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0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助产术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助产术这一主题展开。可以从助产术的历史、现状、技术特点、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助产术的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
b. 主体部分:具体阐述助产术的特点、作用、影响等,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c. 总结:总结全文,强调助产术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内容充实:在论述过程中,要确保内容充实,有理有据。以下是一些建议:
a. 搜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新闻报道等,了解助产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b. 分析案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助产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c. 比较分析:将助产术与其他相关技术进行比较,突出其优势和特点。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逻辑清晰:论述观点时,要条理分明,层次分明。
b.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语言规范:遵循汉语写作规范
上世纪20年代,护士科学生在学习绷带绑扎技术。
广州医院变迁(上)
大洋网讯 现在广州地区的医院被分为中山医系列、广医系列、部队医院系列等。其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市属的医院有十三家医院,这十三家医院曾被统一以数字命名,从“市一医院”一直编排到“市十三医院”。尽管这十三家医院不能代表广州地区医疗事业的全部,但这十三家医院的变迁史,至少见证了广州市医疗事业的发展脉络,和一百多年的沧桑历史紧密相连,今天向读者朋友们推出该系列的上篇。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31年在盘福路落成的广州市立医院新址)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九大善堂之首收敛七十二烈士遗体
近代广州,民间慈善力量是一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广州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慈善团体,是相传的“九大善堂”。“九大善堂”在不同时期指向有所不同。1929年,“九大善堂”是指在清代建立的城润身善社、爱育善堂、崇正善堂、惠行善院、述善善堂、广济医院、广仁善堂、明善善堂,另外一间就是我们要说的城西方便所。
1899年夏,广州瘟疫流行,死者无数。由于每天晚上广州城西门关闭,晚上死在街头的人无法及时送入城内的收敛机构。当时在广州有着较高声望的绅商陈惠普、陈香邻、陈卿云等人自发募捐,购买城西门外金子湾地段,开办城西方便所,专门收治在疫病流行中病倒街头的穷人和收殓倒毙街头的无主尸体。
1901年,城西方便所与位于广州城北的城北方便所合并,更名为城西方便医院。方便医院创办之初,经费来源有限,主要依靠穗港绅商等各界捐款。华侨胡文虎捐巨款建高岗留医洋楼一座,荣德公司捐建守望室围墙,陈济棠夫人莫秀英每年捐助巨款支持医院运作,广州市警察局也将查获的贼赃私货送给医院。
在社会救济中,方便医院“一闻灾即赴救,不避艰险,不计日夜,不论远近,不避时疫,亲理病人,亲济灾民”。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潘达微在收集七十二烈士遗骸时,方便医院相助,最终将烈士尸骸殓葬于黄花岗。基于此,方便医院被誉为广州九大善堂之首。
及至1920年前后,医院扩展病房16间,收容100多人,仅1934年,到院就诊服药者达15万人,赠棺殓葬逝者14700余人,收葬路毙者2275人,成当时华南最大的慈善机构。城西方便医院还参与了十九路军抗日烈士遗体的殓葬。医院于1948年易名广州方便医院。
1952年,广州方便医院和广州市市立医院(前身是广东巡警医院)合并,当时称为广州市人民医院,1954年改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899年,美国医生富马利在广州创办我国第一所女子专科医学院)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彭加木成温箱里第一位“居民”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位于多宝路,现名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它的前身是美国女医生富马利于1899年创办的广东女医学堂赠医所。富马利在广州传教行医多年,因有感于当时病患女性不敢向男性西医医生求医,便将博济医校的5名女生集中起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培育女西医师的学堂——广东女医学堂。
1899年12月12日,女医学堂的赠医所接诊了首例病人,此日亦被看作是医院的首创日。医院初名“道济”,后更名为“柔济”。再后来,又改名为夏葛医学院附属柔济医院。1912年5月15日,孙中山亲临夏葛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典礼,并视察柔济医院。
柔济医院创院之初亦兼具慈善机构性质,主要服务贫穷的女病者,妇产科一直是其强项。1909年,该院就开展了钳助产术、毁胎术、臀位牵引助产术、子宫破裂修补术等。1914年,富马利、夏马大和中国女医生罗秀云一起,为一名患者切除了47公斤盆腔肿物,标本被送往南京展览,引起轰动。
1925年初夏,市郊槎头村农民彭炳忠携妻严秀和焦急地赶往柔济医院求医。在医院里,怀孕只有7个月的严秀和早产了,生了个男婴,重仅1.3公斤。大家都担心这个瘦小的早产儿能否哺养大,彭炳忠也不敢给孩子取名字,想过几个月能够养活,再取名字不迟。正好柔济医院首次进口了一只温箱,这个早产儿便成了温箱里的第一位“居民”。这位“居民”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彭加木。
1951年,医院改隶中华基督教会,易名私立柔济医院。1954年由市政府接管,改名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移交广州医学院后,成为其第三附属医院。
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高手集中地
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广州市警察医院,筹建于1929年,成立于1934年。
上世纪30年代前后,在欧阳驹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期间,广州市开始大力改善警察的福利待遇,修建警察坟场、组织消费合作社。鉴于缺乏专门的警察医院,警察就医不便,于是将原来位于西瓜园的警察同乐会改为警察医院,并于1934年1月建成投入使用。有资料显示,西瓜园的警察医院开辟了4个病区,设有病床160张,还开办了一所附属的护士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警察医院搬迁到西关珠玑街16号,并改名广州市公安医院,1956年改名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接收沙面、惠爱两诊所,合并了沙面红十字会第一分诊所,业务范围扩大。
上世纪50年代实行公私合营,从事个体经营的中医师多数进入该院工作,使中医科成为医院最强项。1959年,该院收治因抢救国家财产严重烧伤的救火英雄向秀丽。
1960年定名广州市中医医院。1969年至1973年,医院复用市第三人民医院之名,1973年再次复名广州市中医医院。
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由石室剩余材料建成
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位于沿江西路,现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前身是中法韬美医院,是外国人在广州创办的最早西医院之一。
法国人建成石室不久,余下的建材仍留在靖海路码头附近,法国领事便向清政府提出以“法国出钱,中国出地,合办所谓‘中法韬美医院’”。1903年落成的医院建筑是法国式房子,中央竖着一面三色法国旗,门口却是朱漆大门,上面贴着两张门神,门前站着两个清朝卫兵。
中法韬美医院是一所近代广州的政要疗养院。1922年3月21日,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长邓铿(字仲元)乘车抵大沙头站时身中两枪,当即送往韬美医院救治。
1950年底,经时任广州市市长叶剑英批示,以中法韬美医院为基础改建成广州市工人医院。1969年,更名为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1983年改现名。2003年抗击“非典”战役中,广医一院钟南山院士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荣记特等功。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大门。
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从“粤东赤十字社”到“广州市红十字会”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广州医生马达臣、朱启良等人原打算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组织救护队开赴东北进行救死扶伤工作,但因当时中国未加入万国缔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的前身),故未能成行。
1905年,马达臣等人正式成立“粤东赤十字社”,后改名为粤东红十字会,获官方批准注册后改称为红十字会番禺分会,会址设在广州市河南龙溪首约(一说是同福西6号),附设医院一所,这便是现在的红会医院。
1915年红十字会番禺分会改名中国红十字会广州分会后,当时军队为筹措军饷,拟将医院产业变卖,亲临医院索要医院产业执照,当众撕毁,又派宪兵来医院催迁。半年之后,医院业务结束。1916年医院重建。
抗战期间,广州市区屡遭日机轰炸,当时医院组建了第一救护大队,配备了队旗、担架、急救箱、急救药品,每个队员都配发制服、头盔、袖章。遇有日机空袭,队员便做好出发准备,警报解除后立刻赶赴被炸现场救护伤员和运送医院治疗。
1938年8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闻悉广州被日机轰炸,有大量伤员在红十字会医院救治,便亲自来广州,到院视察检阅救护队,慰问伤员。
广州沦陷前,市红十字会北撤,市红十字会附属医院委任德籍柯道医生为义务院长。柯道为保护医院,在医院门口右侧油漆了一个大红十字,左侧油漆有一面德国旗,全院员工每人发一布制臂章,臂章上印有与医院门口完全相同的标志,因此,医院和医护人员未受到日军骚扰。
柯道医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在广州行医,擅长结核病专科,在华南医务界颇有名气。他来医院主持院务后,大量广州市民及四乡农民慕名而至。当时,医院门诊分为特诊与赠诊两部分,特诊按照一般价格收费。赠诊属救济性质,只收药费成本,贫者减免。
1951年该院改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969年改名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1978年恢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名称。2000年正式挂牌为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
十三间医院一览表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前身:1899年的城西方便所
现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前身:1899年创办的广东女医学堂
现名: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前身:是广州警察医院
现名:广州市中医医院
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前身:1903年中法韬美医院
现名: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人医院)
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前身:1905年的粤东赤十字社
现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
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前身:1965年员村工人医院
现名: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前身:妇孺医院、达保罗医院
现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前身:市立传染病医院、华英医院
现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前身:1953年的广州市结核病防治院
现名:广州市胸科医院
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
前身:1898年的惠爱医癫院
现名:广州市惠爱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广州市脑科医院、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
前身:广州市干部疗养院
现名:广州市干部疗养院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前身:广州市职业病专科医院
现名: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广州市第十三人民医院
前身:广州市第十三人民医院
现名:广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本文以《广州最早的一批近代医院》(朱继团、麦胜文)一文为基础而成。
广报全媒体记者 何友贵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