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1 05: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崂山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表达的主题,比如崂山的自然风光、历史传说、文化底蕴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入: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崂山的基本情况,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下文展开铺垫。
4. 主体部分: a. 自然风光:描述崂山的山川河流、奇峰异石、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以及你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b. 历史传说:讲述崂山相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太清宫等,体现崂山的文化底蕴。 c.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游览体验,谈谈对崂山的认识、感受和启示,如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思考等。
5.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崂山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并表达对崂山的喜爱和向往。
6. 语言表达: a.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b. 情感真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读者产生共鸣。 c.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使
游览路线(按文中所说地名):
登窑小学——大河东——聚仙宫——流清河——梯子石——太清宫(午餐)——张仙塔——晒钱石(弃舟)——八仙墩——晒钱石(登舟)——青山湾——青山小学——麅子崮——上清宫——明霞洞(宿)。
崂山地图(局部)
(环游第五日 1934年10月30日)
十月卅日,是为环游之第五日。早六点,乘汽车赴登窑,视察市立登窑小学校新建校舍,及沿路工程。回经大河东,循流清路过聚仙宫,降车一览,即赴流清河,改乘山轿赴梯子石,勘察路工。聚仙宫为胡元古刹,今已残毁不堪,极为可惜。余念此地当南路之冲,循南海滨游天门峰上下二宫,及由砖塔岭上陟巨峰者,俱以此为中心地点。议就聚仙宫之旧屋稍为整理,扩客室二三间,俾供游人息足,并于流清河口,增置公安局分驻所、工务局监工处,以保治安,且利交通。
大河东路口
流清河海滩
登窑,即登窑村,位于青岛崂山区九水风景区南部,距崂山区九水村12公里处。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时,更名为登瀛。这里因相传为秦时徐福东渡求仙、登船出海之地,“瀛”即指海上三神山之“瀛洲”。
周至元《游崂指南·南海路胜迹》“登窑”条载,登窑村“三面面山,南见海光。平畴数百亩,椒梨之属成林。每值花时雪天,玉蕊不足为喻。入其中者咸谓不减武陵桃源也”。故“登瀛梨雪”为青岛十大胜景之一。
黄公渚《登窑》诗曰:“登窑面海枕山陲,茅舍疏疏间竹篱。梦断春风千顷雪,梨花廿里忆芳时。”
栲栳岛社区
栲栳岛社区
栲栳岛社区
聚仙宫,又名寒寨观、韩寨观。位于崂山区沙子口镇幸福村东。创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该宫由著名道士李志明、王志真创建,元代学士张起岩撰写《聚仙宫碑》碑文。该宫旧有玉皇、真武、三清诸殿,后来只存真武殿。1956年被拆除。
九点,自流清河乘山轿,循海滨岭上行,勘视梯子石一带路工。梯子石为崂山著名险道,悬崖傍海,舍此无路可通,而坎坷崎岖,一再起伏,行者稍一不慎,即有下坠深渊之虞。就旧道展宽为二公尺六,山坡概以条石作成阶段,总计二千数百级。昔之蛇行蚁附者,今得阔步其间矣。然山势起伏甚多,自流清河至太清宫,需二小时有半。今后拟延长汽车路,东逾流清河达太平阑,以期缩短游程。此行原议过梯子石后,即循八水河,北趋龙潭,赴上清宫。嗣以河畔小径,不利舆行,乃变计径赴太清宫,比至已十一点半矣。午餐后,黄山、青山两校学生来宫相迎,余慰劳之,并捐助每校百元,以供冬季煤火之需。
梯子石,过去由崂山西麓通往太清宫一带的主要通道,因上下岭之路竖立如梯,故名。最危险处在太清宫西山巅,小路窄不容足,人行此处,须从石上爬行而过。头顶危岩摇摇欲坠,脚下大海惊涛拍岸,稍不留意即有坠海之虞,故名“阎王鼻子”。清代掖县举人林钟柱作有《梯子石记》,刻于太清宫北侧的山岩上。
梯子石故道(网图)
梯子石(网图)
天门峰,一名云门峰,又称南天门。从流清河入海处,沿天门涧向东北攀登,约行5公里便到此处。山口两峰,拔地耸立,绝壁悬空,高数十丈,对峙如门,故名。崖石镌有“南天门”三个大字,是丘处机手书。
天门锥
天门锥
南天门
明人陈沂有《南天门》诗:“望入天门十二重,夐然飞雾半虚空。千寻不假钩梯上,一窍惟容箭括通。风气荡摩鹏翮外,日光摇漾海波中。欲求阊阖无人问,但拟彤云是帝宫。”崂山南天门有三处,另两处一在华楼宫南,一在神清宫南,以天门峰的南天门最为高大。
太清宫,又称下清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三面环山,一面濒海,为崂山道教祖庭,有全真道“天下第二丛林”之称,地位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是崂山最大的道观。共有房舍150余间。宫内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3座殿堂。太清宫曾以“太清水月”之誉列崂山十二景之一。三皇殿院子里有两株古柏,传说汉代所植。
太清宫
太清宫牌坊
太清宫刻石
崂山太清宫
八水河,又称“天河”,位于崂山南部。发源于天茶顶,天泉是其源头之一。八水河流经一条长长的山涧,因由八条涧水汇集而成,故名。河谷中有“贮月潭”“大平潭”“小平潭”等许多水潭,如明珠散落,风景迷人。
八水河谷
龙潭瀑水库
龙潭,即龙潭瀑,又称玉龙瀑,在八水河中游,北距上清宫约1公里。周围岩壁峭立,kE八水河至此,沿20米高、10余米宽的绝壁悬空倒泻,喷珠飞雪,状如玉龙飞舞。瀑布落下十几米,与石壁相击,分数股跌入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潭旁巨石上镌“龙潭瀑”三字。大雨过后,山洪暴注,飞腾叫啸,更为壮观,故有“龙潭喷雨”之称。
龙潭瀑
上清宫,在崂山东南部、太清宫西北。此宫原在山上,名崂山庙,因与太清宫(俗称下宫)对称,又简称上宫,是崂山的主要道观。北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赐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并为他修建太清宫、上清宫和“上苑”(即今太平宫)。上清宫后毁于山洪,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道士李志明再次重建,后历代屡有修缮。分前后两进庭院,前院门内东西各植古银杏一棵,枝叶繁茂,后院为正殿和东西配殿及道舍。正殿祀玉皇大帝像,配殿奉全真七子塑像。宫西北岩上刻有丘处机及明人陈沂等人的诗词与题字,岩下石间有一清泉,名“圣水泉”。宫前石桥名“朝真”,宫西石桥曰“迎仙”。宫外不远处有丘处机的“衣冠冢”。
上清宫
上清宫
上清宫
丘处机衣冠冢
余以为时尚早,乃觅小舟二,往游八仙墩。是日阴寒,西风甚烈,波涛汹涌,既抵墩下,舟不得泊。乃环墩一匝,过张仙塔下,折而北,泊于晒钱石,乃得攀援而上。更越八仙墩之岭脊上,循径下行,乃达八仙墩之正面。墩与塔皆由崩崖而成,惟墩处崂山头之极端,崩处若瓜蒂切去一角,切角之平面平如砥,西昂而东卑,逐渐没入海中。其剖面悬崖,又逐层崩落,中虚若堂奥,深可数丈,高亦称是。颓石十余,错落陈列堂中,大者如屋,小者如几,是即所谓八仙墩也。崩崖之东面,自巅至趾,完全剥落,残崖矗立海中,俨然如城阙,高可十余丈。间有罅裂处,窈然而黝,深不可测,疑为蛇龙之窟宅也。城阙之上,有耐冬树数株,昂首天外,孤芳自赏,亦奇观也。
八仙墩,位于崂山的东南角,离太清宫约六七公里。因相传八仙过海由此起步而得名。
八仙墩(网图)
八仙墩(网图)
八仙墩(网图)
八仙墩(网图)
八仙墩(网图)
崂山头八仙墩位置(网图)
张仙塔在灯塔附近(网图)
明代高弘图《崂山九游记》中说:“墩插海水头,成万仞绝壁,豁可五七间,如堂悬而伸者,如重檐蔽地,如锦裀绣藉,中设石床,累累状如墩,故名八仙墩。”
近人周至元《游崂指南》也说:“有石坡广数亩,东下斜插入海,海水汹涌,山势若动。其北则峭壁千仞,崄崿逼天,下纳上覆,其势欲倾。石层层作五色,斑驳如绣。处其下者,仙墩也···.··洵山海奇险之极观也!”
舟子为余言,晒钱石每岁必有仙人晒钱一度,游人往往于此拾得古钱。余等就石罅觅之,果捡得数枚,内有宋祥符铸。意者游人中于晒钱之说,乃亦追踪而至以效法仙家之所为欤?余初意由太清宫遵陆修一道以达八仙墩,至是悉其艰险,且为游人之所稀至者,纵有来者,仍以舟为便,此路可勿修也。游毕仍从晒钱石乘舟,北去青山湾登岸,赴青山小学参观新筑校舍,时已过三点矣。
晒钱石(网图)
晒钱石(网图)
晒钱石(网图)
青山,村名。周至元《游崂指南·东海路胜迹》说,青山村“村民数百家,倚山势高下而结庐。自远望之,重叠若层楼复阁,野卉琪花点缀其间,幽丽宛如画图。东为青山口,两岬遥拱,大海中涵,风帆渔筏,时出没于烟波缥缈中,亦胜观也”。
青山村
由青山复乘山轿,经麅子崮北麓赴上清宫。宫之污秽不治,一如聚仙宫、华楼宫。蒲松泉所志之绛雪久矣枯去,香玉亦憔悴可怜,其他花木多类是。昔人谓世家必有乔木,乔木不仅表示世家之古朴,且足以表示其家风。惟其家风足则,故能世泽罔替;否则,世家且不获自保,又遑问乔木耶?余切嘱庙祝将前院之马厩、磨坊、厨房移至旁院,以免污秽当阶,使来者望而生憎。大门亦应恢复昔年坐北向南之原状,面向迎仙桥大道,以揽取八水河方面之风景。旧址原属如此,乃道人误信堪舆家言,以为门对八水河谷口,气泄财散,于宫不利,故改为东向。世外人仍有此类迷信,真可悯也!自上清宫至明霞洞、青山之道,近已饬工务员司,代为修治,今后并将增治八水河之小路,以便游行。五点,自上清宫沿宫后小冈,径上明霞洞。此本崎岖樵径,近经辟治,乃成坦途。比至明霞洞,已昏黑不辨路径。是日天阴多云,故益形其暗也。晚饭后,大雨骤至,同人颇忧明日之游程,或为雨阻,灯下乃披图相与研究日后之规划。
麅子崮,即狍子崮,位于宝珠山上。崮上有瑶池,池内蓄水。池壁圆融,应非人工所为。
瑶池
绛雪,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前的山茶树,高8.5米,干围1.78米,树龄约700年。冬春之际,满树绿叶流翠,红花芳艳,犹如落了一层绛雪。不远处原有一株白牡丹,高及屋檐。蒲松龄游崂山,作有《香玉》。在这篇小说中,香玉、绛雪为白牡丹、山茶树所化。小说写在太清宫读书的黄生与香玉、绛雪生死情缘。
绛雪
绛雪
绛雪
(——谢谢阅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文学成就突出。
淳化元年(990年),其父因病卒于任所,其母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长山。
范仲淹曾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著称于世。这首《题下宫三官殿》是他游览过崂山太清宫后所作,诗中展现了大政治家的气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