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isis组织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04:41

精心挑选《isis组织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ISIS组织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主题。是批判ISIS组织的恐怖主义行径,还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有力。
2. 素材准备:收集关于ISIS组织的资料,包括其历史背景、组织结构、恐怖主义行径、政治目标等。这些素材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展开论述。
3.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ISIS组织的批判,也可以是对其产生原因和影响的思考。观点要鲜明,有说服力。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ISIS组织,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5. 论证有力: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事实、数据、案例等有力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避免空泛的议论,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保持客观:在评价ISIS组织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揭示其恐怖主义行径的恶劣性质,也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7.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准确、简洁、流畅。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文采。
8. 注意篇幅:一篇

澎湃思想周报|乌镇真假论;马克龙“让法国人工作得更多些”

【国内】乌镇:“假”似真

微信号“阿甘叔”发表文章《乌镇是假的》,似贬实褒。

文章里先是展示西塘、乌镇、南浔、周庄、同里的海报,感慨“是不是一开始还觉得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感觉不错,但是十几张照片看下来渐渐就视觉疲劳了”。

随后落笔到“乌镇西栅景区”,对比开发前后的乌镇西栅照片,“今天的乌镇西栅和当年破落的古镇在建筑制式上的联系确实不大。如果一定要说有,可能是这条西市河和岸边民房布局的骨架依稀还在”。对于“修旧如旧”的保护开发用词,作者应该是不相信的,“每一家民宿经营户一楼营业的饭桌只有两张,同样的菜整个景区的价格一样,做法也绝对一致。乌镇一再标榜的民宿房东,其实无非是乌镇旅游公司统一管理下的员工。所以古建筑是假的,原住民是假的,这就是被砖家一再诟病的‘楚门的世界’”。

于是文章拟游客的口吻发出“真实诉求”:“一定不是来文物考察吧!你只是简单地希望到一个古老且有质感的环境,你喜欢古镇安静恬淡却又常常在不经意间透露出超乎意外的品质感。”

因此,作者感谢“天才的乌镇总设计师”给了游客一个“假”古镇。作者在文末总结“的确,乌镇是假的古镇。因为是假的,才有了可控的高品质服务;因为是假的,才有了弥漫整个古镇的恬淡气质;因为是假的,才有了充足的空间容纳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度假酒店”。所以,他认为“乌镇不是假,是涅槃”。

《乌镇是假的》发表第二天,故事的主角公开回应。陈向宏,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先后主导了乌镇与古北水镇的规划改造与旅游开发,在微信号“向宏做旅游”发表文章《真做“假”时“假”亦真 ——读阿甘叔《乌镇是假的》有感》。

陈向宏的文章里开篇就提到了他反对“某些砖家和‘文化卫道士’”,他认为他们“满口讲欧洲、日本国家保护和联合国宪章,唯独不会从一个中国古镇历史、现状和未来,去探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彩附体一一‘乡村’,时至今日如何去生存发展”。

随后,他回忆了一些20年前的往事:“1999年我受市政府之令回乌镇,见到新旧混杂、颓废无人气的现状是触目惊心的,我从不避讳现在最能代表乌镇风貌的东栅、西栅老街,是近二十年逐渐修复的,如同西栅老街,原存民居已经不到六万平方米且残破不堪,老的石桥因为通车拆了只剩下五座,老街街面上已经没有一块老石板铺面。当年,我从苏州旧城改造工程买回来的旧石板,想铺在西栅原有水泥街上。”并且评述自己“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在领导一项浩大而违规的‘造假’工程,想的更多是至少要回到我小时候的乌镇”:“或许,我没把握好尺度,因为今天的乌镇西栅街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美。”

陈向宏对乌镇的评价是‘另类’,“不仅仅在保护理论界,在旅游界同是如此”。然而,最终他引用乌镇“年一千万人次的购门票游客”和“乌镇旅游也是中国经营效益最好的景区”的指标,试图引出“所有‘真’、‘假’的最终答案”。

恰此后数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艺术评论”栏目发表《观点|巴黎圣母院修复在当下是否会引发“非黑即白”大辩论》,作者崔金泽(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勒迈尔国际保护中心博士候选人)就巴黎圣母院尖塔倒塌后是否值得被恢复建造展开论述,并提出问题“历史建筑的修复是否会展开‘非黑即白’的原则性大辩论”。

在详解了“欧洲遗产修复的多元实践”之后,崔金泽总结道:“五到十年之后,无论法国人最终呈现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圣母院,它都不应当引起我们的惊诧。就像雷峰塔之于鲁迅、圣母院之于雨果一样,历史建筑无论是幸存还是倒掉,它带给我们的,始终应该是超脱于物质存在以外的情感共鸣。只有呵护好我们接收、感知这种‘价值联结’的能力,保护文化遗产才可能具有任何丝毫的意义。”并且直指我国国情,“如何认识、保存我们与本国遗产之间的独特‘价值联结’,而不是用别人过时的理论来‘削足适履’,阻断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价值感知的能力……这,也许才是此番思辨最有意义的拷问”。

【国际】马克龙总结“全国大辩论”:法国人要“努力工作多赚钱”

4月25日下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全国大辩论”后的改革方案。这场规模空前的全国性辩论应“黄背心”危机而生,耗资近1500万欧元,马克龙原计划在4月15日发布结论陈词。这场演讲对法国总统来说至关重要,英国《泰晤士报》在23日评价它“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始”,西班牙《21世纪世界报》(El Mundo)则指出:“这是决定马克龙能否延续下一个五年任期的关键时刻,他将为此全力以赴。”

4月25日下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全国大辩论”后的改革方案。东方IC 图

然而就在当晚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总统本人也赶到满目疮痍的大教堂脚下,有关大辩论的新闻发布会被迫延期。可就在救火的约26分钟里,部分讲话稿已泄露到了各大媒体的编辑室。直到上周二,几乎所有法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主流媒体都已就未经官方认定的讲话内容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由于在泄密文件中,马克龙提出将斥资100亿欧元推进减税和提高购买力的改革,而核心的实现途径就是 “让法国人工作得更多些”,各国媒体纷纷揣测他是否会像2014年任经济部长时那样,再拿35小时工作制开刀,或者采用另两种常见手段,减少国定假日或延迟退休。这使得这场迟来的演讲尚未发声,批评就如雪片般飞来。

25日的正式演讲到来,马克龙首先论证“为何要增加工作时间”的话题。他说:“让我们和邻国比一比,我们一辈子工作的总时间比他们少,按年来计算也同样比他们少。”在法国,平均每人每年工作630小时,西班牙为697小时,德国为722小时,美国为826小时。

1919年4月23日法国议会确立了历史性的“8小时工作制”,在法国成为了不可撼动的“国家图腾”。马克龙承诺不会改变作为“法定理论参考值”的35小时工作制,进而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首先是将工时问题交还给企业和事业部门进行内部协商,其次是通过两项改革措施来鼓励员工超过法定工时加班。“我们设计了额外工时薪资免税和去社会化的改革,我相信人们的自由选择。”

随后,总统推翻了“减少国定假期”的假设:“我不赞成这种做法,我们已经尝试过了,但效果不佳。”他是指2003年拉法兰任总理时取消的圣灵降临节传统假期,“(该如何休假)对所有人来说都很复杂棘手,而企业总能找到应对之道”,“我们很喜欢搞辩论,可如果把辩论该留下哪个节日的工夫节省下来,不是更好么?”他讽刺道。

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猜测,马克龙的表态模棱两可,他先是表达了“想要延年益寿,工作得久一点有好处”的个人看法,继而又表示不会支持延迟退休:“我认为不该这么做,也会为之而争取。”他借用左派论点解释说:“这个国家的失业问题一天不解决,(延迟退休)就是荒谬虚伪的空谈。”为了不触及62岁的法定退休年龄,马克龙提出可以提高工作年限的标准,他将在今年夏天提交国会审议新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其中会“设置一套绩点体系,目的仍然是鼓励人们在不强制的前提下多工作。”面对左派对他 “让人们永远不停工作”的指责,他的回应仍然是“自由选择”。而为了安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一部分低保户,他承诺:“一旦提案通过,最低养老保障金将大幅提高,达到1000欧元。”

此外,马克龙还提出撤销自己的母校——培养过众多法国政治家的国家行政学院(ENA)。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认为“这一措施旨在于消除法国社会过于精英主义的倾向。”《泰晤士报》评论马克龙“画风突变”,认为他“似乎明白了自己过去的言论和现实的差距,对自己的风格做了必要的调整。近几个月遭受国民背叛和仇恨的经历,让他放弃了将自己塑造成准君主的致命想法。”该报进而分析个中原因:“距离欧洲大选还剩一个月,共和前进党占据多数席位受到诸多诟病,马克龙身为总统不仅要整顿好国内,还需从欧洲层面进行考量”。

马克龙发布“大辩论”总结之后,“黄背心”们于27日周六举行了第23轮示威游行,以表明他们的“怒火并没有因此而平息”。“黄背心”代表人物普瑞西莉亚·路多斯基(Priscillia Ludosky)在推文上将继续游行的时间表排到了5月底。而五月一日近在眼前,由法国总工会(CGT)组织的大游行将在蒙帕纳斯区的“全面反击”标语下集结,并将试图与“黄背心”会师。

【国际】斯里兰卡惨案显露ISIS新策略

4月21日,斯里兰卡发生8起连环爆炸袭击,地点涉及首都科伦坡、附近小镇尼甘布,以及东部拜蒂克洛的多座教堂和高级酒店,造成250多人死亡,500多人受伤。这场恐怖袭击震惊世界,内战幽灵的阴影再度笼罩这个2100万人的岛国,在十年和平中弥合的民族宗教分歧重新被撕裂,国内局势变得紧张微妙。

据多家外媒报道,4月23日下午,极端组织ISIS宣布对此次袭击负责,其宣传机构阿玛克(Amaq)公布了策划参与袭击者团队的照片,以及一段据称是自杀袭击者宣誓效忠的视频,该信息真实性尚未获得证实。

据新华社4月26日报道,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当天在总统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布:袭击主谋是当地极端组织“全国认主学大会组织”(NTJ)首领穆罕默德·扎赫兰,其人已在袭击中身亡;当局已发现约140名同极端组织ISIS有关的嫌疑人,逮捕超过70人;国防部常务秘书和警察总长因此前获得过有关潜在袭击的警告,但并未向议会和总统报告,须引咎辞职对这次严重安全疏漏负责。斯总统还表示,政府已加强安全措施并将继续抓紧追捕恐怖主义嫌疑人,且有能力在短期内将局势恢复正常。

自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结束,至爆炸发生刚满十年,“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的残余势力已在国内消失殆尽,两大主要民族僧伽罗人和泰米尔人之间的矛盾也趋于缓和,国内经济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稳步发展,这场规模空前的系列恐怖袭击令斯里兰卡当局猝不及防。此次袭击的主谋是斯国本土的宗教极端组织,但国际极端主义组织ISIS回流分子的渗透,也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6年9月伊拉克政府军解放底格里斯河西岸之后,ISIS就开始转变策略,呼吁支持者不要涌向其核心领地,而是分散到更多相隔遥远的分支机构;2017年9月叙利亚具有象征性的“哈利发国首都”拉卡被攻陷后,该组织加速了国际化的进程。据法新社援引斯警方消息报道,在斯里兰卡复活节惨案已确定的数十名自杀式袭击者中,不少人曾在叙利亚加入ISIS组织,有的则是在南亚极端势力的滋生地马尔代夫宣布效忠。

各国主流媒体对袭击事件高度关注,多家媒体发表了社论及评论文章,对恐怖主义的国际化趋势和宗教矛盾激化表示忧虑。与此同时,斯里兰卡国防部长在23日宣称,这次的袭击是对一个月前新西兰清真寺惨案的回击,一些欧洲右翼党派领导人也纷纷暗示,这是伊斯兰教对基督教的攻击和报复。马琳娜·勒庞在推特上称:“我的思想再次与全世界受迫害的基督徒在一起。”英国独立党党魁杰拉德·巴滕(Gerard Batten)则在推文上“对西方官员漠视基督徒死亡表示遗憾”。英国《卫报》21日发表专栏作家、牧师吉尔·弗雷泽(Giles Fraser)的文章,分析欧美人为何对基督教徒受迫害反应冷淡:“世俗的西方人大多是自由主义者,他们大概会觉得这些是基督教徒应得的报应?在他们眼里基督教就是教皇及其军队,是十字军东征和宗教裁判所,总是和反犹主义、帝国主义、特朗普信徒和反堕胎组织牵扯在一起。另一些人不愿谈论迫害基督徒的问题,是为了避免它成为仇视伊斯兰教的理由(事实有时正是如此)。人们宁愿在针对基督教徒的杀戮前保持沉默,也不愿被当作指责穆斯林是一切罪恶之源的种族主义者。”瑞士《晚邮报》(Corriere del Ticino)23日发表社论,支持“基督教徒遭受的迫害被大大低估”的观点。文章援引《环球观察》(World Watch List)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称:“2018年全世界有4136名基督徒因宗教信仰被杀害,而在各地受到迫害的教徒达2.45亿人。 众所周知,‘圣战’分子认为基督教是西方的主导精神,将其视为死敌。”瑞典《乌普萨拉新报》(Upsala Nya Tidning)也在24日的文章中,谴责奥巴马、希拉里及瑞典中间党派政治家安妮·洛夫(Annie Lööf)在社交媒体上谈及袭击受害者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教徒”这样的模糊术语,刻意忽略其特定的宗教身份,认为“政治家们也许并非处于恶意,但从西方视角要承认受害者是基督徒是很难的。” 德国《世界报》(Die Welt)23日的文章呼吁欧洲各国不该只是严厉谴责反犹和反伊斯兰主义,却忽视针对基督教的仇恨,认为在这种时候不该“伸过另一面脸颊给人打”,号召“德国和整个欧洲将暗中煽动和实施仇恨的人驱除出境,并在全球范围内对他们展开追捕。”

土耳其《民族报》24日发表国际政治专家维尔达·厄扎尔(Verda Özer)的文章,指出斯里兰卡传统的民族矛盾主要存在于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之间,而此次袭击却是同为少数族裔的穆斯林向基督教徒发起的,这反映出宗教极端势力在行为模式上的转变:“被捕的肇事者几乎都是斯里兰卡公民,这说明他们的活动更侧重在本地的运营,但却受到全球气候的左右。这是一种新型的恐怖主义,所遵循的是‘全球化’的著名箴言‘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地化’。”作者提醒人们必须“进一步思考ISIS究竟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恐怖组织,还是一种思潮,并且正在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荷兰《时代》报(De Tijd)25日发文提醒斯国“勿将恐怖袭击的极端分子和全国穆斯林混为一谈……不要屈服于仇恨的呼声”,“将罪责归咎于伊斯兰教徒将在全球的穆斯林乌玛社群中引起连锁反应。由此而生的愤怒和委屈无异于给‘圣战’的诱惑火上浇油,为他们的金库填充资金和人力,带来暴力循环升级的风险。”

法国《新观察家》杂志25日发表人类学家、恐怖主义问题专家斯科特·阿特兰(Scott Atran)的文章,认为“圣战”分子和极右翼恐怖分子是本同末离,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二战后包容多于暴力纷争的世界格局可能会被扭转。阿特兰认为:“国际恐怖主义在传播中呈现不同的极端表达形式:原教旨主义复兴、民族主义专制倾向、各种至上主义,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撕裂人们的社会与政治共识。他们的共同目的,是撕出一片只能容纳其自身的空白地带,其中没有任何空间或‘灰色地带’留给他们的政敌和无辜平民。”必须警惕的是:“极右翼白人至上主义所主导的恐怖主义在今天脱颖而出,这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他们将自己粉饰成抵御‘圣战’威胁的最后一道防线,就像当年法西斯主义为阻击共产主义所做的那样。”在阿特兰看来,要想从根本上对抗这些新兴的激进力量,“仅仅反对其暴力言论和行为是不够的”,需要人们从根源上解决“全球化所要求的‘创造性破坏’在世界范围内的失败,这种失败对于旧的社会文化所承载的身份认同、生活目标和意义感造成了显著破坏,而这三者在曾经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是并不缺少的。”

万恶之国快断粮,“伊斯兰国”石油收入锐减 70%

万恶之国“伊斯兰国” (ISIS) 从世界各地吸收成员扩大组织力量,大肆掠夺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农业与石油、水库等天然资源、掠夺古文物销售、强征不合理税收大发其利,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然而,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低油价,加上西方国家军队开始入侵掐住收入咽喉,现在的“伊斯兰国”已面临断粮局面。

《CNN Money》 报导,石油是“伊斯兰国”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低油价已经大幅度冲击他们的现金流量。“伊斯兰国”已控制六成的叙利亚油田,但是西方盟军的空袭已经损毁油田基础建设、钻油井、炼油厂,以及燃料护航车队。

估计“伊斯兰国”的石油收入已经骤降到一天 50 万美元,去年夏天时收入有一天 160 万美元。上周美国特种部队击杀“伊斯兰国”指挥官 Abu Sayyaf,也会对其资金筹措造成打击,因为据五角大厦官员指称,这个人负责石油与天然气的财务工作,且在“伊斯兰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随着油价下滑,“伊斯兰国”被迫要寻找其他的收入管道。专家表示,他们会更仰赖占领区内的税收,据报导,“伊斯兰国”已经强加伊拉克政府薪水税率达 50%,光是税收就增加了上百万美元。

经过“伊斯兰国”领土的汽车,也要缴 10% 的货物税,店铺必须缴年度营收的 2.5%。但是现在伊拉克境内摩苏尔发生水电供给短缺问题,公共服务崩坏下,强加征税可能会引发人们对“伊斯兰国”的反弹。

其实“伊斯兰国”境内已经开始出现财务危机征兆。英国《金融时报》报导,“伊斯兰国”开始削减能源和食物补贴支出,变本加厉向当地人敛财,如吸烟者要支付罚金、武装人员遭降薪等,“伊斯兰国”成员已经出现逃亡迹象。

BBC 先前报导,联合国安理会已通过协议,将制裁任何从“伊斯兰国”购买石油者,并禁止提供石油生产设备。关于“伊斯兰国”走私的叙利亚古文物,美国已经公布了一个“紧急红色清单”,详细列出被走私的珍贵古文物。此外,决议还敦促各国停止为争取人质获释而直接或间接支付赎金,准备彻底切断“伊斯兰国”的财源,让他们无以为继。

在科技产业研究机构做公关多年,本身对科技新闻很有感,擅长操作科技新闻议题,关心产业趋势,科技业品牌、行销、策略布局等,工作之余喜欢以书写参与与刻划时代。

微信扫描二维码或者搜索微信公众号(TechNews科技新报)关注我们。

  • 回响 留下回响
  • 发布日期 2015 年 05 月 21 日 15:25
  • 分类 财经
  • 分享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