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6-19 04: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南京遗迹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南京遗迹观后感。在文章中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避免偏题。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南京遗迹的背景和参观感受;主体部分详细描述遗迹的特点、历史意义以及参观过程中的所思所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南京遗迹的敬意和感慨。
3. 内容充实:在描述南京遗迹时,要尽量详细地描绘遗迹的外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同时,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遗迹的认识和评价。
4. 观点鲜明:在文章中要表达自己对南京遗迹的看法,观点要鲜明,有说服力。可以结合遗迹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5. 语言生动: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在描述遗迹时,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例如,在描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可以列举馆内展出的珍贵文物、图片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7. 情感真挚:在文章中要表达出自己对南京遗迹的敬意和感慨
踏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那一刻,铅灰色的云层压着江东门的天空,仿佛历史本身正俯身凝视着这片土地。馆前广场上,以黑色花岗岩铺就的地面发出沙沙的摩擦声,那是三十万亡魂在时光中无声的控诉。
一、数字背后的生命重量
在序厅的“十二秒水滴”装置前,我的呼吸几乎停滞。每隔十二秒,一盏灯光骤然熄灭,象征着1937年寒冬里每十二秒便有一个生命消逝的残酷真相。展墙上镌刻的遇难者名录如黑色潮水般蔓延,其中不乏稚嫩的姓名——王秀英,女,6岁;李小宝,男,3岁……这些被战争撕碎的童年,让我想到教室后排正在背诵《少年中国说》的同龄人。当数字具象化为一个个被战火吞噬的鲜活生命时,冰冷的统计数据便化作刺入骨髓的钢针,提醒我们:历史从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铅字,而是无数人用血肉书写的墓志铭。
二、遗址上的文明伤痕
步入原址展区,堆积如山的骸骨在幽蓝灯光下泛着冷光。一具头骨顶部的弹孔清晰可辨,颅骨内侧凝结着焦黑的血痂,仿佛还能听见子弹穿透颅骨的闷响。在万人坑遗址旁,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日记手稿静静陈列,泛黄的纸页上,“1937年12月14日,安全区收容难民五万人”的记录,与日军军官松井石根“南京城秩序良好”的战报形成刺眼对照。这种虚伪的谎言与铁证如山的实物并置,让我突然读懂教科书里“实证史学”四个字的重量——历史真相从来不是辩论出来的,而是用幸存者的证言、国际友人的影像、遇难者的骸骨层层夯筑的。
三、光影中的和平启示
在“三个必胜”主题展厅,多媒体投影将卢沟桥的月色与广岛核爆的蘑菇云并置呈现。当《东京审判》纪录片中梅汝璈法官“若不能严惩战犯,我宁蹈东海而死”的怒吼与纪念馆穹顶的和平鸽群影像交织时,我忽然意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人类不再重蹈覆辙。走出冥思厅,池中烛火与镜面黑石交相辉映,照壁上“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的鎏金大字,恰似文明对野蛮的庄严宣判。
四、青春视角下的历史担当
在幸存者照片墙前,五位2024年离世的老人——程福保、陈桂香、刘素珍、高如琴、石秀英的灯箱依次熄灭。当最后一位幸存者的面容隐入黑暗时,我听见有同学轻声背诵起《和平宣言》:“白骨可以入睡,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这让我想起展厅里那棵“会唱歌的树”,当参观者坐在树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传来的歌声中,既有国际友人募集粮食时的号子,也有幸存者控诉暴行的哭诉。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不正是历史给予当代青年最深刻的启示吗?
结语:以青春之名,守历史之灯
归途中,长江上的货轮正鸣响汽笛,与纪念馆和平钟的余韵遥相呼应。八十多年前的那个寒冬,三十万亡魂未能等到春天的解冻;而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更应明白:一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深度,决定着其走向未来的脚步高度。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不必背负仇恨的枷锁,但必须扛起历史的明灯——让《拉贝日记》里的悲悯,《魏特琳日记》中的勇气,以及所有为和平奔走的微光,永远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
走出纪念馆时,暮色中的和平女神像正在轻抚手中的橄榄枝。这尊雕塑让我想起《论语》中的箴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或许,这就是历史教育最深沉的力量——它让每个驻足于此的少年,都成为文明火种的传递者。
作者: 沈良生
. .2025年4月22日,笔者参加景际旅行社组织的“某某三日游”,24日参观“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该遗址公园位于浙江舟山市、定海县原竹山公园。
. .吃过早餐从舟山全悸酒店出发,前往定海县城竹山,下了中巴车,穿过绿荫掩映中的“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绿树环抱中的竹山脚下,一排排将军题碑矗立在山坡周围,称“百将题碑”,顾名思义,由百名将军级人士,为在鸦片战争期间,定海战役中牺牲的英烈所题的碑刻。
. . 在这些题碑中,有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等。其中张震的题词为“勿忘国耻、奋发图强”,迟浩田的题词为“英名垂千古、忠魂照汗青”,一排排黑底金字的花岗岩碑刻,充分表达了后人对阵亡将士的敬仰和腼怀之情,以及铭记历史,强我国防的决心!环视四周,仰望竹山,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由然而生。
. .路边的遗址平面图显示 : “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坐落于山顶北首,根据路标指示,我们沿一条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上。狭长的山路逞迂回状蜿蜒向山顶延伸,每跨一步都显得十分沉重而又费劲,如同看一部中国近代史,字里行间充满了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辗压的屈辱感和沉重感、深感痛恨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尤其是象《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被迫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华民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每当读到这些屈辱的章节,心情被压抑到喘不过气来。
. .经过约十几分钟的跋涉,终于到达“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所在位置。
. .纪念馆设计风格简约、时尚与古典相结合,又不失庄重,静卧于竹山山顶北端,仿佛向世人默默地诉说着当年定海的官兵和民众,与装备先进的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进行不屈不饶斗争的故事。
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
. .走进纪念馆,女讲解员正在各种展柜展品前,滔滔不绝地向游客讲述定海保卫战的经过和一些重要细节。其中讲到,定海被英军侵占期间,当地民众,明里暗里同英军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 定海百姓面对英国侵略军,首先采取了坚壁清野,断其粮食蔬菜等,尤其是暗中破坏、汅染饮用水源,因为缺乏新鲜的蔬菜和清洁的饮用水,一种感染力度较强的传染病在英军中流行,从而使大量英军士兵患病和死亡。在英军侵占定海5个月后的统计显示,英军得病总人数竞达5329人,死亡448人,严重削弱了英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并使他们长期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 .1840年9月16日,英陆军上尉安突德在山上测绘地图,被村民包祖才发现,包祖才呜锣呼叫,其胞弟和村民赶来一起将安突德活捉,并且如同梱猪一样将其梱了起来,又象抬一头牲口似的将安突德抬进了清军大营。包祖才等,因此受到清政府的特别嘉奖,被授于六品顶戴,后来,这个倒霉的安突德还成了清政府同英方谈判的筹码。
. .毛主席曾精辟地指出: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广东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击英军并取得胜利,尤其近代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清政府“防民甚于防寇”,不敢发动群众,如果鸦片战争全民动员,打一场有各阶层广大民众参与的人民战争,那么,不仅鸦片战争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将重写!
. .定海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1840年7月5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进犯浙江舟山,英舰突然向定海清军炮台开炮,清军官兵2000余人奋起还击,无奈,原始的装备和各方面落后的清军战败,英军攻陷定海,定海总兵张朝发,知县姚怀祥先后殉职(另一说为张朝发重伤)。
. .1841年2月23日,继任定海总兵葛云飞等,率官兵3000余人前来收复失地。在当地村民长期袭扰、破坏,和清军官兵的压境之下,士气低落的英军于2月25日撤离定海。
中国军队的单兵武器以冷兵器为主
. .1841年9月26日,英军第二次进犯定海,因舟山群岛乃中国的东大门,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战略地位显著,英方决意敲开清帝国的大门,以获取更多的在华利益,故此役,英军从厦门调来援军,向定海大量增兵,舰艇一度增至30艘,人数达4、5千人。
. .英军兵分三路,两翼包抄,主攻竹山门,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寿、郑为协防)率清军官兵3000余人奋勇抗击,前赴后继,当地民众冒险前往火线送粮送水慰问官兵。
. .由于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不思改革,疏于海防,又严重低估英海军的实力,藐视强大的清帝国,在科技实力,武器装备,军事思想,组织结构,治国方略、治军理念等,与西方列强己严重脱节,故敌我双方己不在一个等量级。
中英武装力量对比,看舰艇的大小比列一目了然
. .炮声隆隆,火光冲天,双方激战六昼夜,海面被英舰封锁,给养补充困难,援军迟迟未到,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先后阵亡,左右翼阵地相继失守,大批英军向定海总兵葛云飞所坚守的定海土城涌来……
. .最后时刻,定海总兵葛云飞怀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振臂一呼,率领残余官兵200余人冲向数十倍于己的英军,与英军展开白刃战,刀光见影,杀声震天,葛云飞身先士卒,力战至壮烈牺牲,英军最终以阵亡千余人(另一说为阵亡416人)的代价攻陷定海。
. .定海保卫战以悲壮的一页被载入史册,定海战役也是整个鸦片战争一个缩影。
.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重温那一段悲壮的历史,结论就是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当你足够强大,才无人敢欺,国与国之间无不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无论过去,还是当下,莫不如此!
2025年4月30日
说明: 本文为原创、首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