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汉乐府的思想内容》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7 18:16

推荐《汉乐府的思想内容》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可以从汉乐府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影响等方面入手。
2. 研究背景:了解汉乐府的历史背景,包括汉代的文学、文化、社会状况等,以便更好地把握汉乐府的思想内涵。
3. 分析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乐府作品,如《陌上桑》、《长歌行》、《孔雀东南飞》等,深入分析其思想内容,挖掘作品背后的价值观、审美观念等。
4. 比较研究:将汉乐府与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如先秦诗歌、唐诗、宋词等,探讨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汉乐府的背景和主题;正文部分详细阐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6. 语言表达:运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展现汉乐府的思想内涵。注意以下几点: a. 运用恰当的文学术语,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b.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c. 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

汉乐府诗中10篇精选:为我们展现了整个汉朝民间的生活风情

乐府是中国古代设置于宫廷的一个音乐舞台机构,最初是秦朝设置的,属于少府管辖。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正式设置乐府,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乐府机构的设置,延续了先秦时期采诗的传统,而出现的乐府诗,又很好地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对后世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汉乐府的诗歌收录在了《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本文就选择其中最有水平的和大家分享。

1,《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取材于东汉末年发生于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妇被焦母和刘兄逼迫,离婚再嫁的故事。最终,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自杀。该诗通过对焦母和刘兄的卑劣描述,讽刺了儒教伦理纲常对人身自由的戕害。在汉代时期,儒学取得了独尊,儒家的忠孝思想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正是这种愚忠愚孝酿造了这一场悲剧。该诗长达350余句,是乐府诗之冠,也是中国五言体中的名篇,于北朝时期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壁”。不过该诗的写作年代还有争议,诗歌的题材发生于建安年间,但是诗歌的写作年代可能更晚。


2,《陌上桑》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收录于《相和歌辞》,是汉乐府中的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位名为秦氏罗敷的采桑女,面对太守之类官员的调戏而从容不迫,并以盛夸丈夫的方法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全诗情节逼真、语言华丽、形象生动,同时又展示出了强烈的民间歌谣的风采。《陌上桑》语言通畅、韵律自然和谐,对仗工整,证明了当时的五言体诗歌已经走向了成熟。


3,《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为汉乐府诗,最早见于《昭明文选》,题为“乐府古辞”。长城窟,就是长城之下的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出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此诗的主题已经十分明显了,就是通过家中思妇对承担徭役的丈夫的思念,来讽刺秦朝徭役之频繁。当然,本诗未必就是讽刺秦朝,也有可能是借古讽今。该诗没有《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这般直接,而是显得脉脉温情,从侧面反映徭役之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美感和想象空间。


4,《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是汉乐府中难得的一首人生哲理诗,对读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诗歌的主题是讲时节变化,时光一去不复返,劝告人们珍惜时间,发奋努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已经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该诗向人们诉说人生大道理,但是却不显得声音,达到了情景结合,寓教于审美之中。


5,《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白头吟》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有人认为是卓文君写的,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王立群说:“郭茂倩所著《乐府诗集》当中记载的《白头吟》绝非卓文君所写,这是两首五言诗,但西汉中期不可能产生这么成熟的五言诗。”这首诗以一位女主之言,塑造了一位性格爽快,恩怨分明的女子形象。徐师曾 评价:“其格韵不凡,托意婉切,殊可讽咏。后世多有拟作,方其简古,未有能过之者。


6,《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中的《横吹曲辞》,其主题是控诉汉代的兵役。从其中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来看,很可能是汉武帝时代的事情。始终的老兵,从十五岁开始从兵,但是到了八十岁才回家。但是回到家中,家人都去世了,屋子都已经荒芜。此诗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十分让人产生同情之心,也让我们对残酷的兵役制度产生了不满。该诗和《诗经》中的《采薇》有异曲同工之妙。


7,《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认为当与《有所思》合为一篇,《乐府诗鉴赏辞典》认为两者相互独立。我认为本诗就是当时的情侣的发誓之词,谈不上表现什么爱情忠贞之内。该誓言的套路历代经久不衰,如《敦煌曲子词》有“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8,《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汉乐府中的《古歌》主要写的是戍卒的思乡怀归之作。秋季时候,正是边防士兵需要秋衣的时候,也是最思念家乡的时候。边防的戍卒在荒凉的飚风之中感到悲愁,他将思念比喻为辘辘车轮,在肠中滚转不已。相类似的词语还出现于《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汉乐府中的《古歌》还有一首,其诗为“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该诗写“游子天涯之感”。


9,《古艳歌》

今日乐相乐, 相从步云衢。

天公出美酒, 河伯出鲤鱼。

青龙前铺席, 白虎持榼壶。

南斗工鼓瑟, 北斗吹笙竽。

姮娥垂明珰, 织女奉瑛琚。

苍霞扬东讴, 清风流西歈。

垂露成帷幄, 奔星扶轮舆。

艳歌行本是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曲名, 本篇当是汉艳歌行古辞中的一体, 录于《御览》,但是 《乐府诗集》未收。这是一首写神仙宴会的诗歌,也反映了汉代民间信仰神仙的思想。诗歌中,天上的各类神仙纷纷拿出手中的玉盘珍馐来招待主人翁,全是仙女佩玉鸣鸾的热闹场面。该诗也是汉乐府中难得一见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游仙诗,它继承了《离骚》的传统,也对后来李白的诗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陇西行》

天上何所有, 历历种白榆。

桂树夹道生, 青龙对道隅。

凤凰鸣啾啾, 一母将九雏。

顾视世间人, 为乐甚独殊。

好妇出迎客, 颜色正敷愉。

伸腰再拜跪, 问客平安不。

请客北堂上, 坐客毡氍毹。

清白各异樽, 酒上正华疏。

酌酒持与客, 客言主人持。

却略再拜跪, 然后持一杯。

谈笑未及竟, 左顾敕中厨。

促令办粗饭, 慎莫使稽留。

废礼送客出, 盈盈府中趋。

送客亦不远, 足不过门枢。

取妇得如此, 齐姜亦不如。

健妇持门户, 亦胜一丈夫。


陇西也就是现在的甘肃一带,汉朝曾经在这里设置陇西郡和河西四郡,是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该地区的百姓从事商业、农业和牧畜业,由于西域商人多从此地过,这里的客栈酒肆比较多。本人就是写作者在一个酒肆中,看到老板娘招待客人的场景。在陇西一带,礼教束缚不像内地那么严密, 妇女亦可当家持户, 施展才能。本篇中的作者就对老板娘的美丽、大方做出了赞美,并感慨“取妇得如此, 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 亦胜一丈夫。


推荐阅读

建安文学:掀起了我国文学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才高八斗的曹植,生在帝王之家,却是怀才不遇

在唐诗中选出10首巅峰代表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力压群雄

中国古代的词中选出10首最好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登顶第一

最经典的12首《满江红》:成为了中国爱国词的经典符号

唐诗鉴赏+宋词鉴赏2册 ¥59 购买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914269238022734340"></script>

汉唐乐府建设中的政治哲学意涵

作者:梁海燕(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国家礼乐机关是“乐府”概念最早的指称,且该内涵直至清末仍然沿用。汉、唐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也是乐府建设与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在由汉至唐的发展与嬗变历程中,乐府艺术对于中华文化的沉淀与构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也值得我们关注。

乐府的仪式功能:天人同构

郊庙祭祀是历代朝廷乐府建设的重心。乐府始设于秦,汉初沿用,司宫中日常用乐。后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之需,改革郊祀礼仪,将乐舞之事委任乐府,令其“采诗夜诵”,乐府遂拥有参与国家最高规格祭礼活动的职权。郊祀者,祀天地、日月、山川河流之属,对象为自然神。庙祀者,祭拜对象为祖先神。祭祀礼仪缘于古人敬畏自然之心,探寻人、神即人类与自然交流沟通的渠道。《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康公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汉书·郊祀志》亦曰:“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乐府部门在秦汉的设立与职能嬗变,就与这一时期祭祀制度沿革有直接关系。

汉武帝扩张乐府,以宗教艺术形式提升政治能力,为战国以来各地流行的神灵信仰重构谱系。其以楚人世代信奉的“泰一神”凌驾诸神之上,彰显“泰一”权威,象征君权至上。与之同时,天神“泰一”协同地神“后土”及众神灵,与祭祀者一起,构筑了“天地人”一体化的观念。汉郊祀歌《惟泰元》唱:“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经纬天地,作成四时。”泰元,即泰一神。媪神,地神也。天地运转,有其规律,“阴阳五行,周而复始”。汉郊祀祭神,除祈福、长生、颂德外,还时时流露对于自然天道的感知。《青阳》《朱明》《西颢》《玄冥》为汉时广传的迎时气乐章,所祭依次为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各司春、夏、秋、冬四季。四篇乐歌分别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主旨,代表了古人对自然节气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祭者通过歌颂相应季节的典型风物,努力建构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共生关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建构人类与自然的良性互动,这一体现于祭祀仪式中的天人同构观,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亦有借鉴意义。

基于天人同构、天道人道合一的观念,乐府礼乐制作往往融入彼时人类在五行、天文、术数等方面的知识信仰。汉郊祀歌《帝临》曰:“清和六合,制数以五。”南朝谢庄造《明堂歌》:“依五行数,木数用三,火数用七,土数用五,金数用九,水数用六。”(《南齐书·乐志》)其《宋明堂歌》五篇,各依五行数字定其歌辞句式之长短,成为“以数立言”最典型和极端的乐歌制作。之后南齐谢超宗造《齐明堂歌》,谢朓造《雩祭歌》,北齐造《五郊迎气乐辞》,庾信于北周造《周祀五帝歌》和《周五声调曲》,都承袭了这一思维。梁武帝制国乐,看似自我作古,然“十二雅”乐名全自经书中来,“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仍然深刻地融入了术数天命思想。

大唐雅乐“十二和”的创制,既是周汉以来乐府礼仪天人同构观念的延续,又向地域文化、民族心理方面扩展深化。唐初祖孝孙修订雅乐,于贞观二年上奏朝廷:“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以十二律各顺其月,旋相为宫。按《礼记》云‘大乐与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乐。”(《旧唐书·音乐志》)显然,唐雅乐“十二和”之规制,直接沿袭梁武帝国乐“十二雅”,但其乐舞艺术乃“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不仅追溯周汉以来雅乐遗制,复综合吸收南北朝经分裂、迁徙、再度融合之后的乐章、乐制。大唐雅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凝聚南北人心、各族文化,形成对中华礼乐文明的重新整合,体现唐王朝承古、创新的开阔政治格局。

乐府的音乐构成:华夷共存

周代礼乐有“九夏”乐章,广泛用于郊庙、燕射场合,奠定了后世乐府雅乐的基本功能属性。郑玄注《周礼》:“夏,大也,乐之大歌有九。”称其“大”者,谓礼乐之大也,这也是早期华夏文化十分重要的鉴别标识。《尚书》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左传》载孔子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华夏之称,均指汉民族所居中原地区的政权统治,其周边则称四夷。华夏之特征,尤以地域、血统与礼义为标识。故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进一步阐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以后“九夏”乐章的乐舞形态虽未能完整流传,但历代朝廷对于乐府雅乐的建设,力求追摹古制。汉初叔孙通依秦乐人制宗庙乐,因其“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肆夏》《昭夏》《皇夏》等乐,直至南朝宋齐及北朝北齐仍有施用记载。

南北朝分裂之时,南北政权往往通过乐府建制中的华夏音声,宣示为中原王朝的正统继承者。梁武帝在这方面尤其重视,亲自带头制作国乐。史载:“梁武帝本自诸生,博通前载,未及下车,意先风雅,爰诏凡百,各陈所闻。帝又自纠擿前违,裁成一代。”(《隋书·音乐上》)所谓裁成一代,即梁武帝创制国乐“十二雅乐”。以“雅”为称,亦《诗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在史家眼中,萧梁政权因此获得了承续华夏正统的唯一地位。与之同时,北朝政权也积极争夺中原正统,《魏书·礼志》载中书监高闾议:“臣闻居尊据极,允应明命者,莫不以中原为正统,神州为帝宅。”在占有中原旧地之后,北魏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对于中原旧乐十分看重。北魏“高祖讨淮、汉,世宗定寿春,收其声役,江左所传中原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清商》。至于殿庭飨宴兼奏之”。(《魏书·乐志》)由于对中原旧乐与江南新声的文化渊源辨析不够,北魏朝廷并未获得真正的华夏雅乐,其后北周、北齐虽继续改制,无奈国祚不长,难免仓促。鉴于此,史家评论北周虽然“式遵周旧,依三材而命管,承六典而挥文。而《下武》之声,岂姬人之唱,登歌之奏,协鲜卑之音,情动于中,亦人心不能已也”。(《隋书·音乐上》)直至隋开皇九年,隋文帝平陈后,获江左旧工及四悬乐器,令廷奏之,叹曰:“此华夏正声也,非吾此举,世何得闻。”尽管此时的“江左旧乐”与两汉魏晋相承而下的华夏音乐已相去甚远,但毕竟代表了中原旧乐最直接的血脉流向。隋文帝收获“华夏正声”,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拥有了正统王朝的继承权。故隋唐两代在宫廷乐部的设置上,特别重视《清乐》。北宋王朝,数次改易雅乐,同样基于与异族政权对峙而亟求宣示正统的心理。

汉唐乐府建设虽重华音,对异族音乐也有广泛吸纳。汉横吹曲最初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西域乐《摩诃兜乐》,后经李延年改以“新声曲”,广泛用于皇帝出行武乐。汉横吹曲于魏晋后音乐形态不传,但不少乐曲题名如《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关山月》等,后人拟作多叙边地客游、离别远行,成为边塞诗经典题名。北朝乐府曲传至南朝,被梁代音乐机关保留,是为《梁鼓角横吹曲》,亦为南北音乐交流之力证。隋大业九部伎《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自《清乐》《西凉》以下,皆为异族音声。大唐贞观十部伎,“凡大燕会,设十部之伎于庭,以备华夷”。贞观十部伎相较隋九部伎最大的变化,是将本朝新制《燕乐伎》置于首位,可见唐统治者勇于创新的文化心理。唐代音乐中有大量来自异域或边地的乐种,大曲如《凉州》《伊州》《渭州》《甘州》《陆州》《石州》等,《教坊记》所记大量小曲名,都有异域来源。“以备华夷”的音乐观念,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包容开放心态,倡导华乐与夷乐和合共存。

汉唐乐府体系尊崇华夏正音,同时包容吸纳四方夷乐,以华夏礼乐传承为主干,与多民族、多文化共生共存。乐府音乐的多元统一,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统一特性,对于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有可借鉴之处。

乐府的艺术精神:文武兼济

文武兼济是乐府艺术作为国家政治精神的另一重要特征。《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两端相反相成,相互推移。天体如此,人道亦然。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周存六代舞,至秦唯余《韶》《武》两乐,成为后世文舞、武舞的源头。汉高祖创《武德舞》,“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汉文帝创《四时舞》,“以示天下之安和也”。此后历代朝廷乐舞制作,皆有文、武两类。武舞张扬武功,文舞宣示文德,表演时体现在服饰、舞具、动作、音乐等方面。不唯雅舞,杂舞之中也不乏武事,如汉高祖将阆中巴渝地区的民间舞蹈采入乐府,称为“武王伐纣歌也”。据魏初王粲改作后的《魏俞儿舞歌》,其中《矛俞新福歌》唱“安不忘备武乐修”、《弩俞新福歌》唱“应桴蹈节,俯仰若神”,均可想见该舞蹈之杀伐场面。居安思危,不忘创业艰难,是汉乐府张扬武乐的重要原因。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罢撤乐府机关,孔光、何武等人对乐府名录加以清点,彼时乐府部门不仅承担郊祭礼,还负责朝仪礼,其中就有“朝贺置酒陈殿下,应古兵法”的仪式。乐府人员参与朝贺礼,有着严格的程式以及兵学象征意义。

文舞、武舞各尚其德,施于国家礼仪,相辅相成。曹魏时期,缪袭造鼓吹十二曲以代汉曲,前九曲均赞美曹操平定四方武功,第十曲以后始言魏文帝受命,末曲颂魏明帝致太和。歌颂创业艰难,昭告子孙开拓守成的思想,在国家礼乐建设中成为传统。两汉以后,历代文舞、武舞之制相沿成习,魏晋有《咸熙》《武始》,刘宋有《凯容》《宣烈》,梁制《大观》《大壮》,皆各为本朝文舞、武舞。北齐及隋直接以《文舞》《武舞》称之。唐仪凤二年,太常少卿韦万石总结道:“先儒相传,国家以揖让得天下,则先奏文舞。若以征伐得天下,则先奏武舞。”唐乐府有武舞《破阵乐》、文舞《庆善乐》。《破阵乐》缘于唐太宗征伐四方,舞人有“发扬蹈厉”之容。虽与文容有异,但唐太宗认为:“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又令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人改制歌辞,更名《七德》之舞。舞人也增至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唐太宗又补充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随后,又创制文舞《庆善乐》(后更名《九功舞》),其“舞蹈安徐,以像文德洽而天下安乐也。冬正享燕及国有大庆,与《七德舞》偕奏于庭”。文武相济的精神引导,令其时政治充满活力,文化上积极进取。后人以“盛唐之音”指称繁荣昌盛的大唐文化,足见音乐艺术的重要贡献。

天人同构、华夷共存、文武兼济,是乐府作为国家礼仪部门承载与宣示的文化思想与政治精神导向,也是中华文明与民族性格中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3日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