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绝唱》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例如对《绝唱》这部作品的总体评价、对书中人物的感悟、对故事情节的思考等。
2. 概述作品内容:简要介绍《绝唱》的基本情节,包括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为读者提供一个对作品的初步了解。
3. 分析作品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绝唱》的特点: - 人物塑造: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 - 情节安排:探讨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悬念设置、转折点等; - 语言风格:评价作品的文字表达、修辞手法等; - 主题思想:阐述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哲理等。
4. 表达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谈谈你对《绝唱》的阅读体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人物共鸣:描述你在阅读过程中与书中人物产生的共鸣; - 情感体验:分享你在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作品情感的表达; - 思想启示:阐述作品给你带来的启示,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6. 注意文章结构: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
《阿佤法官鲍卫忠》是作家黄晓萍写作出版的又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全书以阿佤山的历史、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为承载,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为背景,以一系列的相关人物、案件、故事为连线,真实地复活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性的法官形象。
我认为这是她所写的26部作品中非常特殊的一部。一是题材和主人公身份的特殊。这是黄晓萍写作生涯里从未有过的跨界。法律常识的补课,佤山风土人情的熟悉程度,尤其是主人公属于已经不在世的人物。其方寸拿捏、尺度把握、专业场景再现、办案过程的还原等等都有极大难度。非一般的驾驭能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是不可能完成的。二是作家自身写作状态的特殊性。文学本是发乎情,忠于心的事。对于“命题作文”而言,作家常常面临艰难选择:放弃或领受。黄晓萍甘冒身体多病可能累垮病倒甚至病情加重的风险选择后者。真正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坚执精神和使命担当。所以,我以“用生命能量写就一曲生命的绝唱”作为这篇读后感的标题来表达一份敬意。
我与黄晓萍相识的时间跨度超过30年。从她写第一篇文章开始就是“忠实读者”。两缘致一,知之甚深。所以,对她作品的写作手法和创作风格很是熟悉。但《阿佤法官鲍卫忠》的写作似乎有点“另类”。
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江三木落”——返璞归真,具有民族特性与地域特征又超出其外的法官形象的复活
书中的主人公鲍卫忠,佤族,阿佤山之子,祖国西南边疆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法官,法院执行局局长,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在世时兢兢业业为民办事,公正执法,被誉为法官中的“江山木洛”,身后被追认为全国模范法官。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却英年早逝。要在留存的材料和亲人、同事的记忆中去复活一个真实的人物,使之在字里行间给读者以鲜活形象,其难度可想而知。
复活不是复原。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和回溯。要复活一个人民法官——阿佤之子的有血有肉的形象。靠什么呢?复活与塑造是有本质区别的。塑造是在原型的基础上的增光润色。用文学的语言和艺术的手法进行刻画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活是以本来自在的基础上褪去附着于身上的纹饰,还原一种本真面目。洁本洁来还自在。鲍卫忠以一曲生命的绝唱诠释法律尊严下的忠于职守和鞠躬尽瘁的阿佤法官形象,其精神的激励与生命的价值的双重叠构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意义。要使鲍卫忠在佤山的山水之间的复活,在阿佤人的心中复活,首先是有赖于在作者心中的复活。这样三重性的构建形成的一个特殊立体关系。互为条件,缺一不可。
可贵的是,作者独具匠心,为这样的构建找到一个最恰当的切入点。那就是还原了鲍卫忠的父亲老共产党员鲍光明的形象。鲍光明从佤山孤儿成长为佤族汉语佤语双语法官,担任沧源县人民法院院长18年,是佤族第一代法官。他是在党的影响帮助下,“直过民族”第一代觉醒者,是佤山第一代忠诚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践行者。鲍卫忠传承红色基因,沿着父亲的道路砥砺前行。经过这样的承接转合,不仅让读者看到既有父子血脉一缘的“家风”,传承,又有两代阿佤法官踔厉奋发、司法为民“同行”贯之。进而使得“直过民族”从以部落文化为主流,法治观念淡薄,到地区法治之路实现大跨越的脉络清晰可见。于是,这样的一种父与子的传承与“接力”,这样的一种“直过”与跨越的前世今生,再加上作者不作刻意塑造而作本真复活的“写作观”的复合,就使得鲍卫忠的形象在情与法,理与法的交融中,忠于职守,执法如山,铁骨柔情。人物形象的血肉,灵魂都历历在目。依稀仿佛犹在,终未走远。如此的以点带线之笔,便将一段“直过”的前世今生赋予了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观照,真正实现了某种意义的复活。
二、天然去雕饰——近乎白描手法的洗尽铅华式的叙语
黄晓萍在以往的作品中,擅长的精美的文字的夹叙夹议,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独具慧眼的构思,取景借景化境的起承转合,富有“黄式”特点的警句慧语,收放自如的时空挪移,历史与现实的蒙太奇组合的种种。以汪洋恣肆之态,纵浪大化中。但在写《阿佤法官鲍卫忠》却尽显“平铺直叙”之能事。力避点染,绝少评说,尽量用平静的语态轻描淡写,不去触碰一颗安息回归“司岗里”的灵魂。这种近乎白描的文字,用得不好就会读之乏味,用得好会暗伏张力。如果视觉只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是很难感觉到这种张力的。只有透过表面的文字,直抵作者的心底,才可能感知到作者将至深之情如何用至简笔法表现出来的本事。也许她以为自己的擅长会影响到人物的本真。这种抽丝剥笋式的笔法是很显示作者自信的。这种自信来源于所写人物给予的心灵震撼。这种自信还来源于对笔底文字的驾驭能力。因此,才敢于洗淡铅华,删繁就简。才使得《阿佤法官鲍卫忠》在不露痕迹的文字里,情语兼心语,无声胜有声。
三、拈重避轻——拣尽寒枝不肯栖,以细节真实还原人物真实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对一部作品评说时很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可见细节的重要性。一个人物可以立起来,活起来,没有无数的细节支撑是不可能的。但不是所有细节都可以支撑。细节如珍珠,需要精心筛选和反复琢磨。经过寻找,发掘之后的细节,绝对是闪着光泽,有价值的存在。这种“有价值的存在”细节,首先必须是绝对真实,而且必须是感人的。再就是不是道听途说的耳闻,更不是经过加工的。如果满足这几个因素的细节,才是能够对人物的“复活”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在《阿佤法官鲍卫忠》一书中,以重要细节作重要支撑的重要性就显现无遗。这也是黄晓萍一以贯之的拈重避轻,“让细节说话”,让“细节作珠串”,自己“少说为佳”,隐身暗藏于文字背后的手法连用。因此在复活鲍卫忠形象时达到了“真作真时更见真”的特殊效果。
四、以小见大——观照与思考,司法界的今生后世的困惑与破局
这应该是黄晓萍在《阿佤法官鲍卫忠》一书中所思所想的命题。在她的文字里,隐约可见这种思索的痕迹。
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不是在法律之外而是在法律之内的。法律的公平公正超越地域和民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我的名字叫中国”的这块土地上应该没有例外。问题是现实中当许多的判决生效之后,却还得经过一个专门的法院下属的机构去执行才可以完成。甚至有的案件还完成不了。而这个执行的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鲍卫忠是在一个特殊环境里执法。三番五次登门,路途崎岖遥远不说。还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有时候甚至还自掏腰包或垫付或贴进去而执行。一方面显现了依法执行下的一丝柔性。另一方面也显出一种不得已的无奈。对于如此的“温情执法”,作者在书中曾写下过一段动情的文字:“鲍卫忠带着法治的温度,执行的柔情,每元钱都仿佛在他的心口焐热过。司法援助的价值和意义得以体现。鲍卫忠持之以恒的执行温度,让沧源县人民法院在祖国的边陲之地熠熠生辉,成为凝聚人心的法律灯塔,照亮这片厚重的土地。”我在读到书中鲍卫忠保持职业操守“柔性”“温情”执法的许多案例时,随着文字的流动不禁心生感慨。除了由衷地敬佩,为有鲍卫忠这样的法官点赞之外,不禁也引发对法律的威严不够,抑或是民众法律意识淡薄和缺失的思考。
黄晓萍在书中还写到鲍卫忠关于情与法的困惑。在整个执法过程中,既要深具同情心又“内心坦然,善守中立,面对真实”地去处理一桩桩错综复杂的案件,鲍卫忠也曾陷入矛盾和纠结。但他最后能够在充分尊重和关爱被执行人权利的同时,不以情代法,“倾注了诚挚的为民之心,保持高尚的职业操守”。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鲍卫忠在“勉为其难”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竭尽全力地做了。正如黄晓萍在笔下写到的“他深知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人民法官作为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营造法治环境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边疆地区而言,法官办理的不仅是案子,更是通过一个个案子公平正义的判决,尤其是案件的执行,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边疆的和谐稳定、民族的团结进步,确保社会稳定。”这无疑是鲍卫忠的升华和认知高度。但现实中,在遇到情与法,情与理,法与理交叠的许多时候,法律也会有所谓“同情弱者”的理由弱递消减,折损威严,造成有法难依,执法不力的情况。所以,要避免在执法中的“任性”,不断地加强法治建设,维护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强制性和公平性公正性真的任重道远。让人们拭目以待吧。
总而言之,《阿佤法官鲍卫忠》在我认为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至少对于黄晓萍来说是无愧于心了。因为是她耗用生命的能量写出的关于一个法官——一个阿佤法官的一曲生命的绝唱。当然,任何一部作品,无论怎样写来,都是会存在某些不足之处。《阿佤法官鲍卫忠》也不例外。一是由于作者是以身在其外而去作身在其内的写作,要在较短时空中完成有关法律的知识性、专业性、特殊性等方面的熟悉、沉淀、转换存在较大难度,对文字的流畅性有一定影响;二是书中对史料的引用形成不得已为之的“小版块”状,与前后文字的叙述存在着衔接上的一些“空隔”。当然,这几点小瑕疵丝毫不影响《阿佤法官鲍卫忠》作为成功作品的存在价值。
来源: 光明网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鲁迅先生曾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不仅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在文学界也享有很高的地位。要读出《史记》中的文史“三眛”,史杰鹏新著《史记八讲》无疑是走进司马迁内心的一把钥匙。
史杰鹏先生的本职是古文字学,尽管不是专门的历史学者,却从青年时代就一直阅读《史记》《汉书》多遍,浸淫日久,自然有自己的心得。而且恰恰是这种“读闲书”的精神,他在阅读《史记》过程中,抛开了刻板枯燥的论文语言,显出一份个人的性情。
史杰鹏还是是小说家,带着小说家的趣味。读历史,需要有点小说家的想象力,想象历史的具体情境,书中收录的他分析鸿门宴和完璧归赵,就是这样的范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一篇,他像个导演一样,对秦王和蔺相如双方进行了合乎情理的揣度:秦王是身强力壮的流氓,他看似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实际上是大流氓惯用的伎俩,假装礼貌给你一个明显不会兑现但似乎很有“诚意”的交换条件。蔺相如带壁入秦,则带着赌的心理,但蔺相如是个聪明人,他揣摩秦王的心思很准,秦王非常在乎这块壁,也非常有信心把这块壁收入囊中。结果,蔺相如用计把壁重新拿到手中之后,也对秦王耍了一回流氓,结果竟然赌赢了。 鸿门宴是否是司马迁杜撰出来的,史学界一直有分歧。史杰鹏同样以体贴入微的揣度,进入历史情境,他结合历史史料,分析韩兆琦与李开元先生的观点后,作出了自己合情合理的阐发。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还是因为项羽性格使然,他重感情,因为是贵族也比较讲道理,因为年轻对政治的险恶也不是很清楚,再加上当时比较自信,觉得就算留着刘邦,他也翻不了天去。
司空见惯的历史结论,是否可以提出新的见解呢?在《史记八讲》中,处处可以见出作者的独到之见。飞将军李广不能封侯,历来多认为是“李广数奇”,李广命不好,但是史杰鹏却犀利地指出,同样战功显赫,卫青、霍去病与李广的人生际遇差别巨大,不是靠运气,而是封建皇权干预的结果。作者首先比较了三人各自的才能,李广为人廉洁、治军简易,深受部下爱戴,卫青与霍去病论军事才华其实并不如李广,尤其霍去病还不会体恤士卒。卫青和霍去病因为裙带关系得到提拔,俩人一出场就是将军,而李广第一次出征时只是普通士兵。卫青和霍去病在资源的获取上有优先权,可以优先挑选良将劲卒、便利的道路,所以能屡建大功,他们的条件如果给李广,封侯肯定不在话下。 对刘邦的评价认识,历来众说纷纭,作者另辟蹊径,从游侠解读刘邦的心理,从而对刘邦的诸多行为准则给出合理的解释。作者首先探究了游侠这一特定群体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早先没有游侠,游侠是随着战国兼并战争起来后,那些失去土地的小贵族成为游民,成为新型贵族如战国四公子的门客。秦国统一后,六国贵族被消灭,门客又四处流散,有名的,为了躲避官府通缉,隐姓埋名,张耳、刘邦就是这样的人。汉朝一统,这些人又去投靠新的贵族,或者由有钱人养着,有些人还负责维持社会治安,《游侠列传》里郭解就是这样的人。游侠有职业操守,不怕死、不怕苦、重然诺,这些品质在民间也受到老百姓的一些拥护。所以司马迁专列出《游侠列传》,司马迁凭着直觉发现,游侠毕竟有些优秀品质,比朝廷还是强得多。 同样有恩于刘邦,丁公和项伯为何命运截然不同呢?项伯早年杀人,被政府通缉,得到张良救助,此恩难忘。因此,当项羽要进攻刘邦之时,项伯深夜冒寒风,也要来到刘邦大营劝张良逃亡,因为知恩必报是江湖游侠的道德准则。当张良不肯独自逃亡、请求项伯救救刘邦时,同样感动了项伯,因为游侠的道德准则同样是,宁愿自己不吃,也要给朋友吃,宁可自己死,也要让朋友活。刘邦对项伯佩服又感激,因为项伯是个有古之风烈的游侠。然而丁公呢?作为项羽的将军,他和刘邦素无杯酒之交,两军相遇时,本该捉刘邦回去,却放了刘邦,刘邦虽然占了便宜,心底却也有疑惑:没有恩义,谈不上报恩,凭什么放人?而且,游侠的道德准则还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丁公竟主动上门,自吹功劳,要求赏赐,算不得真正的游侠。
《史记》里让史杰鹏悠然心会的,还有他对历史人物人格尊严和人性光辉的发掘。《刺客列传》中的几位刺客,无论是专诸、聂政,还是荆轲,作者认为都是替人卖命,不过是牵线木偶。反倒是豫让,颇有贵族风范。一般来说,做刺客是没有价值观的,谁给钱就替谁卖命,但是在刺杀过程中,如果雇主突然死了,刺客还会继续完成交易的,豫让无疑是这样一位刺客。豫让侍奉智伯,因为智伯待他如知己,以至于智伯被赵襄子灭后,豫让漆身吞炭,也要为主报仇。 有自己的价值观,即是有独立的人格尊严。相比于刺客聂政,作者发现,聂政的姐姐聂嫈反倒更为了不起。聂政刺杀侠累成功后,怕连累家人,毁容自杀,但是聂嫈却宁愿认领聂政尸体。聂政本人觉得能完成自己使命、报恩金主就算成功,聂嫈却立意高远,认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留下一条贱命,不如名垂青史。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放在全书最后一节,显然是动了感情。司马迁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他作出与屈原自杀完全不同的选择,可见内心中有高尚的精神和理性的成分。作者想象司马迁青年时代广泛游历,他在曲阜看到孔子去世后弟子世代为他守孝,延续到汉,历二三百年,作者在书中感慨道:“主宰人类社会的,永远是思想、德行和人格,而不是刀兵。刀兵只能见一时之效,只有思想深邃、道德高隆、人格伟岸者,才能让人心悦诚服。”
撰文 青溪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