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样的讲话稿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6 18:14

怎样的讲话稿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撰写讲话稿时应注意的事项
正文:
一、明确讲话目的
在撰写讲话稿之前,首先要明确讲话的目的。是进行政策宣讲、工作部署、激励鼓舞、还是解决问题?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讲话的主题和内容,使讲话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了解听众需求
了解听众的需求和背景是撰写讲话稿的关键。根据听众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调整讲话的语言风格和内容深度。确保讲话内容与听众产生共鸣,提高讲话效果。
三、精心构思结构
讲话稿的结构要清晰、有条理。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 开场白:简短介绍自己,点明讲话主题,引起听众兴趣。
2. 主体部分:根据讲话目的,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阐述一个观点或问题。
3. 结尾部分:总结讲话内容,强调重点,发出号召或提出期望。
四、注重语言表达
1. 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听众易于理解。
2.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讲话更具感染力。
3. 注意语气和节奏,使讲话更具表现力。
五、运用事实和数据
在讲话稿中,适当运用事实和数据,可以增强说服力。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数据要准确可靠,避免误导听众。
2. 数据要

【毕业典礼致辞】徐化愚:韧性的力量

来源:【北大国发院】

题记:2025年6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北京大学承泽园隆重举行。南南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徐化愚作为教师代表致辞。本文根据英文致辞内容翻译。英文原文附后。

亲爱的同学们、同事们、朋友们:

欢迎参加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ISSCAD)2025届毕业典礼!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本届公共管理硕士毕业生与博士毕业生们人生中这一重要的里程碑。这是一个充满喜悦与骄傲的时刻——不仅属于你们和家人,也属于所有陪伴你们走过这段旅程的我们。能代表全体教师在这里发言,我深感荣幸。

你们中的很多人是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开题讨论会或者论文答辩时认识我的。当院长说让我今天作为教师代表来致辞时,我起初有些犹豫。为什么犹豫呢?因为今天是欢庆的日子,我担心自己的出现会唤起大家一些不那么轻松的回忆——比如被效用最大化问题“折磨”,做一般均衡分析,熬夜改论文,或是考试和答辩时遇到的难题。

但随即我意识到:恰恰是那些痛苦的挣扎,才让此刻如此意义非凡。那些不眠之夜、那些需要绞尽脑汁的挑战、那些感到挫败的时刻——并非是应被遗忘的障碍,而是值得铭记的成就。你们坚持下来了,展现了自律和决心,而最重要的是——你们展现出了百折不挠的韧性。

“韧性(Resilience)”——正是今天我想赠予你们的关键词。它既是对大家过去这段时光的总结,也是对你们未来的期许。韧性不仅仅是咬牙坚持,更是在挑战面前适应、重建、成长的能力。它是一种默默支撑你的力量,让你能在压力下弯而不折,跌倒时不放弃希望,重新站起时更添智慧与从容。韧性意味着承认差距,却从不将其视为定局;韧性意味着稳步前行,哪怕有时步履缓慢,却始终向前;韧性意味着心怀希望,不让挫折定义你的现在与未来。

看到你们中许多人身上闪耀着韧性之光,我深受鼓舞。从你们攻克艰深课业的坚持中,从你们在研讨会上提出的深刻问题中,从你们为成长、服务与引领而默默积蓄力量的决心中——我都看到了这种光芒与精神。韧性支撑着你们走过了在ISSCAD的时光;我毫不怀疑,未来它将继续支撑你们走得更远。

韧性不仅对个人至关重要,对国家亦如此。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笔直的,它复杂、曲折,常常伴随着挫折。对于那些资源较少、约束较多的国家而言,韧性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发展的必需品。这种韧性需要通过改革、政策探索、制度完善来构建,但最根本的,是需要依靠那些在进展缓慢或遇到挫折时绝不轻言放弃的人们。

那么,这些人是谁?正是你们!我们的毕业生。你们将成为各自国家坚韧不拔的坚强支柱。你们是未来的政策制定者、改革者、领导者。你们将带着在ISSCAD磨砺出的才干和全新的视野回到祖国,设计更优的方案,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使你们的社会制度更加完善。你们的领导力会让你们的国家更有能力去适应和迎接未来的挑战。

同时,韧性也是跨越国界的。在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抬头的当下,国际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你们在这里建立的友谊、交流的思想、未来可能进行的跨国合作,本身就是韧性的体现。当各国彼此倾听、相互学习、真诚合作时,我们大家都会变得更强大。这正是ISSCAD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使命:推动相互理解、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衷心希望你们每个人不仅能服务自己的国家,也能成为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不同的国家,融合不同的理念,构建一个更加合作的世界。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感谢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们作为ISSCAD的教师和学者所做的一切工作才变得更有意义。五年前我刚入职ISSCAD时,林毅夫教授对我们说:“欢迎你们参与南南合作事业,我们将共同创造深远影响。”这句话让我深受鼓舞,但当时也心存疑虑。毕竟当时我刚刚博士毕业不久,仍在摸索方向。我能带来什么改变呢?

但改变真的发生了!当我的尼泊尔学生将在这里学到的知识用于推动本国议会的数字治理改革时;当来自肯尼亚的学生自己也成为大学教授,把ISSCAD的理念传给下一代学生时;当每一次看到你们的研究日益深入、发言愈发自信、视野不断拓展时——我就深切理解了:我们的确正在创造影响。你们,就是这影响本身。

所以,亲爱的毕业生们,当你们离开ISSCAD,步入人生新篇章时,请你们带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收获的友谊,以及那份支撑你们走到今天的韧性精神。请为你们已走过的路而感到自豪,对未来要走的路满怀希望。

再次祝贺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25届全体毕业生!愿智慧、韧性和同理心指引你们前行之路。谢谢大家!

翻译:白尧 | 编辑:王贤青

致辞英文原文

Dear students, colleagues, and friends:

Welcome to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for the Class of 2025 at ISSCAD. Today we gather to celebrate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lives of our MPA and PhD graduates. It is a moment of great joy and pride—not only for you and your families, but also for all of us who have accompanied you on this journey. I am deeply honored to deliver this address on behalf of the faculty.

Many of you know me from microeconomics class, proposal workshops, and dissertation defenses. So when our Dean invited me to speak today, I hesitated at first. I hesitated because this is a moment of celebration and happiness, and I worried that my presence might remind you of some of the struggling memories, such as utility maximization problems,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late nights spent revising essays, or the occasionally painful questions during exams and defenses.

But then I realized something. I realized that it is precisely those struggles that make this moment so meaningful. The sleepless nights, the intellectual challenges, and the moments of frustration—these are not obstacles to be forgotten, but accomplishments that deserve to be remembered. You persevered. You demonstrated discipline, determination,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spirit of resilience.

Resilience—this is the word I would like to offer today, both as a reflection on the past and as a hope for your future. Resilience is more than endurance. It is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grow, and to rebuild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 It is the quiet strength that allows you to bend without breaking, to fall without losing hope, and to rise again with more wisdom and grace. It means acknowledging the gaps, but never accepting them as permanent. It means working steadily, sometimes slowly, but always forward. It means staying hopeful and never letting setbacks define who you are or where you could go.

I am deeply inspired to see that spirit alive in so many of you. I’ve seen it in your perseverance through demanding coursework, in your thoughtful questions at seminars, and in your quiet determination to grow, to serve, and to lead. That spirit has carried you through your time at ISSCAD, and I have no doubt it will carry you far in the years to come.

Resilience is not only vital for inpiduals—it is essential for nations. Development is never linear. It is complex, slow, and often filled with frustration. For countries that begin with fewer resources and greater constraints, resilience is not a luxury—it is necessity. It has to be built through reforms, policy experimentations, institutional strengthening, and most importantly, people who refuse to give up when progress is slow or setbacks occur.

And who are those people? You are. You, our graduates, are the backbone of your nations’ resilience. You are the policymakers, the reformers, and the leaders of tomorrow. You will return home with sharpened tools and new perspectives. You will design better programs, craft more effective policies, and strengthen the institutions that serve your societies. Your leadership will make your countries more adaptive and prepared for future challenges.

But resilience also comes from beyond national borders. In a time when protectionism and isolationism are once again on the ris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atters more than ever. Your friendships, your exchange of ideas, and your future collaborations across countries are themselves acts of resilience. When nations listen to one another,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collaborate in good faith, we all become stronger. This is precisely the mission that binds us together at ISSCAD: to foster mutual understanding, shared learning, and collective progress. It is our sincere hope that each of you will not only serve your home country, but also act as a bridge—linking nations, connecting ideas, and promoting a more cooperative world.

Finally,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you—for giving meaning to what we do as teachers and scholars in the Institute. When I joined ISSCAD five years ago, Professor Justin Lin welcomed us by saying: “Welcome to the mission of South-South cooperation. Together, we will make a big impact.” I was encouraged—but I also had doubts. I was just a fresh PhD, still finding my footing. What difference could I possibly make?

But that difference became real. It became real when one of my students from Nepal used what she learned here to propose a digital governance reform in the parliament. It became real when a student from Kenya became a professor himself, passing on ISSCAD’s lesson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it became real every time I saw your research deepen, your voices grow more confident, and your visions expand. In those moments, I understood—we are making an impact. You are the impact.

So, dear graduates, as you leave ISSCAD and walk forward into new chapters, I hope you carry with you the knowledge you’ve gained, the friendships you’ve built, as well as the spirit of resilience that brought you here. Be proud of how far you’ve come, and stay hopeful for how far you can go.

Congratulations again to the ISSCAD Class of 2025. May intelligence, resilience, and compassion guide your journey ahead. Thank you!

本文来自【北大国发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在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2025年6月25日,天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李 强

尊敬的包必达主席、布伦德总裁,

尊敬的各国领导人,

尊敬的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渤海之滨,共同出席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中国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谢意!

今年是夏季达沃斯论坛第八次在天津举行。2008年论坛第一次在天津举行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当时人们对世界经济能否走出困境、又将走向何方感到迷茫和焦虑。历史总有相似之处。今天的世界经济和国际经贸合作又面临新的困难挑战。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球发展处于关键十字路口。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深入思考,国际经贸形势将如何演变,世界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经贸秩序,我们应当如何加强合作、应对挑战,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这里,我同大家分享三点想法:

第一,当前国际经贸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受地缘政治、技术革新、经济结构等方面因素影响,全球经贸格局深刻变革调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都令人眼花缭乱,需要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其趋势和特征。我感到,有这么几点尤其值得关注。一是经贸体系更趋多元,全球南方力量快速崛起。在发达经济体贸易走弱的背景下,人口占全球七成的南方国家市场蓬勃发展。200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货物贸易增长4.6倍,远远快于发达经济体,占全球比重从30%提高到45%,日益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二是传统贸易增速放缓,新兴贸易逆势增长。这些年贸易复苏道路并不平坦,国际贸易结构也在调整。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仅增长2%,而服务贸易增长8.8%,贡献全球贸易增量的60%。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展了贸易边界,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表现强劲,2024年全球数字服务出口规模比十年前翻一番。三是全球性机制受到冲击,区域协作日渐增多。现在保护主义措施大幅上升,全球经贸摩擦加剧。有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歧视性贸易壁垒数量超过1200项,远高于新冠疫情前的年均200多项。不少国家只能寻求新的途径开展贸易,双边和小多边经贸制度安排不断增加。各国之间签署的区域性贸易协定已经从本世纪初不足百个增至目前的600多个。这其中的利弊得失值得大家深思。四是跨境投资波动下行,产供链碎片化风险上升。全球限制性外资政策越来越多,叠加贸易局势紧张,使跨国企业投资决策更加审慎。全球跨境投资近三年连续负增长,2024年比历史高点下降约40%。一些国家以“去风险”为由干预市场,国际分工格局被迫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友岸化、近岸化、本地化趋势增强,重复建设增多,拉低了经济运行效率。

观察这些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在国际经贸格局演变过程中,既有一些破坏性因素不断造成冲击影响,也有很多积极力量在寻求共识、强化连接,努力对抗不稳定不确定风险。深层次看,对立破坏往往源自短视的计较,积极进取的背后才是长远的考量。我们不会也不能回到一个个封闭隔绝的孤岛,需要搭起一座座新的合作共赢之桥。

第二,变化变局中的国际经贸合作更加需要建设性行动。与变化变局相伴生的是重构重塑。未来的世界经济不会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历史大势和客观规律也没有人能够改变。经济全球化不会被逆转,更多的是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并将在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无论是否意识到,也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我们在开展国际经贸活动的同时,事实上也在参与着国际经贸规则和秩序的重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顺应正道和大势,拿出智慧和担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建设性的行动。积极的态度,就是要始终把握国际经贸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拥抱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建设性的行动,就是要主动采取更多务实举措,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要把握好。

一是在平等协商中解决矛盾分歧。各国经贸往来中出现矛盾分歧是正常的,只要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加强协商对话,总能找到解决方案。中国人常讲和气生财,我们与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经贸往来,无论国家大小、制度文化如何不同,都坚持平等对待,在世贸组织原则下,通过对话协商管控分歧、扩大共识。今年,中国与32个国家在香港共同建立国际调解院,以东方智慧为解决国际争端作出新的探索。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起持续努力,积极寻求最大公约数,筑牢国际经贸合作的信任基础。

二是在互惠合作中维护共同利益。全球经济已经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离开世界独自成长、独自繁荣,合作是发展的必然选项,维护大家的共同利益就是维护自身利益。面对全球性挑战,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强宏观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以更加紧密的合作增强各国发展的安全与韧性。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合作,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对全球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投入,更好促进共同繁荣。

三是在拓展增量中实现相互成就。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动能减弱,许多领域陷入存量争夺,这恐怕也是现在很多矛盾的重要根源。面对这个问题,是选择零和博弈,以收割他人扩大自身利益;还是选择互利共赢,通过开放共享做大蛋糕,答案不言自明。在国际经贸遭遇困境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合作共赢的相互成就。中国在坚持开放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未来开放的大门还会越开越大。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与世界市场的融合联通,强化与各国产业协作,积极分享自身发展成果,让中国发展更多惠及世界。

第三,中国经济将继续为世界经济所需贡献自身发展所能。多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不仅在于自身的稳定性和高成长性,还在于中国经济的开放性和与世界经济的联动性。换句话说,中国经济拥抱全球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也在驱动全球增长、促进世界发展,而且中国愿意竭尽所能,推动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一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将为世界经济加快复苏提供有力支撑。这些年来,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今年在外部冲击明显加大的背景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4%,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向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持中国经济较快增长。更深入地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是短期突进,而是锚定长远目标的持续迈进。中国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连贯的规划引领、坚定的改革举措、务实的宏观政策。过去70多年,我们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今年还将制定第15个五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些举措让中国经济能够穿越周期、稳健前行,继续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二是中国市场持续扩容提质,将为国际经贸扭转颓势创造增量空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我们有近50万亿元的消费、超过50万亿元的投资、超过20万亿元的进口,而且多方面增长潜力巨大。我们正在整体迈向高收入国家,消费升级需求旺盛,既有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更有智能终端、文化IP等新兴消费。我们还在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国在“制造大国”的坚实基础上成长为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这些都将为各国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增量市场。

三是中国创新持续突破跃升,将为全球发展摆脱动能不足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源自于向新向上的不懈追求。多年来,中国一直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的成功之路。看现在的中国,高速铁路跨越千山万水、电动汽车驶入千家万户、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绿色能源、先进制造等许多领域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而且,中国创新具有明显的开放、开源特征,我们愿意向世界分享原创技术和创新场景,也支持国际联合研发、应用推广,通过开放合作促进各国创新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企业家承担着重要使命,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次论坛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一直认为,企业家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杰出才能的一个群体,在不同的国家都扮演着生产经营组织者、社会进步推动者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家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创新力、执行力,把各类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变成市场实现的确定性,敢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探路冒险,彰显出一股独特而强大的力量。这样的企业家群体,这样的企业家精神,对当前饱受变局困扰、亟待破局前行的世界经济来讲格外珍贵,值得我们倍加尊重、倍加珍惜、倍加呵护。新时代需要企业家们发挥更大作用、展现更大作为,为企业家精神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希望大家多行“大道”之事,始终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做正确的事,推进开放合作、维护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断链,呼吁各方避免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希望大家多干“开拓”之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被眼前的困难和阻碍所束缚,着眼长远在更大范围整合创新资源,大力拓展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希望大家多做“共赢”之事,以广阔胸襟和包容态度看待彼此发展,积极共享资源,加强优势互补,推动市场融合和相互赋能,实现共同成长。中国政府将一以贯之鼓励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也将始终敞开怀抱,热诚欢迎各国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与中国一起发展,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华社天津6月25日电)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26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