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蜜蜂和地球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3 08:26

如何写《蜜蜂和地球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蜜蜂和地球》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深入理解《蜜蜂和地球》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明确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蜜蜂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生物,其生存状况与地球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作品可能探讨的主题包括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2. 分析作品结构:了解作品的结构,如章节安排、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整体脉络。
3. 概括作品内容:在作文中,简要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蜜蜂的生存状况、地球环境问题以及作者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观点和建议。
4. 表达个人观点: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表达对作品主题的认同、质疑或补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 对蜜蜂生存状况的认识:分析蜜蜂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蜜蜂生存环境的影响。
b. 对地球环境问题的看法:探讨地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人类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责任。
c. 对作品观点的认同或质疑:分析作者在作品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理由。
5. 结合现实生活:将作品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如何从自身做起,为保护蜜蜂和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拿什么拯救你?正在消亡的蜜蜂

近几天传来一则坏消息:中国华东地区,浙江到安徽一带出现了“僵尸蜜蜂”现象。所谓“僵尸蜜蜂”是一种可怕的蜂群病的俗称,原来主要在美国、欧洲等地域传播。这是种什么样的蜂群病呢?简单说,就是一种会造成蜜蜂消亡的严重的蜂群疾病。

的确,居住在城市的人偶尔才会见到在花丛中飞舞、忙碌的蜜蜂,可喜欢服用蜂蜜、蜂胶、蜂皇浆等蜂产品的人还是不少。听到“蜜蜂正在消亡”的消息,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啊,蜂产品要涨价了?”实际上,发生这事引起的后果可要严重得多。

世界上依靠蜜蜂授粉繁育的植物有数万种,人类种植的作物中约有千余种离开蜜蜂授粉就无法生长。假如蜜蜂真的消亡了,人类不仅将失去大多数的粮食、蔬菜、瓜果,且会因众多植物的无法繁育影响到很多动物的生存,人类所需的各种肉类、奶制品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

有些资料说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表面消失,那么人类最多只能再活4年。”爱因斯坦是否有过此预言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也有不少文章说这是误传,但蜜蜂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确实不能低估,缺失了这个重要环节很可能会引起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可怕的蜂群病

据考证,蜜蜂地球上已生存了1亿多年,蜜蜂以蜂巢为住所群居,每个蜂巢约有4万至5万只蜜蜂。一个蜂巢的蜜蜂大约能为周围4000平方米左右的果树、植物授粉,每个蜂巢每年大约可产10多公斤的蜂蜜。蜜蜂一直是靠自身的某种免疫能力保持着蜂巢的健康环境并使蜂群一代接一代地繁衍着。

正在采集花粉的蜜蜂(图片来自网络)

蜜蜂的蜂巢(图片来自网络)

“蜜蜂正在消亡”并非是危言耸听,人们发现某种神秘的蜂群病已严重威胁到蜜蜂的生存。

追溯历史,20世纪40年代中期就有了蜜蜂减少的现象。那个时期正是人们开始改变传统耕作方式的年代,人们用人工肥料逐渐取代天然肥料、不断扩大单一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量地使用农药及除草剂等,而这些行为破坏了蜜蜂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研究显示:除草剂杀死了众多开花的杂草,例如能将氮元素固定在土壤中的车轴草、苜蓿等,而这类元素正是蜜蜂维持生存的营养所需。大量使用杀虫剂及化肥的后果更为恶劣,植物上沾染的某些强性毒素会使蜜蜂在采集花粉时就中毒抽搐而死,而有些毒素则会使蜜蜂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找不到回家的路,无法将花粉带回蜂巢,即使有蜜蜂能将采集的花粉带回蜂巢,花粉中则可能包含了各类杀虫剂、除草剂、除菌剂中的有毒成分,加之还有蜂螨等寄生虫以及其它病菌的侵害,蜜蜂的免疫系统受到了严重损害。

据统计数据:1947年至2005年,仅美国的蜜蜂数量就下降了约40%,欧洲各国也有类似的趋势。蜂群生了可怕的病,其主要表现是:蜂巢内的蜂王及一些蜜蜂幼虫还在,但大量担负着主要劳作任务的工蜂却奇怪地大批没了踪影,剩余一些刚刚成熟的工蜂也不再制造蜂蜜及蛋白质补充物,蜜蜂幼虫无法得到正常喂养,整个蜂巢的蜜蜂很快趋于灭亡。研究人员将这种可怕的现象称为“蜂群衰竭失调症(ColonyCollapse Disorder)”,有人俗称为“僵尸蜜蜂”病。

2006年末,这种可怕的蜂群病在美国突然加剧发展,并陆续传播到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近些年又有不少其它国家及地区陆续发现有这种蜂群怪病的现象。短短10余年时间内,全球有将近30%的蜜蜂消失,且这种蜜蜂数量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本以为中国还没有这种蜂群病,没想到近些天传来了中国华东地区(浙江到安徽一带)发现这种蜂群病传播的坏消息。

美国农业部的蜜蜂研究室和一些大学的科学家们对影响蜜蜂健康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持续数年的研究。困扰着研究人员的是:所有可能导致这种疾病的因素,包括寄生虫、病毒、细菌,以及滥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除菌剂等带来的毒害,甚至气候的异常变化等都未能确切地被证实是引起这种蜂群病的罪魁祸首,引起这一可怕疾病的应是环境、杀虫剂、疾病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患“蜂群衰竭失调症”的蜂群感染有多种病原。

人类的食物中约有1/3是需要蜜蜂授粉的植物,如蜜蜂数量下降的趋势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发展,“蜂群衰竭失调症”因无法控制而在全球爆发,世界上的蜜蜂很可能在2035年左右就完全消失,这可真是整个人类的灾难。

拯救蜜蜂

最关键的问题是一直未找到能有效遏制“蜂群衰竭失调症”传播的办法。引起“蜂群衰竭失调症”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如何去除蜂箱、蜂巢所受的污染,保证新的蜂群能健康成长、繁殖和制造蜂蜜,对养蜂人来说是头等大事(通常情况下蜂箱、蜂巢可以使用多年)。

除了彻底清扫染有“蜂群衰竭失调症”的环境,深埋或焚烧相关的污物等,养蜂人还通过日照、加热、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手段以及使用各类药剂的化学手段对每个蜂巢进行处理。因不同的蜂巢中沾染的病原微生物并不相同,即便使用了这些严格的消毒手段,仍不能保证完全、彻底地消灭蜂巢中的病原微生物(有些致病微生物形成及释放的染病孢子寿命可达几十年),这迫使养蜂人不得不焚烧或深深掩埋他们的蜂箱、蜂巢,损失更加惨重。为拯救蜂群并减少损失,养蜂人便将希望转向了粒子加速器。

装有多个蜂巢的蜂箱(图片来自网络)

基于使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对食品、医疗设备和农业产品进行辐照消毒已有成熟的经验,美国、加拿大等地用电子辐照加速器为养蜂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彻底杀死病原微生物,让染病蜂箱、蜂巢能重新投入使用的方法。

养蜂人先将蜂巢里的蜜蜂去除、刷净,再将装有蜂巢的蜂箱放入大型塑料袋,用胶带密封好并贴上标签,依次放在长长的传送带上,以一定的传送速度通过能量约为10 MeV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每200微秒一次的电子脉冲可灭活蜂箱中任何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有效阻止微生物体的复制,即使是被“蜂群衰竭失调症”严重污染的蜂巢,经过这样的电子束辐照消毒之后也能完全放心地重新投入使用。这种方法不会产生残留的化学物质,也不会产生其它有害物质,传送带移动得越慢,被辐照物所受的电子辐射剂量就越高。在整个消毒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传送带的运转速度,还可将被辐照物翻转方向后再次传送,以保证最佳的辐照效果。

电子加速器辐照消毒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农业部蜜蜂研究室的杰夫·佩蒂斯(Jeff Pettis)表示,目前这种做法已“相当普遍”,它被证明至少在现阶段是一种能对蜂箱、蜂巢进行彻底消毒,遏制“蜂群衰竭失调症”传播的有效办法,美国能源部的粒子物理学线上电子刊物网站《Symmetry》对此作了介绍。

《Symmetry》刊登的“Accelerator application: Beehives”(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完全破解“蜂群衰竭失调症”之谜,拯救正在消亡的蜜蜂?还需科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而使用电子束辐照处理对大批量的人工蜂箱、蜂巢进行彻底消毒,已被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遏制“蜂群衰竭失调症”传播的方法(不仅成本低且环保)。

请别忘记,这是粒子加速器技术对人类发展作出的又一贡献!

撰文 |小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读书|与虫为友,打开一个心灵的别样世界

在金庸先生所著的《天龙八部》中,智光大师为了点化复仇心切的乔峰,留下经典的“32字箴言”后便坐化圆寂了。这短短的四句箴言,打头便是“万物一般,众生平等”。但很多时候,相比伟岸智慧的人类,渺小卑微的虫儿多少有些不值一提,甚至还成为了人类“指桑骂槐”的对象,比如目光短浅有如夏虫,因为“夏虫不可语冰”;比如自不量力有如蚍蜉和螳螂,因为“蚍蜉撼树”“螳臂当车”;又比如自取灭亡有如春蚕,因为“作茧自缚”。而朱赢椿、半夏、庞余亮、杨小峰等作家,则决意跳出这样的人类思维定势,转而和虫子打起交道,并和它们结成益友。

人眼和虫眼的对视

神奇的造物主赋予了人类和昆虫诸多不同,最为典型的或许就是“人类球形单眼”和“昆虫复眼”的千差万别。在童年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凝视昆虫的经历;而当我们穿梭于街道、广场和公园时,是否也经常会接受各种昆虫的检视?

《与虫在野》

半 夏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生物学专业出身的半夏,在她一系列关于昆虫的书籍中,经常会提到“对视”这个概念,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达尔文对法布尔的那句“无与伦比的观察者”的赞誉。在《迷虫记》的扉页,半夏就写道:“我人类的单眼与虫虫的复眼对上了,我开始四处看虫虫。”在另一本《与虫在野》中,她不仅将首篇文章命名为“与一只绿头苍蝇对上眼”,而且全书一半左右的篇幅都被归类在了“人虫对眼录”中,记叙着她与昆虫之间相视相随的故事。

与半夏置身旷野的“人虫对视”不同,朱赢椿《虫子旁》里的“对视坐标”,则是他执教大学里的一片固定区域。那些群居于朱赢椿工作室前前后后的大小昆虫,都被他认定为是天地之间毫无差别的“左邻右舍”。无独有偶,杨小峰的《追随昆虫》也辟出专门章节,并命名为“与虫为邻”和“同处一室”,前者讲述那些在生活中擦肩而过的“偶遇者”,后者则介绍同一片屋檐下朝夕相处的“隐居者”。对于杨小峰来说,这些昆虫有不少堪称“邻居”,但还有一些已俨然成为“室友”。人类俯视昆虫、昆虫仰视人类,似乎是无需赘言的“自然法则”,但朱赢椿们则都不约而同地拉平了这些高斜率的非对等视角,在他们看来,天地万物谁又不是那个普普通通的生灵?

《虫子旁》

朱赢椿 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朱赢椿的《虫子旁》就很好地呈现了这种“无差别的对视”。比如面对一旁观战的“我”,以弱胜强的椿象,转身就摆出“一副得胜者的姿态”,仿佛也把“我”当成炫耀战绩的同伴;又比如面对浇向菜园的几桶大水,被惊扰了清梦的蠼螋“高举双铗一张一合,向我抗议示威”,就好比是在向某个捣蛋的伙伴表示不满。与此同时,那些生发于人类之间的情感,也被朱赢椿倾注或者说是赋予在了各式各样的昆虫之上,比如作者替一只捕食蜈蚣的小蚂蚁“捏了把汗”,因为两只争得你死我活的昆虫“陷入两难”;又比如他臆想着一只回到地面的蚂蚁充满着“沮丧”,两只依偎在一起的西瓜虫“好像一辈子都不会分开”。这些普适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淌于万物生灵之间,让他们通过相互的注视和彼此的理解,完成了跨越生命体征的贯通和交融。

人语和虫语的沟通

人类讲究的是语言,而昆虫只会啾啾,似乎根本不存在沟通交流的可能。不过,如同二郎神的“第三眼”可以洞见他人之所未见一样,朱赢椿似乎也有一套足以和昆虫流利对话的神奇招数。

《虫子书》

继《虫子旁》之后,朱赢椿又相继出版了《虫子书》《便行鸟》等一系列足以让人惊掉下巴的“天书”。称之为“天书”,看似无稽之谈,其实毫不过分。比如翻遍《虫子书》的每个角落,除了版记,竟难以寻觅任何一个通用文字,朱赢椿记录下了蜘蛛、蜗牛、蚯蚓等昆虫的爬行痕迹,然后将其拼凑组合,就“堂而皇之”地以“诗”名之。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赢椿竟然还煞有介事地模仿着“虫语”,朗诵起这些“莫须有”的诗作,让人直呼真假难辨。朱赢椿将昆虫视为“造物的神奇”,也将那些爬行的痕迹看作“生命的偈语”,对他而言,每只渺小的昆虫,都蕴含着“隐秘的伟大”,语言的壁垒并非人虫交流的绝对障碍,人类应该放下傲慢,重新认识它们。

在《虫子旁》的尾篇,朱赢椿写道:“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度过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玩具,也没有什么图书,只能对身边的花草和地上的虫子感兴趣。”而在另一篇访谈中,朱赢椿又补充道:“当时觉得自己的童年挺灰暗的,等到中年创作的时候,一回首,才发现童年是彩色的。”朱赢椿的这两段话,定会让有着同样经历和感知的庞余亮大呼“知己”。和朱赢椿一样,庞余亮的《小虫子》也创作于人生的中年,追忆着年少时和虫子们朝夕相伴的“彩色时光”,作家藉此完成了一段跨越时空的“人虫对话”。

《小虫子》

庞余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成名于诗歌,后又写作小说和童话,并因散文荣获“鲁迅文学奖”,庞余亮多元的创作经历,也让他的《小虫子》相比其他“昆虫随笔”,多了几分诗性,增添了不少引人入胜的童趣和故事性。在庞余亮笔下,人与虫的沟通已不再限于外在的表达,而是更多地延展到了对心灵的见证和慰藉上,作家看似是在写虫,实则更是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旁观着那些与昆虫息息相关的童年生活。比如庞余亮写棉铃虫的“钻心”,实则是写父母间的打斗;写丽绿刺蛾幼虫的“刺毛”,又是在写父亲的讷言和粗暴;至于写天牛的“大力”,则是还原了自己童年的天真和淘气。随着时间的流转,关于贫穷童年和疼痛亲情的记忆都已褪去,但那些潜伏在大自然之中、随时会探出身来的昆虫,则有如洞察一切的神灵,不经意间总会“扯出我在人间的苦根”,如同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所说:“自然就是一种更高形式的‘自我’,我们是它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大自然,我们根本就无法完整地存在。”

人生和虫生的交融

在2000多年前的儒家经典《大戴礼记》中,天下之虫被分为羽虫、毛虫、甲虫、鳞虫、倮虫等五个类别,人类也位列其中,与青蛙、蚯蚓等同属“倮虫”,并且还自诩了个“倮虫里的尊者”的头衔。人与虫被如此自然地相提并论,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的老祖先从未把自己和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虫类分出泾渭。

半夏的《与虫在野》在不同章节摘引了古人对于各种虫类的记叙文字。在早至战国时期的《尔雅》里,就有一段关于金龟子的描述颇为有趣:“今甲虫绿色者,金碧荧然,江南有之,妇人用为首饰。”可见2500年前,聪明细腻的江南人就对金龟子漂亮的甲壳产生了兴趣,并将其和金银玉犀一道,作为妇人梳妆打扮的饰物,只不过相比后者,前者可能更为日常,也更接地气。对于金龟子,古人是“因爱而取之用之”;对于蚂蚱,古人则是“因恨而捕之灭之”。在《蚂蚱这厮这肉》中,半夏摘引了《诗经》里关于火烧蝗虫的描述、白居易笔下关于蝗虫漫天的诗句,也讲述了云南等地捉蝗虫、食蝗虫的民间习俗。与蝗虫的战争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夏大地,贯穿了整个农业史,可以说,蝗虫衰则农业兴、农业兴方能百姓安,“虫命”关乎着世世代代的“人命”。

《追随昆虫》

杨小峰 著

商务印书馆出版

既然人虫之间相爱相杀的历史如此之久,那么,人类从虫类身上悟出点生命道理、得到些智慧启迪,当然也是合乎情理、意料之中的事情。半夏的《虫语者》多次提及蜂类,比如写到科学家从雌树峰的凿孔本领得到启示,发明了“更有效率的外科手术探针”;又比如引用一条被讹传为“爱因斯坦说”的论断,写到“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四年”,由此证明,包含昆虫在内的生物体系对人类生存重要性的不言而喻。相比较半夏的“具象”,杨小峰则显得有些“抽象”,或者说是更为发散。在《追随昆虫》中,当作家看见一对在树上缠绵的马陆,则立马勾起脑海中对于罗丹雕塑《吻》的记忆,甚至于马陆“每一个角度的变换”都能让他联想到“雕塑的对应角度”;而当瞧见树木被蛀虫侵蚀过的“旋涡般扭转的轮回”,又立马想起梵高的名画《星空》,仿佛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如今,人们早已无法得知那些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究竟启智于何处,但显然也难以否认,罗丹、梵高们的艺术灵感,和自然界里那些随处可见的“昆虫导师们”有某种微妙的关联。

《虫语者》

半 夏 著

晨光出版社出版

享誉世界的伟大小说家纳博科夫,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这位在自传《说吧,记忆》中自称“我一生都在捕捉蝴蝶”的鳞翅类昆虫狂热爱好者,用有如蝴蝶般绚烂美丽的文字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生动细节描写,建构起了独一无二的虚构世界。想必任何评论家都无法否认纳博科夫“小说家”身份和“昆虫学家”身份的合二为一,或许我们更应该这样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无数次与昆虫的对视对话,“作家纳博科夫”才得以从“昆虫学家纳博科夫”的影响下逐渐浮现出来。

作者:思 好

编辑:周怡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