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陈情表中心思想》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15:15

精心挑选《陈情表中心思想》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陈情表》中心思想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陈情表》的背景和作者: - 确保你对《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及其生平有一定的了解。 - 了解《陈情表》成文的时代背景,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等。
2. 理解《陈情表》的中心思想: - 分析《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 确定李密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情感和诉求,如忠诚、孝顺、感恩等。
3. 注意作文结构: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和中心思想。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陈情表》的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忠诚:分析李密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他为国家付出的努力。 b. 孝顺:探讨李密对父母的孝顺,以及他如何平衡忠诚与孝顺的关系。 c. 感恩:分析李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以及他如何报答恩师的养育之恩。 - 结尾部分:总结《陈情表》的中心思想,并阐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 结合《陈情表》的具体内容,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方法进行论证。

李密《陈情表》:除了祖孙之情,还有这两种不易察觉的隐藏情感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一篇《出师表》,一篇《陈情表》,这两篇至情至性的千古名文,都出自蜀汉臣子之手,一是家喻户晓的蜀汉名相诸葛亮,一是蜀汉旧臣李密,一写人臣之忠,一叙人子之孝,都感人至深,以至于后人甚至放话说:


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出师表》自不必说,文如其人,其文读之堕泪,其人其事,更是感天动地。

《陈情表》写祖孙之情,千百年来,更是引发无数普通人的强烈共鸣,以至于李密本人,被誉为中华第一孝子,《陈情表》成为高中语文课本必选篇目,李密故里四川彭山区保胜乡龙安村,更因此成为“中华孝乡”。

也确实,六个月大时丧父,四岁时母亲何氏改嫁的李密,与年迈祖母相依为命,一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更是催人泪下,让人不忍卒读。

但是在感人肺腑的祖孙之情背后,在情真意切的词句之外,还有隐藏在李密内心深处,不为我们所知的另外两种情感。



1、对西晋的忧惧之情


由祖母刘氏含辛茹苦,一手抚养成人的李密,从小便发奋苦读,好学不辍。他曾师从当时蜀汉著名学者谯周,学习儒家经典,博览五经,尤其精通《左传》。

年轻时候的李密,在蜀汉曾任尚书郎一职,除了出了名的孝顺祖母外,他还以机智善辩、巧于应对闻名于世。

有一次奉命出使到吴国,吴主问他蜀汉现有兵马多少,这个问题显然涉及军事机密,但是直接拒绝,肯定也不妥,结果李密很聪明的虚晃一枪,气定神闲来一句:

官用有余,人间自足。


公元263 年,司马昭灭蜀汉,40岁的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征西将军邓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一职。

这邓艾有口吃的毛病,成语期期艾艾说的就是他。

在率军攻打蜀汉时,邓艾的大军率先攻入成都,直接宣告蜀汉政权的灭亡。

对于邓艾的,李密想都没想,直接就拒绝了。

两年后,晋武帝司马炎开始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也就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的从五品的官职,被李密以祖母年迈,无人奉养为由拒绝了。

然后从这一年起,晋武帝就开始连续四次下诏书请李密赴任,李密每次都以同样的理由一再拒绝。

按说,蜀汉已亡,你也没有殉国而死,就不该一再摆谱,意思意思就得了,可为什么李密一再拒绝在西晋为官呢?

这其实是因为李密生活在当时政治环境异常复杂危险的司马氏统治的时代。

公元263年,司马昭处死了和曹氏集团关系密切的嵇康。

向来支持曹氏集团的阮籍,也采取或闭门读书、或外出不归、或沉醉不醒的软对抗方式,来远离西晋王朝,明哲保身。最终也在这一年,郁郁而终。

已为亡国之人的李密,有了这些人的前车之鉴,对西晋新朝自然产生忧惧之情,所以才一再拒绝做官,以至于后来的司马炎,都开始有点霸王硬上弓的意思了: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这已经是第四次了,一向心狠手辣的司马氏集团,明显动怒了,同样身为文人的李密,既不能以死抗争,置年迈祖母于不顾,又学不来阮籍的逃之于书酒,面对天子之怒,再次直接拒绝,同样不行。

于是,才有了这篇传诵千古的《陈情表》。

既然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西晋政权的司马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主张,那么他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奉养祖母的情真意切之词,来高度契合西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他以孝辞官的请求。

然后是晋武帝很自然便入了李密挖好的坑,欣欣然跳了下去,还一脸感动:

密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



2、对蜀汉的怀念之情


在《陈情表》里,李密先后27次对西晋王朝自称“臣”,又对蜀汉故国直接以“伪朝”称之,还直接表示说,自己做官就是为了升官发财: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这实际上都是李密为远离杀身之祸,给晋武帝施的障眼法,真实的李密,对蜀汉故国,有深厚的怀念之情。在内心深处,他同样有根深蒂固的名节观念。

他最想望的人生结局不过是,隐姓埋名,奉养祖母,默默老死乡野。

怎奈,极力拉拢怀柔蜀汉旧臣,好给当时还在苟延残喘的东吴政权一众大臣,提供归顺后良好示范的西晋,怎么可能放过李密这样一个素有名望的标志性人物呢?

李密对蜀汉故国的怀念,集中体现在他对诸葛亮的无限钦慕和无比敬仰之情。


有一次,西晋名臣张华,当着李密的面,批评诸葛亮,说他给人说教,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像个老太婆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话看似是请教李密,实际上是在公然贬低蜀汉名相诸葛亮的水平,然后李密的非常高明:

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这话的意思是说,为何我孔明先生说话唠叨?因为怕你们这些凡俗平庸之辈听不懂。有力维护了诸葛丞相的赫赫威名,同时李密对诸葛亮的崇敬爱戴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祖母刘氏去世后,在西晋,李密先后出任温县县令、尚书郎、汉中太守等职。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在汉中太守任职期间,李密还在汉中的勉县,倡导修建了第一座武侯祠,比成都武侯祠还要早5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武侯祠”。

古柏森森的武侯祠内,大殿之上,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那伟岸崇高的形象,是对包括李密在内的蜀汉旧臣、蜀汉百姓,怀念故国,最好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


李密在出任温县县令的时候,以刚正著称,他廉洁奉公,政绩显著。

当时,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要求当地百姓供养,百姓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据理力争,最终使诸王过境不敢再搜刮于百姓。


李密在做汉中太守时,只做了一年后,就被罢官归田,因为他为官清廉,为人刚正。

在官场上,最见不得这种人,所以李密自然在朝中好到没朋友。

有一次他酒后发牢骚,赋诗说: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中无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说的都是大实话,但是在官场,最见不得大实话,何况还是白纸黑字。

很快李密便被人实名举报到了晋武帝那里,晋武帝大怒,很快将他免去官职,赶回老家。

本来,当年西晋一再要求李密出来做官,不过是看重他的名望,用他来拉拢当时的东吴大臣,好给他们作归顺西晋的榜样。

如今,东吴早已灭亡,作为棋子,你还不安分守己,皇上大手一挥,你自然就秒变弃子了。

只是,于李密而言,这样也好,与其做一个窝窝囊囊的官,当官却与民做不了主,倒不如安然老死于乡野。



比起当年他的老师谯周,面对邓艾大军长驱直入,极力主张投降当时的魏国,后来在魏国,还因功被封阳城亭侯,李密这个不识时务的学生,明显是不合格的。


只是,这样一个为家尽孝、为国尽忠、为民做主、为官清廉、为人刚正的李密,不论是为官蜀汉,还是任职西晋,他都是从中学语文课本里走出来的,我们百姓心中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忠臣孝子,值得我们万世景仰的英雄和楷模!


参考资料:《晋书》、《华阳国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梦堂主

以孝为盾,千古名篇《陈情表》的背后故事

李密的《陈情表》是中国文学与伦理思想史上的瑰宝,其以孝道为核心,巧妙平衡了个人情感与政治压力,展现出极高的文学造诣与生存智慧。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直击人心,详述幼年失怙、母嫁、孤苦无依的境遇,奠定全文悲怆基调。通过“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等具象化描写,将祖孙相依为命的伦理困境具象化。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比喻,将孝道义务推向不可回避的道德极端,形成情感高潮。反复自称“亡国贱俘”“猥以微贱”,以弱者姿态软化皇权威压,既消解晋武帝猜忌,又激发其怜悯。引用“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官方话语,将个人诉求转化为对朝廷政策的拥护,使拒仕行为合理化。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读这篇感人至深的千古名篇,则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李密侍奉祖母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以孝道闻名,因《陈情表》传世,被誉为文学与德行的典范。李密出身于蜀地士族,祖父李光曾任东汉朱提太守,家族在当地有一定声望。父早亡,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形成深厚祖孙情谊。自幼好学,拜名儒谯周为师,通晓《春秋左氏传》,以文学才华闻名。曾任蜀汉尚书郎,负责文书事务,后迁大将军主簿,多次出使东吴,以辩才著称。

李密年轻时,郡里的官员对他进行征召,全都不去应职。后来州里授予从事之职,历任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有次李密奉使命出使吴国,吴国君主问蜀有多少兵马,李密:“官家用有余,民家自用很足。”吴国君主跟群臣谈孝道,大家都说愿做人弟弟,可李密却说愿意做人兄长,因为做兄长供养父母的时间要长,可以为家庭分担的更多。东吴人称其:才辩过人,可比东方朔。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此时的李密正好40岁,拒绝了邓艾的征召,在家侍奉祖母。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正月,晋武帝司马炎册立司马衷为太子,下诏任命李密担任太子冼马。这里有两个历史背景需要交代:1:此时的司马炎刚31岁,正值壮年,为何着急立太子,并且还是立朝野共知的傻子司马衷为太子,这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尤其是为了防备司马攸。2:李密的老师是谯周,谯周正是劝刘禅投降魏国的关键人物。3:263年蜀汉灭亡后,原蜀汉官员面临身份重构。司马氏为巩固政权,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地名士,实为消除潜在反抗势力,同时利用其声望笼络人心。

司马炎的征召对于李密而言是一次政治上的选择,从诏则有贰臣之嫌,拒绝则有不忠之忧。李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以孝为名写下《陈情表》。李密在《陈情表》中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表面以孝拒官,实则暗含对蜀汉的隐晦忠诚。晋初“以孝治天下”,李密借此伦理盾牌既保全气节,又避免触怒晋廷。司马炎最终允准李密暂缓出仕,并赐奴婢、钱粮,既彰显新朝“仁德”,又避免激化蜀地士族矛盾。《晋书·李密传》载:“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可见李密的策略成功。

李密出仕

李密祖母刘氏约卒于267年末至268年初(《陈情表》中“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推测其享寿96岁,卒于泰始三年至四年间)。按儒家礼制,李密需为祖母服“齐衰”(丧期一年),实际守丧期可能因晋朝“以孝治国”政策延长至两年。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第三次下诏征召,明确要求李密“速诣洛阳”,授官太子洗马。晋初年,蜀汉旧臣多受猜忌(如谯周、罗宪被监视),李密需通过出仕表明“归化新朝”立场。

李密因东宫任职期间“直言犯上”,泰始七年(271年)被贬为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属司州河内郡,为畿县要职,秩六品。温县豪族张氏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李密强行清查,没收其非法田产分予流民,《晋书》载“豪右屏迹,民得安业”。因得罪外戚郭彰、贾充等人,虽考绩“上上”,却不得升迁,滞留温县五年。咸宁二年(276年),晋武帝筹备伐吴,需稳定后方,因李密在温县政绩卓著,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五品),掌军事、民政。李密批评荀勖(中书监)主持的“品官占田制”是“纵容权贵,残害百姓”,荀勖遂诬其“诽谤国政”。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以“年老体衰”为由免去李密官职,实则迫于荀勖、贾充压力。

公元287年病逝:临终前叹曰:“吾以孝立身,以直忤权,终困于忠孝之间,此天命乎?”(《华阳国志·后贤志》)晋武帝追赠“孝廉”虚衔,未予谥号;荀勖党羽则贬其“迂腐不识时务”。

李密在祖母去世后的仕宦生涯,本质是“寒门理想主义者对抗门阀政治的失败尝试”。他在地方治理中展现的才能与道德勇气,恰恰反衬出西晋体制的腐朽。其经历揭示了西晋初年“孝治天下”口号下的政治虚伪,以及寒门士人在门阀夹缝中难以突破的宿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