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驱魔人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6:57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驱魔人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驱魔人》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影片的恐怖氛围、驱魔人的内心挣扎、宗教信仰的探讨等。
2. 观影体验:回顾观影过程中的感受,包括紧张、恐惧、感动、思考等,将这些体验融入作文中。
3.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背景和主要内容;主体部分详细阐述观影感受和思考;结尾部分总结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4. 分析评价:对影片中的驱魔人、角色、情节、场景等进行详细分析,评价其表现和作用。
5. 深入探讨: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文化内涵、人生哲理等。
6. 语言表达: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作文语言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7. 观点独特:在众多观后感中,力求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使作文更具吸引力。
8. 注意篇幅:作文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800-1000字左右。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避免剧透:在作文中不要透露影片的关键情节,以免影响他人观影体验。
2. 突出重点:在众多观影感受中,挑选最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阐述

恐怖杀人魔,留下无人破解的密码信 | 名案



被称为十二宫杀手的美国连环杀人犯,

作案手段极其残忍,

多封密码信至今无法破解。


作者:于冰

编辑:冯璐



1968年12月20日,星期五。


16岁女高中生贝蒂·詹逊站在家门口,不时地望向远方。


她正在等待男友——瓦列霍中学同学大卫·法拉迪。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兴奋、紧张写在少女的脸上。


晚上10时15分,法拉迪驾车载着女友到达赫曼湖路的情人巷。那里是当地年轻人的约会圣地,幽暗的灯光,安静的四周,为这条情人巷添加了不少情调。


然而,正当这对小情侣你侬我侬之时,一辆汽车悄悄靠近了他们。


车上下来了一名男子,对方径直走到法拉迪的车旁,举起手里的枪,对准法拉迪的头部开了一枪。


詹逊被突如其来的枪声和男友的样子吓坏了。她一边尖叫,一边打开车门,想逃离这个恐怖的现场。可她没跑几步,背部右上方就被凶手击中5枪,应声倒地。


凶手作案后,迅速驾车逃遁。


几分钟后,有行人发现了血泊中的两人,立即报警。警方到达时詹逊已死亡,法拉迪在送医途中死去。警方在现场只找到9枚空弹壳,除此之外一无所获。


·贝蒂·詹逊(左)和大卫·法拉迪(右)。




凶手亲自报案



这只是一连串噩梦的开始。


1969年7月5日半夜,瓦列霍警察局又接到报案。


这次的受害者是一对年轻夫妇达琳·菲林和迈克尔·马格尔,案发地点在蓝石泉公园附近,距情人巷仅6公里。


凶手对两人连开数枪后返回自己车中,受了重伤的马格尔因伤口剧痛呻吟了几声,不巧被凶手听见。凶手又走过来,对他们的车子补射数枪后离去。


侥幸的是,马格尔遭补枪后仍活了下来。他告诉赶到现场的警察:“一个白人开车跟着我们,他走出车,没说话,不停地开枪。”根据其描述,警方画出了凶手的素描像。


警方认定两起案件有关联,不排除是同一人作案。


当日零时38分,菲林死亡。两分钟后,警方接到一名男子的电话:“我要报告一起双尸命案。蓝石泉公园停车场有辆棕色汽车,里面有两个年轻人,被9毫米口径的鲁格尔手枪射杀。我在去年也杀了几个年轻人。”


作案地点、工具、受害者情况,这些详情除了当班警察,只有真正的凶手才知道。


7分钟后,警方追踪到了报警电话机的位置,竟然就在瓦列霍治安办公楼前。待警方赶到时,凶手早已不见了踪影。


凶手如此狂妄,办案警察气坏了。


然而,那个年代既没监控,案发现场也没目击证人,再加上办案警察不慎破坏了一些现场证据,侦破工作停滞不前。



·十二宫杀手第一次行凶的案发现场。




零比十三


蓝石泉公园命案发生3个星期后的7月31日,《旧金山纪事报》《旧金山观察者报》《瓦列霍时代先驱报》同时收到了自称凶手的信件。


信的开头写道,“我是两起杀人案的凶手”。


随后,写信者列举了一些警方内部才知道的作案细节,以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信件的第二页是由希腊字母、摩尔斯密码、天气预报符号等多种符号构成的密码信。


凶手称,自己的信息就藏在密码信中。他还要求报纸在处刊登所有信件,否则将继续在周末晚上大开杀戒,直至杀够12个人。


信件署名处,凶手画了一个奇怪的符号,由圆和十字组合而成,有点像射击靶心。他从未解释这个符号的意思。



瓦列霍警察局获悉后,让3家报纸发表信件,并要求写信者提供更多犯罪细节,以“证明自己是凶手”。警方同时将密码信送到美海军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等机构求助。


密码信公开刊登第二天,一对热衷密码研究的老夫妇解开了密码。


信中写的是:“我喜欢杀人。杀人给了我惊险刺激的感觉,比和女人在一起还过瘾。最让我开心的是,我死后会升入天堂获得重生,而我杀死的那些人会成为我的奴隶。”短短的一段文字,让人看了不寒而栗。


当年8月7日,凶手按报上的要求再次寄信。他自称“十二宫杀手”,以炫耀的口吻描述两起凶杀案的更多细节。此后,凶手多次发出嘲弄警察无能的信件。同时,他又按耐不住杀戮之心,蠢蠢欲动。


当年9月27日下午4时,一对年轻情侣正在伯耶萨湖边野餐,突然遭到一个戴黑色头罩、穿黑色背带裤的男子袭击。该男子胸前挂了一个吊坠,图案正是十二宫杀手惯用的符号。他捅了两人几十刀,光女方就挨了24刀。


行凶后,男子像往常一样主动致电警方报案,并报上十二宫杀手的名头。半个月后,他伪装成乘客,又杀死了一名出租车司机。


这次的行凶过程被3个年轻人目击,3人随即报了警。遗憾的是,接线员将白人凶手听成了黑人,让真凶从警察身边溜走。警方进行了地毯式排查,调查了2500多人,依旧一无所获。


出租车司机被害3天后,《旧金山纪事报》收到凶手来信,称下一个目标将是学校校车。警方得知后,出动大量警力保护全美各地的校车。


折腾多日,十二宫杀手却迟迟没动静。警方认定凶手在耍弄自己,要求媒体不再刊登十二宫杀手的来信。这显然惹怒了凶手。他枪杀了一名交通警察,并向《旧金山纪事报》发去了一个比分:“旧金山警方对十二宫:零比十三。”



·信件末尾的十二宫标志。


有待证实的真相



“黄道十二宫”是一个占星学术语。古巴比伦人将黄道(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划为12等分,即十二宫,每个宫对应一个星座,由此发展出一套占星学体系。


凶手自称“十二宫”,故弄玄虚,不仅把美国警察搞得团团转,也让市民人心惶惶。人们害怕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



·关于凶手的通缉令。


然而,从1971年到1974年,凶手突然消失了,不再给报社写信,社会上也没有发生类似案件。


1974年7月,他给《旧金山纪事报》寄出一封信,大谈电影《驱魔人》的观后感,还声称自己已经杀了37个人。


这是十二宫杀手发的最后一封信。虽然1978年和1990年还有人收到自称十二宫杀手的信,但都不能证实是凶手所发。十二宫杀手彻底消失了。2004年,这起连环凶案被警方列为冷案。


凶手似乎销声匿迹了,但其扑朔迷离的身份和云里雾里的密码信,却在日后成为美式大众文化热炒的题材。2007年,好莱坞导演大卫·芬奇拍摄了《十二宫》电影,被称为惊悚类型片的经典之作。


十二宫杀手如此“有名”,与美国的社会背景也有关系。


他作案的时期正值越战后期,战争引起美国社会矛盾激化,嬉皮士和保守主义者的冲突升级。许多令人无法理喻的杀人魔王都出现在那个时代,且拥有大量“粉丝”。


比如,著名的邪教头目、连环杀手查尔斯·曼森就是个恶魔明星。十二宫杀手也逐渐成为一些美国人的“偶像”,他惯用的神秘符号甚至成了所谓的“流行文化现象”。


半个多世纪过去,十二宫杀手案依旧热度不退,“他究竟是谁”,依旧是待解之谜。


2021年10月,一个由40多名前执法调查员、情报人员等专家组成的团队“破案者”宣布找到了其真实身份——一个名叫加里·弗朗西斯·波斯特的退役军人,已于2018年去世。


波斯特被“破案者”认为是十二宫杀手,理由如下:


首先,他和当年根据侥幸逃生的受害者证言画出的凶手素描像都有相似的“额头疤痕”。


其次,“破案者”声称破译了当年凶手的一封字谜信,显示波斯特是凶手。一名前美军特工说:“必须知道波斯特的全名才能破译这些字谜。”


第三,“破案者”认为当年的谢丽·贝茨遇害案现场法医证据指向波斯特,这些证据包括一块溅有油漆的手表,贝茨拳头里抓着的棕色头发(与波斯特的头发颜色相同),现场留下的军靴鞋跟印记(据此推断鞋的款式和尺码与波斯特所穿的鞋相同)。


不过,18岁的贝茨死于十二宫首起命案发生的两年前,尸体在加州河滨市的一条小巷中被发现。当地警方认为贝茨的死与十二宫杀手无关。而“破案者”称,他们得到了1975年联邦调查局(FBI)给河滨警方的一份备忘录,里面称贝茨也是十二宫杀手的受害者。然而,FBI旧金山分局又很快向媒体表示,十二宫杀手的身份仍未能确定,该案依旧是悬案。


直到今天,《旧金山纪事报》仍会收到与此案相关的信件,报社编辑部还专门腾出地方,存放与此案有关的数千封信件和相关物品。


或许有一天,这些物件会成为揭开真凶身份的证据。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绝美之城》:虚无和浮华的意识流影像

如果你是被片名吸引到而选择点进来看这部电影,同时又幻想着它是一部轻松、愉快或是浪漫满分、甜到让人嫉妒的爱情片的话,那它真的会打破你的幻想,颠覆你的认知。


《绝美之城》这部意大利电影,用一个美妙的名字,用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着罗马上流社会浮光掠影之下的虚伪、堕落、做作、装腔作势。



那些被上流社会之外的人所羡慕着的上流社会,实则早已充斥着清醒之人想要逃离的混沌与慌乱。


以上所述,即我对《绝美之城》这部意大利影片的认识。


关于本片开头,即出现了一段关于旅行的话:


旅行的益处,在于想象力的锻炼,除此之余的只有失望和疲倦。我们的旅程完全是想象,这正是优势所在。它经历从生到死,人、动物、城市、事物,都是想象的产物,这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李特尔如此说道,而这是至理名言,放之四海皆准。闭上你的眼睛,你感受的是生活的另一面。路易斯——费迪南德·席琳《暗夜旅程》。


此处所说的旅行的意义,可以指单纯地到达某个地方的旅行,也可以指人生的旅行。


纵观我们的一生,无一不是在度过自己一个人的旅程。


《绝美之城》它让很多人觉得看不懂的原因是,它不同于一般的结构清晰、以清晰的剧情脉络来引导全片的影片,它的镜头结构是松散的、片段式的,看起来是杂乱的,没有章法的,如果没有坚持看下去的毅力,很可能只看十几分钟就完全看不下去了。



但是,坚持看下去之后会发现,它是文学式的文艺风格影片。


从一开始的似乎没有明确的主线,让刚开始看的人会迷惑于它讲的到底是什么。到后半段逐渐看到了呼之欲出的答案。


它讲的是罗马这座城,发生在它其中的故事,才是重心。


罗马作为全球的时尚之都,有着数不尽的繁华和享誉世界的名气。那些上流社会的作家、演员、电视台主持人、画家、诗人、教授、现代艺术收藏家、魔术师、主教等名利双收的角色,整日在罗马这座城市里游走于舞会、俱乐部、派对这些喧嚣的场所,从外在的层面上来说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属于罗马的文艺与美感。



就像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一样,这样的城市用外在的时尚品位与艺术美感,吸引着观众们沉迷于这座城。


但是初始被外在的美感所吸引的人,如果只是一直停留在对外在的吸引力上,而让生活长时间处于被虚假浸润和包裹的状态,会逐渐地生厌与逃离。


内在的罗马,如果抛去了外在的华丽与喧闹,霎时犹如一个巨大的空洞,让人感到空虚、无助与寂寥,生活于其中的上流社会人士,其中不乏势力者和瘾君子、全球十大通缉犯之一的存在。



纯粹的“普鲁斯特”式的精神追求者,在这片歌舞声色遍布的城市,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要不然,那位被当成“精神病”的贵妇的儿子,不会因为沉醉于诗歌中选择自杀。


这样的罗马,就是身为名流作家的德普生活在罗马,但是对它日渐生厌的原因。



罗马,就像一座围城一样矗立着,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德普26岁来到罗马,到如今功成名就的65岁,他从一开始追求做上流社会的国王,到看过太多的酒色歌舞之后的迷失,继而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更找不到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写书的冲动再也没有过。


他的65岁生日依然是场巨大的社交舞会,名流齐聚,欢歌艳舞,但是他在回家后却对着家庭佣人说:我不想过生日。历经40年,在声色裹挟之下的德普,每天都是重复地看着身边这一切的发生,他无法再写书,甚至不知道现在和明天要做什么。



这样的空虚和虚无,早已遍布德普的每个细胞。


德普在40年前出版过一本声名大振的小说,此后身边的人总是不厌其烦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再写一本书呢?他能怎么说呢?



也许德普和周围的人的谈话能给出一些答案:


当他和聚集着诗人、演员、玩具商这些名流坐在一起时,他们的谈话内容有生活的琐碎,还有对罗马这座城市的“控诉”:



罗马最好的人是观光客,

就意大利来说,我们以何闻名?时尚和披萨

这是织工和食品商的国度,

罗马是世上唯一一个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国度,

富不过一个星期,你很快就回到平庸,罗马是纯粹的集体主义,

德普:我不是厌恶女人,我只是有点厌世


生活在罗马的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不一样的罗马印象。


但是德普在40年代的时间里,对纸醉金迷的罗马厌恶了,而写书需要的是更纯粹的内心。


德普在65岁生日之后,感觉到自己“不能再浪费时间,在不想做的事情上了”,尤其是不想再厮混于日益消磨内心的派对上。



这期间,他的生活开始经历老友的生离死别,以及和他一样对罗马感到失望的朋友的归乡告别,即便时不时地总有美妙的女子来到他身边,即便仍然有很多人以崇拜的眼光在看他,但是,德普的心,始终如同一个孤寂的岛。


德普在65岁之前交往过7个女人,而第8个,是他朋友的女儿,拉蒙娜,一个在42岁的年纪仍然坚持跳脱衣舞的女人,用赚来的钱去做治疗,但是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



看到过身边的人发生过两次死亡,是德普真正面对自己、想要寻求解脱的开始。他甚至来到那个正在为魔术表演做准备的魔术师身边,请求他告诉像把动物变没那样把自己也给变没了。


魔术师老友的一番话,直戳德普的心:“捷普,你觉得我要能把活人变没,都这把年纪了我还在这里干嘛?只是魔术而已……”



罗马这个城市,有太多掩藏在浮华之下的孤寂者。


“在严肃地浮华之下衣衫褴褛地活着”是德普给自己和周围生活着的人的评价。


“我们这些挣扎在绝望边缘的人,而我们除了相对无言,相濡以沫,别无他法。”



同样住在罗马上流社会的一个老友,甚至因为无法再忍受在罗马的生活,选择回到家乡。


老友雷曼诺在一次诗朗诵上说:“我以往花整个夏天计划九月的事,现在不了,现在我花整个夏天缅怀那些遗失的美好。念旧怎么了,这是对未来没有期待的人唯一的消遣了。我如此平庸,但无需担忧,挺好的。“



他和德普告别时的对话:我要走了,回老家,再也不回来了,家当都撂在这不带了。我在这里过了40年,最后想来想去,只有你,值得郑重道别。


德普:你真要走了?罗曼诺,为什么要走?


雷曼诺:我对罗马失望了。


对罗马纸醉金迷的空虚失望的人,不只是德普一个。



那些藏在德普心底的话,他大抵只会和那个值得信任的侏儒症女编辑说:


多年来他们一直在问我为啥不再写一本小说,但你看看这些人,这些野人!这是我的生活, 它啥也不是。福楼拜想写本关于虚无的书,但没写出来,我能做到吗?


“我周围的一切都在死去,那些比我年轻的,我眼睁睁地看着而我……


德普曾经想过向主教去请教一些关于精神困惑的解答方式,然而那个被周围人称为是“欧洲最厉害的驱魔人”的主教,却是一个每次谈话三句不离美食烹饪的低俗者。德普的失望可想而知。



只有当他在路边看到修女、孩童,回忆起自己的初恋艾丽萨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真切的笑容。



谁也没想到,当德普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抽离于上流社会中,带给他真正解答的人,却是贫穷的、始终不曾踏入上流社会的圣徒修女。


当即将104岁的圣徒玛丽亚修女来到在德普家的宴会时,她同样问道:


为什么你从没再写过书?


德普:我在找绝世的美丽。但是,我没找到。


当玛丽亚修女对德普说:我只吃草根,因为根部最重要。这句话,似乎一瞬间触动了德普一度倍感迷惑的心。


玛丽亚修女所说的根,也许指的是初心和原始的内心。这样的根,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因为这样的根,是供给生命营养和养分的源头。


于作家的写作也是如此:寻到了内心的根,就找到了写作的动力。


修女的虔诚和极简的生活哲学,帮助捷普找到了解答困惑的钥匙,以下便是德普自己豁然开朗的所思所想:



“这就是故事通常的结尾,以死亡终结,但它一开始都是活的,隐藏在这些空话当中,隐藏在这些喧嚣声中,沉寂、感伤、情感、恐惧、憔悴的、变幻的、闪烁的美丽,然后是卑劣肮脏而又凄惨的人心,全都埋藏在这存活于世的窘迫之下,而在上面的就只在上头躺着,我不谈论它,所以……就让这本小说开始吧,毕竟……一切只是个圈套。是啊,是个圈套。”



从原点出发到走向远方的迷失,再到寻根求己,大概是很多人都必不可少的人生旅途。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