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2 18: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北京法源寺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确保你的观后感围绕法源寺这一主题展开,不要偏离主题。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包含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法源寺的历史背景和参观原因;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你的观后感和所见所闻;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表达你的情感和思考。
3. "内容丰富": - "历史背景":介绍法源寺的历史沿革,如创建时间、重要事件等。 - "建筑特色":描述法源寺的建筑风格、布局特点,如大雄宝殿、钟鼓楼等。 - "文化内涵":阐述法源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佛教文化、历史故事等。 - "个人感受":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对法源寺的感悟和思考。
4. "语言表达": - "准确生动":用词要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 "形象具体":尽量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描述你的感受。 - "情感真挚":表达你的真实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诚意。
5. "引用恰当": - "引用历史资料":在介绍法源寺的历史背景时,可以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增强说服力。 -
因去了北京法源寺,看了《北京法源寺》,想写点东西,但又不知道写什么。再读一遍,写点读到时,自己当时所想吧。
某日百度地图推荐北京春景看到有北京法源寺之丁香,看小编介绍因法源寺地处偏僻,游人偏少,兴而往之。余出菜市口地铁站D口西行南入莲花胡同尽头处西行南入西砖胡同遇丁字路口西行法源寺即见。进门处在偏房遇一年过古稀之老妪,告诉我佛堂都关门而且下班了,询问是否还进去。心想本为看丁香而来,这都无所谓。收了我五元门票,便踏入了这座千年古刹。
很可惜,去时已过丁香的花期,未见到丁香花。
回来时在网上了解法源寺,便看到了李敖写的《北京法源寺》一书。此书作为历史题材小说,不像一些其他的历史小说,尊重史实,当然作者也承认为了文章需要有不尽史实之处。但相较那些靠写点后宫风流之事等俗不可耐的内容,本书有着深刻隐喻意味思想小说,借书中人物之口讲述作者对善与伪善,终与奸等问题的看法,人物对话有着充分的辩证,有思想有点儿像李耳的《道德经》。拜读此书,读到兴尽时不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想写一下观看时和观后的一切感触,来个我读《北京法源寺》之我见。想到高二语文老师借文学读物让我们写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啊。好了,闲话不述,进入正题。
文章开篇用袁崇焕的死引出了法源寺,法源寺因唐太宗错误发动了攻打高丽的军事行动,无奈撤军走到当时幽州的时候为纪念战争中为国尽忠将士命人盖了悯忠寺。后来清雍正皇帝此改名为法源寺,一直到现在。文中佘法师和康有为以这座寺的建造者唐太宗为题辩善与伪善。康的观点是因为唐太宗的错误发动战争致将士死亡,盖这座悯忠寺而受人崇拜歌颂是一种伪善,心中有善才为善,是所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而法师的观点为想善和说善都不为善,只有实施于行动方为善。康说法师像庙里的丁香,但指出丁香只有粉身碎骨才可以发挥出它的药效。法师听后木然,个人感觉为后文勇救大刀王五被义和团乱拳打死于佛堂埋下伏笔。
南宋谢枋德不与元朝合作绝食亡命于法源寺,但是寺中挂的谢所作绝命诗却是用同时代投降于元的赵孟頫的字体所写引出忠奸之辩。时间造就忠,但是多少时间是无法确定。小和尚普顺举例:你可以把狗关在房子里,但要它对你摇尾巴,时间不够,就不行。当时清朝入关很久了,久的都有240多年了,这么多年下来不是全部,大部分人“也会摇尾巴了”。康绝对是其中一个,当时清朝满目疮痍,自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纵横在华夏大地上。康处于忠于当时的政府的一切为了中国的心思,提出变法维新,让中国强起来。在他那个年代这样做先进于当时千千万万浑噩的国人,但是他的悲哀在没有与时俱进,甚至后面非常可笑的跳出来妄想阻挡时代的步伐。变法不成虽未流血未成仁,但已不属于他的时代。记得高晓松《晓说》节目有一个系列专讲妄人,当时的康圣人赫然在妄人之列。康变法不成跑到东洋,借住光绪皇帝假的衣带诏,大肆骗取华侨华人的钱而供自己任意挥霍,张勋复辟还如小丑般跳出来任职,以致梁与其决裂。连他的死都充满了各种传闻。文中还提到相对的忠和绝对的忠,晏子说“君为社稷死,(我)则死之;为社稷亡,(我)则亡之。若(君)为己死(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这就是相对的忠,君因社稷、万民死,臣则死;因己死,不是他的私昵为什么死呢?按这个说法,那么谢的死是绝对的死。谢的死受到尊敬,尊敬他为信仰殉道,不尊敬他信仰的内容,因为后人回头看宋是中国人的历史,元也是中国人的历史。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
晚随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这是杜少陵的《江头五咏·丁香》。文中给出含义:柔弱的生物,也有坚强的特质。大事不全是强者做的,弱者也可以做不小的事,如果结局是粉身碎骨,弱者也许不敢做。但如果‘休怀粉身念’,不必多想它,最后弱者做出的功德,也不一定小呢。看到这让我想到老子《道德经》中‘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么有大患?因为有身,当你放开了,不被身束缚,何患之有?所有人的终点都是死,因为怕死就担惊受怕,忧忧郁郁,那样怎么怒放生命之花?新闻经常报道,身患绝症的人因不去担惊受怕,反而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生活,而致病愈。这算不算‘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想是算的,大大的算。
人恐惧有二:
恐惧拥有的不够多;
恐惧存在的不够久。
每个人正如丁香一样相对于社会来说都是柔弱的,在自然面前更是渺小的,但每个人都有坚强的特质。不患、不惧粉身、不恐惧因贪婪的想法,认真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最后做出的功德也不一定小呢。
谭嗣同和梁启超在回向章节相遇于法源寺大雄宝殿,大谈佛法。历史上谭嗣同的佛法极高被誉为“佛学彗星”,一身武艺浑身是胆,走南闯北五湖四海结识很多英雄好汉,感觉大有李太白笔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之风采,金庸先生小说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谭身俱高深佛法和高深武艺并且通晓东西方差异,为国为民牺牲在维新变法强国之路上,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变法,他用自己的血证实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在中国是行不通。谭和大刀王五是好朋友,谭称王为五爷,王称谭为三哥。但王是反清复明洪门的,谭依旧和他们交好,大家肝胆相照。直到谭见了光绪皇帝,这帮江湖朋友愤怒至极,谭引出了夷狄和正统的辩论。谭有着很大的胸怀说服这些江湖志士,大家都是中国人,满族也是中国人。不要有着太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经过秦时代,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各大民族的融合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用能说自己是纯的呢?后期并靠这些江湖朋友,营救被困的光绪帝,虽未成功,但充分体现了谭的人力魅力和在他们心中的威望。谭和梁的又一次长篇幅的对话则是对死君和死事的辩论。还有和营救他的那些日本的辩论都是那样的有证有据,旁证左引,实为大丈夫男子汉。
一切都结束了,他们都死了,就连还俗参加革命的小和尚普净也被反动政府绞死了。但最后通过小和尚普净和康的对话,更给人一种希望,一种为求中国图强不受列强凌辱人民安居不怕牺牲的仁人志士勇于探索的希望。
强烈安利话剧《北京法源寺》
改编自李敖的著作,由田沁鑫编剧、导演。古人讲究盖棺定论,所谓“事定犹须待阖棺”。但是,所谓的历史定论,往往从另一个的角度来看,从作为人的角度去看,能从“戊戌变法”冰冷的历史事实底层里,发现更鲜活的历史人物。
“康梁”的“出逃”,谭嗣同的“殉”,光绪的“维新”与慈禧等大清权贵的“守旧”。相互矛盾的双方,彼此对立又有站得住脚的理由。话剧一开始就提出了历史忽略了“戊戌变法”中的重要角色——袁世凯。正是这个先后出卖维新变法与国民革命“两面派”,反而最清醒。
袁世凯在维新和守旧之间的摇摆,最终的出卖也是因为跟不上康有为的“三年达到日本明治维新的程度”的脚步,这个跟不上也是“大清”跟不上。沉疴晚清已经无力撑住民众急迫地救亡图存,就像年迈的走已经喘气了,更何况奔跑。正所谓,“天公无语对枯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毁灭一切,冲破一切才能不受束缚的向前冲,获得新生。国人前赴后继救亡图存的激情,能冲破一切。正如郭沫若的《女神》中《梅花树下的赞歌》:
还有甚么你?
还有甚么我?
还有甚么古人?
还有甚么异邦底名所?
一切偶像在我面前毁破!
破!破!破!
我要把我的声音唱破!
豆瓣评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