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对学校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12:48

手把手教你写《对学校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对学校的心得体会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比如对学校环境的感受、对老师的看法、对同学关系的体验等。
2. "结构清晰": - 作文应具备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 开头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或个人与学校的关联。 - 中间部分详细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分点论述。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化中心思想。
3. "内容真实": - 写作时,应真实反映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经历,避免虚构或夸大其词。 - 可以结合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4. "情感真挚": - 表达对学校的感情时,要真挚感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 - 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 "语言规范":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注意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6. "观点鲜明":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看法,都要有理有据。 - 避免模棱两可,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你的立场。
7. "注意篇幅":

家校合作,从“心”出发

要教育培养好孩子,学校与家庭应该是紧密联系、不可拆分的“共同体”。如何更好地将学校和家长的关系打造成“合伙人”模式?我们的体会是——

家校合作,重在走心。家校工作应立足于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求与所需,有选择性地确定交流内容,切实帮助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困惑。我们一直认定“健康比学习重要,平安比学习重要,孝道比学习重要,习惯比学习重要”,所以平时紧紧抓住学生的习惯养成这一成长关键点,努力发掘家庭资源,积极利用好家庭力量。我校以“班会家长讲”课程作为学生品格提升主抓手,共育习惯,形成家校合作的育人氛围。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从学校层面总体把安全教育上升为生命教育,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合到家校合作教育中。每学期,我们都给学生留一些传统教育内容的特色作业,如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洗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陪爷爷奶奶散步等,并要求家长把图片上传到微信群晒一晒,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互相学习,同时更加自立自强,使教育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家校合作,重在用心。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特别的家长会。教师们往往会精心制作生动的PPT,与家长一起分享共同回顾一学年以来,孩子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能力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并就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以及家校如何更有力地配合等内容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还会请优秀家长分享育子经验,请优秀学生现身说法,或自己来一场颇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演讲,为家长进校创造温馨与和谐的氛围。这种既有学科教师讲解分析、又有优秀家长现场分享的交流,使家长群体获得了一些具有参照性、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日后对孩子的教育将更注重理性和方法,与教师和学校将更注重沟通和配合。

家校合作,重在连心。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教师入户家访。教师们每到一家,都会先向家长汇报其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商提高孩子学习能力、养成好习惯的针对性方法,谋求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家庭教育工作。对教师来说,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几十分之一;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着家庭厚重的期望。家访让教师们深深体会到家长的期盼,深感责任重大,教育学生、服务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团队的共识。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设计了家长教育内容:一、二年级时重点帮助家长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四年级时侧重于帮助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法,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五、六年级时,则是辅导家长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给予孩子改正错误的勇气,帮助孩子度过敏感期。我们汇编了一本家长成长手册,方便他们随时翻阅案例,记录育子心得。

家校合作,重在动心。为了丰富繁荣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开展了“心动课程”的建设:以满族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将满语、剪纸、中国结这三大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纳入教育教学校本计划,成立了满语社团、剪纸社团、中国结社团。丰富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加强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学校还开展了“书香家庭”“家风家训”“表彰盛典”等活动,持续引导家长关注子女的发展,见证孩子成长。在合作活动中,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交流互补,携手共赢,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开展家校合作过程中,我们曾经历了唱“独角戏”的尴尬,也遭遇了被家长冷落的困惑。所幸,我们寻找到了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家校互动之路,那就是本着让每一个孩子发展的理念,真心诚意地和家长交流探讨,从而唤起家长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行动。

(作者系吉林省白山市第三中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9日第6版

作者:李晔

坚定教育自信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作者:杜玉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特别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实现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赋予高校的战略使命,鲜明阐释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深厚内涵,集中阐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价值追求。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语重心长,催人奋进,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全局性号令,是激励高校师生爱党报国的根本性指引。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首要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为谁培养人”这一方向性问题放在首位,充分反映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应该说,今天没有什么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没有什么比这个方面出问题更危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四为服务”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真正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迫切的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自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努力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做好真研究、推动真创新,确保研究成果真管用,为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新贡献。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个人学术视野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把个人学术兴趣与回应人民关心社会关切相结合,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相结合。在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人才方面,要解决“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培养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关键的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相统一”,到“四个引路人”,再到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导,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基本坐标,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鲜明导向。广大教师要把努力做心怀国之大者、立德树人的能者、引领社会风尚的行者作为职业追求。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共情才有共鸣,有爱才有责任。在学生眼里,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的影响。我们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等品格,融入每堂课、每个课题、每个项目、每篇文章,甚至每次开会和谈话。教育引导学生涵养大气品格,追求一流学问,创造精彩事业,践行责任人生。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的是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堂思政课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老师能不能用情讲,学生用心悟,真正把道理、学理、情理讲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程的讲授上,而是应该渗透到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诸多方面,五育并举。要善用“大思政课”资源,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好红色文化,把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讲深、讲透、讲活,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各地高校要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享,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贯通一体化思政课育人目标,融通一体化思政课育人内容,衔接一体化思政课育人方法,协同一体化思政课育人资源,增强各学段思政课育人的合力。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急需的是积极探索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是一条打造世界一流大学中国范式的创新之路。我国的大学有能力、有信心走出这样一条新路,我们要有这样的教育自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要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扎根中国,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立足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解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融通中外,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联合攻关。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根本的是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回首百年,中国青年始终爱党爱国爱人民,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栋梁。如今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进,尤其要抓好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坚定不移地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激励青年学生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做青春赛道上的奋力奔跑者。引导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负责任重大,担当使命光荣。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教育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 《红旗文稿》2022/10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