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目送读书笔记摘抄批注》,(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3 14:49

手把手教你写《目送读书笔记摘抄批注》,(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作文题目:关于写目送读书笔记摘抄批注的注意事项
作文正文:
在阅读的过程中,许多人喜欢做读书笔记,尤其是对一些经典之作,我们会摘抄其中的精彩段落,并进行批注,以加深理解和记忆。然而,在撰写关于目送读书笔记摘抄批注的作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内容选择
1. 选择有意义的摘抄:在众多摘抄中,应挑选那些能引起共鸣、有深刻内涵的句子或段落。这样的内容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也能更好地展现你的阅读感悟。
2. 注意多样性:摘抄的内容应涵盖文章的不同方面,如人物、情节、主题等,以全面展示你的阅读体验。
二、批注技巧
1. 理解原文:在批注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突出重点:在批注时,要突出摘抄内容的重点,如作者的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自身:在批注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或经历,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作文结构
1. 开头:简要介绍所读书籍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摘抄内容的来源。
2. 主体:详细阐述摘抄内容,结合批注,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

《目送》经典语录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目送》作者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目送》这本书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目前此书豆瓣评分8.5分。

1、上路吧,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世纪的种种残忍和粗暴不曾吓着你,此去的路上也只有清风明月细涛拍岸了。

2、一般的平原,在尽处总有森林,森林黝黑的棱线在夜空里起伏,和天空就组成有暗示意义的构图。

3、有了解释,所有难以理解的事情,都能以平常心看待了!

4、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5、蒲公英的根,是连着泥土的,是扎根很深的,是穹苍之下大地野草之根。

6、他用背影默默告诉我,不必追。

7、可是粗暴的语言、轰炸的音量,像裂开的钢丝对脆弱的神经施以鞭刑。

8、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的表征,后来才知道,原来海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

9、不需要对生活太用力,心会带着我们去该去的地方。

10、老鹰独立树梢,沉静地俯视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11、因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中,所以人们渴望着远方。

12、真正能看懂这世界的,难道竟是那机器,不是你自己的眼睛、你自己的心?

13、他的眼睛有一种温暖,他讲话说声音很轻,很慢,很平静。

14、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15、黑沉沉的海上,满缀着灯火的船缓缓行驶,灯火的倒影随着水光荡漾。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长高,脸庞的棱角分明,眼睛清亮地追问你世界从哪里开始。

16、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也依旧。

1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18、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9、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20、上路吧,如果这个世界这个世纪的种种残忍和粗暴不曾吓着你,此去的路上也只有清风明月细涛拍岸了。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21、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22、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23、每一个谦虚的词,其实是最夸张的炫耀。

24、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25、我打开窗帘,看窗外那一片平凡而现实的风景。心想,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26、奢侈,到底是一种被物质撑得过饱的漠视,还是把一切都看的都理所当然的无聊?

27、路过一场草地上的婚礼。白色的帐篷一簇一簇搭在绿色的草坪上,海风习习,明月当空,凤凰木的细叶在夜空里飘散,像落花微微。几百个宾客坐在月光里,乐队正吹着欢愉的小喇叭。

28、我知道两件事:一个存折里,数字一直在增加,另一个存折里,数字一直在减少。数字一直在增加的存折,是我自己的;数字一直在减少的那一本,是别人给我的。

29、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都觉得凄凉。

30、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

31、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32、纵有千般不舍,终有离别时。

33、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34、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35、“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36、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7、是一个阳光温煦、微风徐徐的下午。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因此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渐憔悴看在眼里。我在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只是,我们很少说。

38、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39、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40、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纽扣在小店里展出,每一个纽扣都在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合,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

41、从此,鸽子的肥,被看做可爱;鸽子的笨,被看做和平。鸽子泻肚似白稀稀的粪便,糊住伟人铜像的眼睛;粘着唾液脏脏的羽毛掉价你露天的咖啡杯里。

42、他的神情严肃,眼中有忍住的泪光。

43、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44、一只长尾大鸟从窗前掠过,翅膀闪动的声音让你听见,好像默片突然有了配音。

45、爱情是只有灵没有肉的,是澎湃汹涌一发不可收拾的;唯美浪漫、纯情而带着毁灭性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

46、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凄惨,但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的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开始终身流浪。

47、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

48、百日红开在墙角,花猫躺在石阶上,废弃的园子里牵牛花怒放,粉蝶就闹了开来。太阳对准仅容一人行走的窄巷射出一道曲折的光线,割开斑驳的屋影。

49、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向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然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

50、我渐渐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你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51、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拥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52、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注解,眼的旁白。

53、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54、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于是把相机放进走路的背包里,随时取出,作“看此花时”的心笔记。

55、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看着他们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56、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可以更寒冷。

57、她的眼睛,有点忧郁,有点寂寞,可是带着淡淡的矜持;黄昏迟迟的阳光照着她灰白的头发。

58、有种愚钝,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在人生的某些方面,你永远是那最后“知道”的人。

59、醒来,方知是梦,天色幽幽,怅然不已。

60、相机,原来不是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

61、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62、椰汁炖肉的香气从厨房那扇门弥漫出来,在楼梯间回荡,像一种秘密的泄漏,泄漏这儿其实有生活。

63、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64、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65、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66、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打击进来。

67、咳,人家的屋檐下停着的燕子,叽叽喳喳,真是烦人。

68、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

69、人在天地之间终究是无所凭依的孤独,你真能面对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附着依托。

70、曾经相信的,现在却不相信了;曾经不相信的,现在却相信了。

71、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子母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

72、当他垂垂老时,他可以回乡了,山河仍在,春天依旧,只是父母的坟,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盖,无法跪拜。乡里,已无故人。

73、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74、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75、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76、在这里,他可以孤单却不孤独,他既是独处,又是热闹,热闹中独处,仿佛行走深渊之上却有了栏杆扶手。

77、天下大势,非分即合。合则一统,分则殊途。

78、你告诉我,什么是永恒,我就告诉你,什么是家。

79、夜虽然黑,山峦的形状却异样地笃定而清晰,星星般的灯火在无言的树丛里闪烁。蓦然有白雾似的光流泻过来,那是另外一列火车,由北往南驶来,和我们在沉沉的夜色里擦身而过。

80、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81、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82、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理想主义者也许成不了大事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83、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84、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

85、我将花瓣拿在手指间,正要低眉轻嗅,眼角余光却似乎瞥见黑斗篷的一角翩翩然闪过。

86、因为他帅,漂亮的女记者也多半会回报以正确剂量的娇怯。

87、失败往往是人生的修行,因为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可是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88、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89、唯有浪漫,纯情而带有毁灭性的爱情,才是最高境界的爱情。

90、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相会。

91、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92、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慢”的味道——走进龙应台的《目送》

“慢”的味道——走进龙应台的《目送》

“慢”的味道——走进龙应台的《目送》

设计者:潘海霞(浙江省江山中学)

QQ:346801429

一、导语

同学们,你翻开的这本书,是一部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称为21世纪的《背影》。

书中记录的是亲情,是友情,是平常日子,是自然草木,是社会万象。一个坦诚的灵魂通过温婉的文字诉说着她的生命故事和人生体悟,但故事和体悟不仅属于她,也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世间的每一个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以前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以及未来的自己。

☆问题来了:

1.在阅读本书之前,用思维导图或流程图简明扼要地回忆一下你所经历的主要人生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象一下,未来的你可能会经历怎样的生活?你对未来有着怎样的期待或忧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关于作者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县。因为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任职于纽约市立大学、新西兰梅西学院、台湾淡江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曾以辛辣犀利的文风著称,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出版的作品《野火集》,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近些年出版的作品,如并称为“人生三书”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风格偏于柔婉。而今,安居乡下,陪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

☆问题来了:

作为知识分子的龙应台,创作的风格由辛辣凌厉转变为缠绵柔婉,试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作者写作风格发生转变的内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内容解析

《目送》表现得更多的是“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全书共分三辑,每一部分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

第一辑: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第二辑: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第三辑: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前两辑收录的文章原是报纸的专栏散文,分别写儿子和自己、个体与世界,第三辑文章写于父亲去世后,主要写父母和自己,是被龙应台视为“暗夜行山路”的最“私己”的篇章,一直到完稿后四年,才在《目送》一书中经作者统一修订,作为全书的第三辑公开发表。

☆问题来了:

1.龙应台和她儿子之间的故事是否让你产生了似曾相识之感呢?拿起笔写下你和你父母之间类似的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龙应台自己说《目送》这篇文章“在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流传最广”,而在中国内地点击率和流传率最高的是《(不)相信》。阅读这两篇文章,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本书着重叙述自己对生活的小感触,但作者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总能在叙述生活细节的基础上,把个人感触上升为独到的理性思考,由此增加文章的分量,很值得我们学习。你能从书中举出至少一个例子并具体分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这本书,你从作者的文字中收获了哪些体悟?产生了怎样的思考?请仿照下面这段文字,另写两则你从书中得到的体悟和思考。

示例:儿子上小学,对母亲无比依恋;儿子读大学,对母亲形同路人。父女母子的缘分就是在目送渐行渐远的背影过程中体会人生的欣喜、悲苦与无奈,以及喜痛过后沉静悦纳地走向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上要举办一次图书推荐会,你准备向同学们推荐《目送》这本书,请你撰写1分钟介绍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艺术鉴赏

有人曾评价说这本书“没有一个内容或者观点是全新的”,但是,这样的一本书却总能引起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共鸣。自2009年在大陆出版以来,已再版三十多次。时至今日,这本散文集仍然处在各大网上图书销售平台的畅销书行列。《目送》为什么会有这样经久不衰的魅力?有人说得益于本书能关注普遍的人生和命运,比较接近生命本体;有人说得益于龙应台书写的文字细腻动人;还有人说得益于龙应台独特的叙述方式,她能让文字与情感保持距离,从而撼动读者的心……打开并走进这本书吧,看一看你是否会被它吸引。

☆问题来了:

1.情感处理。《目送》这部文集大多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实景写生”。每一个细心的人都能从龙应台的文字中发现属于自己的熟悉的“风景”,可是当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总是感觉心中波涛汹涌但下笔却是干瘪无味。从叙述技巧的角度,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处理情感与文字之间的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文风格。《目送》柔婉细腻,缠绵悱恻,这样一种行文风格在书中有着怎样的具体体现?在“人生三书”诞生之前,龙应台的写作偏向充满凌厉之气的“龙卷风”式行文风格,请阅读相关作品或收集相关资料,简析作者不同行文风格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构技巧。在接受《中国时报》专访的时候,龙应台曾经强调:“在一些抒情性较强的文章里,我对于每一字的选用,对于一篇文章的布局、结构、发展,甚至感情的节奏,前后的呼应、伏笔、隐喻及纵深等,都非常注意。”这一点非常明显地体现在这部文集的布局上。读完这本文集,你觉得这本书在结构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争鸣商榷

《目送》书写的是每个人都在或是将会经历的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正因为如此,每一个阅读本书的读者都可以对这本书评论一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下面这些读者的评论吧。

观点一(高中生刘晓娜):绿色的书皮,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有忍不住翻开摩挲一番的冲动。翻开它,是彩版书,又增添了些许好的印象,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是龙应台的文字,简朴而又深入人心。《目送》这本书中不仅仅《目送》一篇,还有其他几十篇文章,内容不同,主旨不同,但篇篇都给人以震慑心灵的感觉,句句都是内心的话语……许是涉世未深,故而有些文段尚不能理解透彻。《目送》一书,值得在人生不同时段反复品读。

观点二(网名为“园园的移动城堡”的网友):断断续续看完了龙应台的《目送》,很多次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地流下眼泪。年纪小的时候可能不能明白作者传达的情感。现在,终于能透彻明白了,却是无尽的悲凉。

观点三(学者周武忠):龙应台的这本《目送》,核心就是“慈悲”两字。这慈悲情怀,体现在笔下的每人每物,流淌于各章的字里行间。

观点四(网名为“耶斯特洛夫斯基”的网友):干净不矫饰的语言,一些琐碎处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具体的心理描写令人动容,第二人称的表达使文中所言之景犹置眼前,读来字字深情。

观点五(同济大学教授王晓渔):一开始见到她的文章(注:指龙应台的散文)还是会读一读,但后来有点读不下去了。尤其是母子间的通信,我个人不喜欢读这种,而且确实没有读到太多新的东西,都是一些人生哲理,像心灵鸡汤一样。

观点六(网名为“旧时如歌”的网友):看前面两部分,我觉得等我的孩子长大一些,一定要让她读这本书。但是看到第三部分,巨大的悲伤让我认为还是应该等她成人之后再来读这本书。作者心思细腻,捕捉到了我们日常中见到却未在意的一些细节,她的感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成了我的感悟。

观点七 (读者关海山):说到底,龙应台所谓的“散文”,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创作,只是她日常生活中的小感悟罢了。“从内在的精神、视境上看……那就是小。是小家子的小,是小情调的小,是小感伤的小,是小懊恼的小,是小满足的小,是小快乐的小”,没有代表性,没有普适性。

观点八 (书评人莺草):新近读到龙氏新作《目送》,与曾经读到的龙氏文章大不同,改凌厉之气而为温柔细腻。《目送》分三辑,但这三辑体例不大清晰,大约看出下辑所收文章多随作者而发生在世界各地,大致归作两类:一谈周边人物,一谈家庭。前者琐碎杂乱,将私人生活每件事都啰唆写出来,做些抒情与感悟;唯后者谈亲情则大值一表,虽还是抒情,却真切含蓄,给人以感动……龙氏改换文风写柔婉文字,虽未必深沉,却也心意别致,只是不必流于小格局里,耽于矫情便好。

观点九 (网名为“Cosuini”的网友):沉静柔情的文字中有对生死情爱的细致爬梳,总能唤醒那根在烟火生活中已被熏得麻木的神经,看似闲散的行文亦总见卒章陡转的谋篇布局,刚柔并济,尤其是追忆亲情的文字,值得一读。

观点十(《目送》封底推荐语):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问题来了:

以上这些评论,让我们看到读者对《目送》这本书的态度是褒贬不一的,你读完这本书,想说点什么呢?请在下方亮出你对这本书的评价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以致用

每一天,我们都在经历生活,但是我们会经常无视甚至厌弃生活。我们总觉得生活太过枯燥无味——学习,学习,还是学习。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单调得乏味——好好学习,好好学习,还是好好学习。

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父母,我们表示:拒绝!一切果真只是如此吗?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里替我们“看见”了什么?也许你会在作者的文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美景,也许作者的文字会激发你对生活更深入的思考。

☆问题来了:

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吗?特别是联系你自身的生活,你感悟到了什么?可以以书评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你的想法或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建议

《目送》是一本“深邃,忧伤,美丽”的“生死笔记”。读这样一本书,固然有欣喜,也难以避免悲痛。在阅读之前,你需要洗净灵魂的浮躁,敞开自己,放松自己,与文字真诚地对话。

对于中学生来说,读这样一本书,不能只是抱着阅读他人故事的心态,而更应该盘活自己的生命体验,调动自己的生活点滴,通过作者的文字,认识我们自己生命的多姿多彩。因此,通过批注的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当是阅读本书最好的方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作者的文字唤起了你对某一段生活的回忆,赶快把它写下来吧。表达的时候别忘了回头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你也要学习作者怎样合理运用联想的方法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并引人深思,《目送》《如果》《花树》《新移民》 等都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佳作。

八、相关链接

有兴趣对本书进行深入研究的同学,可阅读以下文献资料,以进一步了解作者及其著作的相关内容。

◆缪黄佳.“人生三书”:呼应与成长——龙应台亲情散文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1.

◆尹鹏志.温暖的目送.烟台日报,2019-11-28.

◆邹承辉.龙应台《目送》的语言特点.文学教育(上),2016(8).

◆姜艳.龙应台散文创作的艺术策略.艺术百家,2013,29(7).

◆陈剑晖.《目送》绝不是“心灵鸡汤”——与王晓渔先生商榷.羊城晚报,2013-05-20.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