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2: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工作总结工作惰性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作文开头明确指出主题,即工作总结中的工作惰性。这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
2. 结构清晰:按照一定的结构来组织文章,如引言、正文和结尾。在正文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描述或原因分析等方式展开论述。
3.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突出工作惰性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这样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关注。
4. 事实依据:在论述工作惰性时,要结合具体事例或数据来支撑观点。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分析原因:在作文中,要深入分析工作惰性产生的原因,如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这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认识工作惰性。
6. 提出对策:针对工作惰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从个人、团队、企业等多个层面提出建议,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7.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词汇。同时,注意语句通顺、逻辑清晰。
8.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理论、名言或专家观点,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9. 保持客观:在论述工作惰性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
我们之所以一到周末就兴奋,一到上班就颓废,总感觉上班如上坟,主要是缺乏“游戏思维”
美国有一批游戏设计师,在一所小学进行了一个有意思的试验:他们把学生的考试制度,从减分制变成的加分制。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上学的任务,就是被纠错,被改正,把以前错误的行为和知识,重新修订。学校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100分,然后对我们进行评估,我们做错了,扣分。通过挫折教育,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加以改正。
但加分制就完全颠覆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都从零开始,就像游戏里的人物刚出场时的那样,每个人都从小白开始。然后,学生们每完成一次作业,每作对一道题,就会增加相应的分数。全班的分数是所有学生分数的总和,孩子在集体中拥有了存在感,班级的总分和其他班级比,你得的分越多,集体的分就越多,你帮助其他同学得分,跟你自己得分是一样的。
设计师们其实是将一个惩罚系统,变成了激励系统,让孩子们从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关系。
你看,这跟玩游戏的体验完全一致,让一个玩家从小白,通过跟队友的合作、互助,成长为大神。
这就是运用“游戏思维”将学习过程变成游戏过程的一个典型案例。
同样的,比学习更枯燥的,就是工作,大部分人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一长,都会出现惰性,对工作提不起精神,感觉工作没有挑战,缺乏动力,一到周末就兴奋,一到上班就颓废,总感觉上班如上坟。有没有一种办法能把工作变得像游戏一样,让我们深度的投入,甚至是沉迷于工作不可自拔,从而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热情呢?
答案是“有”
其实,游戏的目的并不是消耗时间,而是让人们把必须做的事情变得更有效率。我们之所以还没有发现它的用途,是因为我们还不够了解它。
本文将帮你建立一套“游戏思维”,并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游戏这件事里潜藏的逻辑和我们的工作建立起良性的链接,让游戏成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法宝:
1. 游戏是广义的媒介,能够链接人与人,人与事
2. 游戏为何会触动人心,让我们沉迷其中
3. 如何利用游戏思维,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20世界原创媒介理论家、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过一个观点:“媒介就是信息”。
他将媒介分为四种形式:
1. 生产信息的媒介,如电视台、报纸、网站等
2. 承载信息的媒介,如电视机、报纸、互联网络等
3. 媒介传送的信息,如新闻、节目、短视频内容等
这三种媒介都与新闻媒介相关,也是我们习以为常形式介形式,但第4种媒介,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这第四种媒介指的是:信息在某种在载体上呈现出的特殊格式。
怎么理解呢?
简单来说,媒介本身就是信息,而任何信息的传播,都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比如,铁路是一种运输媒介,但它的影响并非是把货物从A地运到B地这么简单,而是因为铁路的出现,从而创造出了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方式、休闲方式等等。这些与铁路本身无关,与其运送的货物也无关,而与铁路运输这种方式的产生有关。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游戏思维”。
游戏的本质是通过链接人与人、人与事,产生一种全新的社会学意义。
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国的IG战队在比赛中夺冠,整场比赛观看人数超过2亿。用麦克卢汉的理论来说就是:通过一场游戏比赛,将全世界的游戏玩家、游戏粉丝,以及各路商家、网络媒体集合起来,创造出全新娱乐形式的同时,也创造出许多新的职业(游戏解说、cosplay),新的社群集体,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说,游戏,是一种广义的媒介。
而“游戏思维”就是媒介思维,是用来连接人和人、人和事的思维模式。
“游戏思维”的精髓是重建人生的意义,改变我们对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关系的看法,让我们回到人人都有主动性,一切都有紧密联系的世界。
美国加州大学媒体学院教授凯瑟琳·伊斯比斯特认为:如今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介,将来一定会以游戏化的方式被重新定义,比如商业营销、心理疏导等等,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实现。未来世界,可能一切都是“游戏”。
也就是说,“游戏思维”将成为未来世界的核心思维方式。
那么,“游戏思维”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它链接人与人、人与事的功能的呢?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设计过一个游戏,让地球人通过一款扮演游戏,体验三体星球上三颗恒星轮换出生的生活,让地球人感受三体星人的困境,向三体星人一样思考。果然,没过多久,地球上就有许多人对三体文明了如指掌。
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道理,当我们想要让对方了解我们的思想和意图时,语言、文字可能都是虚弱的,亲身体验,可能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游戏就是制造亲身体验的最有效的办法,因为游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在短时间能,快速调用人的情感。
换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游戏就像一把“情感剪刀”,可以随意的将一种情感剪切复制,快速植入你的内心,让你感同身受。
这把“情感剪刀”之所以能够将游戏最核心的力量发挥出来,让你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是因为它具有“制造心流”、“创造移情”、“放大感受”这三把杀手锏。
1. 制造心流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有体验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到:心流就是人们在全身关注的做一件事的时候,那种沉浸其中的忘我状态。
米哈里观察了许多顶尖的艺术家、运动员、作家等,他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而当我们坐下来,开始玩一款我们心仪已久的游戏时,那种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忘记上厕所是的状态,就是游戏所制造出来的心流时刻。
米哈里明确的提出,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A. 明确的目标
B. 及时反馈
C. 挑战的难度和能力的匹配程度
你可以试着去回想以下任何一款游戏,几乎都同时满足这三点,不管是最简单的《俄罗斯方块》、《连连看》还是《英雄联盟》、《王者荣耀》,所有游戏都在通过这三种手段,把你引入心流状态。
2. 创造移情
当你进入心流状态之后,“情感剪刀”就开始在你的“情绪之地”上动手术,将某种情感植入其中,产生一种我们常见的“移情作用”。
这种移情,在我们熟悉的电影、电视剧中经常能够感受到。不管是韩国的催泪弹爱情片、日本的恐怖片,还是欧美的血腥cut片,都是移情做用的典范,而游戏天然具有这种移情作用。
事实上,游戏的魅力正在于此,玩家通过亲身参与,从而体验到超越自身的丰富人生经历。
有一款叫做《火车》的游戏,玩家将一辆瞒着乘客的火车开往目的地,途中遇到各种障碍,游戏以运动乘客数量的多少作为游戏获胜的条件。但是,当游戏临近结尾的时候,玩家才发现,他们是在将火车开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车上的乘客都是战俘。
这时候,玩家就会被一种强烈的共犯和愧疚心里所左右,这种移情会让玩家认为自己跟凶手是同谋。于是,游戏在这时候开始转变玩法,让玩家通过营救火车上的乘客作为游戏的终点。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所有游戏都在玩“移情大法”,让玩家沉浸其中的秘密,就在于,让他们成为游戏中的人。
3. 放大感受
游戏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光取决于你玩的是什么游戏,更取决于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玩游戏。
相信每个人的高中时代,身边都会有热衷于游戏的同学。我就有两个这样的同学,但他们两人日后的命运却完全不同。
其中一个因为学业压力太大,而选择在游戏世界里逃避;而另一个因为喜欢计算机技术,而研究游戏里的各种难题。巧的是他们两个玩的是同一款游戏,而且经常一起“作战”。
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已经泯与众人,另一个成为某游戏公司的高级工程师。
其实,游戏就是放大镜,不管什么样的情感,一旦放入游戏,就会被放大。
越是在游戏里逃避,就会越消极。新闻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在网吧打游戏三个月不回家的少年,就是在这种怪圈中不断循环,他们已经无力逃脱,因为他们对世界的消极在游戏中被无限的放大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玩游戏,反对游戏推广的直接原因。我们理解家长们的担心,但凡是都有正反两面,既然消极的情绪可以被放大,那么,积极地情绪一样可以被放大。
好,说完了游戏为什么会触动我们,让我们沉迷其中之这个问题,接下里,让我们看看,如何利用游戏的这三个特性,建立“游戏思维”,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
游戏之所以能够让我们沉浸其中,产生心流,是因为游戏从最开始就是被设计师设计好的一套程式,我们似乎是中了一个“圈套”,被左右了情感。
其实,不必这么悲观,既然设计师能够通过设计让我们中“圈套”,那么我们难道就不能通过设计师的“游戏思维”,重新设计游戏程式,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让工作变的有趣又好玩,从而达到心流状态呢?
事实上,通过以下4个方法,是可以做到的:
A. 建立及时反馈机制
人类天生对反馈敏感,对于没有反馈的事物,我们会很快失去兴趣。
比如你追一个女孩,如果这个女孩跟你玩暧昧,及不答应你也不拒绝你,你就会穷追不舍,越追越有兴致。但是,如果这个女孩完全没有回应,你的微信、情书、鲜花,全都石沉大海,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到虽然无味,很快放弃
游戏设计底层逻辑就是反馈机制的设计,你每打一只怪物,都会有非常明确的经验值数据、血点数据、成就积累,你的每一个成就,都会记录在徽章系统中,有排名,有积分榜,总之,你可以随时知道自己的进步。
游戏,就是在全力优化这种反馈机制,并极力的缩短反馈过程,从而加强游戏体验。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种及时反馈系统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一定会成为我们优化自我的一种工具。
拿拖延这件事儿来说。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陷入“大脑想坚持,但身体很诚实”的窘境?我们明知道有一件工作必须尽快完成,为什么身体总是会找各种理由抗拒?是因为我们的习惯及时反馈系统,比如:打一局游戏立刻会感到爽,刷一会儿抖音也会让我兴奋,但是,对于工作这种需要长期看效果的事,却总是没法产生以最快的速度提起兴趣。
这时,你就要建立一套及时反馈系统,让身体跟上大脑的节奏。比如,为工作设计一套奖励系统,没完成一项,就给自己相应的奖励,一口蛋糕,一块巧克力,总之是那些你平时努力克制自己想要得到的小奖励。当然,如果你完成的是一项大工程,那这个奖励的幅度也应该更大。
除了奖励机制,还可以设置惩罚机制来建立及时反馈。
最近在抖音里惊颤看到这样的视频:交通警察在查远光灯违规使用的车辆,并让那些违规开远光灯的司机蹲在车辆前方,直视远光灯一分钟。
这种立刻见效的惩罚机制,会让司机永远记住这个教训。
B. 建立补血机制
游戏中很重要的一个设计就是补血机制,玩家必须学会如何采集血液,补充能量,否则就会out出局。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补血机制被称为“情绪传染”,它的意思是:当你看到别人笑的时候,你十有八九也会跟着笑。当你看到有人在十八层高楼上倒立的时候,你也会跟着捏紧拳头,紧张发抖。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所谓“镜像神经元”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像镜子一样的神经元介质细胞,他感受到外界的刺激,然后模仿这种刺激到我们的感觉细胞上,让我们能够体会到别人所体会的感受,这是人类的本能。
社会心理学家埃米·卡迪在《高能量姿势》这本书中提出:大幅度的动作,比如叉腰、跑步时大幅度甩动手臂,休息时把双腿翘在桌上等这些动作,能让人放松和开心。埃米·卡迪发现,人们在观察高能量姿势时,身体里的睾丸激素会增加,皮质醇减少,这两项变化,意味着人们正在释放压力,充满能量。
游戏就是通过这种“情感传染”让玩家感受到游戏中人物的跳跃、飞腾、奔跑、打斗,让这些高能量姿势在镜像神经元的作用下,对玩家产生影响,让玩家兴奋,释放玩家的压力。
所以,当你在工作中感到压力倍增时,可以试着找个没人的地方,用这种高能量姿势来让自己放松。或者,你干脆读取周围人的高能量姿势,或者去看一些高能量的视频,让自己回血,充满能量。
C. 建立人设机制
大部分角色扮演类游戏,都有可供选择的不同人设角色,比如《魔兽世界》中,就有巫师、猎人、术士等角色设定。这种设定的好处是,能让你在一开始就了解角色的任务、目标、方向和用法。
现实中也一样,你可以把你的同事、朋友、客户、老板等,分别归类到几种不同的人设当中。例如:探险家、社交野兽、猎艳骑士等等,给每一类人贴上标签,然后建立一个具体的形象,想象细节,对他们描述的越详细越好,并通过他们与你交往的蛛丝马迹,建立他们故事库,为他们编纂一套专属故事系统。
虽然,这样的方法容易以偏概全,但这比笼统的把身边的人分成同事、朋友、客户、老板更具有价值。
因为有具体的形象之后,对他们每个人,你都会有一套定制的游戏玩法,你的人际关系,也会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
D. 建立升级机制
所有游戏的玩家,都要经历一个从菜鸟到大神的过程,而许多菜鸟都需要大神带领,从而熟悉游戏环境,了解游戏玩法。
这跟我们的工作状态十分类似,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有从新手到老炮的过程,你必须清楚这个过程,也必须给自己留出度过这个过程的时间。
心理学上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提出了“延迟满足”的理论。这一理论虽然说明了延迟满足将对我们获得成功有所帮助,但并未说明,在延迟的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如何努力。
而游戏的打怪升级、大神带路的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思路。
在成为大神的这条路上,你必须跟随有经验的人,选定自己的偶像,确定自己要成为的人物,跟随他,学习他,最终成为他。
更重要的是,在你走这条大神之路的同时,你也会成为被人的领路人,成为别人的偶像,而这时候,你也必须承担其提携后辈,鼓励新人的责任,并未他们设计一条通往成功的大神之路。
就像我现在做的事情,把自己的所学所获,书写成文字,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分享经验和心得,帮助新人和同好一起进步,建立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升级机制。
总结一下:
“游戏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亲身体验的感觉,快速的调动了你的情感经验,让我们沉浸其中。学习游戏思维,能让我们掌握进入心流模式的工作方法,并通过建立及时反馈机制、补血机制、人设机制和升级机制,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让我们沉浸与工作的乐趣,踏上自己的大神之路。
少有懒人能成才,只有奋者得成就。自古勤者易通达,懒散之人难有为。懒惰的情况人人有、时常有,懒惰成性,由懒致惰,则成为心理上的、思维上的惰性,影响甚大。
懒惰,其意思为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不勤快。惰性,其意思为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想法、老方式的倾向,也指不易化合的物质性质。
有些人已经有了惰性却不自知,惰性实则比懒惰更可怕。
惰性心理通常有四种具体表现形式,即畏惧心理、自卑心理、享乐心理和拖延心理。
惰性就像瘟疫一样,缠上了身就会坏了一个人。惰性是成功大大敌。任何人想成功,都必须和惰性作斗争。
科学管理之父、经济学家泰勒曾经这么痛斥惰性:“懒惰等于将一个个活埋。”很多人因为惰性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懒惰会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我们的意志和勤奋,让我们日益沉迷于安乐之中。
那么,如何克服惰性,就成了人生的一大课题。如果你无意中或经努力已经养成就克服惰性的好习惯、好方法,那么就再好不过了,在此恭喜你了。但更多人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克服惰性。
这里说一下个人总结的六个方法措施,原创码字不易,欢迎给予关注、评论。
一、要有目标感
懒惰乃至惰性产生,往往是没有切实的目标造成的。没有目标就如同泛舟漂流,不知艰险、不知风景、不知目的,实同“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动力消失,懒散成性。
而相反地,有了目标,就得通过适当的方式、路径去尽力达成,无形之中,远离了懒惰,去除了惰性。
二、要有信念感
懒散之人,缺乏必要的信念,或者只有各种歪理的“伪信念”。
有一些信奉、有一些念想,有基本的认知度,人就如同有了强壮的骨架一样,不易被惰性缠身,更易走向成功。
三、有一些自我控制的习惯
世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年轻时是一个懒惰的人。
为克服自己的惰性,他用了两条措施,一个是天天做体操,另一个是每晚睡前记日记。这两条措施,他一直坚持到八旬高龄,正是他坚持不懈地克服了惰性,养成了毕生勤奋的习惯,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伟大著作,并使得他成为了文坛巨星。
四、养成好的作息习惯
有惰性的人,一般没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如果养成了按时作息的习惯,惰性一般可以自然克服。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每天准时起床、写作、讲课,接连坚持30年。他一生中坚持的主要体育运动就是散步,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每天下午3点30分拿着藤手杖外出散步,当地的居民都按他散步的时间来对钟表。
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克服惰性非常重要。
五、跳出舒适区、滞留区,排除干扰、借口,做出尝试、改变。
历史学家吴晗,他多年的习惯是白天上课、开会、办事,晚上才写东西。后来,他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有时间就写,而且白天写的还不少。
跳出习惯的舒适区,跳出惰性的滞留区,排除这样那样的所谓认知的干扰,做出尝试和改变,就会是另一片天地。
六、良性改变,用一下普瑞马法则。
先处理困难的事情,再处理不那么困难的事情,那是一种对于前面行动的强化,然后继续,强化的效果越来越大,直到你觉得你H有力量来完成任何事情。
这是以心理学操作性反射的原则为基础,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观察后,以纠正惰性生活方式,并由这种惰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带来整个人生的良性改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