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10:12
写作核心提示:
请求出错,状态码:0内容:
病人的感受,是我们护理人员改善服务的方向!
上月底的一期朗读者节目,再次引起了我内心的波澜(为什么说是再次呢?因为前两周,JCI护理专家委员刚跟我们探讨过约束这个话题)。节目中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谈到父亲抢救清醒后,第一句话就是说“为什么要把我捆起来?”因为父亲觉得被捆起来就成了一个没有自尊的人。
而作为一位从事重症监护工作的我,天天都可以看到被我们捆着的患者。我们是不是已经麻木不仁,没有了感觉?我们为什么要捆着他们?我们在害怕什么?我们能否做些改变?
我们为什么捆着他们?
管理层面:碰到意识不清、肢体躁动、心理状态不稳定、使用了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的病人时,可通过捆绑他们的双手来进行约束,从而保证治疗的连续性、防止意外的发生。但碰到患者抽搐发作时,肢体有神经或骨骼问题,肢体上有动静脉瘘时,是禁忌约束的。
执行层面:约束病人,主要是怕病人自行拔掉身上维持生命的高危管道。比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气管插管、监测血液动力学的动脉穿刺管、治疗所需的中心静脉置管和各种手术放置的胸腹腔引流管等等。因为,一但这些管道被拔掉,护士未及时发现会导致病人死亡。
捆着他们,他们还会拔管吗?
统计层面:非计划性拔管统计数据显示,80%的病人都是在约束情况下拔除的。头脑风暴分析原因,大部分工作者都会归功在约束工具不合适、约束的有效性差……而还有一种情况把大家忽视了,那就是病人的心理认知水平。
患者层面:许多患者表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为什么会被捆着,所以会心心念念瞅准一切时机,来挣脱不舒适的约束,甚至拔掉堵在嘴巴的管子;也有患者直言,被捆着真难受,虽然护士会2个小时给翻一下身,但胳膊直挺挺地捆着床边,时间长了还很酸……有时鼻子痒了,想抓一抓都不行,所以自己用力挣脱被约束的双手来抓痒,并不是想拔除身上的管道。但护士看到后,会吓得给他捆得更紧更牢。
关于约束方面,这些年我们做过什么改变?
1、建立了规范的约束作业指导书:明确约束病人,需要医生和护士共同评估约束的指征,若符合指征者,需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受到约束的病人,需要间隔1-2小时再评估一次,每2个小时都需评估病人再约束的必要性,记录在《保护性约束评估表上》。医生还需要开出约束的医嘱,每24小时评估病人再约束的必要性。目的在于尽早解除约束或避免不必要的约束。临床实践中,发现规范的约束降低了病人的约束时间和误约束数。
2、主动及早了解到约束病人的心理反应,尽早解除约束。对于不能解除约束的,选择病人喜欢的约束工具。目前,护士会主动与病人沟通,让患者了解自己在哪里,自己身上的管道都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会给他捆起来,如果病人认知充分,和护士达成协议,就可以暂停约束。而不是以前不管三七而二十一,捆为上策,激起病人你越约束他越反抗的敌对情绪。
3、临床约束病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病人的意外拔管率。我们护理团队也在努力通过优化改进镇痛镇静方案,来降低约束率;我们的护理大咖也在努力通过应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降低约束率。
其实关于约束,我们护理人员也一直走在追求改变,希望患者感觉会更好的路上!因为我们和病人永远站在一起,病人的感受就是我们护理人员改善服务的方向!
作者单位:宁波鄞州人民医院ICU
【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张云峰】延宕了一年的台湾大学财金系教授管中闵接任台大校长案,又出现新的波折。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月1日报道,“中央研究院院士”陈良博 、周昌弘及几名台大退休教授发起联署,要求撤销对管的任命。他们称,前“教育部长”叶俊荣2018年12月24日事先得知“行政院诉愿委员会”已做出不受理决定,使管案回到“不得聘任”的原法律状态,但他考虑到赖清德“内阁”将于2019年1月10日总辞职,他本人也将随之下台,因此“在最后关头图穷匕见,不惜赤裸裸露出‘死间’的真面目”,抢先发文同意聘任管中闵为台大校长,“以死(辞职)完成潜伏伺机阵前倒戈,扭转濒败战局的任务”。他们还称,叶俊荣的做法已严重违反行政伦理及公务员忠诚义务,要求在1月7日前撤销“教育部”聘任管中闵的决定。据悉,带头联署的陈良博是“中研院院士”,专长在于细胞生物学,之前因参与创办宇昌生技公司,被国民党前“立委”邱毅批为“科技业败类”,窃取他人商业机密。2012年8月,特侦组约谈陈良博、时任民进党主席苏贞昌和蔡英文后,声称“查无不法”签结宇昌案。
不仅如此,绿营一些人也针对管中闵接任台大校长蠢蠢欲动。台湾《联合报》2018年12月31日报道称,管中闵即将于2019年1月8日上任台大校长,被“监察委员”陈师孟称为“今年最惊悚的消息”,并声称管中闵是靠着国民党庞大的动员支撑,才终于坐上校长宝座,“证明台大果然是国民党开的”“只要当事人挺得住,不管外界怎么质疑,老大哥都可帮你摆平”。陈师孟称,“监察院”先前已就台大校长遴选过程的行政缺失纠正台大与“教育部”,但管中闵目前非公职人员,无法直接究责;不过他们另一个进行中的调查案,则是针对管任公职时的“违法兼职行径”,一旦结案,有可能对他提出弹劾。
对此,前“立委”孙大千1日嘲讽称,把陈师孟看不顺眼的人通通都打成“党国栽培、有蓝色背景”的问题分子,“这样的思考逻辑,说出来不怕笑掉台湾民众的大门牙吗?别说是丢监察院的脸了,连台大的师生恐怕也要受累蒙羞吧?”一些媒体担忧,一旦管中闵8日就任出现变数,台大500多天没有正式校长的纪录恐怕还要延长。不少台大教授还表示,叶俊荣“知错能改”,“是有勇气的知识分子”,聘任管中闵的决定才是正确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