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7-06 14: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实事求是思想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和立意: - 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实事求是思想,确保文章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 确立一个明确的立意,如探讨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性、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实事求是等。
2. 深入理解实事求是思想: - 在写作前,要充分了解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包括其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事求是思想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效果。
3. 结构安排合理: - 开头部分:简要介绍实事求是思想的起源、定义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部分:分几个段落,从不同角度论述实事求是思想,如理论阐述、实践案例、个人感悟等。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实事求是思想的价值,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4. 语言表达准确、生动: - 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粗俗化的表达。 - 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如比喻、排比、引用等。 -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5. 论证充分、有说服力: - 在论述实事求是思想时,要充分运用事实、数据、案例等,增强说服力。 - 避免空泛的议论,确保观点有依据,论据充分。
唐国军
延安时期,在毛泽东的倡导和帮助下,陈云深入探究“怎样才能少犯错误”问题,通过深学细悟毛泽东著作特别是贯穿其中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概括和阐释了“交换、比较、反复”的避免少犯错误的方法。陈云的这一思想成长历程,体现在《陈云文选》第一卷收录的《怎样才能少犯错误》中,这篇文献是1947年2月7日陈云在中共中央辽东分局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重温这篇经典文献,对于深入了解我们党重视掌握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
陈云以“我们可不可以少犯错误?”这个具有普遍哲学意义的问题开篇,发人深省。他回顾了延安时期,就犯错误的根源问题向毛泽东求教的故事。陈云提到:“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主席对我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要我学点哲学。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由此,陈云将对犯错误根源问题的认识,从之前局限于“经验多少”校正到“思想方法问题”的正确方向上。在进一步思索过程中,陈云采用最直接的途径,“把毛主席从井冈山到延安写的著作都找来看,研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希望由此探寻出科学思想方法到底是怎样的。
陈云从哲学上、思想方法上认识到错误的本质和根源。他写道,“错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得出一条结论,是由于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有偏差”,“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匆忙地决定对策,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这个认识正是唯物辩证法对错误的科学认识。陈云说:“凡是错误的结果都是由行动的错误造成的,而行动的错误是从认识的错误来的。认识支配行动,行动是认识的结果。”明确了错误的本质和根源,也就找到了“怎样才能少犯错误”问题的钥匙,就是要在决策和行动前努力做到主观对客观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解和掌握客观情况上。为此,他指出:“我认为我们做工作,应当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用在了解情况上。情况了解清楚了,就可以正确地决定对策。”
循着全面“了解情况”以实现主客观相统一的思路,陈云进一步将人犯错误的原因聚焦到认识的“片面性”上。他指出:“我们过去所以犯错误,也不是对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只是了解的情况是片面的,而不是全面的,误把局部当成了全面。片面的情况不是真正的实际,也就是说,它并不合乎实际。”陈云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认识的难点就在此处。他指出:“实事求是既容易做到,也难以做到。”他说的“容易”,是说“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从具体分析实际情况中找出对策”,这看似是简单易行的;他说的“难”,是说我们常常容易“误把局部当成了全面”,要避免这个认识的片面性又是很难的。
“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明确了“认识上存在片面性”这个犯错误的病灶之后,陈云给出了他对“怎样才能少犯错误”这个问题的:“要少犯错误,就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其方法,我概括为三条:一、交换,二、比较,三、反复。”
关于“交换”。“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交换的目的在于能使自己对事物认识得更加完整”。陈云指出,交换的重点难点在“相反的意见”,“交换时要特别找同自己相反的意见,相反的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足”,“要做到交换,特别是要做到同反对自己意见的人、同其他阶级的代表交换意见”。文中,陈云详细阐述了为什么以及怎样与“相反的意见”进行交换。他提出:“我们应该收集反对意见”,“对于正确的反对意见,可以补充我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足”,“对于不正确的反对意见,我们要把它驳倒。愈是不正确的,就愈要把它驳得彻底。既然要批驳,就得找论据,这可以加深我们的认识。正确的意见往往就是由系统地驳倒不正确的意见而产生的”。他还以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方法为例,指出“各种资产阶级的、假马列主义的错误思想,为毛主席的真马列主义的正确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毛主席的著作都是采取这个办法写的”。可以说,强调与相反的意见进行交换,充分发挥相反的意见的认识论作用,是陈云思想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
关于“比较”。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性质、本质和发展阶段,“交换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陈云指出,“比较”有如检验黄金纯度的“试金石”、验血用的“参照的标准”,“一经比较,就能够对事物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陈云还强调比较是作决策的重要方法,他以坚持在南满斗争的决策为例,“今天我们要不要在南满坚持,只要把现在坚持所带来的牺牲与将来退到长白山可能造成的牺牲,大小轻重,有无价值,加以比较,就容易作出必须坚持南满斗争的决定了”。
关于“反复”。反复与交换、比较不同,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属性。作为认识的过程,“反复,首先要在决定了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正确”;作为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陈云强调这是“最要紧的”。
在详述了“交换、比较、反复”的具体内涵之后,陈云总结道:“从我的经验看,如果上面说的三条要求都达到了,就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避免某些片面性,作出比较正确的决策,比较好地做到实事求是。”历史和实践证明,陈云提炼总结的这三条思想方法结晶,指出了一条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的正确途径。
“有了坚定的立场,才能掌握这个方法”
在深刻分析和了人“为什么会犯错误”“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问题后,陈云又专门论述了“怎样对待错误”的问题。他指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是不充好汉,不爱面子”,要“论事不论人,论事不论脸”。这也就是他一贯强调的“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认为“党内只应当有这种态度,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态度”。
对于自己的错误,陈云认为不能文过饰非,要丢掉面子、正视错误,将错误视为成长进步的契机,否则将适得其反。他告诫说:“如果不从认识自己错误上求进步,装洋蒜,一定要跌觔斗。愈怕丢脸,一定会丢脸。不怕丢脸,反倒可能不丢脸。”对待别人的错误,陈云认为党内同志都要立足“客观事实”来认识,这样才能达成共识、减少扯皮,把事情办好。他指出,对犯错误的人“要把客观事实拿给他看”,“大家都根据客观事实想问题,定政策,自然可以求得党内一致”。
陈云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做到正确对待错误和掌握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前提是要把立场摆正,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的立场,而不是为个人打算的个人主义立场。他指出:“论事不论脸,这里有个立场问题。有了坚定的立场,才能掌握这个方法”;“真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有无产阶级的立场。大家如果都能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方法就容易一致,对问题的看法就容易一致,事情就好办了”。反之,“如果尽是为个人打算,一辈子也掌握不了这个方法”。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个人主义与马列主义的矛盾就在这里。”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当前,我国发展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坚持和运用好实事求是这个制胜法宝,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来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及时研判、及早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主持召开系列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多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今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开创了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网络问策”,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为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建议稿起草充分吸收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建议和群众期待、专家意见、基层经验,体现了坚持发扬民主、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重要特点,是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也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议》,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通篇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力量、真理力量、实践力量。
《建议》回顾了“十三五”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奋斗过程,总结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评价和数据都是实事求是的;对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变化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研判,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实事求是地制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实事求是地作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科学判断,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事求是地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重大任务进行部署,经过实践证明成功的举措和政策得到了重申和坚持,需要完善的举措和政策得到了完善,需要创新的举措和政策得到了创新,充分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巩固和拓展、坚持和创新有机统一,体现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建议》通篇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建议》指出:“要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国家和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国家规划体系。”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才能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来源: 人民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