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3: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高铁转正申请书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格式规范:遵循正式的申请书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标题应简洁明了,如“高铁转正申请书”。称呼要使用尊敬的词语,如“尊敬的领导”。落款应注明申请人的姓名和日期。
2. 内容充实:在正文中,要详细阐述自己转正的理由和优势。以下是一些建议:
a. 表达决心:首先表明自己渴望成为正式员工,并承诺将全力以赴,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b. 总结工作表现:回顾在试用期间的工作表现,突出自己的优点和取得的成果,如按时完成任务、积极与同事合作、主动解决问题等。
c. 分析不足之处:诚实地分析自己在试用期间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表明自己具备转正的潜力。
d. 展望未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展现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
3. 语言表达: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b. 使用敬语,如“尊敬的领导”、“感谢”等,以示尊重。
c. 表达真诚,避免夸张和虚假。
4. 结构清晰:正文部分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职位、入职时间等。
b. 工
1. 昨日,人们在观看百名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于当日在国博开幕。 新华社发
2. 钱学森入党申请书(复制品)。 南都见习记者 王森 摄
昨日,在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南都记者走进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此次展览共展出图片260余张,实物190件套,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并首次集中展示了100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
此次展览开幕式上设立了向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的默哀环节。“科技界一日痛失两位泰斗,这是我们国家、我国科技事业的重大损失。”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开幕式上说,“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事业,把答卷写在稻田里、病床前,也写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田里,他们的伟大贡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现场还展出了二人的珍贵影像资料,包括袁隆平在90岁高龄时,用英文寄语青年“机会宠幸有心人”的一段视频。
钱学森:我回国近三年 体会到党的伟大
首次集中展示100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是本次展览一大亮点。申请书纸张深浅不一,新旧不同,每一篇都笔迹工整、话语真切。申请书用相框装裱好,组成一面“入党申请书墙”,现场效果震撼。
这些入党申请书中透露了许多重要信息。例如,钱三强1965年5月17日写的《请求转正报告》从侧面显示出时代紧迫,中国的科学事业必须快步赶上,科学家们内心正急着为祖国作出贡献。
他说,“为了使得我国的科学从落后状态快步赶上我们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我要求党给我努力的机会,允许我转正,我保证今后向达到党员的标准努力奋斗。”
钱学森则透露自己在回国近三年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见是慎重考虑后的结果。“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钱学森在1959年9月24日撰写的自传中追忆了自己选择信仰的历程,这也是他入党材料的一部分。“我当时是信服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对国民党的那一套不信了,觉得要中国能得救,要世界能够大同,只有靠共产党。”
钱学森曾提到,这一辈子自己有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第一次是老师冯·卡门看到其著作《工程控制论》后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第二次是他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次则是他被列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
年过七十申请入党:为人民尽忠不限年龄
南都记者还发现,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中,不少人透露自己虽然“老骥伏枥”,但希望接受党的领导,为人民作出贡献。
例如,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就在入党申请书中“自问自答”:我的年纪已过七十,为什么我在此时刻申请入党?……我的年龄确实大了些,但还想以有生之年在党的领导下,接受党的教育,能为人民做些事。为人民尽忠是不限年龄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还有一位与党同龄的“抗麻战士”李桓英,她在95岁那年递交入党申请书。
李桓英是我国著名的麻风病专家,她曾与麻风病人同吃同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她治愈的病人1万多人,复发率仅为0.03%。
为何李桓英在耄耋之年申请入党?“我还不合格,但恐怕来不及了。”她曾言辞恳切地说,科研追求真理,党也追求真理。
搞了一辈子科研的李桓英,对科研的态度极其严谨,对入党的自我要求也同样严苛。
展览介绍
260张照片190件实物 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据介绍,此次展览面积880㎡。展出图片260余张,实物190件套(含科学家书信、手稿、文献、档案等),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展览围绕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分为6个部分和1个专题,分别是“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既要有工匠精神 又要有团结精神——集智攻关 团结协作”、“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以及专题“众心向党 走向复兴”。
此次展览时间跨度相当大,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棉大衣到屠呦呦的诺贝尔奖章,再到“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球土壤样本,和最近冲上热搜的“祝融号”模型,以科学家精神的6方面深刻内涵为框架,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源于科技界的革命精神融汇贯穿其中。
“让我们回去”
签字明信片见证 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党中央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
“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我们!”展墙上,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在1950年牵头起草发表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71年后读来,仍觉澎湃激昂。
回家!回家!“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程开甲,气象学家叶笃正,“地学大师”涂光炽,微生物生化学家沈善炯、空气动力学家罗时钧,“中国核物理研究开拓者”赵忠尧……一批杰出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各领域的开辟和建设中。此次首次展出的一张20世纪50年代归国留学生签字明信片,见证了这一共和国史上规模盛大的归国潮。
从第一颗原子弹在茫茫戈壁成功爆炸、《东方红》在太空中第一次奏响,到高铁、大飞机刷新“中国速度”,上九天、下五洋逐梦科技前沿……行走在展区内,移步换景便是时代的跨越。从科技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国家重大需要为己任的拳拳赤子心。
“隐姓埋名人”
他拍完合影后 便与家人一别二十多年
展览有一个单元专门用来展示“隐姓埋名人”。据介绍,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科研任务,一些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无怨无悔,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现场展示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工作手迹、曾经穿过的蓝色棉衣以及在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的工作图。1950年,他谢绝了美国恩师的挽留,毅然选择回国。展览罕见地展出了邓稼先一家的合影。只是拍完这张合影后,邓稼先便与家人分离,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为一名“失踪者”。
另一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于敏在1999年写给弟弟的信中提道:“两弹一星是国防高科技大工程项目,是集体贡献,我是其中一员,做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个领奖,只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并无什么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通讯员 郭可盈
在无缝轨道施工领域,探伤工被称为“钢轨医生”。在钢轨焊接的最后一道工序,探伤工借助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对钢轨焊接接头进行检测。他们经常在旷野、寒风、骄阳与风雨中工作。
然而,有这样一位“80后”姑娘,在探伤工岗位默默耕耘近16年,用“火眼金睛”捕捉细微缺陷。她就是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中心试验室试验员关改玉。
不久前,关改玉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并被授予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不能有丝毫马虎”
探伤工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关改玉是行业内鲜有的女探伤工。2009年,关改玉毕业后加入公司,就此开启职业生涯。初入公司,得知公司急需探伤工,她主动请缨,参加国家级探伤工培训。凭借刻苦的学习精神,她脱颖而出,成为公司首批获得国家资格认证的探伤工之一。
此后,关改玉转战中国首条热带高铁——海南环岛高铁。
海南天气炎热潮湿,探伤作业难度超乎想象。作为工地唯一的女性,关改玉在野外工作有许多不便,如厕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些困难,关改玉毫不退缩。她自编顺口溜:“守住两根轨,迈开一双腿,不敢多喝水,基本不张嘴。”
每天,关改玉背着10多公斤重的探伤仪,沿着铁轨步行检测。她在铁轨旁蹲下,用刷子清理焊缝并涂抹机油,然后手持探头,逐一检测钢轨的轨底、轨腰、轨头等部位……这样的流程,她每天要重复上百次。她的衣服常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钢轨接头的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列车的行驶安全。每次检测、每个数据都关乎无数人的生命,不能有丝毫马虎。”关改玉对记者说。
“没有一步是白走的”
海南环岛高铁东段竣工后,关改玉被选派参与京沪高铁建设。告别南方酷暑,北方寒冬给探伤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即便穿上厚重的军大衣、戴上棉手套,仍难以抵御寒风。”关改玉说。
在一次探伤作业中,为更精准检测轨道问题,关改玉跪在积雪覆盖的道砟上,摘掉棉手套,指尖在零下20摄氏度的钢轨表面缓缓移动。不知过了多久,她发现了钢轨上一处长度为0.2毫米的细微裂纹。与此同时,探伤仪屏幕上呈现出清晰的山脉状波形。正是这个发现,避免了一起可能发生的事故,关改玉因此在业内声名大噪。
时光荏苒,十余年转瞬即逝。如今,关改玉在铁轨上的步行检测总里程超过2300公里,每个工作日平均步行16公里。在朋友圈的步行排行榜中,她稳居榜首。
“没有一步是白走的。”她说,那些积雪上的脚印,都化作了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做别人没做到的事”
近年来,中国高铁建造标准持续提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在关改玉看来,这些新技术在高铁上的深入应用,给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果不能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只掌握传统钢轨探伤技术,必将被时代淘汰。”关改玉说。
2023年,关改玉申请调整岗位,希望投身此前未涉足的轨枕智能检测领域。经研究,公司批准关改玉的转岗申请,她开始担任雄忻高铁山西段5标项目中心试验室试验员。
对于这一选择,许多同事表示不解:“你在钢轨探伤领域已是顶尖水平,何必从头再来?”
关改玉说:“探索新领域才能突破自我,高铁智能化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忻府轨枕厂承担着雄忻高铁山西段轨枕的生产任务。关改玉到岗时,该厂正面临生产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等挑战。
“传统轨枕检测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高铁建设需求,我们必须创新。”关改玉回忆道,那段时间,她带领一群青年技术骨干,查阅资料、反复试验。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研究与改进,关改玉和团队成员研制出双块式轨枕智能检测系统。这套系统不仅能够自动识别0.1毫米级的细微裂纹,而且可以实时监控生产现场的粉尘浓度和设备运行状态。
“无论是钢轨探伤还是轨枕检测,我都要做到最好,做别人没做到的事。”关改玉对记者说。
来源:科技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