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观后感离别》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5 13:1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观后感离别》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观后感离别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关于离别的观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 - 明确你的离别观后感要表达的核心主题,是关于亲情、友情、师生情,还是对某个具体事件或经历的感悟。
2. 选择合适的素材: - 根据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情感真挚的素材,可以是个人经历、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
3. 结构清晰: - 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离别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思考和分析,可以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化主题,留下深刻印象。
4. 情感真挚: - 离别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话题,作文中应真挚地表达你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 避免过度夸张或虚假的情感表达,保持真实和自然。
5.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 角度独特: - 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离别,如离别带来的成长、离别后的

人民日报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在生活枝蔓中汲取奋斗力量

近段时间以来,从老片复映、公益放映、中小成本新片登场,到上海与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优秀国产影片定档,全国影院已有序恢复开放营业。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在国际上收获了不少殊荣,用童真的视角讲述了“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让人们不经意间打捞起自己心底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故乡的种种记忆。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新疆沙雅,在那片有着世界最大胡杨林的美丽土地上,维吾尔族少年艾萨与一次次分别不期而遇。哥哥离家去了远方打拼,常年患病的母亲被送到了养老院,小伙伴凯丽为学好普通话而搬到了城里,而他和凯丽一起喂养的小羊也在风雪天走丢……这些人生初始的分别,让艾萨体悟成长的滋味,寻找奋斗的方向。影片没有令人震撼的特效,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它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吟咏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源源不断的诗意。

《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成长的故事,同时也展开了一幅新疆人文风情的画卷。阳光下,牧羊人驱赶着云朵一般的羊群缓缓走来;古尔邦节时,人们聚在一起跳起热闹的民族舞蹈;馕坑前,劳作的人们谈论着生活的细碎;棉花地里,捡棉花的人们唱起浪漫的歌谣……这其中,没有专业演员,全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不是在演绎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呈现自己的生活,散发着地域风情的独特魅力和人文风俗的丰富多彩,也让平淡如实的日常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第一次的离别》主题看似简单,但正如导演所说,“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扛起家庭责任的艾萨父亲,离开故乡的凯丽父母,向往去大城市打拼的乡村青年……实现个人梦想是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而在这些个人选择背后,包裹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远方的向往、对传统融入现代的适应等,构成了现实的肌理。有人评价,虽然《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儿童电影,却具有了“汇入当代中国发展的现代性图景中的可能性”。

在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胡杨。它是艾萨和小伙伴们相聚聊天的地方,也是那片土地上勤劳生活的人的象征。生活在茫茫沙海中的人们,面临着诸多不易,但他们的精神却如胡杨般挺立向上。他们渴望外出务工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更希望孩子们能接受良好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哥哥,把自己的求学梦想交付给弟弟;凯丽的妈妈坚持让凯丽姐弟去城里念书、学好普通话,到更广阔舞台追梦。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是人性共通的情感;无论面对多大困难,依然以一种乐观坚韧的态度,奔赴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更是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可能也是电影能感染众多观众的原因。

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开始,就像孩子们走向成长一样。影片中,凯丽搬去城里时给故乡留下一个深情的回眸,而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早已与我们深深牵绊,那些深植于心中的情感永远不会淡漠,会在一次次回望时给予我们向前的力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长安三万里》:在追求功名的征途中修炼自我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龚金平

《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动画电影或许并不适合低幼年龄段的孩子观看,因为它并不追求儿童情趣,而是在表现高适和李白的半生蹉跎中,融入了厚重蕴藉的人生沧桑和岁月感慨。同时,影片在情节设置上也不迷恋因果式线性结构的单纯明朗,而是让处于人生暮年的高适,在即将被吐蕃大军围困的绝境中,向监军徐公公讲述前尘往事,进而展开双线的迂回与缠绕:情节向前溯洄,高适回顾了他和李白聚散有时的全部过程;情节向前进展,观众看到高适如何巧妙布局,绝处逢生,大败吐蕃,迎来人生的翻盘。当情节在“现在”和“过去”不断跳切,这对观众的观影门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长安三万里》剧照

影片虽然选择了动画片的形式,但讲故事的方式比较成熟,历史背景比较宏阔,思想内涵比较深刻,这都不是一个孩子能轻易接受并理解的。影片中虽然出现大量观众耳熟能详的诗句,但我们不能仅仅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感受唐诗传承千年的经典魅力,而应结合诗人的处境和心境,探寻这些诗句中的情绪逻辑和时代隐喻,进而完成对于诗人心路历程的细腻捕捉和对人生哲理的敏锐把握。

高适和李白并非挚友,只是彼此人生匮乏的镜像

一般来说,影片要表现两个人之间情谊的深沉绵远,会强调两人有共同的爱好,有价值观的内在契合,会在对方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会对对方有真诚的关心和热心的帮助。高适和李白两人看起来情同手足,互相引为知己,但两人实则有太多“貌合神离”之处。在个性上,高适踏实沉稳,坚韧内敛,李白则狂放洒脱,奔放不羁。高适对于李白的放浪形骸心存异议,李白也没有真正视高适为挚友。李白与高适在黄鹤楼离别,相约一年后的扬州之约时,显得颇为诚挚,但一年后待高适真的到访,李白却已经全然忘记了这个约定;李白在长安短暂发迹时,写信邀高适到长安共图大业,等高适满怀期待赴约,李白却沉醉于醉生梦死中,对高适的到来颇为惊愕。这就证明,两人根本谈不上情投意合,心有灵犀。

高适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苦心修炼,只为提升自己;他耿直仗义,默默忍受贫苦单调,但一旦有机会,他会全力以赴,不惜其躯。对比之下,李白虽然才高八斗,实则活得感性和随性,他会在一次碰壁之后洒脱一笑,会在多次碰壁之后消沉麻木,会在偶尔得志时纵情声色,会在内心苦闷时遁入道门,又会在修道无所成之后消极避世,并终于耐不住寂寞投靠叛军。可以说,高适与李白虽然都曾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窘迫与愤懑,但两人实非一路人。

两人之所以会产生一生的羁绊,除了机缘巧合,更因为彼此都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匮乏和渴望。高适为人拘谨,心事重重,羡慕李白身上那种潇洒不羁的气度,以及在作诗上似乎毫不费力的才情,因而对李白有着深深的仰慕和钟情。李白为人不拘小节,大开大合,做事缺少定性,思虑过于随性,因而也渴望像高适那样能够沉静专注于内心的渴望,从而成就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因此,我们对于高适与李白之间的友情,不能简单地用性格互补,或者有过患难真情来解释,而应看到两人对人生的态度、对理想的追逐,有着内在的不同。高适作为一个心思单纯坦荡的人,看到李白在扬州的糜烂生活后极为不屑,看到李白在长安花天酒地心生厌恶,看到李白为了改换出身,情愿入赘为婿极为痛心,尤其看到李白不分是非,为叛乱的永王做幕僚而极为震惊。

也许,影片中的李白是谪仙人,高适则是世间的普通人。但是,才情过人的李白,输在没有毅力,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更没有为某个目标锲而不舍的决心,因而有一种浑浑噩噩的虚度;高适看上去木讷笨拙,实际睿智通透,能够一眼看穿永王的狭隘与短视,同时也能在哥舒翰的悲剧中看到一代忠臣武将的宿命,并用极深的思虑布下绝妙之局,并在功成之后将功劳全部让给别人。

影片对于高适与李白,实际上有着明显的褒贬,这不仅是影片对于观众的一种人生警示与告诫,实则也是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依照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只会想到李白身上浪漫飘逸的一面,却无法洞察他人格上的缺陷。或者,我们对于高适的仕途成功,从历史书写中也只会得出“时也运也”的感慨,却无法烛照高适身上的性格优点。影片超越对历史人物的刻板刻画,揭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而为观众提供了诸多人生况味和启示。

《长安三万里》剧照

高适和李白的半生蹉跎,映照的是大唐百象

既然《长安三万里》的主题并不是礼赞高适与李白的友情,那就说明影片在别的地方藏了机锋,即通过两人的追逐功名之路,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风情和内在机理。高适武功盖世,怀有光耀门楣的强烈冲动;李白才华过人,渴望实现人生抱负,但两人过得颠沛流离,人生之路泥泞崎岖,再加上同时期的伟大诗人大多落魄,这足以证明大唐盛世背后的僵硬和腐朽。

《长安三万里》虽然有着非常浪漫恣意的一面,那是关于高适与李白的多次相逢与告别,是李白等诗人在长安、扬州的得意尽欢。但是,影片也有非常敏锐辛辣的一面,那是关于大唐盛世表象之下的腐烂与固化的揭示。虽然,大唐为天下有才之人提供了多种晋升的渠道,如科举、行卷、制举等,但是,李白作为商人之子,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也不可能得到行卷或制举的机会,这就使李白只能在一次次碰壁之后放浪形迹;高适虽是名门之后,奈何家道中落,空有一身武艺和报效国家的忠心,但读书的资质过于平庸,同样不能受到重用。

李白和高适的半生蹇促,实际上就是对大唐的用人制度、官僚制度、文化生态和等级制度的一次近距离观察、体验和透视。由此,我们深深地理解了高适、李白这些人的苦闷,他们为了“上位”,不得不费尽心机,只为在王公贵族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尤其是高适,一度觉得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回老家潜心求学,奈何虽年岁渐长,仍是一事无成。这说明,李白、高适、王维、哥舒翰这些文人雅士、贤臣良将,只是那个时代的弃儿,他们不受重用,是因为他们不可能进入权力中心;他们受重用,是因为缝补乾坤时需要他们用血肉去填充。可见,影片对于大唐盛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有志之士的人生浮沉也充满了感慨和同情。

在《长安三万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许多诗人,也可以听到许多经典名句。影片试图表现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境遇中,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轨迹,要么潇洒,要么孤高,要么放浪,要么忧郁,要么麻木,但一无例外都比较潦倒。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影片并不想回到历史现场,而想回到诗作创作现场

影片的另一重野心就是回到诗人创作那些名篇的现场,为观众还原某些诗作创作的真实情境,让观众能够更为真切地领悟那些佳句背后的真情流露和深层意蕴。如李白的《将进酒》,是他通过道士考核之后,与众友人纵情饮酒时所作;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的是他在流放路上遇到大赦的轻快心情;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亦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如此一来,我们明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绝不仅仅有工整的对仗、华丽的词藻、绝妙的修辞,也不只是抽象的文化传承,而是融注了诗人的诸多人生感悟和世事感慨,当然也折射了诗人丰厚内蕴的情感。它们才是这些诗作的灵魂,也是这些优秀文化的内在血肉和筋骨。

影片中,黄鹤楼多次被毁,但高适觉得不必悲伤,只要那些诗句还在,黄鹤楼就会在;同理,只要那些有关长安的诗句代代相传,长安就永远不会消失。但是,这些散落在诗、书中的时代印迹,终究会随着一次次的传播而变得轻浅和模糊,最后成为空洞的文化名词。在此背景下,《长安三万里》的创作就极具诚意和野心,分明想穿透历史的尘埃,让观众与诗人完成心灵交汇和情感共鸣。

当然,影片在大军被困的惊心动魄形势中,让高适向徐公公讲述他与李白的往事,固然可以营造节奏和氛围上的强烈对比。但是,由于这段回忆涉及的人生经历太长,这些经历又过于跌宕起伏,节奏或舒缓平静,或张扬豪放,或痛苦憋屈,与超叙事层的情绪实在相差太远,气质上难以统一,难免会让观众觉得,高适所讲的内容有些琐碎,节奏拖沓,又缺少相应的冲突和张力,松散冗长。同时,对于高适在超叙事层的布局,由于铺垫得不够,没有留下伏笔,许多细节交代得不清楚,当高适突然运筹帷幄时,会让观众觉得最后的转折和揭秘显得有些突兀。更重要的是,徐公公作为唯一的听众,出场有些仓促,观众在对徐公公了解有限的背景下,也难以估量高适所讲的故事对于徐公公的内心触动,最后只能由徐公公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此外,高适的讲述分成了几条线索:高适致仕的坎坷,高适与李白的友情,李白洒脱悲情的一生,大唐边关的困境,等等。在这种多线索的交织中,固然可以体现一定广度的社会辐射面,但同时也容易使叙事失去焦点,最终流于平淡散乱。

当然,这些不足都不足以折损影片的光芒。《长安三万里》看起来是由无数诗人、诗句包装起来的大唐悲歌,是由时代的盛极而衰作为背景勾勒的友情绵延轨迹,但影片明显更着力于刻画中国文人的风骨,咏叹中国文化中那种刚健质朴的家国情怀和个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影片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切片,让观众由高适的眼睛,去发现大唐内在的诸多弊病,还可以作为一种人生范本,让我们把李白和高适作为一反一正的两种人生答卷,得到诸多人生警示和借鉴。(龚金平)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