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4 14:49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自我剖析与自我评价:注意事项与思考方向
正文:
自我剖析与自我评价是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明确目标、改进不足。在撰写自我剖析与自我评价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一、真实性与客观性
1. 真实性:在自我剖析与评价中,应诚实地反映自己的优点、缺点、经历和感受,避免夸大或缩小事实。
2. 客观性:尽量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评价自己,避免情绪化的描述,使评价更具说服力。
二、全面性
1. 优点与缺点:既要展现自己的优点,也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缺点,分析产生缺点的原因。
2. 经历与成就: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三、具体性与针对性
1. 具体性:用具体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评价更具说服力。
2. 针对性: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如求职、晋升、学习等,调整评价内容和侧重点。
四、条理性与逻辑性
1. 条理性:将自我剖析与评价的内容进行分类,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 逻辑性:在论述过程中,注意前后观点的衔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五、谦虚与自信
1. 谦虚:在评价
“文章被选为考试题,结果作者自己也做错了”的经典段子,近日再次上演。青年作家王彤乐发帖称,自己发表的一篇文章被选为上海市虹口区初二语文期末考试的试题,但自己在做其中一道选择题时选错了,另外三道主观题也答得不够全面。帖子引发热议。
青年作家王彤的文章《蓝气球和甜月亮》在《青年文摘》上发表
这种“作家也不知道自己文章要表达什么”的现象,已经发生过多次。如今,借助发达的社交媒体,作家们可以大方分享这种有趣的经历,而一些学生也可以直接去网上向作者求证。比如,2022年,北京东城区初三期末语文考试,有一道阅读题节选自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要求补写其中一位角色的内心活动。不少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跑到微博向作者求助。作者直接把文章的后半部分拍照,作为“标准答案”上传。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阅读理解题问鱼眼里“一丝诡异的光”是什么,有学生感到困惑,在网上问作者。作者也有些“懵”,只好放了张鱼的表情包,表示“这就是诡异的光”。
这种作者与答题者之间直截了当的互动,让不少网友感慨:你看,作者本没有想那么多,可能就是灵机一动、灵感乍现地写下一句话、一个词,怎么就要被解读出那么多内涵呢?出题者的“过度解读”,算不算对作者原意的过度拔高甚至曲解?这些问题也是网上常常会有的讨论。
其实,仔细想想,类似情况出现多次,或许就说明这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从底层逻辑来讲,一篇文章发表甚至写出后,其“解释权”就不再仅属于作者本人,包括出题者在内的公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而且,人们对出题者“想太多”的观感,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而对文字产生了“钝感”,但对于广大陌生读者来说,这种独特性背后的潜意识恰恰是值得挖掘、解读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网友们讨论的焦点,不再是出题的合理与否,而更多是分析作者为何“答错”,比如不少网友指出,作者是“审错了题”。可见,很多网友对出题者的初衷和思维都有较深刻的认识,懂得怎样去“揣度”和应对,但谁又能说,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不是语文学科应当考察的内容呢?
《蓝气球和甜月亮》语文阅读考试题 网络图
有媒体致电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试卷的选用“不是统一的”,“是由学校选择性使用,作为期末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依据”,并表示作者和网友们反映的问题很好,会跟相关部门反馈、沟通,“如果有什么想法,哪怕是争议,都是可以探讨的”。这是职能部门对公众意见的理性态度,双方的良性互动也将促使今后的出题更加完善,更加贴近学生。
实际上,兼顾“标准答案”和学科本身蕴含的主观性和包容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更好的感知力、鉴赏力和表达力,一直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应当对每一道题的设置更为审慎、精益求精。要达到这一目标,对公众意见建议“从善如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有网友指出,此次作家做错的题,如果不以选择题而以主观问答题形式出现,更强调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在答案中预留一定的“包容”空间,可能更为合适。这种声音值得相关部门酌情考虑。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