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3:26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经济论坛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或感受。是关于论坛整体内容的评价,还是对某个议题或嘉宾的观点有特别感受?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论坛的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围绕核心观点展开论述,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数据或个人经历进行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论坛主题及议题:概括论坛的主题,分析各个议题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b. 嘉宾观点:总结嘉宾们的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评价。
c.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或专业知识,谈谈对论坛内容的感悟,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启示。
d. 案例分析:选取论坛中提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阐述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b.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
c. 注意逻辑性,使文章条理清晰。
d. 避免主观臆断,尽量客观、
“在股票市场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你要知道什么东西你拥有,以及为什么拥有它。”——投资大师 彼得·林奇
最近,一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黄奇帆、李扬、江小涓等一批国内顶级的经济学家齐聚一堂,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了一次“深度把脉”。
这场信息量爆炸的研讨会,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核心就一个字:“稳”。
【当前经济的“冰与火”: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想看清未来,必先读懂现在。我们当下的经济,呈现出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
1、火焰,是超出预期的韧性。
经济体量稳: 我们的经济巨轮体量已突破130万亿!
开局增长稳: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达到5.4%,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
出口表现稳: 在外部环境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前五个月出口累计增长了6%,展现了强大的韧性 。
消费有亮点: 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刺激下,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6.4%,创下202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家电零售额更是暴涨了53%!
2、海水,是不可小觑的压力。
物价有点冷: 反映企业出厂价的PPI,已经连续32个月为负 。这意味着企业卖东西的价钱上不去,利润被压缩。
房地产仍承压: 前五个月,房地产投资降幅还在扩大,这个曾经的“发动机”仍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
企业信心待提振: 需求不足,价格低迷,让很多企业陷入了“内卷式”竞争,大家都在“卷”价格,而不是“卷”创新。
冰火交织,迷雾重重。那么,破局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稳住“一个基本盘”,激活“三大发动机”】
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四稳”方针 (过去,我们常听“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在论坛上,专家们一针见血地指出:“四稳”的核心,是稳企业!为什么?因为企业是经济的细胞。
稳住企业,才能稳住就业。 我国民营企业创造了城镇84%的就业岗位 。企业活,大家才有工作,有收入,才敢消费。
稳住企业,才能稳住财政。 企业是纳税的主力军 。企业有利润,国家才有财力去搞建设,保民生。
稳住企业,市场和预期自然就稳了。
那么,如何稳住企业,让经济这艘巨轮“稳舵远航”?专家们开出了三个“药方”,指明了三大方向。
方向一:抓住“被忽视”的黄金赛道——生产性服务业
这是原重庆市长、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教授反复强调的核心观点。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听起来很专业,说白了,就是那些为制造业“做嫁衣”的服务业。比如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检验检测、数字化服务、品牌专利等等 。
黄教授举了个例子:
苹果公司。它自己不生产一部手机,但它掌握了研发、设计、品牌、系统等所有生产性服务环节,把制造交给富士康,却拿走了产业链三分之二以上的利润 。我们自己的华为也是如此,25万员工,几乎没有生产线工人,全是搞研发和服务的“大脑” 。
这个赛道有多重要?
差距就是潜力: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占美国GDP比重约50%,欧盟约40%,而我们中国只有30%左右 。这巨大的差距,就是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它是“独角兽”的摇篮: 美国市值最高的7家巨头,几乎都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链头企业 。
它是高质量发展的土壤: 没有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就只能在低端“内卷”,无法迈向高端。
黄教授认为,这是我们产业体系的“短板”,也恰恰是未来最大的机遇所在。与其在传统领域卷生卷死,不如抬头看看这片广阔的蓝海。
方向二:用好央行的“新式武器”——工具箱已全面升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指出,我们的货币政策工具箱正在不断丰富。过去我们总盯着“降息”、“降准”,但现在,央行的“武器库”里多了很多新东西:
1、不只看物价,也看资产价格: 央行明确表示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设立了5000亿规模的基金互换便利工具来支持市场 。这意味着,央行会更主动地为市场创造一个流动性充裕的稳定环境。
2、发展资本市场: 利率持续下行,银行“息差”收窄,这会倒逼金融体系更加重视资本市场的发展 。让居民的储蓄,能更顺畅地通过资本市场变成企业的权益资本,企业才有底气搞创新、谋发展。
3、拥抱数字货币: 面对全球稳定币的浪潮,我们也在积极布局,将在上海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 。这是在为未来的国际金融竞争抢占先机。
简单来说,就是“确保市场不缺钱、不恐慌”,为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一个更稳定、更有利的金融环境。
方向三:补上“最拖后腿”的一环——全力激活内需消费
王一鸣教授和江小涓教授都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的消费率太低了。一个惊人的数据:2023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9.6%,而美国是68%,欧盟是52% 。我们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十几个百分点。
过去,这个短板被强劲的房地产和出口掩盖了。现在,潮水退去,消费这块短板必须补上。提振消费,不仅仅是让大家花钱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战略选择。
它是提振物价的钥匙: 东西卖不出去才降价,需求旺了,价格自然回暖。
它是应对外部压力的底气: 只要我们14亿人的内需市场足够强大,任何外部的打压都无法动摇我们的根基 。
如何激活消费?除了发消费券、搞以旧换新这些短期措施,更要从根本上改革,比如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体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没顾虑”。
“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股神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的这句话,说的不仅是投资,更是一种逆向思考的智慧。当大多数人被纷繁复杂的数据搞得焦虑和恐惧时,看懂底层逻辑的人,反而看到了机会。
这场顶级论坛传递出的信号是清晰的:中国经济的“稳”,根基在于稳企业。而稳企业的路径,就在于激活生产性服务业、用好金融工具箱、补齐消费短板这三大方向。
禅兄认为:我国这艘万亿巨轮,正在调整航向,或许短期内会经历风浪,但只要我们“稳舵远航”,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前方必是星辰大海。对于我们个人而言,看清这个大方向,将自己的事业、投资和人生规划,与这三大趋势相结合,或许就是穿越周期迷雾的最佳路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