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3 07:2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教师跨县调动申请书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格式规范": - 标题:应明确写出“教师跨县调动申请书”。 - 称呼:开头应使用尊敬的领导或相关人事部门领导的称呼。 - 结尾:应礼貌地表达敬意,如“此致,敬礼”或“恳请领导审批”。
2. "内容完整": -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现任职位、所在学校及所在县等。 - 调动原因:详细说明调动的原因,如家庭原因、工作需要、个人发展等。 - 调动意向:明确表达希望调动的县(市、区)及具体岗位。 - 工作表现:简要总结自己在原岗位的工作表现和成绩。 - 个人承诺:表达对调动后工作的态度和承诺。
3. "理由充分": - 家庭原因:如配偶工作调动、子女教育需求等。 - 工作原因:如原单位工作环境不佳、教学资源不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等。 - 个人发展:如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发展、提升专业技能等。
4. "语言得体": - 使用正式、礼貌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表达清晰,逻辑性强,使领导能够快速理解你的请求。 - 避免使用过于
经济动脉,畅通为要。信息互联,是供应链“提质升级”的关键引擎。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持续突破,让中国制造向“数据驱动”“智能决策”不断迈进。
信息链:数联万物 智造跃迁
一位远在欧洲的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输入他的需求:墨绿色玻璃门体、母婴保鲜模块、60厘米嵌入式尺寸,点击“确认”的瞬间,需求数据就会经5G网络,直达我国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端到端延时小于20毫秒。
5G专网的超低时延,让工厂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排产,自动匹配200+标准模块,10分钟生成最优方案,数据激活柔性产线,订单交付周期从过去的60天缩短到7天。
制造效率跃升背后,离不开以算力为核心的数字基础设施支撑。2022年,我国正式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在京津冀、长三角、贵州、甘肃等地布局八大枢纽节点,规划十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截至2025年一季度,“东数西算”八大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每秒215.5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其中智能算力占比80.8%。
以448.6万个5G基站为信息动脉,1亿台接入工业设备为感知末梢,让不同精度的算力可以“适配”多样化的应用场景。目前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
算力织网、数实融合。“信息链”加速度,上下游高效互通,提质升级。
从大国重器到非标零件
制造业插上“智慧翅膀”
如今,无论是在工厂内、还是在上下游之间,更全面、更细致的信息,正在制造业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中传递着源源动力。
今年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235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普遍能够实现人、机、料等环节数据集成打通,动态优化生产计划。
总台央视记者 苏童:一辆复兴号车体下线需要多久?在这个高铁智能工厂,答案是不到半天。在这里,列车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及物流环节实现了无需人工干预,代表“中国速度”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的生产环节,也跑出了供应链信息链的“中国速度”。
在车体工厂,机器臂、焊接机器人、自动导向车等智能装备正在协同合作,把一块块铝合金板打磨、装配、焊接,组成高铁列车的“四梁八柱”。而工厂的信息大屏上,来自不同系统的数据源实现整合,36个主要零部件环节的生产进度统计数据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根据订单需求的变化,这个工厂当前正在同时生产时速350公里智能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和时速140公里城际市域动车组两种车型。不同车型的订单信息,系统会自动拆分,下发到各零部件的生产环节,让工装设备柔性调整,实现“一条线造多型车”。
通过数据驱动排产、提升工艺精度和检测合格率,车体生产环节在用工下降2/3的同时,效率提升,如今复兴号车体的生产周期最快可实现日均3辆。
而列车出厂并不是信息流通的终点。在车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平台,从这家工厂驶出的地铁列车在浙江台州的各项运行数据实时更新。而车辆的定期检查还可以通过自动图像采集,实现自主分析、远程运维。
中车唐山公司运修技术中心项目经理 邵建虎:现场的检修人员减少20%到30%左右。实时数据都能够归集到一起,一方面保证运行车辆状态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产生的价值指导我们后续的项目,进一步去优化成本,提高运营的可靠性。
总台央视记者 苏童:在大国重器制造环节的信息链以外,中国工业供应链的活力和韧性还体现在这样的毛细血管工厂。位于江苏盐城的一家制造车间,现场的设备类型五花八门,集成了3D打印、手板模型、精密零件加工、钣金定制与快速模具,可以同时进行上百种原材料和十几个工艺的制作,专门承接小批量和定制化的客户需求。
三五件的小订单、数万计的客户量,这家工厂不生产标准品,只承接定制品。原材料和工艺的排列组合带来繁复的个性需求,信息量相当庞杂。以前这类非标产品的上下游信息对接方式,是客户主动找他们发来文件,工厂研究工艺细节和报价,再协同开发;而现在,客户可以把图纸需求发布在数字化平台上,工厂则根据自身制造能力定向匹配筛选订单。
在平台上,上百种分类工具囊括了非标品制造的各种材料工艺细节;AI工具可以帮助工厂一键分析客户的图纸,生成参考报价并推送给客户,不仅串起非标产品上下游对接的信息链,还开辟了拓展新客户的渠道。在信息工具的助力下,过去四年,这家工厂年营收翻了7倍,达7000万元。今年,生产线又新增了一批合金加工设备,准备承接更多来自新兴行业、新客户的订单。
总台央视记者 苏童:在上海一场大型的机加工供应链供需对接会的现场,都是线上平台注册的中小微企业商家,从现场的热闹气氛也可以感受到信息匹配对接需求的旺盛。除了传统的汽车制造机械加工,不乏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来自欧美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订单需求。
南非某航天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 劳伦斯·马吉拉:中国供应链生态系统很广阔。我们可以得到我们需要的任何零件,无论是铸造的还是CNC(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精密)机加工的。中国供应商的响应时间非常快,我们也在这里学习许多制造业流程,看看(供应链)在中国是如何运作的。
某工业零部件数字化平台副总裁 刘海涛:在整个大的工业品品类里面,尤其是零部件这个行业里,非标件定制件的占比是非常高的。但是传统的业务的模式又非常线下,非常效率低下。把这些工厂的产能要素非常细颗粒度的能够呈现在平台上。可以帮助大家减少在技术交流过程中的摩擦,供应链管理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
记者观察:
按下信息键 点亮供应链
总台央视记者 苏童:如果把供应链系统比作一副躯体,那信息链就是贯穿其中的“神经网络”。从原材料采购的源头,到产品使用寿命的终点,唯有实现信息的精准采集与高效流转,才能驱动供应链各环节同频共振。
在现代贸易中,一条信息,差之千里。出口葡萄牙在役地铁的一条在线自动检修报告,有可能让中国工厂调整列车制造工艺。而机器人设计图纸上零件精度小数点的微小变动,也可能为下游供应商带来千万级别的订单。这几年在采访中,制造业的从业者告诉我,当信息越来越泛在、门槛越来越低,对信息的追求越要向细、向深。谁能掌握更独家更新鲜的关键信息,谁就拥有决策的优势,占据供应链的价值高地。
按下信息键、点亮供应链。未来的制造业,工艺工序会更复杂,个性定制会更普遍,“神经网络”要更加敏捷,方能使整副身躯行健致远,持续为全球产业协同注入源源动力。
来源: 央视财经
商务部研究院日前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度调整,中国正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战略优势为跨国公司构筑投资热土。多重机遇耦合下,中国市场为跨国公司长期资本增值与核心竞争力提升创造了更大的价值空间。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的企业超过123.9万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0.6万亿元人民币。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为什么中国意味着“机遇”“明天”“未来”,记者采访了一些在华外资企业。
数据来源:商务部、海关总署
规模优势——
消费升级势能与完备产业体系相叠加
6月25日,空中客车在北京举办与中国民航合作40周年纪念活动,并宣布空客A310飞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开始施工。40年来,中国已成为空客民用飞机的最大单一国别市场,空客与中国的合作已覆盖从飞机研发设计、制造总装、运营支持到退役后拆解回收利用的全生命周期。
空客2025年全球市场预测显示,中国人均乘机次数将从2024年的0.6次增长到2044年的1.8次。未来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航空运输市场,需要9570架新飞机,占全球总需求的近1/4。
6月18日,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第二基地全价值链超级工厂项目在江苏南京开工,总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预计5年内整体产能将增长2—3倍。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庞大且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与菲尼克斯电气的业务深度契合。
在近日举办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美国卡夫亨氏公司带来的首发新品——黑松露味的蛋黄酱引人注目。公司相关负责人肖高求说:“过去近30年,我们对于山东青岛工厂的投入持续加大。青岛食品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备,这里不仅拥有世界级深水港,更是‘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海陆空立体枢纽,为我们提供了更大发展空间。”
“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不仅体现在需求侧,也在供给侧。”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韩剑分析,从需求侧看,中国市场容量大、层次多的显著优势,为外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供给侧看,中国供应链体系完备,拥有完整的制造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物流配送高效便捷,可以显著降低跨国公司生产成本和协同难度。
环境优势——
稳定政策环境与多维开放格局相促进
6月17日,拜耳宣布公司影像诊断业务旗下一款高压注射系统及附件获得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拜耳首次获得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证。
“继拜耳影像诊断医疗器械在华首个厂房在北京经开区落地,这是拜耳影像诊断又一重要里程碑。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医疗企业更高效地响应市场需求。”拜耳影像诊断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胡文菁说。
此前,北京市药监局将拜耳医疗器械本地化生产纳入项目制管理,通过注册前置审评服务,企业实现了审评“零发补”,将首台进口转国产的高压注射系统及附件的注册检验周期缩短到1.5个月,显著加快了产品的上市进程。
2021年,投资5亿多元在上海设立黏合剂的全球研发中心;2023年,在山东黄渤海新区投资打造绿色高标准黏合剂的产业化基地;今年3月,位于江苏太仓的化妆品生产基地正式投入运行……近年来,德国汉高集团在华密集投资布局,成为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的缩影。
“我认为整个投资潮是市场导向、政府支持以及营商环境优化的必然结果。”汉高集团中国政府关系与公共事务负责人于江说:“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越来越短,2024年,还对制造业领域全面取消了外资准入的限制,推出了一系列加大力度招引外资的政策。”
专家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全、政策连续,为外资企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尤其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中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为跨国公司开辟了更具前瞻性和灵活性的发展空间。
创新优势——
海量应用场景与技术迭代升级相融合
在采访中,不少外资企业提到,依托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创新动能培育,中国已成为商业模式的试验场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场景化创新生态。
在华发展38年,中国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和最重要的供应链基地之一。施耐德电气执行副总裁尹正介绍,在科技创新方面,施耐德电气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自2019年以来,在华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已超过18%,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拥有施耐德电气全业务线研发能力的国家。
在应用创新方面,施耐德电气积极将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数字化、自动化和电气化技术,在丰富的应用场景中落地应用。例如,通过AI等数字化技术赋能,对上海普陀工厂、无锡工厂两座老工厂进行改造提升,为传统产业转型树立了标杆。
从推出首款墨仓式打印机,到携手本地伙伴先后共创了10余种覆盖3C电子、汽车、新能源、医疗等行业的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再到融入中国社区、校园、连锁门店等多元应用场景,推出共享绿色打印服务,爱普生的在华发展同样坚持“科技+本地化”方针。
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石桥响介表示:“公司通过开放共创打造了众多广受欢迎的‘中国定制’方案。面对AI时代的发展新命题,公司正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中国市场发展脉络与创新生态建设。”
《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自2023年商务部、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的若干措施》以来,外资持续加大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步伐。据统计,2025年5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到603家;2024年,北京新认定外资研发中心超110家,截至2025年1月,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达到221家,实现成倍增长。
(丁茜茜参与采写)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6.26 第7版
人民日报记者 罗珊珊、王沛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