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2: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边城》中心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中心思想:首先,要明确《边城》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通过阅读原著,分析人物、情节、主题等,提炼出作品的核心思想。
2. 理解作品背景:了解《边城》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沈从文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地域特色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3.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如翠翠、傩送、天保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以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4. 梳理情节发展:梳理作品中的关键情节,如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天保的悲剧等,分析这些情节如何体现中心思想。
5. 比较分析:将《边城》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如沈从文的另一部作品《长河》,探讨两部作品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以突出《边城》的中心思想。
6.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义不清的情况。同时,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7. 结构安排: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和中心思想;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中心思想,结合具体
我走过许多的路,领略过乡村、都市的烟景,体味过大街小巷的世俗人情,却只读过沈从文温润如画的《边城》。
沈从文的《边城》,优美的文字间,蕴含世间鲜有的温情、淳朴和人性美。纯真懵懂的翠翠,朴实憨厚的老船夫,雄浑豪迈的天保大老,富于感情的傩送二老,同情心重的船总顺顺,甚至涂脂抹粉的妓女,无不是人性纯粹的代名词。
奈何爱情未果的不欢而散为完美得无可挑剔的《边城》增添了淡淡的苦涩,这首轻快的牧歌也多了些低沉的音符。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然而爱情的缺憾反倒提升了《边城》的艺术美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边城》里的人物,不论农人、兵士,仿佛水分饱满的玛瑙樱桃,个个鲜活生动,与沈从文所赋予的深情不无关系。沈从文在《边城》的题记中写道:“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边城》里的茶峒山城位于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边境。因此,《边城》有作者浓浓的乡情在里面,对于农人与兵士的温爱源自记忆中的熟悉感。
本文将从文学风格、叙事的反复与细节、风土人情三个方面探讨沈从文在《边城》里留有的温存。
老舍先生在《文学概论讲义》中把文学风格定义为“人格的表现”。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这里的风格不是语言选择和写作技巧,而是作家人格的表现。前者是学习的结果,后者是作家心的形态,即自我。
清代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中写道:“一人有一人之诗,一时有一时之诗,故诵其诗可以知其人论其世也。”
诵李白的诗,我们可以读出他的浪漫情愫;诵杜甫的诗,我们可以读出他的现实感怀;诵王维的诗,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寄身田园的闲情雅趣。三位诗人的作品,是其性情的流露,作品风格是在相应的大环境下其人格的体现。
《文心雕龙·体性篇》中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是对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整体概括:不同的作家,个性相异,呈现于纸上的文章也如人的面孔一样迥乎不同。
《边城》的风格是沈从文人格的表现。
从边城林壑尤美的自然风光,可看出沈从文寄情山水的浪漫主义情怀;从边城淳朴的民风,可看出当地人的率真和沈从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赞美;从以翠翠为代表的茶峒人的善良与纯粹,可看出沈从文对人性真善美的称许。
《边城》完成于1934年,正是世道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之际。《边城》里鸡犬相闻、纯净澄明、百姓安居乐业的避世生活与当时变动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小说的“反其道而行之”更见沈从文追求人性美的用心良苦及民族过去的伟大与当时的堕落。
作家贾平凹在《沈从文的文学》中称沈从文的作品具有阴柔、温暖、神性、唯美四个特征。
阴柔,在于沈从文的作品含有忧郁、伤感的气息。《边城》里翠翠未圆满的爱情、老船夫含恨而终的遗憾便透露着阴郁、哀伤的情调。
温暖,在于沈从文的作品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沈从文对于农人与兵士的温爱是温情,翠翠的善良秉性乃至妓女的浑厚与痴情亦是温情的表达。
神性,在于沈从文的作品有着精神层面的高度。《边城》着力铺陈的民族风情与人性的光辉将之由描述小人物的家长里短上升到了歌颂人性美的精神层面。
唯美,在于沈从文的作品讲究艺术,注重文笔,蕴藏韵味。《边城》集抒情诗与散文性质的小品文于一体,质朴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湘西自然风光画卷。细细品味,犹如置身其中,陶冶性情之余,心灵得到了净化。
“闲话”的巧妙安排是作品唯美的因素之一。一些“闲话”,如翠翠初遇傩送二老时,由于误解而抛出的“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使翠翠的形象富于变化,并不只囿于“乖巧”这一人物设定。
叙事的反复和细节描写也是《边城》唯美的一方面,如反复写到的“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交代端午日天气状况的同时,渲染了凄美的环境氛围,为翠翠在顺顺家吊脚楼上的听闻(中寨王团总打算以一座新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与顺顺结亲,而二老倾向于老船夫的渡船)和感受奠定了基本色调。
这些都与大自然赋予沈从文爱幻想的特殊气质、少数民族的身份促就的沉忧、柔软的性格以及早年一波多折的经历息息相关。
你的内心有没有专属于一个人的柔软?别人问不得,碰不得,只因他/她是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于老船夫而言,翠翠是他内心的柔软。天保大老问老船夫,翠翠有无婚约时,原本侃侃而谈的老船夫竟只字不提。然而,老船夫极在意这件事。
翠翠的母亲将孤雏交把给老船夫,老船夫自然有责任和义务在垂暮之年将翠翠交把给另一个人。这个人应该是值得翠翠托付一生的,所以老船夫对此尤其慎重。其实,老船夫是欢喜大老当他的孙女婿的,只是翠翠的沉默令老船夫无法定下这门亲事。
老船夫的“搓手”动作在小说里共出现了六次,分别是: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行为分为应对行为和表达行为。应对行为指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它受人的掌控,旨在改变环境、满足需要等。表达行为指无意识的、没有目的的行为。它不受控制或不可控制,不是为了满足需要,而是一种更多受性格制约的从属现象。
从字里行间可知,老船夫的“搓手”动作是他不由自主做出的一种表达行为。“搓手”表明了老船夫在特定情境下的慌张与局促不安,此时平日里的从容完全不见了踪影。
老船夫搓手的六个情境,皆与翠翠的婚事相关,可以看出老船夫对翠翠人生大事的在意程度。老船夫细致入微的“搓手”动作,是亲情的体现,也是一个祖父对孙女关怀备至的彰显。即使卑微,也要为孙女的幸福用尽他毕生的力量。
翠翠是老船夫深藏于心的柔软,也是他的敏感之处。敏感之下的不自然,暴露了老船夫内心尤为在乎的事情。这种反复叙事和细节化的叙述方式不但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也是《边城》唯美的艺术表现。
读完《边城》,会发现茶峒人把生活过成了意味悠长的诗。他们看似渺小,却有着渺小的自由。
季羡林先生曾说:“自由的渺小,渺小的自由,却昭示了生命本质上的尊严。”
自由和尊严密不可分。自由使身心不受约束,可以随心意而为,这样不受羁绊的洒脱是尊严的别样诉说。边城的风土人情是自由与尊严相结合的典范,表现在男女的婚配嫁娶上,是爱情的自由结合。
老船夫的女儿与一军人的结合是秘密的,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前提的。老船夫知道女儿的事后,没有做出任何表示,仍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照常把日子过下去。禁锢女子的三从四德,在这里,全然失去了效用,或根本不存在似的。
边地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因为爱情各处可到,所以老船夫的女儿与军人的自由恋爱也就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然而,老船夫的女儿留下孤雏追随已逝的恋人远去却在老船夫的心里烙下了难以抚平的印迹,让他每每想起,总不免隐隐作痛,伤心不已。
对于大老的提亲,老船夫并不因为自己是长辈而单方面缔结婚约,他需要倾听翠翠的声音。老船夫认为婚姻是翠翠自己的事,他不能过多干涉。一句“我若捏得定这件事,我马上就答应了”让我看到了一位开明、民主、给予晚辈以自由与尊严的老人,好像自古代流传下来的封建家长制并没有波及到小小的边城,这里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纯朴与自由。而它恰恰是沈从文崇尚自由的天性使然。
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凤凰,自然的、野性的东西较之孔孟思想更胜一筹,所以他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边城》中的人物灌注了沈从文的所思所想。
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是作家的创造物,他给予他们一切,这便不能不也表现着他自己。”
纵观《边城》全篇,与学校教育相关的字眼从不曾见。担任学校角色的,是言传身教的父母长辈和大自然。天保大老与傩送二老,因了顺顺的教育和大自然的雕琢,无不像一头公牛那般生龙活虎而义勇兼之。翠翠在自然的养育下,同样如一头小兽物,性情天然而乖巧可人。
边城的教育有别于学校里的之乎者也,也便不会使人在一些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上磕磕绊绊,寸步难行。
对于翠翠而言,傩送二老是她的独家记忆。她在心中回味,却不付诸唇边。
沈从文在《边城》的结尾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明天”具体是哪一天,我们无从知晓。然而,今天过后,便是明天。
在我看来,“明天”象征希望,有希望就有盼头,生活才有意义。翠翠守着自己的独家记忆,虽有涩味,但满是希望的明天,会冲淡这份苦涩,因希望而甘之若饴,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沈从文在洒下一丝忧伤的同时,也种下了饱含温情的希望的种子。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说:“每一个小说,严格地说,都是作家的自传。”言外之意,小说的风格以作者的个性为出发点。读沈从文的《边城》,我们折服于朴实而美如画的风格,也折服于沈从文以人性美为追求目标的人格。
《边城》宛如一部唯美的抒情散文诗,它的温润,它的自由,它的精神气质,皆由沈从文一人所倾注。在《边城》的题记中,沈从文谈到了“落伍”与否的问题。在我看来,《边城》没有“落伍”或“不落伍”一说,它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在那里,我们随时可以感受美,感受自然的风韵,感受温暖的人生,感受心灵得到洗涤的静谧。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潮新闻客户端 洪朝辉
今年是沈从文《边城》发表90周年。2000年,媒体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边城》仅次于鲁迅《呐喊》排在第二。在《边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必多说,时至今日,如何从哲学、教育学意义上理解它的意义?美国经济史学者洪朝辉在《问道东西——纽约聊斋随笔》(商务印书馆,2024年)一书中,分享了他的看法。潮新闻经商务印书馆授权转载。
《边城》开明书店版
沈从文的传世小说《边城》已经跨越了文学,体现了边城的多重意义。
第一当然是文学意义,可以叫边城文学。
第二是经济学贡献,因为它涉及边城经济,包括厘金、税关、资本主义萌芽,也可以称边城经济学。
第三就是民族学和地理学维度,因为湘西边城介于苗族、土族与汉族之间,处于湘西的茶峒小山城,也是处于沅水与酉水地带,属于边城民族学和地理学的范畴。
第四是边城历史学,湘西与中原的交流历史长达上千年,但直到清朝当地才设立州县,湘西自古出土匪,其历史原因何在?
第五是社会学意义,边城所在的湘西具有西南社会的传统,所谓西南传统,也被称为“凤凰精神”“楚人气质”,与中原社会不同,属于“衍化物”“边鄙之地”,他们普遍慷慨好义,重然诺,而且武胜于文,能进取,难守成,胜不为王而败必死,有点屈原的遗风,所以湘西人特别注重端午节,具有边疆史和民族史的特征。还有,类似《边城》的第一章中说,“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这些现象构成了一种值得深究的义利观,也可能构成了边城社会学、楚人社会学,其中的理论意义就是湖南人、湖南乡下人、湘人、楚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电影《边城》剧照,1984年
第六使我感兴趣的,就是哲学意义的边缘,或是边缘哲学。边城既可以翻译成“Board Town”,也可以意译为“Marginal Town”。直到民国时代,湘西南部的苗族居住区,还有几个别名:边墙、边政、边城。1961年张爱玲前往台湾和香港,1963年她写下一篇英文游记“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她的中文稿的题目就是《重访边城》,因为在张爱玲的眼里,与上海和纽约相比,台湾和香港就属于边城。
李健吾先生曾提到:有人说沈从文没有哲学。沈从文怎么没有哲学呢?他最有哲学。优秀作家的哲学观往往体现在作品之中,也许是零碎的和分散的,似乎缺乏逻辑和系统,但一定是存在的。在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眼里,沈从文是具有宗教情绪的人,因为他的宗教意识、他的上帝和他的哲学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美。所以,如果多学科交叉得当,我们也许可以创立一门边城学。
这样,如果我们把《边城》作为一种边缘、乡下、乡土、传统的隐喻的话,那么重访边城、追忆乡下、珍惜边缘、感念传统,就具有了复古和复兴的意涵了,更有了很丰富的哲学意境和宗教境界,其中也许能给我们四点哲学启发。
第一,老子提倡道返,所谓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主张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要走向反面,这是道的运动规律,所以,为了使那个神圣的“道”充满动能,人类需要不断地回头看,返回来,到边缘的乡下去寻找智慧,体现“国家在复员,湘西在复原”的境界。
第二,柏拉图提倡的回忆理论(Theory of Recollection)似乎在暗示,我们今生所学到的东西,其实在生前都有了,只是一出生,我们都忘了,所以,我们要通过回忆、追溯、复原等方法,重新获得我们失去的知识,追忆和回忆我们的传统与历史。
沈从文
第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Plato’s Sophist)中提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Allegory of the Cave)是有缺陷的,人类不应该只是走出黑洞和黑暗、无止境地追求光明、向往所谓的中心世界,而是应该学会从外部和中心的光明世界中,再度回归边缘的故乡和黑暗,因为知其白,守其黑,我们需要将文明的中心当成白,将传统的边城和边缘当成黑,没有黑,哪有白?所以,人类不一定总是线性地从光明继续走向更大的光明,从中心走向更辉煌的中心,而应该学会循环的辩证思维,从边缘到中心,再从中心到边缘,不断循环往复,在循环中,帮助自己不断长大、成熟和睿智。
沈从文的经历和小说也许给我们指明了一条从乡土到城市,从地方到国家、从边缘到主流的走向,但是否也需要从城市回到乡土、从国家回到地方、从主流回到边缘的道返和回忆?人类社会的演化不应该只是单向道,也不只是双向道,而应该是循环的多向道。
洪朝辉,历史学博士,福坦莫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美关系史、美国史和经济史研究。
第四,我在《左右之间两极之上:适度经济学思想导论》一书里,也提出未来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回归前古典和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已被边缘化的传统精华中,包括复兴经济学曾经所蕴含的适度哲学、道德情操、宗教理念、人文精神等。当人类过于野蛮生长和疯狂竞争的时候,我们需要歇歇脚,需要回望来时路,这样,一定会看到新的风景和新的精彩,就像宋代诗人辛弃疾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然,这类回归的哲学,以及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的“复”,其中也有复兴、恢复周朝礼仪的意思;还有,文艺复兴的“复”,更有复兴古希腊文明的宗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怀念边城、肯定边缘、复兴“边学”传统,不一定是倒退和反动,复古有时候也是一种创新。现在的中国不是也在提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
我一直以为文史哲不能分家,只要我们能从文学和史学中看到哲学,那么,文学和史学就有可能超越文史、高于文史,帮助学术界的各个领域互相借鉴和得到启发。这就是哲学的魅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往往把“文”放在“理”前面的道理。如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不是“理文学院”,而且我们在座的各位博士的文凭也一定是Ph.D(哲学博士),这种以哲学为指导的学科交叉更是我们纽约聊斋的初衷和初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