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徐州汉墓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1 19:56

如何写《徐州汉墓观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徐州汉墓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观察与思考:在参观徐州汉墓之前,要对汉墓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参观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墓穴的结构、壁画、陶俑等文物,并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确定主题:根据个人感受和观察,确定作文的主题。例如,可以围绕汉墓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应具备以下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徐州汉墓的背景和参观目的。 b. 主体:详细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结合个人思考,阐述汉墓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c.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个人感悟,升华主题。
4. 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使用恰当的词汇,使文章更具文采。 b. 句式多样:运用不同的句式,使文章更具节奏感。 c.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 内容充实:在描述汉墓时,不仅要关注文物本身,还要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可以充实内容的方向: a. 汉代社会风貌:介绍汉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

【建党100周年优秀征文】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观后感


不忘初心★坚守使命

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

建党百年优秀征文




前言

近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举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中,中大才子佳人们用笔传承红色基因、抒发时代感悟。在此次征文比赛中,大家围绕主题,结合实际工作与个人经历,书写自己对百年党史的回眸与感怀,对党的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为党的百年华诞送上一份独特的贺礼。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

此次征文比赛二等奖获得者、

中大医院麻醉科杜万秋护师的作品

《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观后感》

让我们一起跟随她

来到她的家乡

重温碾庄圩战斗的

历史故事


走进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



1989年一颗心脏开始了跳动,我出生了。我出生在一个小镇,在这个小镇有我童年的美好记忆,有我难忘的求学时光,更有我们世代传承的红色精神。淮海战役作为中国解放战争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其规模之大其艰苦程度其歼敌之多影响之大首屈一指,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的地方就在我出生的小镇——碾庄镇,在这里有著名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学党史颂党恩的同时也总是想起我的家乡,总是想起碾庄圩战斗纪念馆,想起我在小学生时歌颂铭记的革命先烈们,想起我在中学生时在纪念碑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的宣誓,十几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铭记于心。时光如梭,记忆里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模糊而又清晰,清晰而又模糊。在这“新冠疫情”尚未取得最终胜利的特殊时期,愈发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五一小长假来临,我重回故里走进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





缅怀先烈


迎着朝阳,怀着喜悦而又沉重的心情开始了我的红色之旅。我站在宽阔的大门口,巍峨耸立的纪念碑映入我的眼,刹那间一幕幕致敬先烈的庄严场景充满我的脑海,呼之欲出的爱国情怀在心中流淌荡漾。我抬头仰望,碑身正面是刘少奇同志题写的四个鎏金大字“浩气长存”,左面是刘伯承同志的题词“淮海战役先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右面是陈毅同志的题词“淮海战役牺牲将士永垂不朽”。碑体四面上方各镶一枚红色五角星,碑座四周分别镌刻着支前、战斗、冲锋、胜利四副浮雕。曾经的我,仰望过,书写过,宣读过,碑上的文字记忆深刻,那么熟悉。

此时的我环顾一周,仔细端详,记忆中的纪念碑彻底清晰了,这段解放战争的历史画面重现了,脚下的青石阶变的平坦了,碑身四周的柏松更加顶天立地了。浮雕上的裂痕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不一,虽时隔多年再观,可革命先烈们的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依然感染着我,想想历时17天的浴血奋战,仿佛就在眼前,让我心潮澎湃,让我永生难忘。从石碑阶梯走下,脑海里想起那年“清明笛响震长空,举国同哀悼烈忠”的景象,我仿佛看见那时的自己,在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下,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捧着鲜花,意气风发,与共青团的同学们一起站在纪念碑前,入团宣誓,向革命先烈们致敬。

骄阳似火,阳光刺入我的眼,苍松翠柏下一片绿荫,纪念碑广场东侧排列着百米碑林,碑上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淮海战役的将士和著名革命人物的题词。纪念碑上的名字,一排排,一列列,我数不清,每一个平凡而又崇高,每一个简单而又厚重,像他们出征时那样整齐,像他们浴血奋战时那样坚挺,像他们为国捐躯时那样骄傲。我静静地站在烈士碑前,默默地看着这些烈士的名字,虽不认识这些烈士,可仿佛看到他们为了守固这片土地付出生命的壮烈景象。今天,我们和平美好的生活,都是这些烈士们英勇奋战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名字雕刻在石碑上,更应该牢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国梦奋斗终身。

越过烈士桥来到纪念馆的南部,这里是一片松柏丛林,万古长青的松柏下长眠3600多名永垂不朽的烈士。两座大墓以一条甬道为轴,东西对称排列,分别安葬着512名有名烈士,他们的亲人每年清明都会前来追念。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当年他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如今都已绿树成荫,小草青青。甬道南首正对将军墓的是一座无名烈士公墓,我的脚步徐缓而又沉重,记忆里这座无名烈士墓像一座土丘,现如今已经被修建成一座庞大的公墓,这些无名的烈士让我陷入了沉思,他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们的精神更应该被永远铭记。

我默默地向他们鞠一躬,正是因为这些先烈们的流血牺牲,保家卫国,才有我们美好的今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的我们,应永远怀念先烈们,应永远崇敬先烈们,应永远铭记先烈们;后人的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更应懂得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沿着英烈湖,踩着青石路,看着青石墙,仿佛回到了中学时期。这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走了三年,那时每年的清明都会去陵园扫墓,为祖国献身的烈士们鞠躬,缅怀英雄,宣誓自己要好好学习,爱祖国,爱家园,争做一名好学生。



走着,回忆着,来到了陈列馆,陈列馆的外观和那时一样,青色的瓦,白色的墙,鲜红色的窗和大门,红色大门上方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记得以前参观,印象最深的是看到战士用的机枪、迫击炮、大炮、独轮车、剪刀、伤员包扎的纱布等等,我们高大威猛的历史老师用手帕遮盖住了自己眼睛,生怕我们看到他那湿润了的双眼,这些陈列物品是惨烈的战争最真实的铁证。精致的两层院落里,收藏着那时战争使用的兵器,展示了人民支前部队运输物资的照片,悬挂着战争部队的领军人物,虽是一张张灰色的照片,可描绘出军民艰苦奋战、团结一致的景象,体现了人民群众伟大的力量。

兵器广场上的坦克和飞机是以往留影的圣物,也是千千万万懵懂儿童对战争最深的记忆。科技改变世界,兵器广场现如今是 “浴血碾庄”的纪实展。碾庄圩歼灭战纪实展,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画面和战略方针路线的详细讲解,真实地再现了碾庄圩战斗的战争全景。这里每一个村庄都是战场,每一片土地都是战场,每一名人民群众都是战士,看到架桥用的一张布满弹痕和勇士血迹的门板,看到运粮用的一辆全木头的独轮车。想起了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直到现在,许多人家建房子挖地基,盖蔬菜大棚,挖地沟,还能挖出一些生锈的枪弹残片。

这场战争出奇制胜的原因就是在正确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战士们、支前部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共同奋战取得胜利。为了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为了纪念那场烽火硝烟的战争,为了不忘碾庄圩战役的奋战历史,我们应牢记老百姓对解放军的全力支援,我们应铭记军民一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我们应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华名族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历史书写于平凡人,时代在进步,我们既要铭记那些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人物,也不能忘记身边涌现出的平凡英雄。




后记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作为一名平凡的护士,我要听党话,跟党走,心向党。不忘初心,不能忘记护士的初心和使命,以病人为中心,以优质护理为载体,端正专业思想,丰富护理内涵,精湛业务技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实现自身价值。

新时代的我们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红色精神,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释放向上力量,树立远大理想,承载时代使命,在新时代的画卷上书写青春华章。


作者风采

我是一名麻醉科复苏室护师,江苏徐州人。自2011年毕业后便来到中大医院工作,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爱好羽毛球、唱歌、朗诵。淮海战役的取胜法宝是团结,我们护理也是一个团队,只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才能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护理队伍。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崔玉艳

编排:蔡逸秋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大医院党委宣传部出品

扫一扫

关注中大医院


丁酉岁末孤身穷游曲阜九龙山汉墓有感

丁酉岁末孤身穷游曲阜九龙山汉墓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我就比较喜欢回味历史,当然最直接的方式是阅读一些史书甚至演义或者小说。人说历史就像是小姑娘任人打扮,所以,我就更喜欢阅读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因为更加生动丰满。比如以宋史为背景的《七侠五义》,比如以明代为背景映射当朝的《儒林外史》。当然阅读也不仅仅是看书,更包括身体力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我就特别喜欢考察一些古迹遗存,当然古代墓葬也包括在内。试想,孤身深入荒山野岭,着实让人感觉阴森恐怖,然鹅,我仍乐此不疲。有人说是不是我心里阴暗,或者消沉,抑或悲观?其实不是,恰恰相反,对历史对死亡的探究恰恰是出于对现实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生的热爱,一方面体现在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死亡的认识、了解和预期。这是辩证统一的,就好象积极锻炼身体是健康生活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对疾病甚至是死亡的有效规避。

阅古通今,是为记。

言归正传。话说去年春节前接到通知,接岳父大人自曲阜回其薛毛老家,自然不敢怠慢。提前一天赶到曲阜,下午无所事事,便想起几年前因维修而不得入的九龙山汉墓,可以顺路考察一番。

曲阜一带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以说承载了华夏文明的绝大部分精华。孔子不用说了,周游列国,到处宣扬忠恕之道仁义礼法,并且曾经位高权重,追随者众多,社会影响非常大,但是凝结他思想精华的《论语》却是他死后弟子们的编著,也就是所谓述而无作,这也在侧面反映了为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放在世家题材。近百年后,孔子旁边不远诞生了孟子,据说孟子是孔子子孙的学生,对孔子达到膜拜的程度,称其生民未有。但孟子在宋代之前的影响较小,所以史书记载也较少,活动范围局限齐鲁,著有《孟子》一书。该书不仅思想性很高而且文学性感染力也很强,可能与战国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有关。《孟子》书中大部分内容发生在这片沃土,什么滕文公,梁惠王啥的,在圣人书中感觉高大上,现在看来所谓领地也不过是市县大小,当然作为历代封国时地位颇高,譬如汉代鲁王,权倾势重,所以后来汉武帝不得不颁布推恩令,强力削藩。明代鲁王就比较悲催,因为朱棣同学就是燕王上位,所以对各地的封王比较忌惮,要求也比较严格,几乎严禁封地之外的活动,否则就有杀头去爵之险。明代鲁王,因前已详述,故此处不再展开,这次略费笔墨,谈谈九龙山汉鲁王墓。

汉鲁王墓位于曲阜市南部小雪镇东侧九龙山北部西侧,依山凿洞。人说汉墓十室九空,这话不假,我觉得十室九点九空也不为过。主要的盗墓或者破坏活动大部分发生在战乱或者内乱时期。有组织、规模化、明目张胆的筹饷、“抢救性”发掘最为可怕,远如王朝末年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战乱,近如军阀割据十年蚊戈等内乱。1970年山东省博物馆对九龙山汉墓进行了全面清理,多说一句,明鲁荒王陵也是省博抢救性发掘,至今所有文物均藏于省博,现在还在特展展出。当然如果省博不抢救,那个时代可能老百姓就一哄而上散落民间了,旁边的戈妃墓就是个例子。汉鲁王墓虽然早年就被多次盗掘,但是还是出土各类金银铜器玉石等珍贵文物近两千余件,更重要的是出土了银缕玉衣残片,说明是该墓应属封国王侯。

大寒节气,冬日晌午,初至九龙山下,冷冷清清,诺大一座山,竟然空无一人。小山不高,要不是山头成片的松树林,我可能误以为是一整块大石头。远远看去,半山腰四条石凿墓道从左到右一字排开,蔚为壮观。可能是历代摸金校尉认为附近还会有墓葬,可以看到两侧山体破坏较为严重。车可以一直开到山脚下停车场,看来此处原是一个收费景点,后来实在是人迹罕至,收费员都养不起了,最终便废弃了。拾级而上,两边零散着一些荒冢,埋在这里也算是沾沾王侯仙气,但不算雅观,所以石阶两旁种了两排茂密松柏。山虽不高但全是台阶,一口气爬到半山腰也是气喘吁吁。因为之前做过功课,所以对该汉墓有所认识和了解,但是当真正走到它的面前,给我带来的冲击还是非常巨大。那种经过千年岁月洗礼,凝结着众多前人血汗艰辛所带来的震撼不亲身感受是很难准确表述。

最先考察的是左边第二座墓葬。硬生生在花岗岩石上凿出近20米长,最高处近10米的墓道,走在其中,看着整齐划一的凿痕,感受着两侧巨石高耸,这是在两千多年前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一锤一锤的凿出,用手抚摸这些凿痕感觉就像和两千年前能工巧匠的超时空对话,仿佛听到当年此起彼伏叮当凿石的声音。墓道尽头便是方形墓门,约两米长宽,当年用巨型条石封堵。门口两旁各有一间耳室,主要用来放置车马等生活用品。甬道基本可以直身行走,长也得有一二十米,全部是在岩石中一点一点凿出,走在其中仿佛时空隧道一般。甬道尽头豁然开朗,便是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较为宽阔,后室稍小,古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仿照堂寝格局。当然里面空空如也,除了今人留下的烟头,但是没有可乐瓶火腿肠啥的,估计在这里面也没啥胃口,但可以赶紧抽支烟压压惊。其他两座墓葬基本都是类似格局,其中一个还修有排水设施,墓室有塌陷和修补的痕迹。另外一座可能有较高的塌陷风险已是铁门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巨大的封门条石叠放在墓道中。

整个考察过程也就是三四十分钟,由于整座山上就我一人,说实话也是有点壮着胆,但墓葬之地也不宜久留,环顾一遍四周后便打道回府。

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在两千多年前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成百上千的能工巧匠辛苦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有些人甚至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做这一件事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意义在哪?Marx主义历史观可能会看到阶级压迫、封建剥削,但是人类社会总得去做一些超出平常的事情,就像是一些宏大的佛像石窟,要不然社会也就不会发展,文明也就不会进步。

但天地轮转,徒留四条空洞墓道,像四只眼睛,凝望前方,诉说千年往事,望穿秋水,期待卷土重来。可花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时,日月轮回,花开花落之间,时光已过千年,多少历史画卷,随岁月流逝,任世人评论,人间悲喜冷暖,又有几人能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