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卡丁车俱乐部广告词》,(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07 11:57

手把手教你写《卡丁车俱乐部广告词》,(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卡丁车俱乐部广告词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标受众:首先,要明确卡丁车俱乐部的目标受众是谁,是年轻人、家庭、赛车爱好者还是其他群体。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广告词。
2. 突出特色:卡丁车俱乐部与其他娱乐场所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之处?如场地设施、车型选择、教练团队等。在广告词中要突出这些特色,吸引潜在客户。
3.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尽量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卡丁车俱乐部的核心卖点。
4. 情感共鸣:在广告词中融入情感元素,让读者产生共鸣。可以描述卡丁车驾驶的乐趣、团队合作的氛围等,激发读者的兴趣。
5. 调动好奇心:通过设置悬念或提出问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例如:“你敢挑战速度的极限吗?”或“想体验一把赛车手的快感吗?”
6. 强调服务:在广告词中强调卡丁车俱乐部的优质服务,如预约方便、安全保障、贴心服务等,让读者感受到俱乐部的专业和人性化。
7. 体现品牌形象:广告词要体现卡丁车俱乐部的品牌形象,如高端、时尚、专业等。这有助于树立品牌认知度,提高竞争力。
8. 适应媒体渠道:根据不同的媒体

陈经畬为肥皂“妙”做爱国广告



1901年,一位21岁的南京回族小青年,到硚口汉正街的义盛成广货店做了管账先生。在10年时间内,这个小青年将义盛成广货店改制为义顺成鞋帽百货商店,并进而将其打造成汉口百货业的老大,自己也成为汉口同业公会会长。这个人就是著名爱国实业家陈经畬先生(1880~1967)。



△陈经畬

运用自己在百货业丰富的市场开拓经验,1915年,35岁时的陈经畬投资2·4万银两在汉口汉正街武圣庙创办汉昌烛皂厂无限公司。汉昌烛皂厂临近汉水,初建厂房五开四进,员工40多人,拥有煮皂锅2口,炼油锅2口,镔铁冷桶80多个,晒皂架300多个,产品有七星皂、军人皂、禄字皂。

起步之初,汉昌肥皂销售渠道不畅。陈经畬即在武汉三镇设立销售网点,还先后在沙市、宜昌、黄石石灰窑、蕲春、武穴、襄樊、长沙、南昌、九江、驻马店、信阳设立销售点,因而汉昌烛皂厂无限公司生产的七星、金钱、婴孩肥皂十分畅销。到1920年,汉昌烛皂厂产量即达到7万箱,年盈利3、4万银两。1926年,46岁的陈经畬当选为汉口化工业同业公会会长。

汉昌在推出鸡牌蜡烛和嘉禾肥皂时,极力和英商、德商肥皂品牌竞争。1933年在担任汉口总商会主席以后,陈经畬深感武汉民族工业的危机,在创办的《汉口商业月刊》上大力呼吁保护和购买国货,还将自己创办的义顺成鞋帽百货店改名为国货店,这成为武汉大型国货商场之始。

△汉昌肥皂广告

为了强化汉昌肥皂品牌的优势,陈经畬为肥皂产品创作广告词,以提倡国货。陈经畬的广告词为:“方今外货流行,国困民穷之际,如不提倡国货,而空言抵制外货,则何异南辕北辙!诸君请用七星牌、婴孩牌国货肥皂一块,就是外货少卖一块,也就是少几百文钱流入外人之手,凡我国民也就多了几百文的主权”。这广告词用算账的方式、通俗浅显的语言,讲明了购买国货的意义,让市民大众很容易接受。

1938年武汉抗战前夕,汉昌烛皂厂无限公司投巨资从上海购买整套生产肥皂的机器设备,计有锅炉、大方皂化锅、储皂锅、调和缸、冷却机、截皂机、蒸汽机、打印机、马达等。同时在德商谦信洋行订购了一套甘油机。武汉沦陷后,汉昌肥皂厂为准备生产在上海租界囤积的大批烧碱、油脂、布絮,为日军强行征用,损失20多万元。抗战胜利后,因为通货膨胀,资金周转失灵,汉昌肥皂厂未能恢复元气,只能以半机械化方式维持生产。

作为以实践“实业救国”为宗旨的一代杰出实业家,陈经畬积极参与了武汉的和平解放和城市接收。1954年,汉昌肥皂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陈经畬担任董事长。汉昌肥皂厂,是武汉第一家走向公私合营的民族企业。后来,汉昌肥皂厂转变为国营,更名为武汉市化工厂,成为武汉市化工系统的骨干企业之一。


作者:王晓清

来源:硚口发布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你好,硚口】速度与激情,尽在YDS卡丁车俱乐部


不如去屋顶咖啡酒馆,和天空击个掌?


【夜读】能扛事,就是才华横溢

求分享

求在看

“高端”儿童培训:促进成长还是违背规律?

网络资料图

从滑步车、滑雪、卡丁车到冰球、马术、高尔夫,这些离普通百姓生活相对较远的所谓“贵族式”培训项目开始进入儿童培训视野。这些儿童培训机构究竟给孩子的童年增添了什么样的颜色?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从中受益?家长又该持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些“高端”培训?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近年来,就在大量违法违规“校外培训”被戴上“紧箍咒”的同时,另一些打着高端、贵族、小众的兴趣培训机构瞄准了幼童市场。从滑步车、滑雪、卡丁车到冰球、马术、高尔夫,这些离普通百姓生活相对较远的训练项目开始进入儿童培训视野,一边引得部分家长对高昂的费用咋舌,一边深得另一些家长追捧。

专家建议,家长应立足各自家庭的条件和特点,尊重孩子成长基本规律,回归教育宗旨,不能盲目追高追洋,追求虚荣心的满足。

儿童培训课上的“疯狂”家长

最近,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冯女士因带孩子参加了几次儿童滑步车培训课,被这个圈里“疯狂”的家长们“惊呆了”,她甚至开始怀疑,是否要让孩子继续这样的训练。

近两年来,儿童滑步车作为一项高端高质量的儿童运动,凭借其“训练发展幼儿的平衡感,培养孩子自信心、胆量以及独立精神,能对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以及专注力都有正面效果”的积极评价,在风靡全球的同时,深得国内家庭认可与追捧。

冯女士的儿子今年刚3岁,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自己给孩子选择滑步车出于两点原因:“一是儿子运动细胞比较发达,想选择适合他年龄的运动,儿童滑步车针对的正是2~5岁儿童。二是发现儿子好胜心强,希望能在比赛中教给他正确的胜负观。”

然而几堂训练课下来她却发现,自己的初衷非但不能实现,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

“很多家长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督促孩子训练,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甚至不惜重金请教练加强训练,到处参加竞速比赛。”冯女士向记者回忆道,“比如,有的家长在别的孩子都在休息、吃东西的时候,责令自己的孩子不骑完几圈不许吃。还有的家长,比赛中孩子摔倒号啕大哭,甚至后面的队友从孩子腿上骑轧过去,他们却只顾喊着‘起来,快骑,骑完就有巧克力了,巧克力……’孩子只好爬起来,一边哭一边骑完全程。”

看着这些不过三四岁的孩子在旁人的鼓励下,哭着俯趴在小小的滑步车上疯狂竞速,听着周围家长口中的赞叹,冯女士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为此,她给儿子换了另一家机构体验,但训练氛围仍让她深表担忧,“孩子不愿骑了,家长就拿着好吃的诱惑孩子:看到了吗?好吃的,快,骑完就吃。有个家长甚至会冲孩子大吼:骑不完今天不许吃东西。”

几次所见所闻令冯女士十分疑惑: “让孩子尝试这些项目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快乐吗?”

促进成长还是带来伤害?

在联系了解了几家儿童滑步车培训机构后,记者发现,儿童滑步车培训课程费用远超传统的儿童兴趣培训,如绘画、唱歌、书法等课程。一节课不仅高达三四千元,必须购买的滑步车、护具等也价格不菲。

运动自行车行业资深从业者冯峰(化名)告诉记者,虽有朋友多次劝说自己拓展儿童滑步车市场,但他一直坚持拒绝态度。就骑行方式、运动伤害、培训状况等几个方面,冯峰一一指出问题。

首先,滑步车与自行车骑行方式不同。于自行车而言,车手重量一般合理分配在脚踏、坐垫和手臂上。而儿童在骑滑步车时,由于没有脚踏,身体重量基本100%在坐垫上。为了保证向前运动时不磨大腿,滑步车坐垫的鼻头设计偏窄,这就导致孩子几乎所有重量都压迫在会阴部分。自行车骑行时都配有专业骑行裤,而小孩并没有专业服饰作为健康保障。如此,“激烈的骑行运动久了,肯定对孩子没有好处。”

其次,冯峰在观摩了很多儿童滑步车竞赛后发现,“比赛中孩子们都会重心向前,脚向后蹬,基本上都是用短跑的动作来完成。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儿童大量重复这样的动作,而不是在这一年龄阶段正常的跑跳走运动,很可能会导致儿童脚弓形变。”

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一些儿童滑步车培训机构并不具备专业的培训人员和方式。”“虽然很多人都说自己是专业的,有资格执照,但资格执照不能保证儿童不会受运动伤害,这是两码事。”冯峰指出,“专业运动员都有运动伤害,普通小孩更需要专业指导。怎样的运动方式对儿童成长有积极作用,怎样的运动强度有损儿童身体健康,目前并没有培训标准。”

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长期就职于运动健康产业领域的林健(化名),同样对如今标榜高端、发展迅速的儿童培训机构深感忧虑。

前不久,他接触到一家主打2~12岁青少年体适能培训的儿童运动馆,这家成立仅两年的运动馆在全国已设有50多家分店,价格从8000元到两万元不等,虽学费不菲,却已积累了超过10万的会员家庭。

起初,林健对这种“致力于提高儿童身体健康全素质能力培养”的理念非常认同,但深入了解后他发现,机构中“商业行为很重”。他告诉记者:“机构教练资历五花八门,有退役运动员,有健身教练,但都不是专业的儿童体适能教练。同时,机构收费偏高,经营者灌输给教练的理念就是挣钱。”

2015年,8岁女童在北京克莱务养殖有限公司开设的马场上马术训练课时,从马背上摔下并被马踩踏,后抢救无效死亡;

2017年,未成年人王小小在北京某冰场参加冰球训练时,因出汗较多按教练安排在冰场内侧边摘下球员护具休息,被队友传球击中左侧额部导致左额骨线样骨折。

在林健看来,过于强调运动安全隐患,无法推动青少年运动的发展。但在课程设置中,应有专业老师专门保护孩子,在训练中提供专业保护。“有专业指导的运动训练远比儿童单独运动安全,但如今这些机构普遍缺乏这样的专业标准,则需家长重新审视。”

家长摆正心态 孩子才能受益

“这群孩子,他们眼里只有征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类推崇竞争精神的广告语,在一些高端儿童培训机构中随处可见。对这些机构而言,“竞技”成了唯一目的。简单地在百度上搜索一下也能发现,如今,有大量儿童滑步车、马术、高尔夫、卡丁车、冰球竞赛在全国大范围以各种名目频繁开展。在这些机构竞赛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传统运动精神已然销声匿迹。

“这些高端培训机构,由于受众人群相对较少,老师教练自身附加值较高,所需硬件条件比较严苛,那么定价高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的。但现在很多儿童培训机构只是虚造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名目,用拼凑的团队和高深的概念忽悠家长以增加定价,这种不实经营甚至可能涉嫌欺诈。”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朱煦认为,“我们所理解和追求的高端,指的是专业度高以及从传统范畴讲的高雅追求,这样的儿童培训项目会更注重精神内涵,文化浓度更高。但如今的‘高端’仅仅是所谓的‘高端’。”

朱煦指出,近年来,几乎所有非学业的校外培训都会和竞赛、评奖、证书、等级密切挂钩,这种现象的根本在于“会把所有的文艺、体育类的培训异化成一种功利,是与教育的背道而驰”。

“这些儿童培训本应实现的是一种基于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在现实中,家长在孩子很小时便急功近利地让孩子们进入激烈残酷的竞技中, “绝大多数家庭是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谋取特长、取得招生优势,或通过一些竞争标注出一个孩子的好与坏,这种初心是背离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宗旨的。”朱煦说。当原本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教育资源、对个体的一种训练完全被异化后,孩子们在这其中享受不到该有的乐趣。

同时,大多家长对机构设施的安全、风险均不了解,特别是无法识别机构的资质和能力,只关心价格和炫目的项目介绍,并没有认真考察机构是否就训练场条件和器械安全性制定程序规章标准,以及老师教练的真实资历。朱煦说,“很多家长寄望于机构能带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这些老师和教练的水平能力可能跟家长的预期差之千里。”

在朱煦看来,高端儿童培训的涌进,原本是丰富校外培训,让孩子在成长中可以享受到更多资源、滋养的好事。他建议,家长不要盲目追高追洋,应回归教育宗旨,更加细致地考量研究,让孩子在适合自身兴趣、成长基本规律的机构里真正获益。(记者 周韵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