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鲁迅《伤逝》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11:56

3招搞定《鲁迅《伤逝》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鲁迅《伤逝》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作品主题:首先要对《伤逝》这部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包括其主题、背景、人物关系等。这样有助于你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分析人物形象:在作文中,要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涓生、子君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成长与蜕变。
3. 阐述作品主题:结合作品内容,阐述《伤逝》所反映的主题,如爱情、婚姻、人生价值、社会现实等。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如爱情与现实的冲突、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等。
4. 引用作品原文: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作品原文,以增强说服力。引用时要注明出处,确保准确无误。
5. 结合自身实际:在分析作品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可以使作文更具个性化和真实感。
6. 注意结构层次:一篇好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层次。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主体部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人物关系或主题进行划分。
7.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过于夸张或模糊不清的词汇。同时,注意句式的变化,使文章更具文采。

鲁迅《伤逝》:别高估爱情,别轻贱自己

文/小婷半清

来源/时光的角落(ID:xiaotingbanqing)


梁实秋说:“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一对情人心意相通,许下相伴一生的承诺,不管在什么年代,都是一幅美好的画面。

可爱情和婚姻毕竟不是同一回事。

爱情是风花雪月,婚姻是柴米油盐,爱情讲究心动,婚姻需要经营。

在鲁迅先生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中,就写了这样一个由爱情走入婚姻的悲伤故事,男女主角一死一伤,故称《伤逝》。

看完这篇小说不得不感叹:

原来世人常犯的错误,就是高估爱情的力量。

为爱情放弃一切,为悲剧埋下了种子

涓生和子君郎才女貌,都喜欢探讨文学,孤单寡女在一起久了,渐渐滋生出爱情。

交往半年之后,子君向父母坦白,说自己爱上了涓生,要和他在一起。

可在那个时代,婚姻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子君的家庭不赞同她和涓生的事,可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子君,认定是父母愚钝,不接受新思想。

所以她自己做主,铁了心要和涓生一起厮守。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句勇敢的宣言,也彻底打动了涓生的心,他分明看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模样,在这份感动之下,他也玩起了电影中学来的那一套,单膝下跪,向子君求婚。

这一跪,子君也跟着激动起来,面色变得绯红,羞得像个新娘子一样。

之后,这对甜蜜勇敢、对新生活充满期盼的男女,决定打破世俗,一起去过新生活。

他们决定同居。

因这一决定,子君彻底和叔父闹翻,叔父扬言没有这样的侄女,远在老家的父母也认定她是败坏门风,有辱家门。

而涓生这边,也和几个忠言逆耳的朋友绝交,他们俩开始享受这清净的二人世界。

涓生借来一笔钱,租了房子买了家具,子君卖掉自己仅有的两件首饰,开心地投入新生活。

我们常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可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

没有家庭支持的婚姻,注定是沙子上的城堡,根基不稳,孤立无援。

有人说,父母赞同的人,你不一定要嫁,但父母反对的人,你一定要谨慎。

世间女孩面对爱情时,往往失去理智,等到吃了苦头,才知道后悔,可已经无法挽回了。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只有爱情,撑不起现实的生活

同居后的生活,是美好了一段时间的。

他们拥有独立的空间,可以甜言蜜语,可以耳鬓厮磨。

新婚燕尔期间,子君渐渐变得活泼,脸色也日渐红润,人也稍稍胖了起来。

可见,有情饮水饱也不是没有道理。

子君抛开了自己文艺女青年的形象,开始学做饭,养了小油鸡,喂了一条狗,整日忙着操劳家务,心心念念只想着给涓生做一日三餐,忙得连和涓生聊天的时间都没有。

日子一久,涓生就发现了子君的变化。

她不再谈论文学,也不再读书散步,她的手渐渐粗糙,形象日渐邋遢,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操持家务上,还陷入了和房东太太的明争暗斗。

涓生心疼她的操劳,总说要雇个女佣,可生活拮据,一直不能如愿。

他们同居的初期,日子还算是美好平静,而那也是他们最甜蜜的时光了。

但生活总是残酷的,美好和平静往往不能持久。因为他人的举报,涓生丢了工作,生活来源成了问题,本就不宽裕的小两口,立刻陷入了黑暗的阴影中。

为了维持生计,涓生决定翻译书稿,并联系好了编辑。

可家里始终没有一块安静的地方让他构思工作,他看着布满碗碟的桌子,吃着子君流水式的饭菜,内心反而越来越烦躁。

他越发觉得子君不如之前善解人意了,总是打断他的思路,影响他的工作。

很快,他们连温饱也成问题了,每日是残羹剩菜,有时候连饭也吃不饱,子君炖了油鸡,放了那条狗,因为没有食物去养了。

跟着变化的,还有子君的脸色,她脸上渐渐浮现出一种凄惨的感觉,可又什么都不说。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家里的气氛日渐冰冷,涓生决意去外面寻一个去处,很快他发现图书馆简直是天堂,安静又暖和,可以给他一片清静的空间,让他开始新的思考。

果然,涓生思考出了一个生活真相: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他突然觉得,子君是他的累赘,是影响他发展的挡路石,虽然他觉得愧疚,但这个想法挥之不去了。

这间同居的房子,早已不能让涓生觉得幸福和安静了,反倒像一间牢笼,锁住了涓生无限的未来。

终于有一天,他向子君摊牌,谈到了他们的分开,谈到了未来的路,还劝说子君,分开对她很有益处,她可以毫无牵挂地获得新生。

听了这番话的子君,脸色陡变,如死了一般,她没有言语,只有无尽的沉默。

可怜子君,生活这般贫困和残酷,她都不曾埋怨过涓生,不曾后悔自己的决定,只是想付出自己的所有,给涓生创造一个家。

可她没想到,在涓生眼中,自己早已变成了累赘。

子君高估了爱情的力量,低估了生活的残酷。

她不懂贫贱夫妻百事哀,大难临头各自飞的道理。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别高估爱情,别轻贱自己

伤心绝望的子君,沉默了一段时日后,突就离开了,悄无声息,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涓生的书稿被刊登了,他开始走向新生的路,他心里觉得轻快了一些,但又懊恼不已。

为什么要给子君说那些真实的话,何不就这样欺骗她一辈子呢,毕竟他们相爱过。

而让涓生绝望的事还在后面,子君回到老家后,消沉下去,竟然死去了。

子君竟然死了,她的死自然和涓生脱不开关系,涓生愧疚,后悔,却无济于事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子君的处境,当时她不顾家人反对,一心一意要嫁给涓生,最后却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她灰溜溜地回到老家,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外人的冷嘲热讽和唾沫星子足够置她于死地,一个本来活泼可爱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有人说,涓生简直就是一个渣男,其实也不尽然,在那个处境下,在自己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谈爱情本来就是奢望。

只能说涓生是一个自私、卑怯的男人,敢于承诺,却不敢承担,苦难面前,只顾自己。

鲁迅先生不过是把一个男人最真实的想法揭露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洞悉了一个男人最卑劣的内心。

子君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有着新思想,敢于追求新的爱情,但同时,她也无可避免地守护着旧思想,觉得嫁人后相夫教子就是自己的使命。

所以她不懂涓生的提醒,不懂涓生对她的失望,早已忘了他们本是一对灵魂伴侣。

失去涓生之后,子君又陷入了自我折磨之中,若她能够看开这段关系,分析其中原委,自然不会因此丧命。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要高估爱情的力量,人心难测,真心不一定能换来真心。

同时也别轻贱自己,生命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为了爱情去死,是愚蠢的。

一旦你完全放弃自我,必定会失去自己原有的光彩和魅力,变成一个黯淡无光的人。

在涓生眼中,子君就是这样一点点失去了原本的可爱,变成了一个陌生人。

不管处于一段什么样的关系中,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最忌讳的是燃烧自己,成全别人。

别高估爱情,别轻贱自己,这世上你真正能依靠的,到头来还是自己。


点击蓝字查看往期推荐

雷佳音、汤唯“往事”被扒,3亿女性的体面,被无情撕开了……

爱恨纠葛、满屏狗血,19年前孙俪的这部国产神剧,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从土大款到隐形富豪,我越来越不懂国产剧里的有钱人

快40岁了,她凭什么还能靠“甜”霸屏?


作者:小婷半清,来源:时光的角落(ID:xiaotingbanqing)。值班编辑:刘艳。

从鲁迅的《伤逝》谈女性出走的困境与救赎


文/小董

来源/怀左同学

1925年鲁迅发表了《伤逝》,这是鲁迅唯一一部描写爱情题材的作品,属于《彷徨》中的一篇。

如果翻看《伤逝》的同时期作品,你会发现一对恋人为了爱情勇敢地与大家族决裂,期望过上王子与公主般的生活,就如一个童话一样梦幻,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小说至此便戛然而止。

但鲁迅却截然不同,他将目光投向在一起后的柴米油盐,甚至心酸悲苦。撕破了生活的理想面纱,直面现实的血淋淋,或许这就是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

总比别人看得透一些,深一些。

《伤逝》讲述了一位叫子君的女性冲破封建牢笼与丈夫涓生私奔,凭着一腔热血在爱情里丧失自我般地全心付出,被丈夫无情抛弃后走向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从无法挥去的父权阴影、夫权的二度笼罩、经济决定底气这三方面来剖析子君的悲惨结局,进而探讨当代女性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一、女性出走后的困境

1、父权阴影笼罩下的女性之痛:被监视,被束缚

鲁迅曾在1923年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为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离家出走的女性提供了两个结局。

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之后的两年里,鲁迅完成了《伤逝》一文,在文中塑造了子君这一女性形象。

子君是一个大胆新式的女性,在当时那样的时代环境下,大多数女子只能听从父命,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子君不但违反父命,还离家出走,与他人私奔,追求心中的理想爱情。

敢于出走的子君真让人敬佩,当我看到她毅然出走的情节时,我的情绪也随之澎湃。这种勇敢的精神在无形中也感染着我。但看到父母反对子君出走时,我也同样为这种愚昧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感到无奈和愤慨。

出走的子君看似是勇敢且自由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万恶的父权阴影始终笼罩在她周围,时时刻刻监视着她。

有一天,涓生送子君出门,但子君的父亲把脸紧贴在窗玻璃上,用他那带着鲇鱼须的老脸注视着他们,哪怕相距十多步的距离,子君也感受到来自远方一双眼睛的注视。

看似自由的出走,其实她的言行举动一直被人监视着,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强大的父权。 她就像一支被人牵着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难逃线的束缚 。行动上的自由出走,心理上却被父权牵制着。

看到这个情节时,我也像被别人注视着一般如坐针毡,也更能体会到子君用外在的淡定来掩饰内心的不自在。

婚后的子君被家务,照顾孩子等各种事情缠绕,慢慢地变得庸俗,渐渐地丢失了心中的文艺梦。各种矛盾的交织导致涓生向她提出了分手。

被抛弃后的子君,对生活感到迷茫,身心皆遭受打击。看到被抛弃的子君,我同样能体会到她的感受。一个你将他视为全世界的人决绝地离你而去,就意味着你的世界在顷刻间崩塌。你会迷茫,痛苦,不舍,绝望。甚至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你,伤害了你,这样的子君是令人同情的。

受伤的子君最后选择了回娘家,当初那个为爱情义无反顾出走的她,在遭遇现实的碾压后,已不复存在。

但回家,象征着她再一次向父权妥协。

在那个年代,离婚被抛弃的女子就像一块破抹布,不但受到外人的冷眼,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以冷眼瞧你。

一个人无法忍受社会和家人的屈辱时,也只能选择自杀。《伤逝》的结局虽是悲的,但悲的很合理,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想,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结局。

虽然在我目睹子君的经历时,心中感叹子君很傻,为何要因为别人的目光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但回到时代现场,如果我们遭遇这样的事情,或许任何人也难逃自杀的宿命。

但子君从出走,同居到回家这一整个过程,始终被强大的父权注视着,监视着。

2. 夫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被启蒙,被启发

子君不但一直活在父权的监视中,当逃离家庭后,还承受了另一种力量的束缚——夫权。

一重障碍未过,再来一重,两股力量的双重压制,不由得使读者心生一种同情之感。

《伤逝》是通过涓生的回忆,以涓生的内心独白来展示出整个事件。这一视角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浓浓的夫权色彩。

以男主的视角书写女主。给读者提前设定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场景,有意把男主置于一个忏悔者的角色,让读者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男女主之间发生的故事。从而唤起读者对男主的原谅和同情。

我刚开始看这本书时,就陷入了男主的圈套,看着男主感人肺腑的回忆文。带着原谅和同情的心情看着一部忏悔录。但在看第二遍时,逃离那个设定的基调,纯粹看整个事件,才感受到女主的可怜和可悲。

文章的开篇是涓生的自白:“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在这里涓生似乎情真意切,满怀悔恨的心情。但回顾全文,你会发现涓生和子君的情感付出并不对等。子君对于涓生可谓全身心地付出,其中虽有缺乏理解的地方,但至少她是真心对待涓生,而涓生对她的爱就不那么完全,总有保留和隔膜。

涓生回忆他们当初相爱时这样说:“我已经记不清那是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间回想,早只剩下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一两个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

相比于涓生的遗忘,子君却是什么都记得。她说:“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

你的心爱之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忘却了和你相识相爱的种种经历,连经历的断片都无可追踪,可想而知,他对你的用情之浅。

看到这里,我确实为子君感到不值,为了一个男人和家庭决裂,冒着被质疑,被冷眼的危险毅然选择与他在一起,子君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太多,却换来一个无情的抛弃。

其实这里也反映出从一开始两人的爱就互不对等,而一份不对等的爱固然不会有好的结局。

就像一句话说的:“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就像抱着一颗仙人掌,抱得越紧就伤的越深。”

而且当两个人生活久了才会发现彼此到底适不适合。事实证明,子君和涓生并不适合。

生活久了,矛盾也开始显现。

涓生开始埋怨子君顾了家务后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又何求读书和散步。埋怨没有一间静室供自己工作,抱怨子君不像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导致自己不能安心做事。到最后甚至连子君在餐桌上的大嚼行为都让他厌恶。

在这段情感中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涓生并不是真的爱子君,他没有把子君当作一个爱人来对待。

子君最初吸引涓生也是因为,在他向她谈论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时,子君总是微笑点头,貌似与自己产生共鸣,但实则不是。

子君并不是真正地热爱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迎合涓生乞求得到回应的需求。所以从始至终两人的三观并不相投,志趣不相吻合。

所以,当同居后的子君陷入到家庭的琐碎,忘记了曾经的诗词歌赋和风花雪月时,涓生开始对她产生了失望和厌恶。子君不再关注精神世界时,也意味着涓生失去了精神上的同行者,所以他们之间的“爱”也随之消失。

子君与涓生就像一段话说的那样:“在爱情里,你没有错,她也没有错,可是他们两人在一起最大的错误就是,三观不合,感情便不能长久。三观不和的两个人,相处得越久,会越来越发现很多问题无法沟通和调和。”

从开始到结束,子君一直活在男权的阴影下,之前被父权压迫现在被夫权启蒙,她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作为“女人”和“人”而活着,而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生存。

3、经济能力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底气

马克思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当今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一个人的话语权和生存权。之前中国女性因为没有挣钱的权利所以一直受制在男性的威权下。

一个人只有经济上独立才能在人格上独立。

而社会上的不平等归根结底是没有经济权。不论男性或女性,经济都是最基础的。

子君与涓生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他们在寻找住处时,子君卖掉了她唯一的戒指和耳环,说明子君也深知经济决定一个人生存的底气。尽管她拥有爱情,但爱情中的激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经济做支撑,那她在爱情里难以直起腰杆。

但同居后的情况变了,同居后,子君负责料理家务,涓生负责挣钱养家,家里的一切经济来源都依靠涓生的收入。

这样的责任分配其实不甚合理,女性不能完全丧失经济能力,做全职太太。时间久了,问题自会出现。

因为人为因素,涓生失业了,子君对他说:“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她的话没有说完;不知怎地,那声音在我听去却只是浮浮的。”

为什么子君说话的声音浮浮的?

因为家庭中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她底气不足,难以与别人平等对话。

反观现今,也是如此。现在有很多人都提倡AA制,很多单身女性早早地为自己购买独家公寓,甚至出现的不结婚和丁克等婚恋观。这一切新生观念的出现都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

经济独立才有话语权。所以经济上不独立的子君在陷入生活的困境,涓生向她提出分手时,像孩子渴求母亲般地回避着涓生的眼。

之前勇敢地离开家,高喊着:“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那个意气风发的子君已经不在了。心中的理想再美好,决心再坚定,在现实面前都被击得粉碎。

经济上无法独立,人格上就难以独立,子君是不同于传统女性,敢于挑战权威,寻求新路。但不可避免的是,女性在思想改变了,但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解放。出走,只显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没有根基的出走其结果只能是悲剧。

二、当代女性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虽然子君的时代已经相距我们很远了,但女性的地位还受到过去愚昧思想的侵染。这一百年来,女性一直在为自身的权力斗争着,争取着,企图摆脱封建力量的束缚。那么作为当代的女性,我们该如何实现自我救赎呢?

1、多读书,汲取能量,开阔眼界

读书不会一下子斩断情丝,脱胎换骨。读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修炼内功。

正如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在爱情中被抛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因为我们总像一句很火的话里说的:“只要对我稍微好一点,我就想和你过一生。”

我也是如此,爱情的破灭曾一度让我痛苦万分,但我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将目光转移到书中。

在读三毛的书时,我羡慕她的洒脱和豁达,沉醉在她的撒哈拉大沙漠里。

但三毛并不是天生就洒脱不羁。童年时期的三毛敏感又孤僻,患过自闭症,想过自杀,在家停学七八年。但她没有放弃,在老师和家人的陪伴下终于走出那个童年的阴影,实现了自我救赎。

之后我又接触了很多名人自传,发现很多人都有过坎坷的经历,但她们用坚韧的毅力挺了过来并成就了日后闪光的自己。

他们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人生的路还很长,风景还很多,我们要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能因为被抛弃,就放弃自己。

2、培养自我意识,从心底接受自己爱自己

心理学家佛罗姆曾在《爱的艺术》里说:“爱是一门艺术,实现人与人之间统一的前提是拥有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掌握爱的能力,进而去爱别人。

为什么我们总被外在的事物和看法所影响,最大的根源在于:没有自我意识,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可悲的。就像文中的子君一样,从来没有爱过自己,只是依附于父权和夫权。

子君让我想起17年一部很火的剧《我的前半生》的主人公罗子君。该剧讲述了生活安逸的罗子君被丈夫抛弃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打破困境进入职场,最终实现了自我的华丽成长。

一个养尊处优安逸度日了十几年信奉“家庭就是全部”的罗子君被突然的婚变弄的不知所措。十几年里,罗子君全身心投入家庭,没有自我,她听信了男人的我会养你一生的承诺选择做全职太太。这时的罗子君完全没有自我,和《伤逝》子君一样依附夫权。

当她的安全屏障被撕破之后,在与生活的斗争中、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欣喜中找到了自己。最终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救赎。

这也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找到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才能真正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不会因为被抛弃而茫然失措,不会因为生活的磨难而停滞不前。不会像《伤逝》里的子君一样,走上自杀的道路。

3、做一个经济和精神上独立的女性

亦舒曾说:“作为女性,先要争取经济独立,然后才有资格谈到应该争取什么。十五至二十五岁,争取读书及旅游机会;二十五至三十五,努力工作,继续进修,组织家庭,开始储蓄;三十五岁以后,将工作变为事业,加倍争取学习,一定要拥有若干资产防身。”

一个人只有经济上独立,精神上才能独立。

《伤逝》里的子君在经济和精神都依附他人。被抛弃后的她并未反省自己的言行,而是屈服在父权和夫权的淫威下,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落了个悲惨的结局。

曾经的高声呐喊,不过是昙花一现,一腔热血罢了。

所以作为女性,在感情上我们不能依附任何人,做一个情感独立的人。还要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即使被抛弃后也能重整旗鼓,昂首向前,活得潇洒且漂亮。

【写在最后】

《伤逝》一文,鲁迅为我们揭示了一百年前女性出走后的悲惨结局。告诉读者女性在一百年前身受的外在束缚和自身局限。一百年后,时代虽然进步了许多,但像子君这样的女性大有人在。

像《我的前半生》里的罗子君就是一类现代女性的缩影。这也在警示我们女性要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和能力。不依附于任何人,拥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格。

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会让你坦然面对生活里的一切遭遇。因为你是你,你为自己而存在,你为自己而活着,别人会爱上你也会离开你。只有看清这样的事实,你才不会被世界抛弃,被别人抛弃,被自己抛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