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6 07: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思想感情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要表达虞美人的哪种思想感情。例如,可以写虞美人对爱情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无奈等。
2. 了解背景:虞美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虞美人的故事。在写作前,要了解虞美人的故事背景,包括她的生平、性格特点、所处时代等,以便更好地把握她的思想感情。
3. 深入分析:在作文中,要深入分析虞美人的思想感情,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例如,可以从她的性格、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使文章更具深度。
4. 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突出虞美人的思想感情。
5. 注意结构安排: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在写作时,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安排:
a. 引言:简要介绍虞美人的故事背景,引出主题。
b. 主体部分:详细描述虞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虞美人的思想感情,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丰富的词汇
不料我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是完全看见了我的心。……自从我完全了解他的真意,从此我有了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所生之外,就是为了他。假若有一天母亲也不在了,他被人捉住了,我要去跟着他同享一个命运。
这段真挚痴情、感人肺腑的文字是杨开慧的所作,写于1929年6月20日。可是毛主席并没有看过,因为杨开慧在被捕前将自己的一些手稿藏在板仓住所的墙缝里,毛主席在世前并没有被发现。直到五十多年后的八十年代,当地有关部门在修葺她的故居时,她的手稿才被意外见世。
1
1913年春,二十岁的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次年秋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的人生进程发生了蜕变,他不仅在学校里接受新思想,获得了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还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对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伦理学的杨昌济先生,便是毛泽东非常崇拜的老师 ,他那时和同学说过:“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
杨昌济是长沙板仓人,自幼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曾在德国、瑞士、日本、英国考察、留学数年,归国后几次辞官不就,把教书育人看成自己的天职,他的博学和高尚人格对青年毛泽东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明显的。
而杨昌济先生虽然学生弟子成百上千,但最欣赏的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两人,他认为两人是“海内奇才,前程远大”,而且在临终前曾给好友、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的章士钊写信说:“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昌济和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师生交往,读书期间,毛泽东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去他家里请教、探讨各种问题,在那里,毛泽东相识了杨开慧。
2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当时才十三岁,每当毛泽东等人来家里向父亲请教时,她总是搬一条小凳,静静地坐在一边,成为一位热心的忠实听众。一开始,杨开慧只是默默地听他们谈论治学方式、做人之道,褒贬朝代兴衰,探讨救国救民真理,后来,她也慢慢地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在来杨老师家里的这些学生中,毛泽东成熟稳重,思想激进深刻,因此他也给杨开慧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杨开慧尤其钦佩毛泽东远大的抱负和独特的思想。
在四年的湖南第一师范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与杨昌济老师家里来往亲密,走得很近。杨开慧也经常同毛泽东等同学到郊外游览岳麓山、橘子洲、湘江两岸,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的沟通,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的感情也在频频交流中逐渐升华。
虽然彼此的好感日益增加,但此时毛泽东学业未成,杨开慧年岁尚小,所以两人的关系并没有更进一步。
1918年5月,杨昌济应聘到北京大学人任教,杨开慧也随全家一同北上 ,来到北京。
同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8月下旬,他组织湖南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也来到了北京。
对于毛泽东的到来,杨昌济一家十分高兴,热情地帮助他妥善安排了在京的着落。不久,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到李大钊为馆长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每天负责打扫卫生,登记借阅图书。
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二三百元,但毛泽东每月薪金只有八元,可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很称心,因为他可以阅读各种新出书刊,结识名家学者和有志青年。
毛泽东的住处离杨昌济家相距不远,师生之间也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
这时,杨开慧十七岁,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在他乡遇到倾心已久的毛泽东,让她心花怒放,情愫暗生。
毛泽东每次来到杨家,都会给杨开慧带些进步书报或自己写的日记、学习笔记给她阅读。在与毛泽东的亲密交往中,青春焕发的杨开慧感到从未有过的愉悦,两人一起阅读书刊,探讨问题,点评时事,在不知不觉中,这对年轻人双双坠入了爱河。
开明的杨昌济夫妇默许了女儿的选择。这样,毛泽东和杨开慧建立了恋爱关系。他们形影相随,或漫步古都街头,或相约公园、北海、香山,快乐地体味着相恋的甜蜜。
3
1919年3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病重,以孝顺母亲闻名的毛泽东,马上动身返回了湖南。
面对心爱的人分别而去,杨开慧难舍难分,她依恋地把毛泽东送上回乡的火车。
回到湖南,毛泽东就接到了杨开慧的信,称呼只有一个字:润,毛泽东回信称呼她也是一个字:霞。这一时期,杨开慧和毛泽东各居北京长沙,书信往来不断,相思日浓。
这一年的12月,毛泽东率领“驱张(敬尧)运动”代表团来到北京,与杨开慧再次相聚。
但不久后,一代学儒杨昌济先生在北京溘然长逝,毛泽东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帮助料理后事。其后杨开慧和母亲、哥哥扶柩南下,将杨昌济先生归葬故里板仓。不久,杨开慧从板仓来到长沙城,进入福湘女中学习。
1920年7月,毛泽东从北京返回长沙。回来的第二天,他就穿着整洁的旧长衫,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福湘女中,找到了杨开慧。
离别后的重逢,让两人格外高兴。毛泽东杨开慧去学省学联帮助他工作,杨开慧欣然答应。
在毛泽东的启迪下,杨开慧开始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积极投身革命,但因此被福湘女中开除。
眼界大开的杨开慧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组织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五名女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学习,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这在当时封建顽固势力统治下的湖南,着实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
两人感情日渐加深的一个夜晚,毛泽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望着窗外一轮寒月,心里想着杨开慧,爱情的烈火燃烧着他的心,一时诗意大发,他挥笔疾书,一气呵成写下《虞美人·赠杨开慧》: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接到毛泽东的这首表明爱意的词后,激动不已。她与好友李淑一谈起了毛泽东的为人、品性和学识,并把这首词念给了李叔一听。
1920年冬,这对倾心相爱的恋人终于结成秦晋之好。这一天,杨开慧穿着母亲做的花色旗袍,梳洗打扮后,带着一个小包,来到湖南一师教员宿舍,就算结婚了。
杨开慧和毛泽东的结合,不做花轿,不备嫁妆,不用媒妁之言,没有举行婚礼仪式。两人的恋爱是浪漫的,结婚也表现出了对世俗、对封建传统的不屑,用两人的话说就是“不做俗人之举”。
当天晚上,毛泽东准备了一桌简单的酒菜,请来几个要好的朋友相聚。大家吃饭喝酒,兴高采烈。杨开慧殷勤地招待着客人,忙里忙外。
当朋友们酒足饭饱时,毛泽东起身向大家宣布:“今晚是我和杨开慧结婚的日子,蒙大家赶来热烈祝贺,我们十分感激”。
客人们深感意外,纷纷埋怨为什么不早点告知,也好带点礼物以示祝贺。毛泽东笑着说:“就是怕大家带礼品来,所以事先才保守秘密”。众人只好以掌声和祝福向新郎新娘致贺。
4
毛泽东和杨开慧惊世骇俗的结合,在周围人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两人的婚姻也被誉为“理想的罗曼蒂克”。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而甜蜜的,然而,这种日子并没延续多长时间。毛泽东并没有沉溺于卿卿我我的儿女之情中,他的胸中装的是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
1921年6月,毛泽东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娇妻,与何叔衡赴上海去参加党的“一大”会议。返回长沙后,毛泽东积极建立党组织,大力开展工人运动。杨开慧则亲力亲为帮助毛泽东开展各种活动,成为他得力的助手。这一年冬天,杨开慧加入党组织,成为湖南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当时,杨开慧与毛泽东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位于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22号,这也是我党的秘密活动机关,杨开慧生活在毛泽东身边,身兼多职,她整理毛泽东写出的文稿,传送上级指示,收集各方信息,接待来访同志,还要为在此开会的革命者站岗放哨,工作十分辛劳。不久,她的母亲向振熙也搬到了清水塘,帮助杨开慧料理家务。
但毛泽东更加忙碌,身兼数职的他为发动和领导工人罢工、农民运动以及组织内的日常事务,日夜辛劳奔波,身体日益消瘦。
杨开慧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她更努力地多做工作,来分担毛泽东肩上的担子,并更加细致地照料毛泽东的起居生活。
那时,毛泽东常常熬夜写文章,寒冬腊月也照写不误。所以,冬天一到晚上八九点钟,杨开慧就把取暖的用具给毛泽东准备好,有时见他穿得少就给他披上棉袄,还要看看热水瓶里的水热不热。
杨开慧常常在深夜一两点钟起床,把临睡前暖在锅里的食物端给毛泽东,有时见他忙得顾不上吃,就等在旁边督促,一直等到毛泽东吃完后,她才去睡。清早,毛泽东出去工作,杨开慧就整理他昨晚写的东西。在毛泽东的生活、工作中,杨开慧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5
共同的革命工作中,杨开慧与毛泽东相濡以沫,感情也越来越浓,而爱情结晶也接连来到了世上,他们先后育有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在他们的大儿子毛岸英出生时,毛泽东因为领导长沙泥木工人罢工,没有陪在妻子身边,直到儿子出生两天后,领导工人罢工取得了胜利的毛泽东才匆匆赶到医院看望母子俩。
随着革命斗争的复杂化,毛泽东成了湖南军阀的眼中钉。1923年,反动派悬赏缉拿“过激派”毛泽东,他只能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爱妻和幼子,密赴上海工作。
与妻子分别后,毛泽东回想起婚后的生活,想起杨开慧为了自己、为了革命做出的种种付出,离愁别绪一时涌上心头,胸中难以平静,心情激荡之下,一首《贺新郎·别友》喷薄而出: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欲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4年夏,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孩子来到上海,毛泽东亲自到码头迎接,夫妻二人重新相聚,结束了相思相念的两地生活。
但不久,两人又开始了辗转奔波的生活,由于与领导人陈独秀思想相左,加之身体欠佳,于是毛泽东携杨开慧离开上海,回到故乡韶山,并在那里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是第一次随丈夫来到“婆家”,按照当地风俗,她和毛泽东一起,以“走人家”的形式到农民家里调查、谈心,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1925年8月,毛泽东又被迫离开韶山,辗转南下广州,杨开慧随后也跟到广州,帮助毛泽东开展工作。这期间,她经常往来于毛泽东和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等同志之间,互通有无,传递消息。并无微不至地照顾毛泽东的生活,尽到了战友和妻子的双重责任。
1926年11月,毛泽东又转到武汉工作,杨开慧则回到了长沙。一个月之后,毛泽东回到长沙参加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工人代表大会。
尽管此时杨开慧又已有孕在身,行动不便,但她不辞辛苦,依然把毛泽东带回的大量调查材料认真地进行初步整理。
不久,杨开慧随毛泽东回到武汉。此时,杨开慧产期临近,身体很弱,但为了减轻毛泽东的工作负担,她仍夜以继日地对农民运动调查材料认真进行分类整理,然后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在纸上。
毛泽东对此十分感动,他忍不住夸奖说:“我这个好秘书,抄写起来又快又好,真是受累了”。正是由于杨开慧这位“好秘书”的协助,没有多久,毛泽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问世,这其中也凝聚着杨开慧大量的心血。
1927年大革命失败,杨开慧和毛泽东一起由武汉回到长沙,住在北门外沈家大屋旁的北角楼。
8月30日,毛泽东准备组织秋收起义,他匆匆派人送杨开慧和三个孩子回到板仓老家。临别时,两人依依惜别,毛泽东再三嘱咐杨开慧要照顾好母亲,带好孩子,在老家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两人谁也没有料到,这看似婚后习以为常的一次分手,却成了相知相爱夫妻的永诀。
从1920年冬至1927年8月,杨开慧与毛泽东共同生活了近七年,期间,杨开慧生育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个孩子,但每次毛泽东都因革命工作分不开身而无法在她身边照料。
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杨开慧不仅承担了繁重的家务,还要为毛泽东整理材料,并身兼数职,协助他从事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等工作,同时还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
七年间,杨开慧跟随毛泽东,时而长沙,时而上海,时而广州、武汉,四海为家,为了照顾毛泽东,她作为贤妻良母、革命伴侣,无怨无悔、默默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6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但起义在反动派的反扑下,严重受挫,为了保留革命火种,毛泽东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下,率部向井冈山挺进。
在白色恐怖之下,杨开慧和母亲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在板仓苦苦等待毛泽东的音迅。
1928年初,杨开慧终于等到了一封经过不少周折的来信,信是从江西宁冈县一个中药铺寄来的,毛泽东是用暗语写的,大意说离家后开始生意不好,亏了本,但现在生意已逐渐有了起色。
面对熟悉的笔迹,杨开慧激动万分,她还特意翻出一份地图,在上面找到宁冈县的位置,然后立即给毛泽东写回信,信中诉说了离别后的无限思念,还汇报了板仓地区的斗争形势,把千言万语寄于信中。
她把存下来的盐巴和一些药品放进几个竹筒内,连同写的信一并交给了地下交通员。但由于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她的信和东西并没能送到毛泽东手中。
在板仓坚持地下活动的日子是艰苦的,杨开慧惦记着远方的毛泽东的安危,日久天长,她失眠了,辗转反侧,焦虑不安。她在日记式的《散记》中这样写道:
无论怎样都睡不着,虽然是倒在床上,一连几晚都是这样,十多天了,半个月了,一个月了,总不见来信,我简直要疯了。我设一些假想,脑子像戏台一样,还睡什么觉?人越见枯瘦了。
……又是一晚的没有入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小孩,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个重担,一头里是他,一头里是小孩,谁也拿不开。我要哭了,我真要哭了,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他,我怎么都不能不爱他!
从杨开慧留下的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她对毛泽东的爱之深,离别后是怎样想念、牵挂他!
同样,远方的毛泽东也十分思念、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1929年夏,毛泽东得知二弟毛泽民在上海,便立即给组织领导人李立三写了一封信:
立三兄:
多久不和你通讯了,陈毅同志来才知道你的情况,我大病三个月,现虽然好了,但精神未全复原。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讯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让他把开慧的通讯处告诉我,并要她写信给我……
但遗憾的是直到杨开慧牺牲,毛泽东再没有与她联系上。
这一年的12月26日,是毛泽东36岁的生日,杨开慧让保姆陈玉英做了几个菜,煮了一锅面。吃饭的时候,岸英兄弟兴高采烈,但孩子们不知道,这是妈妈为正在远方同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爸爸过生日。
当晚,杨开慧久久不能入睡,她又思念起自己亲爱的丈夫,在《散记》中她这样写道:
今天是他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记他,我暗中行事,使家人买了一点菜,晚上又下了几碗面。妈妈也记得这个日子。晚上睡在被里又伤感了一回,听说他病了,并且是积劳的原因,这真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我在旁边,他不会注意的……
一个革命者,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对志同道合、情深似海的丈夫的思念、牵挂到底有多深?恐怕只有杨开慧自己知道。
7
1930年,毛泽东指挥红军进攻长沙,这期间,他曾派人去寻找杨开慧母子 ,但无果而归。
红军进攻长沙未果撤军后,受到重创的反动派恼羞成怒,一面派人到韶山去挖毛泽东的祖坟,一面悬赏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
环境越发恶劣,形势更加紧张。在群众的掩护下,杨开慧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东躲西藏,机敏地躲过了敌人的几次抓捕。
但由于坏人的告密,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在板仓家中被捕。凶恶的敌人连保姆和孩子也不放过,一起都抓到长沙警备司令部,后来又转入陆军监狱。
抓到了杨开慧,敌人喜出望外,以为只要把刑具往她面前一放,她就会乖乖地招供一切。
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个貌似柔弱的女人,居然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敌人用尽了各种酷刑,但却没有从杨开慧口里得到任何信息。
杨开慧的坚贞不屈,让敌人束手无策,最后他们只好告诉杨开慧,只要在报上发表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启事,就可以马上得到自由。但得到的却是杨开慧的怒斥:“让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敌人的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一切都是徒劳的。
当时,地下党组织和杨开慧的亲属都在想尽办法进行营救,许多知名人士闻讯后也纷纷出面保释。
杨开慧预感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下毒手,他对前去探监的亲友叮嘱:“我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我死后,不要做俗人之举”。
1930年的今天(11月14日),监牢的门被打开,敌人要下毒手了。杨开慧理理秀发,昂然地向牢房外走去,小岸英抱住妈妈的腿,撕心裂肺地大喊大哭。杨开慧强忍泪水,紧紧抱着儿子,神态自若地安慰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面对敌人的最后恐吓,杨开慧大义凛然,掷地有声:“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中华民族的好女儿,毛泽东的亲密伴侣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8
当地亲友和民众冒着生命危险,把杨开慧烈士的遗体运回板仓,埋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不久以后,毛泽东从反动派报纸上得知了杨开慧遇难的噩耗,这对他来说宛若五雷轰顶。那一天,悲愤、痛心的他没有吃饭,而且夜不能寐,他甚至朝当时的妻子贺子珍发了一通无名之火。
毛泽东还被一种愧疚之心所折磨,因为此前极为恶劣的环境及各种流言所惑,在两年前他已经与贺子珍结婚,而杨开慧两年后才牺牲,而且牺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她是毛泽东的夫人。想到这些,毛泽东不能原谅自己。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他的后半生。
毛泽东给妻兄杨开智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还寄去钱为杨开慧修墓立碑,嘱咐碑上刻: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
毛泽东始终在心里装着杨开慧。建国后,在见到杨开慧的堂妹时,他深情地说:“你霞姐是有小孩在身边英勇牺牲的,很难得。你霞姐是积极主张武装斗争的”。在见到当年的保姆陈玉英时,他赞叹:“开慧是个好人哩”!
毛主席曾先后派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回湖南探亲,为杨开慧扫墓。他曾神情沉重地对毛岸英说:“你妈妈是个很贤惠的人,又很有气魄,对我帮助很大。”
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夫人去世时,毛主席给妻兄杨开智写信嘱咐:……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古稀之年的毛主席把杨开慧称为“亲爱的夫人”,表明杨开慧已成为他毕生的思念。
在1957年,毛主席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赠给故人柳直苟的遗孀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当好友章士钊请教毛主席,词中“骄杨”作何解释时,主席说:“女子革命而丧其元(头颅),焉得不骄”?“骄杨”是毛主席对杨开慧的怀念和赞美。
秀外慧中的杨开慧,作为妻子和革命者,为丈夫和中华民族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杨开慧与毛泽东一起度过了那段虽然艰苦却是最美好的时光,她至死眷恋着毛泽东,毛泽东也终生思念着这位“亲爱的夫人”。
@历史微点 谨以此文纪念革命先驱、毛主席“亲爱的夫人”杨开慧烈士。
有人说,宋词是一坛陈年的酒,愈品愈能尝出人生百味。而“虞美人”这一词牌,恰似酒中最烈的一盏。
它诞生于烽火连天的南唐,从李后主的血泪中破茧,又在千年文人的笔下化蝶。
有人用它写亡国之痛,有人用它诉相思之苦,有人借它叹命运无常。
十首虞美人,十种人生境遇。
如今,且让我们翻开词卷,看文人墨客如何以血为墨、以泪为砚,在命运的褶皱里写下不朽诗篇。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公元978年,被囚汴京的李煜,在七夕夜写下这首绝命词。
宋太宗读至“故国不堪回首”,勃然大怒,一杯鸩酒终结了这位亡国之君的性命。
词中无一句刀剑,却字字见血。
昔日的南唐后主,如今是阶下囚徒。春花开遍,秋月依旧,他却只能在梦中重回金陵城头。雕栏玉砌未改,只是江山易主,故人凋零。
他将愁绪化作一江东流水,浩浩荡荡,永无止息。
后人评价:“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
这血,是亡国之痛,是尊严尽失之耻,更是对命运最苍凉的叩问。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懂珍惜,在破碎后才念圆满。
但李煜教会我们:纵使身陷绝境,也要以诗心直面苦难。因为真正的绝望,从不是命运的倾轧,而是灵魂的沉默。
2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南宋覆灭后,蒋捷隐居竹山,在某个雨夜写下这首跨越时空的生命史诗。
一首词,三场雨,道尽人生三境。
少年时,雨是红楼暖帐中的笙歌;壮年时,雨是孤舟飘摇时的离殇;暮年时,雨是僧庐檐下的禅钟。
他像一位时间的旅人,将一生的悲欢碾碎成雨滴,落在宋词的青石板上。
“悲欢离合总无情”,看似超脱,实则是看透世事的无奈。
正如木心所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蒋捷的一生,却快得只剩三场雨。
我们何尝不在雨中跋涉?青春的热烈、中年的负重、晚年的孤寂,皆是必经之路。
但词人提醒我们:与其抗拒命运的车轮,不如静听雨声。因为每一滴雨,都是时光的偈语。
3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康熙二十四年,纳兰容若在渌水亭写下这首悼亡词。
妻子卢氏难产离世已七年,他仍被困在回忆的迷宫。
词中无一句呼天抢地,却将相思刻入骨髓:曲阑深处的重逢是梦,月明中的清怨是痴,罗裙上的折枝花样是永不褪色的誓言。
“半生已分孤眠过”,七字写尽人间至痛。
这位相门公子,拥有世人羡慕的富贵,却活成了大清最孤独的词客。
他的词,是冰与火的交融——炽热的情愫凝结成冷冽的文字,如同冬夜湖面的月光,美得令人心碎。
有人说,纳兰容若的深情是一种病。
但在这薄凉世间,若连相思都成了奢侈,我们又该以何为药?
4 绿阴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 问侬不醉怎生愁,自倚阑干、十二曲屏幽。 犀帷绛蜡参差暝,露脚飞香冷。 玉笙吹彻缑山月,不管人间、花谢与兰摧。 ——吴文英《虞美人·绿阴帘外梧桐影》南宋词坛的“词中李商隐”吴文英,一生困顿科场,将毕生才情倾注于朦胧词境。
这首词如一幅褪色的工笔画:帘外梧桐、金井玉虎、曲屏阑干……意象层叠,似梦非梦。
“问侬不醉怎生愁”,看似娇嗔,实则是对命运的诘问。
他醉在词中,愁在诗外。
犀帷绛烛的华丽,掩不住露冷香残的凄凉;缑山玉笙的仙音,盖不过人间花谢的叹息。
吴文英的词,是迷宫,也是镜子——读者总能在那些晦涩的隐喻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人生如梦,何须事事分明?留三分朦胧,换七分诗意,或许才是与世和解的良方。
5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公元1104年,60岁的黄庭坚被贬宜州,见梅花凌寒而开,挥笔写下这首词。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一句道尽贬谪生涯的沧桑。
他本是苏门四学士之首,却因党争漂泊半生。
眼前的江南梅信,让他想起汴京的春风、洛阳的牡丹,还有那些诗酒纵横的年少时光。
但词人终究是豁达的——梅花开遍南枝,恰似他老而不衰的风骨。
“飘到眉心住”,五字写活了人与花的相惜。
这让人想起木心的诗:“我习于冷,志于成冰。”
在命运的寒冬里,有人凋零成泥,有人却将风霜酿成暗香。
6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纳兰性德《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康熙二十三年,纳兰容若随驾南巡,在苏州拙政园拾得一枚翠翘,写下这首悼亡绝唱。
彼时距卢氏离世已十年,他仍被困在记忆的迷宫中。词中意象冷艳如霜:老梧、秋蛩、回廊、孤月……每一处景致都浸透相思血泪。
“回廊一寸相思地”,七字写尽物是人非之痛。当年与妻子携手漫步的回廊,如今只剩满地月光,照见词人茕茕孑立的影子。
最动人心魄的是结尾:“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十年光阴,于他人是淡忘,于他却是一场漫长的凌迟。
这位相门公子,拥有世人艳羡的富贵荣华,却活成了大清最孤独的词客。他的词,是冰与火的交融——炽热的情愫凝结成冷冽的文字,如同冬夜湖面的月光,美得令人窒息。
有人说,至情至性者往往不得善终。纳兰用生命印证了这句话,却也用血泪为后世留下了最凄美的情诗。
7 飞花自有牵情处,不向枝边坠。 随风飘荡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遍。 自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 ——晏几道《虞美人·飞花自有牵情处》北宋词坛的“情痴”晏几道,一生沉溺往事,将满腔痴情写入词中。
这首词以飞花起兴,写尽人生漂泊之痛。落花不坠枝头,偏随流水远去,恰似词人半生流离。
“楼中翠黛含春怨”,写女子倚栏之态,实则是词人对逝去繁华的追忆。
最绝妙在结尾:“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红颜易老,花谢难留,他将生命无常的哲思,化作一声轻叹。
晏几道的词,是破碎的琉璃盏——每一片残渣都折射出往事的光芒。
他教会我们:真正的深情,不是执念于拥有,而是以诗心珍藏每一瞬相遇。
8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 几番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王国维《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1927年,王国维在颐和园鱼藻轩投湖自尽前,书箱中留有此词手稿。
作为新旧文化夹缝中的学者,他一生在“可信”与“可爱”间挣扎。词中“彩云”“归鸿”等意象,皆是他对纯粹之美的追寻。
“几番离合总无因”道尽宿命无常,而“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则是最后的诗意抵抗。他将学术理想比作易散的彩云,将文化坚守化作斜阳下的红蕤枕——美得脆弱,却倔强地不肯凋零。
陈寅恪为其撰写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阙词恰似碑文的注脚:当时代洪流冲垮精神家园,有人选择以死亡完成对纯粹的祭奠。
王国维的悲剧,是文化转型期的缩影。但他用生命证明:有些光芒,越是黑暗越显璀璨。
9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舒亶《虞美人·寄公度》北宋元丰年间,舒亶因“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在鄞县写下这首寄友之作。
上阕写景苍凉:芙蓉凋零、沧波暮起、寒燕背飞……满目皆是萧瑟秋意。下阕抒情却见暖色:“故人赠梅”的约定,让“雪满长安道”的孤寂生出希冀。
最妙在“浮生只合尊前老”——既然仕途坎坷,不如与酒为伴。这种看似颓唐的自嘲,实则是文人骨子里的清高。
舒亶虽为政敌,却与苏轼共享对诗词的痴迷。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庙堂上的针锋相对,不妨碍灵魂在词中相惜。
这首词像冬日窗上的冰花,冷硬处见棱角,晶莹处藏温柔。它提醒我们:人生至暗时刻,一缕梅香便可照亮整个寒冬。
10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元丰七年,苏轼自黄州移汝州,途经泗州与友人饮酒夜话,写下这首离别词。
“隙月窥人小”五字精绝——残月如窥,人如芥子,天地苍茫间,离恨竟需整船承载。他将抽象情感具象化的功力,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阕“酒味多于泪”更是神来之笔:昔日欢聚的酒香仍在舌尖,今日离别的苦涩已涌上心头。
最耐人寻味的是末句:“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他把命运比作酿酒师,将人生的苦乐悲欢统统封坛发酵。
这位千古第一文人,总能在至痛处觅得诗意。被贬黄州时发明东坡肉,流放海南时钻研酿酒术,就连写离愁也要以“船载恨”。
读苏轼的词,方知何为“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结语林语堂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
十首虞美人,十种生命姿态。
李煜在绝境中淬炼诗魂,蒋捷在雨声中参透光阴,纳兰在回忆里雕刻深情……他们用血泪写就的词章,早已超越时空,成为每个中国人精神原乡的坐标。
点个赞吧,若觉人生少滋味,且向词中觅清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