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毕业典礼教师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13:49

怎么写《毕业典礼教师讲话》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毕业典礼教师讲话是毕业典礼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祝福和寄语。撰写毕业典礼教师讲话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讲话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主题可以是祝福、感慨、期望、激励等,确保主题鲜明、富有内涵。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毕业典礼教师讲话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毕业生的情况,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3. 语言表达:语言要真挚、感人,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书面化的词汇和句子,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4. 突出重点:在讲话中,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针对毕业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观点进行阐述,使讲话更具针对性。
5. 结合实际:讲话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经历相结合,使毕业生能够产生共鸣。可以提及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6. 鼓励与激励:在讲话中,要充分表达对毕业生的鼓励与激励,让他们在离开校园后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面对未来的挑战。
7. 简洁明了:毕业典礼时间有限,教师讲话不宜过长。尽量在短时间内传达自己的观点和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徐海阳在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

6月28日,东北师范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在人民大街校区综合体育馆隆重举行。毕业典礼上,校长徐海阳以“成长微光 终成骄阳”为题,向毕业生送上毕业寄语。

全文如下——





成长微光 终成骄阳


在东北师范大学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徐海阳

2025年6月28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来宾们、家长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3450名本科生、4711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即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代表忠军书记,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愿!向引领、陪伴你们一路成长的家人、老师、亲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几年前,你们“鲜衣怒马、怀揣理想”来到东师,让美丽的校园朝气蓬勃、书声朗朗。在东师的岁月中,你们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共同见证了党的百年华诞长歌未央,共同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盛世华章;你们在钟楼下启卷晨读、在静湖畔促膝探讨、在图书馆中徜徉求索、在绿茵场上奋力拼搏;几年的时光里,你们捧回了iGEM国际大赛金奖、亚洲田径锦标赛冠军,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中捷报频传,你们积极参与支教援建、志愿帮扶,在各类社会服务中绽放光彩。这些美好的画面终将被你们的青春永久珍藏,你们无愧东师人应有的贡献和担当!

  同学们,毕业意味着新成长的启航。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在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成长性”是强者最根本的特质。拥有“成长性”,意味着更加主动地自主学习、探究未知,意味着更加积极地应对调整、适应变化,意味着更加专注地坚持坚守、追求卓越。学习力、适应力与专注力是“成长性”的必备要素。临别之际,我想围绕“成长性的三力”,跟大家分享。

  一是学习力。古人云,学海无边,书囊无底。学习之路永无止境,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探索。当前,大学生跨专业就业比例逐渐增加,“跨界”已成为常态。即使是你们所学的专业,在AI时代,知识的半衰期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力是对未知事物始终保持开放和主动探索的态度,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的能力。过去两年,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践行“尊重·创造”的教育理念,围绕成长力素养,精心构建“厚基础、强融通、重创新、严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通过过程性考核推动任务型、项目式学习,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习力是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强调知识整合和实践反思,始终保持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将在校期间锤炼的学习力,转化为应对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善用新技术新模式,持续提升数智素养,始终以反思求索的姿态,自主探究、终身学习,在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二是适应力。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人的一生,总会在不同时期,遇见不同的人,历经不同的事。只有拥抱变化、调整自我,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拨云见日、不断前行。适应力就是抱朴守一、接纳包容,积极应对环境的更新迭代,迅速调整策略、方法和心态。同时,适应力还表现为群策群力、合作成长。在当今“内卷”的世界中,充斥着各种过度性竞争。只有树立团队意识,与“伙伴”携手,才能行稳致远。去年,在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团队首次参赛并一举夺魁,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等世界名校的学生共同站在领奖台上。我在赛后与团队座谈了解到,这次大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难免会因为任务分工、技术方案、研究计划等产生不同意见。但大家都是“存小异、求大同”,充分信任、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发挥各自所长。仅用六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一场属于东北师大的奇迹。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向社会还是继续深造,希望大家培养适应性思维与包容性心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更加开放的精神接纳新事物新观念,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理解多样的世界,在与伙伴的团结协作中,更好地赢得未来的主动权。

  三是专注力。荀子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从今天开始,大家从同一校园走向广阔天地,会各有各的轨迹,各有各的进程。难免会因比较羡慕而动摇,因困难压力而放弃。而走出“不安境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专注力。专注力就是“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最大的诚意与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去钻研、去坚持、去打磨,在纷繁世界中深度锚定,在有限生活中开掘无限可能。我们的老校长成仿吾,从柏林星夜到延安窑洞,从青春热血到白发苍苍,跨越半个世纪,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无论是战火纷飞、焚毁书稿,还是局势动荡、劳其筋骨,他都不改其志,在艰难困苦的缝隙里,凿出真理的光。一本《共产党宣言》译稿,承载了一位东师长者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专注和坚守。同学们,专注的要义在于“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的积累。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崇山不争高,争的是绵延不断。希望大家坚持“长期主义”,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越是着急的事情,越是要沉下心来,慢慢地做,专注当下、耐心前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在人生的旅途中厚积薄发、铸就辉煌。

  同学们,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我们期待,“成长性”最终会成为你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愿你们始终葆有自主学习、适应变化、专注坚持的优秀品质,照亮前行之路。请记住,每一份成长的微光,都将化作炽热骄阳。

  无论行至何处,母校永远祝福你们!无论顺境逆境,母校永远是你们最可依赖的、最温暖的家!明年是母校建校八十周年华诞,让我们相约,不见不散!

  最后,衷心祝福同学们毕业快乐、前程似锦、生活幸福!

  谢谢大家!





排版 | 韩 彤

初审 | 谭海洪

复审 | 武 昕

终审 | 沈 迪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江西师范大学校长陈芬儿院士在2025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全文)


6月28日上午,江西师范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瑶湖体育馆隆重举行。校长陈芬儿院士以《向新攀登 勇毅前行》为题致毕业辞。


向新攀登 勇毅前行

——在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 陈芬儿

(2025年6月28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瑶湖之畔,隆重举行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庆祝2025届6700余名本科毕业生,2900余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毕业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关心陪伴你们的亲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怀揣着憧憬与期待,踏上了在师大学习和研究之旅。你们用汗水浇灌梦想,挑战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奋斗中实现了人生的积累、沉淀和超越。你们历经数年的雕琢和磨砺,褪去了初入师大的懵懂和青涩,如今终于破茧成蝶,在科研创新、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尽显了具有师大卓越基因的学子风采。化学与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凌云同学在师大攻读化学硕士、博士学位,在纳米有机催化领域取得了若干原创性成果,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Synthesis》上。远赴新疆伊犁师范大学支教一年半的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虞泳波同学,凭借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研究所取得的亮眼成绩,顺利地被全国三大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之一的北京中关村学院录取,攻读数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朱海明同学作为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优秀学员”,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地理与环境学院留学生欧林同学从万里之外的卢旺达来到师大勤学苦读,成功实现本硕博“三级跳”,成为我校首位理科外籍博士研究生。政法学院本科生亓乐健同学在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大赛上获大奖,以法学专业第一推免到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法学硕士学位。同学们,你们中还有不少同学在国际、国内各类大赛舞台上历练成长,大放异彩,再创辉煌。体育学院本科生刘柔镁、吴伊慧同学,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分别勇夺金牌,展现出青春的激昂风采,为国家、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化学与材料学院本科生张焱同学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获金奖,实现了学校在产业赛道上金奖的突破。公费师范生院本科生张家榕同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斩获一等奖,凸显了师范生奋楫笃行的可贵品质。美术学院本科生查杰玲同学创作的漆画《锦瑟年华》入选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让更多的人领略江西漆画之美。这些佳绩充分彰显了我校“五育并举”特色教育模式的显著成效,也标志着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同学们,今年是学校建校85周年。85年来,一代一代师大人铭记着首任校长胡先骕先生“吾省不办大学则已,欲办则必须办一模范大学”的初心,追求卓越,奋勇拼搏,取得了办学史上一个又一个突破。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2024年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盛赞学校“传承红色基因有深度、服务基础教育有厚度、推动内涵发展有力度”,2025年学校又荣膺全国文明校园。当前,全校上下正朝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在着力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你们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贡献者,承载着传承师大卓越基因的期许。同学们,创新永远是最璀璨的火种,历史每一次跃迁和变革,都镌刻着“向新攀登”的深刻足迹。希望你们在新的旅程中,厚植家国情怀、深耕创新思维、坚持厚积薄发、秉持团队协作,以创新为帆,勇气作桨,勇毅前行,成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代言人,描绘出最美的人生画卷。


向新攀登,要厚植家国情怀。创新不仅是驱动国家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每个人流淌在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具象化的表达。它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着改善人民福祉和国家强盛的朴素愿望,是新时代爱国情怀最生动的实践。我校地理系1986届校友、中国科学院第一颗地球科学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陈良富说,“只要国家需要,就是最好的方向。”他几十年如一日投入激光雷达、卫星遥感和大气污染监测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我国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马玥同学,利用寒暑假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偏远山区开展农业科普活动,为村民传授农业创新科学种植技术及产业发展路径,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基层就业,投身于西部乡村振兴,让青春绽放在雪域高原。


同学们,科技创新已成为国运所系、决胜未来的核心命脉。当前,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渴盼兼具凌云创新之志与拳拳报国之心的砥柱英才。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带着对家国的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将个人兴趣、专业所长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痛点相结合,矢志创新,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执著的精神,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上闯新路、创新业,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挺膺担当。


向新攀登,要深耕创新思维。创新是打破认知牢笼的破冰锤,可冲破固有框架的桎梏,在思维的浩瀚苍穹中不断攀升。当科技与产业的浪潮奔涌不息,重构世界新的格局,创新的火种便可穿越惊涛、拥抱未来。我校软件学院2012届校友、星火智云科技集团公司创始人郭兴敏,凭借长期多元思维的训练,创新了互联网保险新零售模式,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智能化保险云平台。


同学们,创新是大脑不断训练和持续升级的过程。希望你们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每天留出“思考留白时间”,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开卷有益的求知欲,拓展认知边界,以思维的锋芒劈开迷雾,点燃深藏于心中的创新潜能。在遇到难题时,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精心打磨的思维利器,以批判性思维找准难点和堵点,以系统性思维整合资源,以底线思维规避风险,善于运用人工智能“打辅助”,在一次一次的复盘中沉淀创新方法,不断战胜困难、开拓未知、创造未来。


向新攀登,要坚持厚积薄发。创新是每个人对初心的漫长坚守和对卓越的持续追求,但必然会充满荆棘,唯有那些不惧失败、甘坐冷板凳的探索者,才能在漫长的攻坚中找到突破口。面对美国的封锁和打压,华为集团上市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思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就是一个长期坚持创新的成功案例。我校文学院1997届校友、全国优秀教师、现任北京四中雄安校区校长黄春,近30年来持续探索教育创新实践,先后在北京等地参与全国多所学校的创校工作,形成了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发展的创新理念,他所撰写的《我在楼道做校长》一书在人民日报社出版。


同学们,在创新的征途上,要抵制“抄近路、赚快钱”“速成”和“捷径”的诱惑,始终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相信时间复利的奇迹。希望你们用韬光养晦的智慧,在创新的道路上保持专注和韧劲,不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局限于“一时一事”的进退,你们一定会用努力摘到梦想成真的甜蜜果实。


向新攀登,要秉持团队协作。创新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独角戏,而是多元智慧在高效协作中碰撞、融合、升华的交响乐。我校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教育部特殊人才支持计划廖勋凡,面向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开发了一系列新型高效光电转换材料,解决了新型太阳能电池领域的科技难题,其团队入选江西省首批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


同学们,在当前各种科学技术和社会问题复杂性前所未有、知识疆域无限拓展、技术融合日新月异的挑战下,希望你们记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哲学道理,珍惜团队的力量,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多元的观点,汇聚各方的智慧,以提升自己的协作力、沟通力和理解力,我们相信你们的人生一定会迈上新的卓越台阶。


同学们,你们是母校最深的牵挂。此刻看着你们毕业礼帽垂落的流苏,它弯曲的弧度恰似问号的曲线;当它被庄严拨正,便化作破折号的起点——连接着此刻与未来、已知与未知。你们即将踏上新的追梦之旅,请永远铭记:创新之根,深植于家国情怀;创新之源,展开于思维训练;创新之道,存在于厚积薄发;创新之力,汇聚于众志协作。希望你们带着师大的卓越创新基因出发,向新攀登,勇毅前行,在未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谢谢大家!


大学生通讯社

图片 | 赖江华 黄志刚

值班编辑 | 谢淼枫

责任编辑 | 李雅茹

审核 | 刘小明 曹琪 钟雪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