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3 13:42
写作核心提示:
幼儿一日活动观察记录作文是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在撰写此类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客观性": - 确保记录的真实性,避免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过浓的描述。 - 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如具体的时间、地点、幼儿的行为等。
2. "全面性": - 记录幼儿在一天中的所有活动,包括游戏、学习、休息、饮食等。 - 关注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表现,如社交互动、情感表达、动手能力等。
3. "细致性": - 描述幼儿的行为细节,如动作、语言、表情等。 - 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记录下他们何时开心、何时沮丧、何时有困惑等。
4. "发展性": - 分析幼儿的行为和活动,观察其是否符合其年龄段的典型发展特征。 - 记录幼儿的进步和成长,如技能的提高、认知的发展等。
5. "个性化": - 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幼儿。 - 描述幼儿的独特之处,如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等。
6. "连贯性": - 保持记录的连贯性,确保前后记录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 如果有必要,可以附上照片或视频,以增强记录的直观性和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且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幼儿园老师对幼儿的观察伴随着幼儿园一日生活随时随地发生着,观察的种类很多,观察的内容也很繁杂。
经常会有很多老师说:“我们每天也在看呀,怎么没看到什么呢?”是的,观察不等于简单地看看,要想改变现阶段老师对于幼儿游戏的“视而不见”“弱视”“近视”等现象,需要我们老师从很多方面下功夫。
观察记录是指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写下来,以期对幼儿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审视环境和教育的适宜性。
老师撰写观察记录的关键是能否抓住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并认真、细致地观察,再客观、详尽地描写出来。
如果采用叙事的方式做观察记录,一篇观察记录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就像写作文需要一个题目一样,观察记录也需要一个题目,但题目不要起得太大,且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有些老师的观察记录,起名叫“户外游戏观察记录”“孩子们的表演游戏”等,这样的题目就太笼统,且没有具体的指向性。
现阶段,老师写观察记录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观察的目的性,比较随意。这说明老师在做观察记录时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并没有把观察记录与幼儿评价、环境材料投放、教师指导、教学计划等联系起来,也没有利用好观察记录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以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请看以下几个例子:
例1:观察目的:评判益智游戏区新投放的五子棋材料的适宜性
做观察记录时可以记录每天来玩的幼儿人数、幼儿持续玩的时间、幼儿的玩法、幼儿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解决的办法,等等。连续观察3~5天后就可以评判五子棋材料的适宜性。
例2:观察目的:建构游戏区教师介入指导的适宜性
做观察记录时可以选择建构游戏区,记录老师介入前后幼儿的游戏状态,以及老师介入的具体时机、具体方式等。
记录观察时间有助于老师更好地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比如,9月份的观察记录,记录的可能是一个刚入园的幼儿;而6月份的观察记录,记录的可能就是已入小班近一年,将要升中班的幼儿。虽然都是小班的幼儿,但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能差异巨大。
记录观察地点,是因为这是幼儿的游戏行为发生的背景之一,而幼儿在室内和在户外的游戏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异。
老师在写观察记录内容之前写上观察对象、观察人或记录人,有助于别人一目了然地了解观察记录的基本信息。
观察记录的内容是观察记录最核心的部分,老师应客观、准确地描述幼儿游戏的全过程。
客观描述幼儿的游戏之后,老师应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专业的分析,这个过程需要老师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和相关的教育理论。对于很多老师来讲,这可能有些难度,却是做好观察记录必需的一部分。
记录不是为记录而记录,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评判幼儿的发展,以便为其提供更适宜的课程和教育策略。
在解读完幼儿的行为之后,老师应该对自己创设的环境、提供的材料、介入的指导等进行反思,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后面继续支持幼儿发展的具体策略。
在幼儿园老师写完观察记录之后,一定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写的东西是有用的,而不是仅仅交给园长做个记录、批个“阅”字就“沉睡”在档案盒子里了。观察记录可以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是有目的的观察记录,那么老师们可以围绕观察目的,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幼儿园每学期都应该安排几次围绕观察记录开展的教研活动。此外,案例研讨式教研活动的案例均可来自老师的观察记录。
幼儿园室内外环境的调整、游戏材料的投放、园本课程或园本化课程的建设都应该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而老师撰写的观察记录就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需要、兴趣、发展特点和水平,所以,观察记录是幼儿园调整环境与课程的依据。
观察记录是用叙事的方式记录幼儿的表现,而解读就是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更真实,更具有客观性、针对性、实效性,可以帮助老师摈弃那种“评语式”或以“分数”高低为标准的简单而无效的评价方式。当然,把观察记录放进幼儿的成长档案袋,也是其中最具有专业性的材料,最受家长欢迎。
经常听到老师们关于现阶段家园沟通难的抱怨。想想也确实不易,一方面家园沟通是一门学问,年轻老师需要学习和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可能也与老师专业权威的形象没建立起来有关系。而高水平的观察记录有助于提高老师的专业地位,用于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家访、家园沟通栏等都会更有效地增强家园沟通的实效。
去掉观察记录中的解读和反思部分,老师配合图片或视频讲述的游戏故事可能会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自己的故事。会讲故事的老师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游戏故事讲述的过程也会成为师幼共享的美好时光。
有了上面对观察记录的基本了解之后,我们应对引起对观察记录的重视。那么,在游戏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开展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呢?
经常会有老师抱怨没有时间进行观察。确实,如果不管幼儿,老师当然有时间观察、记录幼儿。可是,老师们不但要带班,要备课,要布置环境,还要做其他很多繁杂而又琐碎的工作……
按照要求,一般每个班级会配备两名老师(主班、配班)和一名保育员。那么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做好分工。
配班老师可以在配合主班老师的同时有意识地选择游戏区域或儿童个体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配班老师可能不是每天都能如此,但每周至少可以保证一个小时的时间,之后再花点时间整理一下观察与记录到的信息即可。
主班老师同样也可以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只不过因为这个期间要负责所有幼儿的生活活动和教学活动,所以观察起来有些困难,尤其是很难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
所以,这就要求主班老师事先确定好观察对象,采用记录表或便笺条的形式进行观察、记录。当然,也可以用手机拍录,之后再抽时间整理一下,这样更为便捷。
幼儿在室内和户外开展的游戏种类不同、内容不同,老师观察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观察的内容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观察游戏,主要是观察游戏中的幼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即幼儿游戏的主题是什么?是怎么确定的?主题与生活,与主题教育教学有何关系?主题的稳定性如何,是怎么转移的?等等。
即幼儿游戏中有角色分配吗?是怎么分配的?角色分配过程中是否有冲突?是怎么解决的?幼儿的角色意识如何?角色扮演的水平如何?等等。
即游戏过程中喜欢选择和使用哪些材料?是怎样使用的?使用材料时是否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是否有更多的以物代物的假想性游戏行为?是否能灵活地处理材料不足的问题?等等。
即幼儿游戏过程中有哪些情节变化?每次情节变化的诱因是什么?游戏内容是否丰富?等等。
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达和交流如何?同伴关系如何?游戏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遇到矛盾冲突时有什么表现?是否能采用协商、轮流、适当妥协等方式化解矛盾?等等。
即幼儿的游戏时间持续的长短如何?持续多久后开始转移的?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投入程度如何?等等。
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能控制自己,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若因为缺乏规则导致发生冲突,幼儿是否能通过协商来确定游戏规则?幼儿能否坚持遵守规则?等等。
在观察幼儿的游戏时,老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即在固定的时间段里,对幼儿依次进行轮流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老师粗线条地了解全班幼儿的游戏状况。使用这种方法时,老师应保证所有的幼儿均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一般先设计好表格,老师每隔一段时间(如10分钟),在表格内做记号即可。
即选择某个区域进行一段时间系统、细致的观察,观察对象包括此区域内的所有幼儿或部分幼儿。这种方法比较适合老师想要了解某个区域幼儿游戏的全过程,以便把握幼儿游戏的兴趣、水平、特点和个体差异等。
也称定人观察法,是指明确某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之后,幼儿走到哪儿,老师就跟踪到哪儿,并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这种方法有助于老师了解个别幼儿的游戏状态,是进行个案研究最好的方法。
观察记录在书写的时候可以采用“叙述+分析+反思”的三段论式,也可以采用“夹叙夹议+反思”的两段论式。如果故事相对简单,描述也很简短,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如果故事较长,情节较复杂,采用第二种方式会更轻松一些。
考虑到幼儿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老师在做观察记录时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较为便捷的方式:
即通过图片来反映幼儿的游戏过程。为方便大家阅读,老师可以在每幅图片下面写上几句话。
即老师在带班期间随身携带一个便笺本,将对幼儿的观察随时记录在便笺条上,之后有时间可以整理一下,没有时间,也可以将其当作非正式的观察记录。
即老师把幼儿的游戏过程录下来,当作游戏资料保存起来。原来我们一直把视频和录音当作记录的辅助工具,其实,视频和录音本身就是记录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真实、最形象的一种记录。如果做观察记录不是为了给别人凑数或者保存在档案盒里以备检查,那么,采用视频、录音的方式记录更有助于研讨和交流。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是幼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是全面了解和评价幼儿,指导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路径,希望老师们能做好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工作,赋予幼儿行为更为准确丰富的意义,而不是将观察记录仅仅当做一个任务,完成“交差”就行了。
*声明:本文大部分文字和图片均来自网络,由园长幼师通服务平台小编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重在分享优秀教育理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
交汇点讯 “天气记录”里,还能藏着儿童的成长密码?在泰州兴化一家乡镇幼儿园,老师们借助幼儿天气故事表征,持续跟踪“神兽”的成长变化,支持孩子在探索、好奇和发现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积极与世界建立联系,强化“五育融合”的敏感性、责任感和实践性。前不久,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正式发布,该市安丰镇中心幼儿园申报的《藏在“天气记录”里的儿童主动学习支持策略》成功入选,这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幼儿园案例。
2023年秋学期,该园老师全晓燕接手大五班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孩子在游戏、阅读等“一对一”倾听交流中,表达有声有色,唯独天气观察难以宣之于口,而他们对天气的探索与需求却又无所不在,比如“今天为什么这么热呀?我的衣服都湿了。”“老师,好像要下雨了,我们还能到土坡游戏吗?”等等。于是,全晓燕决定选择从孩子成成的天气个案观察入手,寻找可以满足儿童主动学习的支持策略。
“这种策略主要是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放手自然观察、发现深度学习和拓展思维发展。”全晓燕介绍,他们坚持“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通过放手自然观察,发现神奇的儿童。在观察儿童、倾听儿童和欣赏儿童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真实的需求,适度调整一日生活及游戏场地等,让孩子在游戏与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深度学习。最后以“理解—识别—确定—支持”的方式,捕捉儿童的生长点,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主动探索,成就面向未来的儿童。
安丰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张洁坦言,在实践中,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相对应的就需要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在第一阶段,包括成成在内的很多孩子只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却无法表达自己在天气观察中的想法。”张洁说,这就需要宽松的心理环境与共情式互动的支持,“比如,成成说‘晒得很’时,我点点头,并共情式回应‘确实是的!’孩子在感受到我在认真倾听并与之共同建构天气与自身的联系后,很自然的回应‘幸好我今天戴帽子了,不然就变成烤猪了’。”
翻开成成的天气故事表征分析表,通过绘画和倾听记录,可以很直观发现孩子的思维变化:9月4日,“今天的太阳很大,我们开学了,妈妈送我来上学”,画面仅呈现简单的太阳;10月10日,“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看树上的叶子被风吹到了地上,还有树叶跟风一起飘扬。我到了教室发现,还是有点热,就脱了”,画面呈现的事物多了。
而到了12月28日,“我突然发现外面下雪了,一片又一片的雪花落下来了,树上草上有一点雪,但是地上没有雪,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觉得雪不够大的原因。我走到外面,雪花就落到了头上、脸上,感到冰冰凉凉的。我把雪搓成了一个小圆球,扔到了沙子里面……我希望雪下得再大一点,可以堆雪人,我太喜欢下雪的天气了!”张洁表示,孩子此时能展现事物的内在联系,“雪花落下来-积雪小-雪多下一点-可以堆雪人”的逻辑思维逐步形成。
“在实践中,我们还创设探究环境,比如挖掘天气、节气、四季等自然资源,投放绘本、美工、科学等多样探索材料以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张洁介绍,从室内到户外,从生活到游戏,让孩子们在自主观察、同伴交流、小组学习、集体分享等多元互动型空间与学习形式以及生活化氛围中,天气观察实现从单一感知走向节日节气、风俗文化、数概念等多元感知与跨领域学习,最终引导他们针对在天气观察中自主发现的问题,在质疑、假设、寻找证据等思维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自然现象的复杂性。
历时一学期,38份天气个案记录、近450份日常天气故事,让孩子们发生了质的蜕变。孩子们渐渐将观察天气作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在天气故事里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绪感受。
张洁表示,他们还将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加强家园合作和持续反思,不断深化儿童主动学习;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投放丰富适宜的探究材料,唤醒孩子们内在驱动力;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儿童表达与交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策略、记录与分析儿童思维表现等,让儿童的思维可见,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董鑫 通讯员 兴教萱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