)情感与认识:文学是情感的。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斥责与赞美、欢乐与痛苦等。


8、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9、“蕴藉”, 来自中国古典诗学。“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而为含蓄。


10、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11、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12、文学是- -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3、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是- -种语言艺术。

14、话语这个词涉及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行为或活动,具体说指一定的说话人与一定的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15、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不仅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而且尤其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的话语活动。审美表现和意识形态的相互浸染,彼此渗透,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16、当前在文学含义和属性问题上有哪些代表性观点?这里把文学视为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它表现在哪几点?答:当前文学的含义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其一具有广义的文化含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所有文化形态。其二,具有狭义的审美含义的文学是指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即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的属性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二是话语蕴藉性文学的话语蕴藉性具体表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1、把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1)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文学创造的主观性很强,所以,文学创造材料的主体性特征也非常明显

2)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

A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B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C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 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3)创作动机: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2、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_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一) 回忆与沉思: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沉思是在寂静与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想象就是吧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一个新结构的过程。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想象具有推测和洞见作用,可以弥补艺术家生活经验的不足

2)想象具有综合生活、虚构形象的作用。*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1) 情感是推动作家创作的动力

2)情感渗透于作家对生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

3)情感影响作家的价值判断尺度

(三) 灵感与直觉:

1、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 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以及亢奋性。


3、构思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4、“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就是形象从“心”到“手”的过程。


5、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一般内在动力。具体言之,创作动力是由作家内在需要所鼓励,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与某种外部刺激相迎合之后所带来的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6、灵感是艺术的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7、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作出的直接了解和认识。在文学创造中,直觉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经验和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转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突破性顿悟。


8、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