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思想的速度》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10:49

3招搞定《思想的速度》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思想的速度”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和立意: - 明确作文的核心主题,即“思想的速度”是什么,它代表了什么,以及你想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 - 确立立意,即你希望通过作文传达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2. 研究背景知识: - 了解与“思想的速度”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为作文提供理论支撑。 - 收集关于思想速度的实例或故事,以丰富作文内容。
3. 结构安排: - 开头:用引人入胜的引言引入主题,例如引用名言、提出问题或描述一个场景。 - 主体: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可以使用以下结构: - 描述思想速度的概念和重要性。 - 分析思想速度的影响因素,如环境、教育、个人经历等。 - 探讨思想速度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提出如何提高思想速度的方法和建议。 -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主题,可以提出展望或呼吁。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复杂的词汇。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注意文章的节奏和

科学家量化了人类思维的速度,每秒仅10比特!这么慢我们怎么活?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的认知不断深入,其中人类思维速度的量化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的量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领域,数据量以比特数表示,一个比特为0或1,相对较为简单

然而,信息的量化则要困难得多。比如,询问朋友新生儿的性别,无论内容长短,对提问者而言,有效信息只是男或女。

这表明信息的量化比单纯的数据量化更为复杂,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准确量化各种系统中的信息量,包括语言中每个音节所传达的信息在人类活动中,打字是一项常见的行为熟练的打字员每分钟可输入120个单词,若每个单词由5个字符组成,相当于每秒敲击键盘10次

研究人员发现,每次敲击键盘可视为一个信息单位,由此推断打字时的思维速度为每秒10比特。在打字过程中,打字员需将大脑中的想法转化为手指的动作,这既需要手指的灵活,更需要大脑快速处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操作。

电子竞技比赛近年来备受关注。起初,研究人员认为电竞选手的思维速度会更快,因为他们的手速极快,屏幕切换迅速。

但经过估算,电竞选手的信息处理速度也约为每秒10比特。在电竞比赛中,选手需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应对复杂情况。

他们的眼睛要迅速捕捉屏幕信息,大脑要快速分析并做出反应,手指要准确操作设备尽管表面上操作迅速,但从信息处理角度看,其思维速度并未超出每秒10比特的范围。魔方快速盲拧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活动。以美国选手汤米·切里为例,在2023年的一场比赛中,他仅用5.5秒观察魔方,并在7.5秒内完成复原。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估算,他的思维速度达到了11.8比特每秒。在这个过程中,选手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记住魔方状态,并在脑海中进行快速计算和推理,以找到最佳复原方案,这对选手的空间想象力、记忆力、思维速度和反应能力都有极高要求。

在记忆力方面,以参与“5分钟二进制”记忆比赛的选手为例。他们需要在五分钟内记住一串由0和1组成的数字,记忆数量越多,能力越强。

目前,该项运动的记录由蒙古记忆冠军蒙克舒尔·纳尔曼达赫保持,她在五分钟内记住了1467个。然而,经研究人员估算,她的大脑完成这项任务时的信息处理速度仅为每秒4.9比特

这说明,尽管这些选手在记忆力方面表现出色,但从信息处理速度的角度来看,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快。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选手的研究,研究人员对人类思维的极限速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众多被研究的运动项目中,顶尖选手的大脑信息处理速度大约为每秒10比特

尽管魔方快速盲拧选手汤米·切里的思维速度达到了11.8比特每秒,但这只是个例,并未改变人类思维极限速度的大致范围。因此,人类思维的极限速度大约为每秒10比特

那么,人类为何能以相对较慢的思维速度在世界上生存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一个变化缓慢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思维速度较慢,也足以满足生存需求。

实际上,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需要较高的思维速度,而大多数时候,环境的变化速度要慢得多。最初,神经系统的进化主要是为了帮助祖先导航,寻找食物和躲避捕食者

所以,大脑的某些极限设定可以追溯到这些简单的系统。我们的大脑虽然每次只能处理一个想法,且思维速度相对较慢,但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已经适应了这种情况,并发展出了相应的生存策略和能力。人类的感官系统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收集器。按照信息论的量化标准,我们的感官,包括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每秒需要接收10亿比特的信息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我们的眼睛能捕捉到周围环境的无数细节,耳朵能听到各种声音,皮肤能感受到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鼻子能分辨出各种气味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大脑每秒最多只能从这10亿比特的信息中“下载”10比特。这意味着存在着一亿倍的巨大差距

大脑就像一个信息过滤器,必须从海量的感官输入中筛选出最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而将大部分信息忽略掉。但如何实现这一筛选过程,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这种人类感官接收信息量与大脑处理量的巨大差距,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脑机接口为例,在过去十年中,科技巨头们纷纷投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试图在人脑和计算机之间建立直接连接,以实现比正常对话或打字更快的信息交流。

脑机接口的设想固然美好,有望为人类带来更便捷、高效的交流方式。然而,人类思维速度的限制可能会给脑机接口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无论为大脑添加何种设备,都难以突破大脑自身认知速度的限制。即便脑机接口技术能够成功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连接,我们自身的思维速度或许也无法充分利用这种高速的信息传输。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脑机接口的研究毫无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过程中,要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和限制,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发展,使其真正服务于人类。

三种节奏

(图片源自网络)

渐渐从闲常的日子中辨识出三种节奏,似乎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有时,一天要在三种节奏之中穿梭几个来回,可以顺便对比一下。节奏——怎么说呢?肯定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不会是一幢楼房,也不会是一棵树或者一座山峰。诸多生活表象纷至沓来,又倏忽而去。节奏是生活运行速度制造的节拍吧?

这么说有些抽象,举个例子。譬如,信手翻开一本唐诗或者宋词,立即会感到诗词里的生活慢了下来,仿佛离开疾驰的轿车换乘悠然的小舢板。“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或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句背后是另一种缓慢的生活节奏,从容不迫;古人当然要喝酒,要下棋,还要相思,这些事情慢慢地做,下棋的对手“有约不来”,那就在灯下“闲敲棋子”,每一次相思起码一个晚上,要不怎么说“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至于“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以及“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日子缓慢得仿佛要停下来了。因为放慢了节奏,许多匆匆一瞥甚至视而不见的景象终于进入视野:清澈水流之下的石块,细雨悄悄湿了衣裳,两只白鹭贴着江面飞过,竹篱上的一茎菊花摇晃在微风中,“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此等等。是不是只有古人才能享受如此清闲的节奏?现在的人们每一天忙得七荤八素,刚刚放下电话又拿起了表格,急步赶到会场的时候已经是最后落座的那一个。这种日子哪里还有闲情听风观云,对花赏月,过了一天甚至连有否出太阳都没能想起来。日复一日,开始与结束,太快了,不知不觉老之将至。

当然,这种清闲是古代诗人慢慢写出来的。诗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斟酌沉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若配上乐曲吟诵,时光似乎被拉得更长。没有堆积如山的繁杂事务,超然独立,犹如落日晚风之中的一棵树。读一读唐诗宋词就是享受这种慢。一些时尚的网络小说怂恿主人公“穿越”到古代,赶到宋朝或者清朝当一个侠客大打出手,或者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他们没想到古代诗人讲究的恰恰是那个“不闻窗外事”的悠然。

是古代诗人制造的幻象吧?阖上那一册薄薄的唐诗或者宋词之际,正坐在风驰电掣的高铁奔赴异地参加一场商务会谈。下车之后要见许多人,说许多话,与一些人建立新的长期联系,进而形成复杂的情节。无数的偶然与不确定从各个方向涌入生活,哪里还是古代诗人那种水流花谢,空山无人的节奏?这已经是长篇小说或者电视连续剧了。说对了,现在最为时髦的就是长篇小说或者电视连续剧。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时代的机器正在悄悄地调动生活的节奏。铁路与火车,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密集的国际航班,电报逐渐淘汰,电话已经从语音发展到视频,卫星中转的信号从南半球折射至北半球。各种机器分布在众多领域,废除了某些古老的故事基础,衔接起另一些前所未有的社会关系。书生赴京赶考,中了状元之后成了负心汉,一无所知的痴心恋人仍然在寒窑苦等若干年——现今怎么可能再有这种情节?一个电话不是一清二楚了吗?当然,负心汉与痴心恋人的情节还在延续,可是,形式完全不同了。只要删除电话、汽车与飞机,这些情节立即瘫痪。

古代的诗人常常与二三知己分享自己的诗作。哪一首诗日后传遍天下是不可预计的事情。顺其自然罢了,没有人事先操心。

可是,长篇小说或者电视连续剧并非如此。长篇小说是大型的文化生产,投入的精神成本远远超过短小的诗词,以至于作者期待必要的回报。古代的说书是瓦舍勾栏的一个项目,听众的人数意味着回报率。现代的出版社与印刷厂作为连锁机构保障长篇小说传播的技术支持与经济收益,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是另一种传播体系赋予的附加值。印刷机器形成的印刷文化,同时构造了一个时代的心智形式。我们这一代仍然默认印刷文化的环境,我们的思想速度、表述标准以及书写效率无不向印刷文化靠拢。所谓字斟句酌,或者下笔千言,无形地以书籍作为衡量。

书籍是精神产品成功的必然归宿。著作等身,书房里壮观的书橱,出版社令人咋舌的发行量,图书馆望洋兴叹的藏书,书籍是不言而喻的基本单位。我们不会像老子的《道德经》那样,仅仅用五千来字阐述如此玄妙的哲理,因为那时的文字只能写在竹简之上,一片竹简容不下几个字。享用纸张构造的书籍是很久以后的事情。许多人现在敲击电脑键盘作为写作工具,但是,心智或者表述仍然遵从印刷文化的节奏。屏幕上的文字仍然遵从书籍的标准——许多文字最终还是印刷成书。

但是,我听到了另一种敲击键盘的节奏,啪啪地,响得如同瓦片上的骤雨。这是软件工程师的手法。修理电脑的时候,他们手指之下的键盘,似乎始终在响。后来我才知道,一些人的文字书写也是这么快——我说的不是速记员,而是网络小说作家。许多网络作家每日至少上传八千字,这是养家糊口的基本工作量。敲出八千字的键盘马不停蹄地响成一片。这时,印刷文化遗留下来的作家目瞪口呆。他们耗时两年写出一部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网络小说作家只要两个月。键盘与屏幕带来文学生产力的疯狂提高,昔日的文学产量成了一个笑话。网络上的长篇小说往往上千万字。作家可能忘了先前写过哪些情节,同一部小说内部各种人物的失联、无疾而终、死而复生或者张冠李戴乃是常见的事情。不论那些传统作家流露出多么不屑的神色,网络文学的节奏正在将愈来愈多的读者召集在手机周围。

另一些称之为“键盘侠”的人也将键盘敲得飞快。他们居然在网络上吵嘴,兴致勃勃打口水仗。食指一点鼠标,这些即兴的文字立刻进入公共空间,什么深思熟虑、惜字如金无不成为过气的教条。我们曾经在家里或者会议室吵嘴或者打口水仗,但是不会堂而皇之地将这些闲言碎语印刷出来——多浪费呀。然而,“键盘侠”肯定不服气。他们对印刷文化的遗老遗少反唇相讥:得了吧,不要自以为是了。必须跟上时代,以前你们也是这么说。网络时代的帖子、吵嘴、口水仗就是流行文体,甚至还有独具一格的“弹幕”评论。“弹幕”评论亦步亦趋作品的剧情,二者相映成趣。作品结束之际,亦即评论收场之时。立竿见影,音停响息,只有网络才能造就这种“快”。哪怕是无关紧要的明星绯闻,早五分钟知道也值得自豪。“加速主义”概念已经隆重登场,谁知道电子魔术还会变出什么?“阿法狗”?元宇宙?ChatGPT?慢吞吞又怎么能赶得上?

我曾经表达一个感慨:手头的动作越来越快,手边的事情却越来越多。只有在忙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我们才会想一想唐诗或者宋词之中的日子。多数日子里,我们不知不觉沉浸于紧锣密鼓的节奏,网络时代的各个方面都在提速,一辈子仿佛活出了三辈子的效果。那么多的消息,那么多的评论;那么多的演出,那么多的八卦;那么多的带货直播,那么多的网购与快递;那么多的结婚,那么多的离婚;那么多的会议,那么多的观念;世界如同旋风一般从眼前掠过,快就是快感。庸俗的财迷念叨时间就是金钱,无敌的武林高手认可快就是赢。古往今来,天上地下,激烈的竞争就是讲究一个“快”。

可是,慢一点又会如何?我想起了一则轶事。一批物理科学家定期相聚,一起交流学术思想。一位科学家的反应似乎总是比其他人慢一拍。许多人已经开始发表观点的时候,他似乎还没有弄清问题的要义在哪里。奇怪的是,深入的分析表明,他慢悠悠说出的结论多半是对的。快和慢是一回事,对或者不对又是另一回事。我在哪一本书上读这一则轶事?这一位科学家叫什么名字?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当年的读书囫囵吞枣,读得太快以至于没有记住。

来源:《文学报》

作者:南帆

编辑:胡雅诗(见习)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