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俄狄浦斯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7 15:26

俄狄浦斯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俄狄浦斯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理解作品背景: 在写作之前,首先要对《俄狄浦斯王》这部古希腊悲剧的背景、主题、人物和情节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有助于你在作文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 确定自己的观点: 在观看《俄狄浦斯王》后,思考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确定一个明确的观点,这将作为你作文的核心。
3. 结构清晰: 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4. 逻辑严密: 在阐述观点时,要确保论述的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逻辑混乱的情况。可以运用举例、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5. 语言表达: 作文的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出现语法错误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6. 引用原文: 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俄狄浦斯王》中的原文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引用时要注明出处,确保引用的准确性。
7. 结合现实: 在分析《俄狄浦斯王》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发挥,以免偏离主题。
8.

聊聊母亲之死——观《哪吒之魔童闹海》有感2

我在之前的一篇观后感中曾写道“不知道这些‘消失的母亲’剧情是不是故意设置成这样的,如果动机是故意减少女性角色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的话,其实还好,至少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果让母亲和姐妹类的角色通通消失是整个创作团队潜意识的表达的话,那真是细思极恐。”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是这个观点的拓展,和《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剧情没什么紧密的联系。我在这里不打算评价《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本身,仅仅只是讨论殷夫人之死这个情节作为我自己观点的补充。我试图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母亲之死”的故事情节和我们某些潜意识的关系,接下来看看我能做到哪一步吧。


我们知道漫画杂志通常会对各种漫画进行非常及时非常频繁的观众评分,从漫画人气到角色人气,从角色总排名到男女角色分别的排名,从男性向漫画到女性向漫画,甚至日本还有专门的“萌战”。我记得《火影忍者》的最终CP就是由观众投票决定的,《蝙蝠侠》中的二桶之死也是观众投票决定的——这种故事关键点由观众投票决定的行为对于严肃作品来说很儿戏但是对于商业作品来说还真有可取之处,毕竟观众真是杂志社的衣食父母,他们的钱包定生死,作品的人气就是一切。这里我多说一句,我眼睁睁地看着《咒术回战 呪術廻戦》的作者整了好几年的烂活儿,但是烂归烂,作品的人气倒是一直一骑绝尘,据说各种周边也卖得相当好,作者大赚特赚,真是非常厉害了。所以,我要指出,作品的人气高有时候只是意味着讨论度高,可能是公司有钱宣传或者是作者会整烂活儿,并不一定意味着作品质量佳,当然,作者赚得盆满钵满也不一定意味着作品质量佳,更不意味着TA的作品符合所有人的口味。杂志社非常清楚,观众打分的排名表常常意味着这部漫画和这些角色的商业价值,既然漫画公司不是做慈善的,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所以商业价值比较低的漫画肯定要第一时间被淘汰,及时腾出位置来给更能赚钱的漫画。这种行为无可厚非,因为我们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确实看到了很多精彩作品,大部分平庸之作也的的确确在创作初期就被腰斩了。


我在第一段提到的“不知道这些‘消失的母亲’剧情是不是故意设置成这样的,如果动机是故意减少女性角色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的话,其实还好,至少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句话也就是商业作品是观众喜好来决定的意思。日本美国的漫画杂志社,动画公司发展了几十年,创作出了无数成功的商业作品,他们手里肯定有一整套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剧情更受观众欢迎的汇总数据表,这其中肯定包括了主角团和主角亲属团的性别设置怎样更受欢迎的数据,当然,我们事先肯定要先细分讨论观众群体是什么年龄什么性别什么文化水平,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流程。总而言之,这一切的一切,人设和观众喜爱度都是可以量化的数据,每个角色在设计之初就有了各自的使命。如果哪吒的主创团队是经过充分调查,研读了各种数据,最后做出了“让母亲和姐妹类的角色通通消失”这个行为以达成更高的人气的目的的话,我觉得这只是非常正常的商业行为,花费了这么多人这么长的时间制作的一部电影总是冲着更高的票房去的,会影响卖点的不利因素必须减少到最小,毕竟,赚钱实在是太令人开心了,愿意花大心思拍叫好不叫座的电影的团队只是极少数。


我真的有点想看一个数据,那就是在同一题材下,全年龄段的少年漫画中,双男主和男女主作品作对比,观众投票的人气到底差多少。就日漫而言,绝大部分作品无论如何都会有至少一个常驻女主,可以是一位即使删除所有戏份也不影响剧情的花瓶,但是基本都有。《死亡笔记》算是实际意义上的的双强双男主剧,还是配了一个戏份和作用都不小的花瓶弥海砂。美漫不好说,超级英雄漫画的话,算是纯粹的大男主剧,基本没什么女主一说——女人可并不缺乏。如果说露易丝·莱恩(Lois Lane)可以勉强算超人系列的女主的话,在蝙蝠侠系列中,猫女的戏份过少,远远不及管家阿尔弗莱德·潘尼沃斯和罗宾(Robin)们,甚至还不如超人客串戏份的存在感强,我很难称她为女主。因此,我常常觉得美漫没有固定的女主,但是性感的女人倒是一套接一套,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中不缺乏各种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尤其是去外太空战斗还要穿比基尼的那种。中国动画中,葫芦娃系列的蛇精简直是一个不可取代的女性角色,她性感但是又不卖弄性感,同时实力特别强,一次次打得男主们落花流水。这种角色,在美漫中最后一定会被男主的魅力所征服,在几个你追我赶的调情小故事之后就带着自己的所有法宝和男主睡一块儿了。在日漫中,她有可能会得到一点尊重,实力强大且有执念的妖怪被主角团所感动,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夕阳下化为灰烬成佛投胎什么的。


所以我觉得,既然大部分大热的商业作品都没有选择“让母亲和姐妹类的角色通通消失”,反而会见缝插针地增加有趣/性感的女性角色这一点来看,至少一般意义上的女角色应该是不太会影响作品的人气和销量的,塑造的比较好的常驻女性角色是完全可以增加作品的可看度甚至成为作品中的一个亮点的。


“殷夫人之死”这个情节除了杀死了剧情中唯一一个重要女角色让其失去了本可以有的成长性之外,也让主角哪吒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同时,对剧情本身也没起到什么推动作用。剧情进展到那个时候,本来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和反派拼了。主角哪吒也是时候从敌我不分的“燃燃燃”的状态变为更成熟冷静的状态了,母亲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望无畏的决心足够让哪吒爆发出更强大的力量了,“母亲不死”,接下来的剧情也并没有什么不通顺的地方。


如果是我自己笔下的人物,我会非常小心地对待“角色之死”的剧情,万一这个角色之后还有用呢?万一我有了别的“绝妙的点子”需要借助这个角色来实现呢?我会让TA拖拖拉拉地退场,除非剧情走到这里已经彻底不可挽回了,否则我总会找借口让TA活着。就算在一个故事开始的时候某位角色已经身患重症,我也没必要让TA死在这个故事中,并不是所有角色都需要“死亡”这个结局,即使TA离死亡很近很近。我看过一个访谈节目,田中芳树谈及杨威利之死的时候也不无惋惜,他说有很多读者寄信给他,告诉他关于杨威利之死怎样处理会更完美,就算要死,杨威利这个重量级角色也没必要死得那么早,他赞成这些读者的意见,整个故事的发展角色的命运可能会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但是,“我在写作的时候又不知道这一切,等我知道的时候,杨威利已经死了”。


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殷夫人之死”没必要发生,至少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发生,从对年纪较小的观众的情感引导的角度来说,“殷夫人之死”就更不合适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你不打算在后续剧情中杀死主角的话,主角的非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母亲之死”这种剧情都必须慎之又慎。和带来新生的弑父情节完全不同,弑母(母亲因自己而死)情节带着某种自毁倾向。我们和母亲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即使脐带已经断开了,但是情感上依然是如此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一个孩子就是自己母亲欲望的容器,我们发出的每一个声音,做出的每一件事,都在完成着母亲的愿望,声张着母亲的意志。一个女人,无论在外人看来多么弱小,她在自己孩子眼中也是绝对的强大,是不可不服从的无上君主。她就是全世界。在孩子看来,有一个“坏母亲”也远远强于“没有母亲”。即使孩子已经成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种来自母亲的影响力也会一直持续着,戏彩娱亲(“老莱子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着五彩褊襕衣,弄雏鸟于亲侧”)的故事中,恰恰是用最荒诞的情节写出了母子关系的核心,她希望你一直是个幼儿,她希望你事事无成依赖于她,最终,母亲总会如愿的,即使母子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人们在母亲死后当然还会继续活着,但是故事隐喻意义中的“生命的支柱,存活的意义”消失了。孩子作为容器盛满了母亲的意志,如果母亲自然死亡,TA就会继续贯彻母亲的意志,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也没有任何反抗的必要;如果TA弑母,相当于直接否认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瞬间掏空灵魂,孩子也很难继续存活,因为本来就要陷入对人生彻底的绝望才会出现弑母行为;如果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母亲竟因自己而死,这个行为会强化母亲的意志,她们虽死犹生,所以,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但会继续贯彻母亲的意志,还会为自己的存在感到愧疚,有自毁倾向是非常正常的。


很多人在网上大肆发表厌女言论的时候常常忘记自己的母亲正是一位女人。他们忘记了,所有人都是女人生出来的。孩子憎恨着自己的母亲吗?如果说孩子就是自己母亲欲望的容器,难道说母亲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人吗?她憎恶着自己的女性身份吗?有的人,聊到女人的时候总觉得她们是虚伪的,懦弱的,愚蠢的,无法成长的,但是提到自己母亲的时候,却希望她“能给我找一个高大的,英俊的,多金的父亲,能赚好多钱给我花,如果父亲家暴我,她能痛打父亲为我报仇,还能带我离开这个家,在这之后,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能降低”。这是多么有趣的对照啊,我猜,持这种言论的人正是憎恶着现实中的有缺点的母亲,憎恶着所有女人,他们的母亲呢,由于被身边的人所恨着,大概率也厌恶着自己吧。儿子心目中有着一个幻想出来的闪闪发光的,完美的母亲形象,他在说话时已经遗忘了自己本来的母亲。“母亲”这个词语只是一个符号,大家在向着“上帝”悲诉的时候,心中想着谁呢?


在文艺作品中,即使是女性反派,作者也不会轻易描写她虐待孩子,读者们也不接受。亲生母亲虐待孩子很容易唤起人们心目中最深的恐惧,让人们在电影院里坐立不安,其他的温馨情节也安抚不了这一点,反而会让剧情变得像平静生活中隐藏着血淋淋的危机,头上始终悬着一柄即将掉下来的刀——悬疑或恐怖片适用。据说《白雪公主》这个故事中,最初是亲生母亲要杀死白雪公主,读者们觉得悚然了,后续传说中,就把她擅自改成了后妈。《权力的游戏》中,瑟曦又弱又坏又蠢,但是作者让她对自己儿子的最大虐待是——溺爱;《哈利波特》系列中,佩妮姨妈也是这么个形象,一个母亲,懦弱且愚蠢,但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亲生儿子;灰姑娘的故事中,后妈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女儿当王妃,甚至不惜砍掉她们的脚,她的动机始终是好的——为了女儿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而不是莫名其妙动刀子搞家庭暴力。这些女人,不是主角的亲生母亲且非常恶毒,但是作者不仅没让她们虐待自己的孩子,还让她们尽可能到故事结束的时候再死,即使是个恶毒的反派配角母亲,也要让她们的死亡对故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和读者潜意识里都不想看到母亲的死亡,即使这个母亲对主角而言是个“坏人”,但只要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对读者而言,似乎总有一丝改邪归正的可能性,写死这个角色则断送了这种可能性。大家可以看到,对于这种母亲类的女性角色处理起来总是非常复杂的,而这个女人如果是主角的母亲,那就更困难了。


在大部分文学作品中,作者采取了一些讨巧的做法,就是直接设定主角为孤儿,让TA的父母只存在于回忆之中,尽量减少“母亲的意志”对主角的影响。如果母亲活着,除非主角生来就有超人的体格,否则,这个孩子显然不能在这个世界中挥洒自如——母亲一定知道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冒险者都送了命。给主角设定一位负责的母亲相当于给作者的笔上了一道枷锁。当然,既然作者本不打算在父母身上多费笔墨,这些主角们的父母形象一般比较理想化,母亲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圣母,因为可怜的孩子只能靠着吸食回忆中的那一点点甜蜜活下去。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罗琳在莉莉·波特身上寄托了自己对完美母亲的全部愿望,实际上,越是想要一个完美的角色,越是需要减少对她的具体描写,随着罗琳对莉莉的描写的增加,莉莉这个角色逐渐丰满起来,反而对莉莉反感的读者越来越多——大家觉察到了她并不是作者想让大家以为的那么完美。我一直觉得彼得·帕克(Peter Parker)是超级英雄中非常幸运的一位,虽然他依然是父母双亡的设定,但是在绝大部分故事中,他的监护人梅婶(Aunt May)被塑造为一位尽职尽责的母亲——比一位真正的母亲更加爱着这位孤儿,因此,我其实一直没觉得彼得是孤儿,事实上,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他都拥有了。总而言之,对于少年向的故事而言,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直接给主角一个确定已死的母亲,这样,可以把家庭对故事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作者一直对主角母亲的下落语焉不详,那么,她就会变成读者的牵挂,大家老是觉得她会在某关键节点处突然出场,改变故事的进程。


如果主角不是孤儿,但是剧情/作者又需要主角的母亲死,会怎样呢?我能马上想到的就是哈姆雷特(Hamlet)的母亲乔特鲁德(Gertrude)和俄狄浦斯(Oedipus)的母亲约卡斯塔(Jocasta)。抹黑一个女人最容易的罪名就是不守妇道,不贞洁,杀死一个女人最简单的手段就是让社会舆论对她群殴。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估计和曹雪芹一样,“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他一开始的目的就要让所有角色都死掉,所以整个哈姆雷特的故事里全是巧合,所有人的死亡也几乎都是巧合,真是无巧不成书。


如果让我来当判官,我大概率会判乔特鲁德无罪,她从头到尾根本什么都不知道,还要被儿子臭骂一通,最后莫名其妙地死掉了。另外,我必须提一句,奥菲利娅(Ophelia)的死比乔特鲁德的死更莫名其妙,乔特鲁德勉强能判个不守妇道的罪(其实她老公已经死了,她接下来要和谁结婚关其他人什么事),奥菲利娅凭什么被判死刑?我觉得她和主线剧情都没什么关系。我看了很多张以奥菲利娅为主角的画作,最后得出结论,单纯因为处女落水死亡的那种唯美的画面符合当时上流社会的审美,所以她就被判了死刑。


如果让我来当判官,约卡斯塔更无辜了,从怀孕到抛弃儿子的决定又不是她一个人做的,全是他老公的主意,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她老公拉伊俄斯(Laius)年轻的时候诱拐/强奸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并致其死亡,又怎么会得到“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的诅咒呢。总而言之,约卡斯塔不仅无罪,还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她比俄狄浦斯还要无辜,因为俄狄浦斯真的一言不合杀了自己爹(岔路上的老人)。“俄狄浦斯与命运抗争过程中如粘附在蜘蛛网上的小昆虫,无论怎样抗争,终将惨败。俄狄浦斯最后戳瞎双眼,自行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宣告了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俄狄浦斯母子,俄狄浦斯的养父母,俄狄浦斯统治下的不断有灾祸与瘟疫的忒拜城老百姓,全都是被老国王拉伊俄斯害的,这是纯粹的人祸而不是什么隐晦难懂的“命运”。如果是在蒙古国,人丁稀少,俄狄浦斯母子生育两男两女之后继续好好过下去就行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自杀的必要。作家想用笔在故事里杀死一位无辜的母亲,能想出的情节就是她和某个坏男人交媾了,她不干净了,由此推出,她也是淫荡的,不贞洁的。我的读者们,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判她死刑了吧。什么,你问为什么要杀掉一位贞洁的处女(奥菲利娅)?因为我认为她死的样子很好看。约卡斯塔既是俄狄浦斯的母亲,也是他的孩子的母亲,当故事进展到当她死掉的时候,就是主角俄狄浦斯的精神上彻底崩溃的时候,后来游荡瞎眼的俄狄浦斯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他失去了母亲,他失去了一切。这个故事的收尾处没有什么豪迈和悲壮,史诗中的英雄不复存在,只有失去母亲的婴儿在痛哭。

观后感:微微一笑很倾城

大学的时候就看了《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小说,这次对于电影还是抱有极大期待的。但是一开始看介绍片的时候,有点慌,感觉整部剧怎么有点二二的节奏。

原著中,微微应该是一个花瓶型的超级大美女~但是电影中,完全变成了女汉子,缺少了一点惊艳的感觉,也没有女神的感觉。

演技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看着看着会有出戏的情况。井柏然的台词感觉有些生硬,字都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有点像学生背书的感觉。听着有点心累。

但是整体感觉还不错,还是剧情加分了。小清新的爱情,尤其那句:不巧,我在等你。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此片上映期间,正好朋友失恋,陪她看了两遍,突然发现,原来此片还有疗伤功能。心情不好的朋友,推荐去看一看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