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4 23: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老象虫家族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确定作文的主题,即围绕老象虫家族展开的读书笔记。可以从老象虫家族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家族特点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应该具备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老象虫家族的特点,主体部分具体阐述阅读内容,结尾部分总结心得体会。
3. 内容丰富: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示你对老象虫家族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a. 老象虫家族的生存环境:介绍老象虫家族生活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以及它们如何适应这些环境。
b. 老象虫家族的生活习性:描述老象虫家族的饮食习惯、繁殖方式、社会结构等,体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c. 老象虫家族的家族特点:分析老象虫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家族内部的传承、成员间的互助等。
d. 老象虫家族的文化内涵:探讨老象虫家族所蕴含的智慧、道德观念、生活哲学等。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力求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 观点独到:在
原标题:蜱虫、隐翅虫、蚊子……
夏季,常见蚊虫如何应对(服务窗)
入夏,气温上升,蚊虫进入活跃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被蚊虫叮咬,轻则皮肤发痒、红肿、起疙瘩,重则可能导致皮肤溃烂、发热、淋巴结肿大,患上传染病甚至死亡。
蜱虫、隐翅虫、蚊子都是夏季常见蚊虫,如何防范它们的叮咬,若被叮咬又该如何处理?记者采访了医疗专家。
蜱虫叮咬后,别硬拉硬拽
每到夏季,户外运动者或经常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人总会特别注意防范蜱虫。
蜱虫,在一些地方又叫“狗豆子”“草爬子”,主要呈圆形或卵圆形,背腹扁平,只有2至10毫米长,一般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它们腿短、不会飞,因此活动范围不大。
目前,全球已发现的蜱虫有800余种,我国有记录的蜱虫就有100多种,它们喜欢生活在林木、草地、灌木丛等地方。
蜱虫一旦咬人就会释放麻醉物质和毒素,引发局部瘙痒、红肿、溃烂和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让人淋巴结肿大、面瘫、四肢麻木,甚至死亡。
武汉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高英在坐诊过程中就发现有患者被蜱虫叮咬。“好在患者没有硬拉硬拽它,而是到医院寻求帮助。”高英回忆。
为什么被蜱虫叮咬后不要硬拉或硬拽?高英介绍,因为蜱虫的头和口器较小,被咬后如果硬拉或硬拽,容易将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体内,引发感染。
“如果被蜱虫咬了,可以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拔出,但是这些操作要求比较精细,最好去附近的医院寻求医生帮助。”高英建议。
如何防止被蜱虫叮咬?高英提醒,在野外活动时,要尽量避免在草地、灌木丛、树林等环境穿行或长时间坐卧,多选择一些开阔或者干燥的路线。尽量穿长袖长裤,要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防止蜱虫钻入。在皮肤裸露的地方或衣物上,要喷涂能驱除蜱虫的药物。
高英介绍,一般情况下蜱虫不会主动咬人,除非遇到威胁。户外活动结束后,需要重点查看腋下、耳后、头发等隐蔽且蜱虫爱叮咬的部位,检查是否有被蜱虫叮咬的痕迹,比如出现了新的“黑痣”。
“蜱虫还喜欢隐藏在猫、狗等宠物身上,如果带宠物去户外,回家后要及时给宠物洗澡,定期使用驱虫药物。”高英说。
遇到隐翅虫,挥走或吹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朱今巾曾接诊一位患者,该患者被虫子叮咬后,将它拍死在皮肤上,导致了皮肤溃烂。
“这是隐翅虫引发的隐翅虫皮炎,在夏季特别高发。”朱今巾介绍,隐翅虫的毒液酸性很强,pH值为1至2,也被称为“飞行的硫酸”。如果没有被拍死,对人的影响不是很大;如果被拍死,毒液就会流出来,损伤皮肤。
隐翅虫,又叫“影子虫”“青腰虫”,外形像蚂蚁,黑黄相间,因翅膀难以被看见,得名“隐翅虫”。隐翅虫主要生活在田地、草丛、树林中,有趋光性。
朱今巾介绍,一般情况下隐翅虫不会直接叮咬皮肤,“如果它落在身上,或者飞进家中,千万不要拍,只需用纸巾等挥走或直接用嘴吹走。”
如果不小心在皮肤上拍死或捻死隐翅虫,该怎么办?
朱今巾说,要根据皮肤受损的程度判断。如果影响比较轻微,可以先用肥皂水或小苏打溶液冲洗伤口,在伤口处涂抹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皮肤外用药;如果伤口红肿、渗液明显,可以用小苏打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润皮肤,再涂抹皮肤外用药;如果伤口比较严重,出现脓疱、破溃等症状,可以在皮肤外用药的基础上再使用一些抗生素药膏;如果伤口瘙痒较为严重,还可以服用一些抗组胺药物;如果伤口十分严重、面积大,影响正常生活,甚至伴有发热症状,需要尽快去医院处理。
朱今巾提醒,感染隐翅虫皮炎的患者也不用过度担心,如果治疗得及时,一周左右就可以痊愈。
如何避免被隐翅虫伤害?朱今巾建议,在家中要注意关纱窗,睡觉要关灯;在户外穿好长袖长裤,夜间避免长时间点亮手机,以防吸引隐翅虫。
体温高爱出汗,蚊子的最爱
被蚊子叮咬后,大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能够自愈。高英表示,有些人被蚊子叮咬后局部反应较重,出现红肿、水疱等症状的,可外涂炉甘石洗剂或口服抗过敏药。
如水疱破溃须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可外涂碘伏、莫匹罗星软膏。如被蚊子叮咬后出现发烧、感冒、腹泻等症状,可能是被蚊子携带的病毒感染,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即使处在同一个环境里,有的人很容易被蚊子叮咬,有的人却很少被蚊子叮咬,这究竟是为什么?
高英介绍,蚊子主要靠温度、气味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等来找人,那些体温较高、爱出汗、新陈代谢较快、呼出二氧化碳较多的人,容易被蚊子发现。
“儿童、青少年、孕妇以及运动之后的大部分人,经常被蚊子叮咬。相较而言,老年人、汗液分泌少的人不容易被蚊子叮咬。”高英说。
人们常说“蚊子叮人看血型”,这是否正确?
高英解释,蚊子并没有特定偏好的血型,这一说法可能源于人们的观察和推测,不少人信以为真,但并没有科学依据。
高英介绍,蚊子往往喜欢叮咬穿深色衣物的人。“蚊子喜欢较暗的环境,黑色、深蓝色、红色等颜色的衣物,相对而言更招蚊子。”高英说。
如何减少蚊子叮咬?
高英建议,一方面要保持生活环境卫生,既要经常清理居住环境的杂物堆、垃圾桶、水槽水桶等,也要注重个人卫生,经常洗澡。
另一方面要提前防蚊和除蚊,去户外活动时穿浅色衣物,提前涂抹或喷洒一些驱蚊药,如花露水、防蚊液,随手关好家中的纱窗、纱门等。
高英特别提醒,如果晚上使用蚊香、电蚊香片或者电蚊液等杀虫剂,房间需保持通风,长期在密闭环境中吸入蚊香,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甚至中毒。
(来源:人民日报)
【谈文绎史】
作者:车 凤(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讲师)
近些年流行一个词叫“治愈”,说的不是治疗身体的伤病,而是抚慰心灵的创伤。这让我想起孔子,虽被后世称为圣人,但他其实是极具亲和力的人。在我看来,孔子算是非常有“治愈力”的人。在《论语》《礼记》《孔子家语》等经典中,我们常常能够领略夫子的人格气象,他与弟子、朋友,甚至与陌生人之间的相处细节,都能让人体会到他春风拂面般的温暖。
孔子的弟子可谓三教九流,有贵族、有商人、有官吏,更有贫寒子弟。他从来不会以嫌贫爱富之心对待学生。作为孔子最有名的弟子,颜回和子路的家境都十分贫寒。此外,出身卑微的冉雍也是孔子最器重的学生之一,《论语》中孔子曾经七次夸赞冉雍,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耕牛之子身上有赤色的毛,并且有圆满端正的两角,即使不用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可见孔子对冉雍的认可与看重。
孔子还有一位颇欣赏的弟子叫公冶长,别人都因为他曾经获罪坐牢而瞧不起他,孔子却说他“虽在缧绁,非其罪也”,不仅把他收为弟子,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对此,明代侍御史丁惟宁还曾写诗感慨公冶长的人生际遇:“尼父乘龙客,曾罹无妄灾。片言评骘定,千古几筵开。越父信知己,南冠辨楚材。圣门欣有遇,坎坷未须哀!”
《论语·述而》里还讲到一件事,说一个叫互乡的地方民风不善,社会风评很差,人们都不愿意跟那里的人打交道,可是孔子却接待了一位来自互乡的童子。弟子们对此都有些不解,孔子解释道:“我赞许他的进步之心,(你们)不能抓住别人以往的过失不放呀。”可见夫子的诲人不倦。
孔子的弟子子禽有个疑问,孔子每到一个地方,为何总能很快了解当地社情民意。他跑去问优等生子贡。子贡满怀敬意地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说因为孔子具备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的美德,所以总是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大家都愿意主动跟他介绍各种情况。五种美德中第一就是“温”,可见孔子的“治愈力”。
此外,正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对人的善意,还体现在他宽厚的心胸,对别人的优点总是由衷欣赏而从不嫉妒。孔子的音乐造诣极高,对音乐的鉴赏力也十分了得。《论语·述而》记载,当孔子碰到一些歌唱家级别的人,“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就是一定让人家单独再唱一遍,充分展现其美妙的歌喉,而后孔子再与他一起唱。
孔子的常态是温暖和治愈,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态度,曾经有人问他“以德报怨是不是值得推崇”,他立马予以否定,说“以(正)直报怨就可以了”,意思是不需要委屈自己去讨好不值得的人。作为老师的孔子,也有对学生责骂的时候。古代照明设备相当落后,白天的时间就非常宝贵。当学生宰予大白天睡大觉时,孔子愤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
除了大骂弟子,孔子对自己的老熟人原壤也是相当不客气。作为孔子的发小,原壤一向不拘礼节、胸无大志。有一天孔子应邀到家里看他,一进门却看见他叉着腿坐在那里,姿势不雅不说,也没有站起来迎客的意思,孔子就用手杖直接敲了敲他的腿,骂他从小就不上进,年长也没什么能给年轻人做榜样的方面,简直是“老而不死是为贼(害人虫)”。
孔子毕生倡导仁爱思想,其实“仁”的本质就是与他人共情,把别人当成像自己一样的人来爱。
《论语·卫灵公》记述了孔子对待盲人乐师师冕的场景。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提醒说“这是台阶”,待师冕走到座席前,孔子又提醒说“这是座席”。当大家落座以后,孔子又一一为师冕介绍: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如果能换位设想师冕的处境,我们就能感受到,孔子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多么令人感动。
而从另一个例子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是怎样面对丧亲者的。早期的儒者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古代婚丧嫁娶的礼仪主要由他们来操持。礼仪专家孔子经常帮别人操办丧葬之礼,所以他常常会接触到那些处在生命中至暗时刻的丧亲者。《论语·述而》记录:“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说孔子在丧亲者身边吃饭时,是从来没有吃饱过的。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细细想来,真的是令人既钦佩又感动。这不仅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体现了与丧亲者的深度共情,能够对他人的悲伤感同身受。
孔子没有老庄的潇洒,即使面对的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他也始终满怀深情、不忍归隐。他一生颠沛流离,却从不曾熄灭心中理想主义的炬火。这炬火不仅温暖照亮了他的三千弟子,也能让后世读者从中获得爱的真谛。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3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