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成功作文素材》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6 23:11

3招搞定《成功作文素材》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成功作文素材的作文,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成功。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展开。
2. 素材选择:挑选与成功相关的素材,如历史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成功人士、名人名言等。素材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体现成功的内涵。
3. 结构安排: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成功的重要性,正文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成功的重要性。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作文更具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a.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b. 适当运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 c. 避免口语化、俚语化表达,保持作文的正式性。
5. 内容充实:在论述过程中,要充分展示素材的特点,使作文内容丰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成功的定义:阐述成功的内涵,如实现个人价值、获得他人认可等; b. 成功的条件:分析成功所需的条件,如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等; c. 成功的意义:强调成功对个人、家庭、社会的重要意义。
6.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

事业因执着而成功 人生因坚韧而出彩(人民论坛)

迈开假肢飞奔向前,克服身体缺损搏击泳池,凭借轮椅勇敢比拼……在东京残奥会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以出色的运动成绩、顽强的意志品质,深深感染了各国观众。他们不畏困难、奋勇争先,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现出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坚韧是一种宝贵的意志品格,蕴含着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的动力。从古至今,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备受人们推崇。举凡那些造福于民的伟大工程,无不是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而成就的;观察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无不是精神和意志的强者。在遭遇困难与压力时坚决不退缩,在面对危险与灾难时拥有耐受力,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险越向前,这种坚定、执着、勇毅,正是对坚韧最好的诠释。

事业因执着而成功,人生因坚韧而出彩。这样的坚韧,熔铸在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的行动中。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369名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啃窝头、喝雪水、住窝棚,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历史帷幕。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这样的坚韧,同样刻印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生命里。他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几十年如一日,书写了“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的华章。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通往梦想的路途上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抵达不一般的境界。

坚韧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有滴水穿石的坚持和耐心,才能培养韧性。古人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惟有多锤炼、多摔打,能吃苦、肯拼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要想达到思有所悟、谋有所据、做有所成的水准,就要保持一事未了、寝食难安的状态,专注聚焦、持之以恒。美好的理想不会自动实现,胜利属于真正坚毅的人,成功属于不懈奋斗的人。把简单的事情做细,将重复的事情做精,守正创新、追求卓越,不断激发热情、超越自我,努力在熟悉的工作中把握规律、日有所进,才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的业绩。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韧者笃行,韧则行远。生逢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志高远、脚踏实地,蓄积坚韧之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就能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安民)

袁隆平:梦想不灭,一生永为“稻粱谋”

稻菽千重浪,粒粒皆思念。

昨天下午,长沙的天空灰蒙蒙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13点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湘雅医院门口,摆满了人们献上的黄白色花束。很多市民在听闻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后,自发汇集于此,送袁老最后一程。90后小陈夫妇在花束旁留下“国士无双、流芳百世”的赞誉,他们感激袁老,“让我们再也不用经历吃不饱饭的年代”。在他们心中,英雄的伟大,在于“至今仍不敢相信消息是真的,就是认为他会永永远远地活下去”。

来送行的人越来越多,当运送袁老遗体的车辆从医院开出,人们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情感奔涌般迸发,“袁爷爷,一路走好!”他们注视着车辆逐渐远去的背影,拼命奔跑,拼命呼喊。

应家属要求,车辆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

长沙的雨越来越大,在研究中心外,人们守候的眼泪已汇成“海洋”。我们知道,这是长沙在心痛,中国在心痛。

他毕生所求,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

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如往年一样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就在最近,袁隆平刚刚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大礼”:5月9日上午,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基地,“超优千号”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进行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随机选取了3块田,进行全田机收测产,经称重、测水分、量面积、除杂等程序后按照超级稻测产公式计算,最终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超优千号”是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研发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又称作“湘两优900”。自从在三亚试种以来,连续几年亩产不断攀升。“未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示范项目成功后,将刷新海南省水稻亩产量最高纪录。”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曹兵说。

是的,袁隆平毕生所求,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凭借突出的贡献,他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一位属于大地的奋斗者,一位受到全人类尊敬和爱戴的“杂交水稻之父”。

2017年,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专程到长沙拜访袁隆平,并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为了感谢您,我们特地选择水稻作新版货币图案。”萨乎里说。

端牢“饭碗”后,依然心系粮食安全

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起,他把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稻田。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他在稻田里走的每一步,都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高产更高产”的目标永不停步。

在大多数时候,袁隆平都是一个慈祥而风趣的老爷爷。听到有人夸赞他是“国宝”,他便会立马开起玩笑:“国宝是熊猫,我变成动物就麻烦了。”但是,只要当话题进入为什么一直追求高产,谈到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是否过度,老人顿时收起笑容,严肃地说:“中国粮食是不够吃的。”这句话,他在很多个场合说过很多次,说了很多年,他依然保持警觉,“中国有十几亿人要吃饭,绝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粮食过剩;相反,要进口一部分,如果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就会受制于人。粮食安全,不能掉以轻心。”

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攻关方向,一个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即发展高产水稻;而第二个方向,便是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海水稻的研究正着力于此。“通过3年的努力,让海水稻抗盐碱超过0.6%,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年产量将超过300亿公斤,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后来,他又将亩产修改为500公斤,未来年产量就有望超过500亿公斤。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生前从未停下关于“米”的梦想,那是他不变的稻田情怀。他曾有个“禾下乘凉梦”——高产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自己在禾下乘凉。

如今,他在禾下安静地睡着了,将梦想的“种子”带去了远方,将未来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后继者。“海水稻这块,目前已签约种植面积达一百万亩,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规模化推广、产业化运营,拟用8至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天空,有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袁隆平,这个重如山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中,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碑上!

作者:赵征南

编辑:付鑫鑫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