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1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徐州汉墓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观察与思考:在参观徐州汉墓之前,要对汉墓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参观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墓穴的结构、壁画、陶俑等文物,并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确定主题:根据个人感受和观察,确定作文的主题。例如,可以围绕汉墓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传承等方面展开。
3.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应具备以下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徐州汉墓的背景和参观目的。 b. 主体:详细描述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结合个人思考,阐述汉墓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c. 结尾:总结全文,表达个人感悟,升华主题。
4. 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使用恰当的词汇,使文章更具文采。 b. 句式多样:运用不同的句式,使文章更具节奏感。 c. 修辞手法: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 内容充实:在描述汉墓时,不仅要关注文物本身,还要关注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可以充实内容的方向: a. 汉代社会风貌:介绍汉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
丁酉岁末孤身穷游曲阜九龙山汉墓有感
读史使人明智。我就比较喜欢回味历史,当然最直接的方式是阅读一些史书甚至演义或者小说。人说历史就像是小姑娘任人打扮,所以,我就更喜欢阅读一些历史题材的小说,因为更加生动丰满。比如以宋史为背景的《七侠五义》,比如以明代为背景映射当朝的《儒林外史》。当然阅读也不仅仅是看书,更包括身体力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我就特别喜欢考察一些古迹遗存,当然古代墓葬也包括在内。试想,孤身深入荒山野岭,着实让人感觉阴森恐怖,然鹅,我仍乐此不疲。有人说是不是我心里阴暗,或者消沉,抑或悲观?其实不是,恰恰相反,对历史对死亡的探究恰恰是出于对现实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生的热爱,一方面体现在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死亡的认识、了解和预期。这是辩证统一的,就好象积极锻炼身体是健康生活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对疾病甚至是死亡的有效规避。
阅古通今,是为记。
言归正传。话说去年春节前接到通知,接岳父大人自曲阜回其薛毛老家,自然不敢怠慢。提前一天赶到曲阜,下午无所事事,便想起几年前因维修而不得入的九龙山汉墓,可以顺路考察一番。
曲阜一带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以说承载了华夏文明的绝大部分精华。孔子不用说了,周游列国,到处宣扬忠恕之道仁义礼法,并且曾经位高权重,追随者众多,社会影响非常大,但是凝结他思想精华的《论语》却是他死后弟子们的编著,也就是所谓述而无作,这也在侧面反映了为啥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放在世家题材。近百年后,孔子旁边不远诞生了孟子,据说孟子是孔子子孙的学生,对孔子达到膜拜的程度,称其生民未有。但孟子在宋代之前的影响较小,所以史书记载也较少,活动范围局限齐鲁,著有《孟子》一书。该书不仅思想性很高而且文学性感染力也很强,可能与战国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有关。《孟子》书中大部分内容发生在这片沃土,什么滕文公,梁惠王啥的,在圣人书中感觉高大上,现在看来所谓领地也不过是市县大小,当然作为历代封国时地位颇高,譬如汉代鲁王,权倾势重,所以后来汉武帝不得不颁布推恩令,强力削藩。明代鲁王就比较悲催,因为朱棣同学就是燕王上位,所以对各地的封王比较忌惮,要求也比较严格,几乎严禁封地之外的活动,否则就有杀头去爵之险。明代鲁王,因前已详述,故此处不再展开,这次略费笔墨,谈谈九龙山汉鲁王墓。
汉鲁王墓位于曲阜市南部小雪镇东侧九龙山北部西侧,依山凿洞。人说汉墓十室九空,这话不假,我觉得十室九点九空也不为过。主要的盗墓或者破坏活动大部分发生在战乱或者内乱时期。有组织、规模化、明目张胆的筹饷、“抢救性”发掘最为可怕,远如王朝末年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等战乱,近如军阀割据十年蚊戈等内乱。1970年山东省博物馆对九龙山汉墓进行了全面清理,多说一句,明鲁荒王陵也是省博抢救性发掘,至今所有文物均藏于省博,现在还在特展展出。当然如果省博不抢救,那个时代可能老百姓就一哄而上散落民间了,旁边的戈妃墓就是个例子。汉鲁王墓虽然早年就被多次盗掘,但是还是出土各类金银铜器玉石等珍贵文物近两千余件,更重要的是出土了银缕玉衣残片,说明是该墓应属封国王侯。
大寒节气,冬日晌午,初至九龙山下,冷冷清清,诺大一座山,竟然空无一人。小山不高,要不是山头成片的松树林,我可能误以为是一整块大石头。远远看去,半山腰四条石凿墓道从左到右一字排开,蔚为壮观。可能是历代摸金校尉认为附近还会有墓葬,可以看到两侧山体破坏较为严重。车可以一直开到山脚下停车场,看来此处原是一个收费景点,后来实在是人迹罕至,收费员都养不起了,最终便废弃了。拾级而上,两边零散着一些荒冢,埋在这里也算是沾沾王侯仙气,但不算雅观,所以石阶两旁种了两排茂密松柏。山虽不高但全是台阶,一口气爬到半山腰也是气喘吁吁。因为之前做过功课,所以对该汉墓有所认识和了解,但是当真正走到它的面前,给我带来的冲击还是非常巨大。那种经过千年岁月洗礼,凝结着众多前人血汗艰辛所带来的震撼不亲身感受是很难准确表述。
最先考察的是左边第二座墓葬。硬生生在花岗岩石上凿出近20米长,最高处近10米的墓道,走在其中,看着整齐划一的凿痕,感受着两侧巨石高耸,这是在两千多年前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一锤一锤的凿出,用手抚摸这些凿痕感觉就像和两千年前能工巧匠的超时空对话,仿佛听到当年此起彼伏叮当凿石的声音。墓道尽头便是方形墓门,约两米长宽,当年用巨型条石封堵。门口两旁各有一间耳室,主要用来放置车马等生活用品。甬道基本可以直身行走,长也得有一二十米,全部是在岩石中一点一点凿出,走在其中仿佛时空隧道一般。甬道尽头豁然开朗,便是墓室。分为前室和后室,前室较为宽阔,后室稍小,古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仿照堂寝格局。当然里面空空如也,除了今人留下的烟头,但是没有可乐瓶火腿肠啥的,估计在这里面也没啥胃口,但可以赶紧抽支烟压压惊。其他两座墓葬基本都是类似格局,其中一个还修有排水设施,墓室有塌陷和修补的痕迹。另外一座可能有较高的塌陷风险已是铁门紧锁,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巨大的封门条石叠放在墓道中。
整个考察过程也就是三四十分钟,由于整座山上就我一人,说实话也是有点壮着胆,但墓葬之地也不宜久留,环顾一遍四周后便打道回府。
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在两千多年前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成百上千的能工巧匠辛苦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有些人甚至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做这一件事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意义在哪?Marx主义历史观可能会看到阶级压迫、封建剥削,但是人类社会总得去做一些超出平常的事情,就像是一些宏大的佛像石窟,要不然社会也就不会发展,文明也就不会进步。
但天地轮转,徒留四条空洞墓道,像四只眼睛,凝望前方,诉说千年往事,望穿秋水,期待卷土重来。可花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时,日月轮回,花开花落之间,时光已过千年,多少历史画卷,随岁月流逝,任世人评论,人间悲喜冷暖,又有几人能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