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练琴日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5:48

如何写《练琴日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练琴日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是描述练琴的过程、感受,还是分享练琴的收获和心得。明确主题有助于文章结构的安排和内容的充实。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练琴日记,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练琴内容、感受和收获等几个方面来安排。例如:
- 开头:简要介绍练琴的时间、地点、乐器等基本信息。 - 正文:详细描述练琴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得的进步等。 - 结尾:总结练琴的感受和收获,可以是对自己、对乐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期望。
3. 语言生动:在描述练琴过程时,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练琴状态。以下是一些建议:
- 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 - 运用感官描写,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让读者身临其境。 - 适当运用心理描写,展现自己在练琴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 体现练琴态度:在作文中,要体现出自己对练琴的热爱、执着和坚持。以下是一些建议:
- 分享自己在练琴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它们。 - 描述自己在练琴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钢琴练习日记:弹过的曲子,时间一长,又给忘了,怎么办?

我自学弹钢琴的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在学琴的第二、三年间,由于客观原因不能保证练琴的连续性,经常断断续续,大部分时间不能练琴,几个月或者半年不练琴,前面学的几乎就都给忘没了,反复几次这样练了忘,忘了练,着急啊、崩溃啊、灰心啊、盲目啊,什么心情都有,总之没有别的好办法,只好重新来过。

其实,重新来过,即像从零开始,也不完全是从新开始。

为什么说像是重新开始呢?是因为每一首曲子的练习过程与之前完全一样,再重复一次,以前吃过的苦再吃一遍,痛苦啊!所有曲子都忘光了啊,又得一拍一拍的,一小节一小节的,一段一段的,看谱识谱,对位找音,确定指法,数拍子,一遍一遍的练。如果你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会放弃了呢?

为什么又说不是从零开始呢?一是因为识谱能力毕竟还是比初学有提高了的,读谱速度稍微快了那么一点点;二是因为一首曲子弹第二遍的时候,即使感觉很生疏,但是弹出来了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毕竟不是第一遍,还是有一点点印象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有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地方原来是这样的啊,那我以前第一遍弹的是不对的啊,当时对某个概念理解错了啊,好高兴啊,说明我自己的水平又提高了,都能发现以前的错误了,一阵欣喜啊。学琴有苦也有乐,真的不能光看到苦,也要努力才能品尝到乐的滋味啊。是你的话,你能坚持吗?

“孩子天天练琴也没见长进”,无谓练习,不如让孩子刻意练习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上次去钢琴兴趣班接孩子,在外面等待时听见家长们聊了起来。

其中一位宝妈皱着眉头说:“孩子天天练琴也没见长进,报这个班也挺贵的,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必要?”

紧接着,旁边的家长就附和道:“我家孩子也是,让他练琴比登天还难。最开始自己吵着嚷着要学,还没到几个月就厌恶了,也就我们这些家长在瞎折腾,没准到最后还是白忙活一场,倒不如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童年呢!越逼他练,他越不练。”

其实这样一段对话,展现了大多数家长的心理。

但我还是要说,这样的自由,无非是以孩子新鲜感为主的“快乐教育”。

而关于快乐教育,家长们也存在偏见。快乐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快乐而舍弃教育,而是尽力做到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我一直不支持在太小的孩子身上用“自由”思想。

就像家长们自己说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没定性,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往往都是三分钟热度,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自主性,如果家长在孩子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就主张他放弃,那么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包括天才爱因斯坦,学习初期也是通过练习逐渐成长起来的。

这其中又涉及到另一个误区,家长认为孩子天天在练习却没有长进,说明练习无用。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做的只是无谓练习。

01何为无谓练习?

■盲目追求练习时长

关于练习,有个“一万小时定律”,是著名作家格拉德威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想要在某一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就需要累积练习1万个小时。

但这种说法是虚指,并不是说每个人只要练习到了1万个小时就一定会成功。确切来说,练习中最关键的不是时间而是技巧。

就像孩子在练不熟的曲子时,难免会存在弹不好的地方。而针对这个弹不好的地方进行重复练习,才能最终攻克。

否则,一直练习自己熟悉的部分一万个小时,最终仍然只会是资质平平。

■挑战与实力不符

家长让孩子练习对自己而言太过轻松的曲子,亦或太过困难的曲子,最终都只会引起厌倦心理。

那些有所成就的大家,通常都是在刻意练习中进入了心流体验。

而进入心流体验的关键,是孩子面临的挑战与当前他的技能水平相符,既不太轻松也不会太困难,往往是稍微努努力就能够到的程度。

如果孩子的练习追求的就是这两点,那么这种练习就是无谓的。既然都花了时间与精力,还不如让孩子学会怎样刻意练习。

02关于刻意练习

这个概念是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指的是为了掌握某一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针对性的努力。

这就说明,孩子不仅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还要对这个目标做出有意识的、针对性的努力,而不是盲目且庞大的。

■实验依据

最强大脑的记忆大师王峰,在2011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上创造了世界纪录。

他人每秒向他念出一个数字,测试最终能记住多少个,王峰的成绩是300个。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像是开挂一般的存在。

为了揭秘记忆大师背后的脑力真相,研究者们找来了一位名叫史蒂夫·法隆的人,试着用刻意练习的方式测试他的训练结果能不能达到王峰的水平。

第一天,史蒂夫的成绩平平无奇,和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7~8个,3天后变成9个。

之后,研究者改变了方法。先给史蒂夫读随机的5个数字串,如果他记住了,就增加到6个;如果史蒂夫还能记住,就再增加到第7个,以此类推。

史蒂夫一直在超越自己的极限,在和研究者进行了200多次练习后,最后已经能记住82个数字了。

而他所用的方式,就是刻意练习。

当然,这个实验第一次执行还不够完善,随后研究人员又开展了很多次。效果最好的那一次实验,参与者就已经可以记住300个数字了,这是普通人记忆极限的40多倍。

实验数据也向我们说明,人的大脑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刻意练习、不断深入,其组织就会随之变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刻意练习,一步步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找准了练习的区域划分。

■心理和大脑层面

心理学上,把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分为了三个区域,分别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舒适区指的是任务对孩子而言毫无难度且熟悉的状态。

学习区指的是对孩子而言有一定挑战,但又不至于产生畏难心理的状态。

恐慌区指的是任务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太多,即便再怎么努力也完不成的状态。

就像前面举的练琴和实验的例子,想让孩子达成刻意练习,就必须在学习区中进行。

03让孩子达成真正的刻意练习,这几点很关键

当然,上面说完理论之后,家长们可能仍然云里雾里。那么,具体要如何做到让孩子在学习区中不断通过刻意练习取得进步呢?

1)家长和孩子都要先摒弃偏见

这是心理上的前提,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要打心底里相信,自己能通过后天的练习达到优越的程度。

只有这样的自信心,才会让孩子有能力和足够的心态去跨越困难。对此,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努力致胜的伟人事迹,让英雄效应发挥作用。

2)给孩子确立明确清晰的小目标

仍拿孩子练琴这件事举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每天练琴,但这 其实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目标。

想要让孩子在学习区中得到进步,家长可以这样说:“把昨天那首曲子里弹不好的部分再练习一下。”

当孩子对这首曲子熟悉之后,家长再挑选更高难度的曲子给孩子尝试。

只有这样可量化、有操作性、有目的的练习,才能让孩子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最终通过练习刺激大脑,产生心理表征。

3)给孩子找一位导师

这个导师无论是老师也好,还是家长自己也罢,主要是充当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给孩子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比如给孩子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再表现一遍错误的动作,最后再演示一遍正确的动作。

这可能比较拗口,放在教孩子刷牙这件事上。

家长可以先给孩子示范正确刷牙的方式,孩子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做不好。这时家长就可以表现他刚才的错误动作,告诉他这样会导致什么效果,比如哪里的牙缝刷不到,最后再在孩子面前重复一遍正确的步骤。

这就能为孩子找到具体需要练习的部分,提供清晰的方向。

放任孩子自己一个人不停练习,是刻意练习后期的方式,在前期练习中,父母必须耐心、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反馈,才能让他逐渐变得得心应手。

​4)练习中遇到困难,试着重新确定目标

正如前面所说,如果出现了目标错位的情况,比如太过简单或太过困难。

家长可以试着让孩子先休息一会儿,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克服困难。如果实在不行,就帮孩子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就像《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的提醒:当你发现自己很难取得突破时,可能是那项技能中的一两个组成部分在妨碍你。

也就是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太过纠结于整件事,而要试着去练习其中自己薄弱的一两个部分。

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试着和自己达成协议,回归到之前的状态或跨越现在停滞的阶段。

有时候,遇到瓶颈期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并重新给自己找到动机。除了让孩子自我努力之外,家长也要记得给孩子指引方向,不断从旁鼓励。

世界上所有的学习都是痛苦的,家长不能因为孩子遇到一点小困难出现畏难心理,就允许他随意放弃,这样的人生,遗憾岂不是太多了?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