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5 08:15

写作《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明确作文主题
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探讨《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三国演义》中的道德观念; 2.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主义; 3. 《三国演义》中的忠诚与背叛; 4. 《三国演义》中的权力与人性; 5.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观与现实观。
二、广泛阅读原著
在写作之前,要广泛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有对原著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作文中准确把握其思想倾向。
三、分析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思想观念,从中找出体现作者思想倾向的元素。例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
四、对比历史与现实
在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时,要将作品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探讨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反映时代特点。同时,要关注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如忠诚、正义、勇敢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五、论证充分有力
在作文中,要对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充分论证,引用原著中的具体事例和人物对话,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同时,要注意

《三国演义》成书前,就已流行的“拥刘反曹”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三国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从民间喜好来看,多数读者在支持、同情蜀汉的同时,亦对曹魏多有戏谑、讥讽乃至贬损。在戏剧舞台中,曹操更是常以“白脸”形象示人。

这种“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显然离不开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正是这部古典巨著的空前成功,才让“刘备之仁”与“曹操之奸”如此深入人心。

话虽如此,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民间“拥刘反曹”便早已是蔚然成风,成一时之潮流。既然如此,“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一、《世说新语》所见之“贬曹”

明代高儒曾指出:《三国演义》成书,既曾“据正史”,亦有“采小说”。

陈寿《三国志》虽未有对曹氏歌功颂德,但也肯定了曹操的功绩,加之后世史家亦多以“魏武”“魏帝”尊称曹操,可见正史中并无明显的“贬曹”倾向。

如此一来,演义所见之“贬曹”,必出自更早的小说或话本。对《三国演义》追根溯源,便不难发现:除演义蓝本《三国志平话》之外,当属历史小说《世说新语》对其影响最为深远。

上图_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

换言之,曹氏父子的不少“黑料”,其实都出自《世说新语》。这部被鲁迅先生誉为“名士底教科书”的文学巨作,对曹操、曹丕可谓是颇有意见。

此书关于“曹操”的条目,共计25条。其中4条为一笔带过,剩下21条主要条目,虽展现出了曹操之机敏,却将更多笔墨用于描绘其性格中的多疑、奸诈、残忍与放荡。

如《识鉴》第一则中,曾谈及曹操评语。桥玄称曹操为“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裴注所引《异同杂语》,许劭称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末年,许劭主持“月旦评”,在士林中颇有名望。曹操得其评价,才能立马身价倍增。然而,评价之人却在此处遭到更改,岂不暗指曹操有名无实?

上图_ 赵云(?-229年)

另外,“奸贼”二字的确不妥。“贼”是“反曹联盟”对曹操的惯用之语,如赵云口中的“国贼”、孙权口中的“老贼”,都是其敌人对曹操的仇视之语。可见《世说新语》对曹氏之贬损,已是昭然若揭。

曹丕亦是如此。在收录其事迹的7条主要条目(共计10条)中,有5条是记述他的不仁不孝与刻薄寡恩。其中,无中生有的“七步成诗”与“枣杀曹彰”可谓影响深远,曹丕也因此饱受后人诟病。

上述可见,《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堪称是曹氏父子的“头号黑粉”。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二、“贬曹”思想从何而来?

刘氏所著《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在文学史上拥有颇高评价。既然如此,刘义庆为何会在这样一部巨著中,对曹氏不遗余力地贬低呢?

原来,刘义庆是南朝刘宋王室出身,乃刘裕刘寄奴之侄。刘氏虽为王室,出身却很一般,陈寅恪称其为“低级士族”。是以,刘氏对正统观的“执念”不下于当年刘备。

在此情形之下,刘氏想要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须得“承袭”汉室正统,并对曹氏“篡汉”做出抵制与批判。因此,刘裕对曹氏之僭越时常不喜,其侄儿刘义庆亦有同感。

上图_ 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

此外,衣冠南渡,让吴地成为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吴人贬低曹氏,已非一日之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贬曹”风气的传播。更加巧合的是,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乃“汉胶东康王寄之后”,亦有抨击曹氏之“责任”。

好在,历史中的“贬曹”思想并未一以贯之。

隋唐之际,士人虽然褒刘,却鲜少贬曹。政治上,唐太宗李世民为“带头大哥”,率先向篡魏的司马氏“开炮”;而在文学作品中,诸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在谈及曹操之时,亦多用“魏武”“魏祖”这样的敬称;其写作方向,也基本着重于曹操一统北方之功业。

然而,宋元以来,曹氏一族的形象再次跌落,且尚无转圜余地。

苏东坡《志林·怀古》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上图_ 苏轼(1037年—1101年),世称苏东坡

至北宋年间,“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依旧存在;而在宋元交替之际,“贬曹”之说甚嚣尘上,大量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而宋元诗人对曹操的称呼,也多转变为“阿瞒”“老贼”等蔑称。李纯甫《赤壁风月笛图》中,甚至出现“老狐胆落武昌东”的语句。

注:在古代动物意象中,狐狸多为狡猾奸诈的负面象征,为世人所不喜。

那么,“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为何会在这一时期“死灰复燃”呢?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三、“拥刘”思想的高潮

有些时候,世人“贬曹”,不在于对曹氏挖苦、嘲讽,而在于他们“拥刘”思潮的推崇。换言之,一些“路人”可能对曹氏无感,但因为他们喜爱刘氏,便只好“踩一捧一”,对曹氏进行贬损。

刘备于蜀汉称帝后,立国为“汉”,但后世不少史家却称其为“蜀”,可见他们对于维护刘备的正统性,没有兴趣。

但习凿齿不同,为维护汉家天下,他撰写《汉晋春秋》,以蜀汉政权为正统。自此以后,“拥刘”思想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上图_ 习凿齿(317年~384年,另说325年~393年、328~413年 ),字彦威,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

宋元之前,世人虽然对刘备多有褒扬,但也鲜少对其正统进行评价。直到宋元之际,“拥刘”思潮才空前高涨。究其原因,在民族矛盾最尖锐的时期,“蜀汉正统论”反倒成为“兴汉灭胡”大业中的一道鲜明旗帜。

有宋一代,汉族(宋)与西夏、金、元等游牧民族摩擦不断。在汉民族充满危机之时,蜀汉“兴复汉室”的口号让不少文人感同身受。这如同“救命良药”般的宣言,让他们的精神感到了些许慰藉。

上图_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尤其是南宋,汉家朝廷偏安江南,这与当年蜀汉又有何异?

为此,朱熹化身为曹氏的“二号”黑粉,大谈“帝蜀寇魏论”,并继承《汉晋春秋》之正统观,“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得以“迈步向前”。此外,身处金元的汉人,因为心念故土却苦于现实难改,所以他们亦将“拥刘反曹”的大旗高高举起。

于是,至元末明初之际,“拥刘反曹”思想依旧大行于世。在此环境之下,曹氏的“三号黑粉”罗贯中,也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创作… …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志林》《三国演义》《世说新语》《刘备形象生成史研究》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有问题,但曹操的英雄论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有问题的。

小说开篇就讲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现象,那其实上升不到规律的理论高度,只不过是土秀才的酸话。在坊间说说可以,写到书上就寒蝉了。

罗贯中讲的历史观主要是所谓“汉统论”,就是以刘汉为正统,以取而代之者为贼,说“汉贼不两立”,这也成为历来维护正统讨伐异己的一面大旗,此论当然是迂腐的,向来被认为是这部小说的历史局限。

要说,两汉四五百年,汉统观念主宰人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刘邦开国两百年后气数已尽,但姓王的还是篡不了。刘秀之所以坐稳了龙庭,就因为他也姓刘,还得继续高举刘汉的旗帜,其实改朝换代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黄巾军,董卓想改弦更张都不成,曹操、刘备、孙权都得打刘汉的旗号,才渐成气候。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至死都不敢自立。刘备自称“刘皇叔”,后来搞了个“蜀汉”。江东军阀孙策没有资本,后来孙权不得不给汉献帝“称臣”,才能在政治上站住脚。罗贯中一路维护汉统,褒扬“刘皇叔”,把曹操写成“奸雄”,孙权更是“草雄”,这种正统观念其实是错误的。

从“正统论”衍化出来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忠义”。《三国演义》花费很大功夫树了一个“忠义”假典型,简直是“高大全”的祖师爷,那就是关羽。

关羽投降曹操的时候有两条理由,一是所谓“降汉不降曹”,表明他对汉统的“忠”,其实是可笑的幌子。二是为了保护哥哥刘备的家眷,表明他的“义”,事实上当时刘备的家眷根本不在军中。关羽武功也是夸张神话了,斩华雄的不是他,而失荆州倒是史实,更说明他是个毫无战略头脑的家伙。

作为小说,这样塑造人物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关羽这个假典型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更骗了无涯过客。特别是通过他宣扬的“忠义”这种社会伦理观念,是庙堂和江湖共举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核心价值。对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时代局限,应该进一步辨析和清理。

其实,《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比较正确的,那就是曹操的英雄论,而且讲得很精彩,这是本文所要强调的。

《三国演义》书中讲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不可小看。当时“大风起兮云飞扬”,而且天外出现“龙挂”,大概就是彩虹吧,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还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不是说书人的话,是作者的生花妙笔,罗贯中写得极为大气磅礴,辉煌壮丽,可见他推崇之至。

曹操的英雄论,就是要肯定胸怀天下,担当天下、一统天下的人,就是要用英雄观来对抗汉统观,就是要为自己正名。其实也为刘备正了名,他们心里都明白,只不过都把刘汉当招牌而已。所以刘备当时惊得把筷子都掉了,不仅因为曹操看透了他有与自己争天下的雄心,也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刘备当然不敢认账,他没有曹操那样的率直和气魄。当时雷霆大作,其实是曹操英雄论石破天惊的效果。

曹操的英雄论也在《三国演义》中得到充分展现,书中对曹操多有抹黑,但仍掩饰不住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更有官渡之战、征服西凉等精彩亮相。刘备虽然名分上维系汉统,可是他兼并刘璋,而且在托孤中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说明他内心还是主张英雄论的。孙权怂恿曹操称帝,也是名曰树曹操,其实是要树自己。曹、刘、孙三方的英雄方阵,鼎足而立,雄视天下,纵横捭阖,各有千秋,还真是让人感觉到一股英雄气在驰骋,一系列英雄群像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一部《三国》,堪称一代英雄演义。

直到千百年后人们为曹操翻案,其实还是拿的英雄论来推翻汉统观(或曰正统观)。那就是评价历史人物,无论君主帝王还是诸侯霸主,无论起于卒伍还是揭竿奴隶,凡是胸怀天下,担当天下,振兴天下者,皆是堂堂正正的大英雄!这在今人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但在旧时代可谓一反千古。其实按照《三国演义》里的描写,曹操早就给自己把案翻了,只是千百年来正统观念根深蒂固不予承认罢了,所以京剧里老给曹操画上花白脸。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论,是值得肯定的。即便是按照唯物史观,也还得肯定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当然,那是一种更科学的英雄论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